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設計>環境設計>

淺談大學校園規劃的整體設計

環境設計 閱讀(2.45W)

大學校園建設不同於普通的單體建築設計,不同於一般的城市規劃,有其特殊性,第一,它不是單棟的建築或建築綜合體,而是數萬棟數十萬平方米多種功能非單一用地的大量建築單體的集合,第二,它不涉及複雜的社會政治,經濟因因素,幾千至幾萬平方公里的城市資源配置,而是功能線索相對單純,用地規模在幾十至幾百萬公頃的綜合設計。校園建設也不是單純的平面規劃,更不是單純的建築空間設計,而是二者加上景觀和外部空間形態,情感空間的綜合體。

淺談大學校園規劃的整體設計

  一、大學校園規劃設計理念

1. 功能分割槽:隨著高等教育理念的變化,學校嚴格強調高校內各大功能分割槽,事實上已不能滿足對學生、老師的使用要求。而要使各功能區域之間相互交融、滲透,就必須運用“以人為本”的理念。

2. 校園特色:在新校區規劃中傳承大學文化、地域特色,反映各自學校人文精神和特色的校園環境

3. 生態環境:隨著校園的大規模建設,規劃設計中應結合自然和充分利用自然條件,保護和構建校園的生態系統。創造生態化、園林化的校園環境。

4. 可持續發展:校園規劃應充分考慮到未來的發展,使規劃結構多樣、協調、富有彈性,適應未來變化,滿足可持續發展。在校園整體設計中還應:

1)建築單體之間應相互協調、相互對話和有機關聯,以形成道路立面和外部空間的整體連續性

2)從校園整體風格出發,建築物或景觀應該具有有機秩序併成為系統整體中的一個單元。

3)外部空間和建築空間的設計是不可分的,規劃建築景觀設計,應成為校園建設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二、校園整體設計觀的普遍性原則

普遍性原則就是把大學校園抽象為一個多功能相當規模的人居環境研究。

(一)巨集觀層次――以整體空間環境營造為物件設計師要以整體用地空間環境營造為設計物件和最終目標,他應關注校園區的整個生活空間,人文環境。

1、明晰整體設計的重要出發點

每一個園區的整體設計中,要分析基地,教學理念等,撥出設計的切入點。明晰整體設計的重要出發點有利於在設計中把握重要矛盾,突出主體特點明確主從關係,並提出各個要素聯絡的內在邏輯和方式,從而明確各個設計要素應遵循和突出的重點規則保證整體統一的方向。

2、相互制約的迴圈思維過程

校園整體設計的思維過程多向迴圈的綜合過程,即從建築設計出發考慮規劃,從外部空間結構考慮規劃,再反過來從規劃要求考慮建築,景觀和外部空間。在整體設計中這四個部分,應該是相互制約的,在每一個設計階段都要兼顧其他設計階段。

(二)中觀層次――優化群體建築外部空間

在校園整體設計中,應使群體建築外部空間與其周邊達到整體性的效果。優化外部空間的形式:

1、外部空間主體化在群體建築設計中,應當時常將建築作為配角,將外部空間作為主體,根據建築和圖底的關係,著重分析外部空間圍合的形態和聯絡,以及連續性。

2、外部空間宜人化將人的活動和外部空間結合起來,強調外部空間的參與性,應根據園區的格調與生活氛圍人為的`策劃出一些功能空間,既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影響,又有益於提高外部空間的地位,使內外空間相結合共同貢獻於整體環境。

3、微觀層次――重構灰空間和構築空間

“灰空間”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於室內外的過度空間,它的存在卻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築內外部的界限,使兩者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空間的連貫和設計的統一創造出內外一致的建築,消除了內外空間的隔閡,給人一種自然的有機的整體感覺。

對於整體的設計而言,過渡性空間的考慮與設計顯的十分突出,通過灰空間對建築物的虛化處理,如果用聯廊,平臺,立面的洞,室外樓梯,步行橋等增加空間和層次

所謂“構築”空間相對於建築空間而言,定義為在建築設計任務書要求的必要的功能空間之外的,為集結場所感而形成的空間,如牆體的延伸,立柱,框架,標誌,塔等。構築空間為非建築空間,雖不能有直接功能作用,但它們常常為建築的延伸,以及室內外交融的部分,對人的知覺體驗連續性和場所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三、校園整體設計適應性建構原則

(一)校園功能時代化

1、要有文化氛圍,又要走向開放化。一方面,後勤市場社會化管理為校園建築帶來問題,另一方面,校園文化、體育資源向社會開放,對規劃佈局和交通管理的影響。

2、知識經濟使人才知識的要求發生了新的轉變。一是終身再教育成為社會的要求,成人教育學院作為大學附屬功能應運而生,二是產學研一體化,科研成果服務於社會。

3、“共建、調整、合併、聯合”新時期教育改革的八字方針,其目的在於資源優勢互補及多學科的綜合為大學向更高層次發展提供良好的機會。因而校園設計將有必要加強教學中心區的集中佈局,改革各系封閉獨立環境的佈置,以利於資源共享和學科交流可以個體獨立,大體集中的佈局模式達到高效,便捷的智慧性教學環境。

4、高等教育的內涵由傳統的教師對學生的單向灌輸向以學生為主體的,以人的發展和素質培養為中心的開放式教育轉化,這一趨勢要求在校園設計中加強強調“以人為本”的思想,強調步行空間,人的尺度,以及人與自然,人與人的交流,不僅僅強調主要的教學空間,整個校園的學生生活空間都應作為一個整體受到重視。

