當前位置:才華齋>體育>休閒體育>

戶外登山常識

休閒體育 閱讀(1.3W)

春季登山是廣大群眾青睞的一項戶外活動,它不僅可以釋放生活中的壓力,還能起到修身養性的作用。但是我們需要掌握一定的登山技巧才能避免過程中受到傷害。今天就從登山注意事項向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戶外登山常識。

戶外登山常識

戶外登山運動雖說是親近大自然的好機會,但是也潛伏著一定的危險,以下介紹的登山注意事項還希望大家適當注意,做好防範。

  登山注意事項

準確評估量力而行

登山運動並不適宜所有人群。首先,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及運動系統、高血壓、冠心病等心功能代償不全或者慢性呼吸功能代償不全的患者不適宜登山運動。因為劇烈運動會加重心肺負擔。

其次,膝關節骨關節病、類風溼性關節炎以及已接受膝關節和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患有踝關節和足部疾病的患者也不建議進行登山運動,因為登山會增加膝關節、髖關節、踝關節的負過載荷,加速關節軟骨的皸裂、剝脫,增加關節滑膜的分泌,致使關節腫脹、疼痛加劇。

另外不經常鍛鍊的中老年人是不適適合突然參加這種運動量較大的登山活動,有的中年人因為工作壓力大並長期的缺乏鍛鍊,在突然進行爬山運動時,體力負荷加大,容易誘發心肺疾病。

老年人在準備爬山前,最好先進行一些強度不大的運動,給身體一個緩衝和適應的過程。總之不論哪個年齡段的登山者,在登山的過程中都要根據自身情況調整速度,建議使心率保持在18次左右/10秒。

使用手杖避免損傷

登山過程中應穿舒適的軟底防滑鞋,尺碼要合適,足底、足尖或者足跟區域性不要承受過多的壓力,避免引起勞損造成區域性疼痛。

登山過程中使用手杖是有益的。首先,使用手杖上山、下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節省體力,減輕膝關節和髖關節的負擔,減輕腿部的壓力,緩解腰部和肩部的疲勞感,這一點對於老年人非常實用和有益。

另外使用手杖可以增加行走的穩定性,人體正常行走的時候是雙下肢來支撐著身體的,而使用手杖則變為三點或者四點的支援,可以有效登山過程中防止跌倒。

如果登山路程較長,則可以嘗試使用帶有彈力的綁帶纏繞在小腿上或者穿彈力襪,這樣能夠加快下肢靜脈血迴流,防止登山後下肢腫脹。

春季早晚溫差大,登山過程中容易出汗,最好穿透氣性較好的衣服,帶一件保暖外套也是很有必要的`。

登山運動會消耗大量的熱量和水分,要根據自身體能適當補充食物和水分。喝水最好多次少飲,一次進水太多會增加心血管的額外負擔。

儘量少帶行李,輕裝前進。建議使用雙肩揹包攜帶,這樣會減緩疲勞。

跌傷後儘快消毒止血

登山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一些損傷,比較常見的有面板擦傷、關節扭傷以及跌傷等。若要防止這些損傷發生,首先要集中精力,提高警惕性。

俗話說,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登山時千萬不要東張西望,更不要追逐打鬧。其次,要掌握登山要領,登山速度要適中,不要急於到達目的地,如果身體出現不適或者感到疲勞千萬不要勉強,要想方設法到安全的地點休息。

同時為了更好、更及時地處理意外損傷,出發前最好攜帶紗布、繃帶、創可貼和雲南白藥、甲紫溶液等急救用品和藥品。

當發生面板擦傷時,可使用清水沖洗,傷口塗擦甲紫溶液,使用創可貼等保護創面。當傷口較深伴有出血時,在用清水沖洗傷口後,可使用雲南白藥進行止血,再用紗布、繃帶等包紮傷口;如果出血較快則要加壓包紮傷口,然後及時下山到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和處理。

關節損傷中以踝關節扭傷最為常見,多發生於足底踏空或足著落點的土塊或石塊突然鬆動時。發生踝關節扭傷後要及時制動,使用護踝、彈力繃帶固定踝關節,防止損傷加重,如果條件允許可以使用冰塊冷敷,以減少毛細血管出血,防止關節腫脹加劇;下山後一定要到醫院進行深入檢查,以確定是否存在骨折、韌帶撕裂等嚴重損傷。

跌傷較易發生在下山時的陡坡或身體重心不穩時,且易發生軟組織開放性創傷。應儘快清洗、消毒,並用紗布對傷口做初步包紮、止血。

如果發生開放性骨折,骨折塊暴露於傷口外面的時候,不要輕易將骨塊回納到傷口內,避免加重感染;處理好患者的傷口後,要使用木板、塑料板或者長木棍、樹枝等將肢體骨折部位的上下兩個關節固定起來。

