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升學>大學聯考>

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大學聯考 閱讀(2.69W)
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語文真題及解析
  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Ⅰ卷1至4頁,第Ⅱ卷5至8頁。考試結束後,將本卷和答題卡一併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項:
  答題前,考試在答題卡上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准考證號填寫清楚,並貼好條形碼。請認真核準條形碼上的准考證號、姓名和科目
  每小題選出答案後,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答案標號塗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乾淨後,再選塗其他答案標號,在試題捲上作答無效。
  第Ⅰ卷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 頎qí) 悚然(sù) 彰善癉惡(dàn) 韜光養晦(huì)
  b. 人寰(huán) 攫取(jué) 尋瑕伺隙(xì) 齧臂為盟(niè)
  C.牴牾ǔ) 橫亙(gèn) 造福桑梓(zǐ) 筋疲力盡(jīn)
  D.鞭撻(tà) 骨骼(gé) 輾轉反側(niǎn) 蜚聲中外(fēi)
  答案B
  解析:
  A悚然C牾D輾注意錯誤均排除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A.該產品的試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產後將不孚眾望,公司一定會憑藉產品的優異品質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驕人業績。
  B.某市兩家報社相繼推出的立體報紙受到廣大市民的熱烈追捧,更多的立體報紙呼之欲出,可能會成為當地報業的一種發展趨勢。
  C.中國古典傢俱曾經非常受消費者青睞,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市場上卻沒有了蹤影,而在全球崇古風氣盛行的今天,它又漸入佳境了。
  D.這位專家的回答讓我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實在沒想到這個困擾我兩年的問題他卻理解得那麼輕鬆。
  答案D
  解析:
  不孚眾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
  呼之欲出:指畫得十分逼真,一叫就會出來似的。也泛指文學作品對人的描寫十分生動。
  漸入佳境:指狀況漸好或興趣逐漸濃厚。
  三項均不符合語境。
  D項醍醐灌頂: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也形容清涼舒適。
  解析:
  A“不但……還……”聯結的內容無關聯性且這組關聯詞一般表遞進關係,而本例中還後面的內容與“他在英語國家工作”無直接關係。
  B制度的決策、出臺、執行應為醞釀、出臺、執行
  D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化與就業壓力無關聯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 、 、 、 、 。如在某些漢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字的寫法。
  民間的書寫者出於某種考慮,將“荼”減去一筆,這就成了“茶”字
  隨著飲茶習俗的推廣,“荼”字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
  “荼”簡寫為“茶”,漢代已露端倪
  在中唐之前“茶”字寫作“荼”,這恐怕不是我們人人都知道的
  茶作為飲品,我們都很熟悉
  “茶”有多個義項,“茶葉”義是其中之一
  A、④⑥⑤②①③ B、⑥②①⑤④③
  C、⑤④⑥②①③ D、⑥④⑤②③①
  答案C
  解析:
  與句末關聯緊密的應為3,排除D,以4或6開頭均顯突兀,排除A,B故選C
  二、(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5-7題。
  “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連揚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這是李白《橫江詞》的第三首。橫江即採石磯對岸的橫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輯注》引有胡三省《資治通鑑注》:“揚子津在今真州揚子縣南。”揚子縣位置在江都(揚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揚子津更在其南,則是江邊的津渡了。李白在詩中所以會由橫江浦聯想到揚子津,正是這個緣故。揚子津當時必然久已馳名,因為它乃是從江都入江的運河渡頭,可是開元之後卻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詩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揚子津卻很少見。胡三省乃宋元間人,那時讀《資治通鑑》就已經需要有人來為揚子津做注了。揚子津作為運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揚子縣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於揚子津,然而它自身卻久已沉埋,不為人所知曉了。
  揚子津原來是個近江面的較低窪處,可是它與南岸從潤州入江的運河渡口並不正好相對,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處又有沙洲,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書·齊浣傳》:“(浣)遷潤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紆匯六十里,舟多敗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婁渠已達揚子,歲無覆舟,減運錢數十萬。”也就是說,渡江進入北岸的運河不再通過揚子津,而是通過新開的'伊婁河到達揚子縣。李白《提瓜州新河餞族叔舍人賁》詩云:“齊公鑿新河,萬古流不絕。”指的便是這條河,而瓜洲從此也就取代了揚子津,成為大江北岸運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長相思》詞:“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白居易的時代去開元未遠,而瓜洲就已經成了古渡頭,至於比起瓜洲來更古的揚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們的記憶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為便利的津渡是由於它正對南岸江邊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開元二十五年齊浣遷潤州後才興修的,換句話說,舊漕路原來並不通京口。而要開闢一條通京口的新漕路卻是十分艱辛的。宋代《新唐書音訓》雲:“京口在潤州城東北甘露寺側。”甘露寺正位於北固山,所以移徙這段漕路,勢必要緊貼著北固山下與山根的頑石打交手戰,這樣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這也就是李白《丁督護歌》中所描繪的“萬人鑿磐石,無由達江滸”的施工場面。過去有些注家以為“無由達江滸”是由於運載石頭的緣故。其實水運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於運石頭還是運糧食,只要不超過吃水量,運什麼都一樣可行。其所以“無由達江滸”,只是由於山下的頑石還沒有被鑿通而已。這裡李白的三首詩正好可以為瓜洲浦取代揚子津這一變遷作證,而同時《橫江詞》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條證據。(摘編自林庚《閒話揚子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