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設計>環境設計>

淺談現代科學技術背景下的風景園林學

環境設計 閱讀(2.36W)

風景園林學具有科學與藝術雙重屬性,在傳承發展景園文化的同時,應當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於風景園林學的推動作用。在科學與藝術雙模驅動下,風景園林學的內涵與外延得到不斷地豐富,知識體系的更新、教育模式的變革勢在必行。以系統科學、生態學為代表的科學影響著當代風景園林價值觀、發展理念;而可持續技術、數字技術等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景園規劃設計、建造及養管路徑與方法。立足當代科學技術背景,重新審視風景園林學發展方向,倡導以"科學為理念、技術為支撐、文化為靈魂"景園觀,對於實現我國由風景園林實踐大國向強國的轉化有重大意義。

淺談現代科學技術背景下的風景園林學

  1、生態學與景觀生態

1.1 生態學與全尺度

風景園林學關注入居環境和自然系統的保護及保育工作。風景園林面對的是廣袤的自然區域,傳統意義上生態學的關注偏向於植物及其生境共同構成的複合體。從視野上看,隨著學科領域的不斷拓展,傳統生態學的認知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從範疇上看,國土、區域景觀系統的構成已經難以由傳統景園生態學的範疇涵蓋。因此,應從景觀生態學的概念和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來思考,從景園生境到人居生態環境系統的關注是風景園林學發展的趨勢。由此,從近地氣候到植被體系,從自然區劃到土地格局,包含人居環境在內的“大”生態系統,都理應成為風景園林研究的領域。

當代風景園林學研究的範疇一方面包括大至城市小至鄉村的建成環境研究,更包含了對純自然系統的研究,也可稱之為對“風景系統”的研究。自然系統和建成系統的研究共同構成了當代風景園林學的研究視野,並較之於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廣泛。其研究既要跳出“園”的範疇,又需要具有“地景”的概念。關注尺度的不同體現了複雜程度差異,思維、視野以及設計的策略和步驟也不盡相同,是現代風景園林學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面對不同尺度條件下的生態問題,應當有系統的分級和掌握。

1.2 生態敏感性評價

上個世紀30年代,隨著生態規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美國發展了土地利用適宜性( Land-use Suitability)分析方法體系。地圖疊加方法經過沃倫·曼寧( Warren ing)、查爾斯·艾略特(Charles Eliot)、埃斯克裡特(L itt)直至麥克哈格(Ian L McHarg)等人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在生態理念引導下的規劃方法,之後發展的包含GIS在內的大部分新方法均以此為基本藍圖,從技術、方法等層面不斷提升關於生態適宜性研究的精準性與便利性。當下,生態敏感性評價已廣泛地運用於國土資源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城市規劃、風景園林規劃沒計等各個領域。生態敏感性評價通過對場地各個生態因子的有權重疊加,以此來得出不同等級的保護區域,並在發展中給予不同程度的保護。在這一基礎上開展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工作;執行了“生態優先”的發展原則,強調對場所生態保護基礎上的規劃設計。生態敏感區的梯度劃分為設計者明晰了必須嚴格保護的區域、需要進行保護和適度恢復的區域以及可以建設的區域。不僅積極、主動地保護了生態環境,而且使設計更加有理有據。在生態敏感性評價基礎上再進行建設適宜性的評價,最終將生態保護與建設活動控制在適度的範圍內。

1.3 建設適宜性研究

建設適宜性顧名思義就是對土地是否適於用作建設用地所作的評價。建設用地通常是指用於建造建築物、構築物及其使用範圍的土地。風景區等風景環境的建設用地主要包括了遊覽設施用地、居民社會用地、交通與工程用地等幾大類型。與以人工環境為主體的城市不同,風景環境的建設用地鑲嵌在自然環境之中,承擔著區域的交通、服務等職能,是重要組成部分。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進行建設適宜性評價就是在以自然為主體的環境中優選出適宜進行功能性建設的區域和地塊。基於對風景園林自然環境充分調研基礎之上的建設適宜性的評價有助於實現建設效益的最大化和土地資源的集約化。風景園林規劃設計面臨的通常是複雜的建設環境,尺度往往較大,並且場所內自然及人文資訊交織。若僅依靠經驗進行規劃設計,難免顧此失彼。利用GIS等軟體平臺開展的建設適宜性分析在調研分析場地的基礎上能夠生成可比較的量化結果,較之傳統的規劃設計方法更加精確與便利。在進行生態敏感性評價基礎上的建設適宜性評價具有明確的指向性,能夠有效地為設計師提供判斷的依據,較為準確的劃定建設邊界,生成適宜建設區域,同時為進一步具體的設計提供操作基礎。

  2、走向系統的風景園林學

2.1 從要素到系統

系統論的核心思想是系統的整體觀念,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不是各個部分的機械組合或簡單相加,系統的整體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屬性。所謂“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系統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著,而是在系統中都處於一定的位置上、起著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間相互關聯,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風景園林具有複雜系統的特徵,一方面保留了自然素材的原初屬性,並遵循自然演替的規律;另一方面園林空間又是依據人的訴求營造的空間環境,具有文化內涵。由於風景園林具有多目標的特點,如何在風景園林環境中協調不同的目標,使系統整體最優化已成為現代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基本要求。

系統論強調將研究的物件作為一個整體,通過構成整體的各個部分之間協同作用,將各個部分的協同效能最大化,從而實現整體效益最優。風景園林作為一個複雜的系統,既要服從於自然規律、也要服務於人的訴求,更有形而上的境界,因此分別應對了風景園林的“真、善、美”三大基本價值。“真”代表著科學理性,反映了人類對過去經驗的“規律性”認識;“善”體現出人類的願景與意志,具有“目的性”;而“美”則是理想的境界,具有“精神性”。比較起美術與建築,風景園林更具複雜性與多元性。當代風景園林學,需要基於學科的自律性,變離散的群知識為系統體系,依據認知規律協調各部分之間的關聯,以此來實現系統的最優。作為系統的風景園林通過諸要素的整合,將風景園林的自然屬性和人工屬性經過人為干預生成“新的系統”。與之相應,現代風景園林教育需要將不同的科目、課程、知識點系統、有機地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