(二)校園中心整體凝聚力的形成

早期現代校園其主要特點是建築群圍繞一箇中心廣場形成嚴整的軸線關係廣場四周柱廊相連,圖書館或其他主導建築位於軸線一端。

1、中心廣場與廣場盡端標誌性主導建築成為校園主廣場,大型交往公共空間,並強化了校園特色上午認知性,由於一體或整體相對分散、零亂,所以中心感的形成有利於整體感形成。

2、對傳統中心廣場佈局的優化,現代校園強調人性化空間。因而可以摒棄早期校園中心廣場規劃佈局中嚴謹的軸線關係,冷漠感和非人的尺度,在保持與陽光綠化接觸的開闊空間的同時,以軟硬鋪地相結合,宜人尺度的室外、傢俱、灌木臺階,以及非對稱佈局圍合的交往空間,使之成為不僅僅供大型集會,且供平時休閒讀書的富有凝聚力的校園中心。此外單體建築還應反映大學校園建築的特徵,使其統一和諧。

1)單體建築的創作應當與校園總體規劃協調,與周邊環境融合,並反映自身建築的個性。

2)注重功能的合理,建築具有通用性、開放性、綜合性、靈活性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

3)計注重內外空間的交流,滲透創造不同層次的交往空間。

4)建築設計強調地域性、文化性,造型典雅、大氣、富有理性,以反映大學文化之精神。

(三)校園規劃的歷時整體性

校園規劃的歷時整體性指校園設計不僅僅在首期、近期、遠期的發展上均有完整性,同時對校園的未來在擴充套件的整體性具有約束力。

1、創造使用靈活,擴充套件方便的彈性生長型校園結構,各功能區均留有一定比例的遠期用地和彈性用地,並可依據原有構圖制約而保持整體統一性。

2、設計中應考慮周圍可能用地發展的方向,可採用趨勢性極強的線性佈局或發散型構圖方式。

(四)校園內外部空間整體化――景觀園的園林化

內外部空間的交融,強調空間的交往性。大學校園不僅是傳授知識職能的教育場所,也是陶冶性情、全面發展的生活環境。其外部空間設計可學用“建築融於園景”。使外部空間成為建築空間的延伸,在內部空間設計可學用“園林融入建築”,使人身在室內猶在室外園景中,隨時可以享受綠化生態環境。

此外其還可以融入西方現代園林景觀設計手法如:

1)大型開放空間:中心花壇、下沉廣場、露天劇場、臺地、院落等。

2)中型開放空間:濱水空間、室外平臺、屋頂花園、架空層等。

3)小型開放空間:廊道、花架、室外傢俱、綠化圍合、建築灰空間等。

4)多層次開放空間。

5)校園文化格調整體化。

一個大學校園應有其統一的文化格調。有其特別的文化格調和人文精神,在設計中必須考慮,也必須體現其個性特徵。

1)結合當地的地域文化特色營造大學的個性。如香港嶺南學院等。

2)結合大學的歷史文脈或教育特點營造大學的個性。如美國斯坦福大學。

3)以建築師的個性風格獨創大學的個性風格,如新加坡理工學院

4)在整體連續性的大前提下,區域性富有特色變化。

大學校園建築形象不同於其他文化性,商業性建築,商業性建築大多要求標新立異,自我突出,注重時尚。給人們第一時間上的視覺衝擊力,而大學建築則承載著大學的人文歷史,是學生接受知識的場所,典雅,莊重,樸素,自然應該是其本質特徵。其形象性標誌以迴歸綠色設計和純淨形式為優,以功能和空間環境的營造為主,摒棄虛假,造作形式,追求自然清新。而現在有些設計,過分強調造型,體現過分誇張,裝飾過分豪華,違背了教育建築的本質。校園建築形象在個體之間可以不必追求統一風格,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不同使用功能可以通過不同的建築處理手法,詮釋對大學校園精神的理解,從而反映大學校園文化的多元性,自由性,相容幷蓄,記載了不同歷史時期校園發展的歷程。

  四、建築設計於規劃中情感空間塑造的整體性

(一)建築與校園文化

一所理想的大學校園應當有美好的物質環境組成,應使其結合得相得益彰,富有整體和統一性。

所謂“情感空間”,是於物質空間相對立,情感空間一定由物質空間組成,而物質空間不一定是情感空間,情感空間強調感受力量,這類空間被關懷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而建築與環境只有具備了情感空間只後才真正有了靈魂,以及其完整性和統一性才能得到體現。

一個吸引人的,有感染力的,能夠潛移默化地教育改造人的大學校園,一定具有典型豐富的情感空間,與物質空間組成大學校園的全部。正是這各種的情感空間的組合,構成並決定了我們對一所大學校園環境與校園文化總體印象,其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缺少情感空間的大學校園是一個不完整的校園,校園的整體性受到破壞。

(二)景設計與校園活動

人們常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因此,人們的習慣思維中建築設計是靜態的。體量,尺度,比例,色彩,空間成為建築師最常用的詞語,表現圖成為建築設計時表達意向最常用的手段,但如果我們暫時把關注的靜止的建築轉變為建築中場所的情景及場所中活動的人們與人們的活動。關注人們和建築的整體性,校園將更具有完整性和統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