如果是下肢骨折,可以將患側肢體和健側肢體捆綁在一起,以充分制動、減輕疼痛,避免損傷加重,這樣也便於對患者進行轉運。

懷疑合併脊柱骨折的患者,應該仰臥在硬木板或擔架上,軀幹四周用衣服、被單等墊好,不要隨意讓患者活動,也不要翻動患者,避免加重脊髓的損傷,預防截癱的發生。

懷疑頸椎骨折時,需在頭頸兩側置一枕頭或扶持患者頭頸部,不使其在運輸途中發生晃動,再用平木板固定送到醫院做進一步處理。

早晨登山要注意

要指出的是,很多人都喜歡早上去登山,其實早上並不是適合登山的時間。這是因為,早晨空氣中水分大,汙染物都彌散在水氣中,人呼吸後對健康不利。

而經過一夜的休息,身體各方面的機能還沒有完全恢復,這時登山,鍛鍊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如果一定要選擇早上,最好在太陽出來後去登山,但登山的最好時間還是下午三四點鐘。

糖尿病患者要警惕低血糖

醫生指出,登山有助於糖尿病患者控制體重和降血糖,但是也要特別小心預防低血糖。

這類患者在登山前應少吃一些食物或在飯後一小時開始登山。此外,糖尿病患者一旦傷口破潰很容易感染,因此登山必須穿好鞋襪,而且襪子不能太薄。

要選擇好走的路,防止摩擦磕碰,回家後也要記得在洗浴時仔細檢查自己身上有沒有細小傷口,如果有要及時消毒處理,老是不癒合的傷口更要及時就醫。

骨關節病患者最好別登山

以上山為例,人的膝蓋經常保持半屈狀態運動,上山又很費力,這樣對於膝蓋關節的磨損很大。經常有老人登山後膝蓋就疼,其實往往就是由於磨損造成的。

但許多老人卻認為是沒有活動開而造成的,於是更加拼命活動,結果磨損越來越厲害。這類人可以選擇慢走來健身

  戶外登山技巧

1.山上前熱身

開始登山鍛鍊時,切記不可馬上加大運動量。要學會循序漸進,按照一定的呼吸頻率逐漸加大強度。熱身運動重點在腰部、膝部、踝部中進行。

腰部

保持站立姿勢,兩腳間距與間同寬,雙手抱住一側腿,背部打直身體下壓。

膝部

屈膝,雙手放在膝關節上,順時針轉動然後逆時針轉動回來。

踝部

站立,重心放在一條腿上,另一條腿腳尖著地,先順時針後逆時針轉動。

2.登山強度

測試顯示,登山時所消耗的脂肪強於別的運動。體重約70公斤的男士,假如以每小時2公里的速度在坡度為70度的山坡上登山30分鐘,他所消耗的能量大約是500千卡。

這相當於每分鐘50米的速度在游泳池裡游泳45分鐘,或者相當於在健身房裡連續做50分鐘枯燥的腹肌練習。如果想加強脂肪塑形效果,最好每週能保持登山3-4次為宜。

特別提醒的是,並不是登山強度越大越好,科學的登山對強度的要求是讓心率保持在(220-年齡)×60%至(220-年齡)×80%次/分鐘。所以,登山時如感心臟不舒服或太累,請停下來測一下自己的心率。

3.下山後放鬆

登山之後要及時放鬆下肌肉,否則很可能出現小腿、大腿脹痛或全身痠痛等現象。因為運動過後或多或少會在體內產生一些副產品:乳酸,會使肌肉僵硬痠痛。

及時放鬆肌肉,可以讓減脂塑形的效果更好。放鬆可針對容易出現痠痛的部位(腰、臀、大小腿)進行。拉伸、放鬆,每個動作靜止拉伸10-30秒,兩側交替進行。

腰部兩側

雙腳開啟大於髖關節,身體向一側傾斜,雙手一上一下在一條直線上,垂直於地面。

臀部

雙腳前後分開站立,前腿膝關節打直,後退膝關節彎曲,重心向後,背部打直身體夾角呈30度。

腿後腱肌群

雙腳前後分開站立,前腿膝關節打直,腳尖勾起,後腿膝關節彎曲,背部打直,以髖關節為中心下壓,雙手觸控前腳腳尖,儘量讓胸部貼近大腿前側。

大腿前側

單腿支撐,同側手扶住同側腳踝,腳跟儘量貼近臀部,支撐腿彎曲,另一側手臂向外開啟,保持平衡。

小腿

雙腳前後分開,前腳找一支撐點,腳尖抬起,腳跟踩在地上,後腳微微離地,身體重心向前,雙手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