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企業管理>營銷管理>

中國市場營銷者批判

營銷管理 閱讀(1.2W)

批判不是批評。批評更接近於指責,批判是一種戰略性反思。本文是站在中國經濟這個視角反思中國企業的營銷行為。這是一段取材於文章中的文字:儘管中國經濟的確因為阿里“有了一點點變化”,但我認為那是阿里很聰明地投機的結果,阿里從中得到了好處,阿里的顧客也從中得到了好處,中國經濟並沒有從中得到什麼好處。因為對國民經濟來說,那是一次瓜分而不是一次創造。如果阿里能夠讓公司收入40%以上來自海外,並大舉進入農村市場,那麼,阿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就不再是一點點,而世界經濟格局也一定會因為阿里這個電商,而發生變化。

中國市場營銷者批判

接到《銷售與市場》雜誌管理版“重啟增長之路”約稿信,我的第一感覺是,這是一個很好的選題。當我坐在電腦面前時,我卻發現除了用一本書,幾乎沒有辦法用一篇文章概括地回答這個問題。進而,我發現,面對低迷的、被動挨打的傳統經濟和處於狂歡、攻擊狀態的所謂新經濟,如果不對現實做一個清理,幾乎沒有辦法形成一個“重啟增長”的思維。一位很有見識的朋友十分中肯地向我建議,不要再在傳統營銷中打轉轉了,應該聚焦在網路營銷上。我不排斥網路營銷,但我不認為中國營銷自此就是網路營銷。甚至,我也不認為網際網路思維是統領中國營銷思維的思維。

於是,我擬了這個題目。

也許,這是一個輪迴。16年前,在1998年,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問題叢中的中國企業”,文章中指出了影響中國企業健康發展的一系列非經營性障礙。今天,我再次想到了同樣的問題。那篇文章之後,我提出了“不做品牌做銷量”,從此,奠定了我迄今為止的基本營銷思想。

  傳統經濟的痼疾

由於改行從事小額貸款業務,這使得我有機會從另外一個視角觀察傳統經濟。

  我有下列基本發現:

1,中國企業發財之後,基本沒有意識到財富需要管理。很少有企業對自己的財富進行分類管理。換種說法,中國企業很少具有風險意識,一副無知者無畏的模樣。什麼事都敢做,做錢都敢用,完全不知後果,不計後果。

在我們公司業務所及河南、湖南、湖北,我們都看到了所謂“系統性風險”,即因為貸款、擔保、投資企業大面積出問題,跑路。

一個企業做到了一定規模,企業卻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如何安全經營、穩健經營,這說明什麼?這說明企業基本上沒有什麼智力。一個不知道進退的企業,它瞭解自己?瞭解市場?瞭解經營環境?而如果對於這些致命問題都不瞭解,別說什麼增長和發展,怎麼會有生存機會?

2,企業在規模擴大的同時,把握市場、把握競爭的能力沒有同步提升。

競爭的規則是適者生存。什麼是適者?小處說是在交易中佔據主動的一方。這說的是廠商之間的關係或者企業和顧客之間的關係。如果不能把握交易,企業就是“唐僧肉”。

2014年12月31號接觸一家公司,當年虧損一個多億。該公司既生產原材料,也生產終端產品。原材料部分出廠全部虧損,終端產品部分只有15%有微利。毫無疑問,該公司沒有能力把握交易。把握不了交易,又弄出那麼大規模,我們只能認為那是財大氣粗。

而從大處說,適者是在競爭中佔據主動的一方。只有在競爭中佔據主動,才能在市場中馳騁,否則,只能被動挨打、虧損關門。

適者非弱者,是適應市場的強者。顧客只接受強者的產品,只有強者才能在市場中生存、發展。

這是競爭的辯證法。

3,人力資本概念叫了這麼多年,企業最不重視的恰恰是人力資本。創業骨幹能力的提升沒有跑到企業規模前面,企業也沒有能夠培育出來新生代。在企業最需要智力的時候,事實上智力枯竭了。剩下的就是一幫因循守舊、自以為是且疲勞不堪的過氣高管。

傳統經濟代表著中國經濟的主力,代表著經濟和財富的存量。它們當中當然存在著諸如王健林、董明珠、宗慶後這樣的銳意創新者,也存在著大量雖然風光不再,但主導著行業和市場的既得利益者和廣大的,事實上毫無生氣與活力的中小企業。

中國市場變得更大了,購買力更強了,但中國的市場營銷者卻無法從過去狀態建設性地進入新常態。

其實,網際網路和電商的崛起,本來給中國傳統經濟轉型和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渠道和機會,但由於傳統經濟沒有做到知行合一,讓“搭臺者”成為了主角,而且成為與傳統經濟爭奪存量的主角。傳統經濟的優勢―――龐大的地面渠道資源,反倒成為包袱,線上線下形成衝突,投鼠忌器,左右兩難。當傳統企業最需要主流產品換擋、升級時,電商卻通過價格戰打亂了很多企業的換擋節奏和升級步伐。

所有這一切都指向一個基本事實,傳統經濟需要刮骨治傷、浴火重生。如果不徹底變革、轉型,只是被動地適應環境,即使是把現有的本事用到極致,也無濟於事。

  新經濟的狂歡

我無法用更貼切的詞彙描述新經濟。它只是做了它該做的事,能做的事。

在中國經濟最經不起進一步的價格戰時,新經濟的主導者,電商們恰恰極致且釜底抽薪式地動用了這手段。

中國實現了整體小康,但這只是意味著整體消費能力得到提升,並不意味著購買水平得到實質性提升。價效比仍然是中國主流消費的一般選擇。住房、醫療、教育、婚喪嫁娶佔去了太多的資源,人們只能在日常消費上做文章。

當傳統經濟推動產品、產業升級的時候,電商們非常聰明地順應了這一市場需求,逆襲了價值一般價格卻在上升的傳統經濟轉型者。

中國傳統經濟的主導者們,本質上是經營者。開店、設廠、製造、推銷、兼併,總之,志在建立自己的體系或者王國。而中國新經濟的主導者們,本質上則是市場營銷者。它們攜網際網路和中國龐大的生產資源、商業資源,專心致志地滿足市場需求。傳統經濟做了一個皇冠,新經濟堂而皇之地成為皇冠之上的明珠。

  在經濟領域,有兩股力量幾乎是無敵的。

一股是金融力量。華爾街是典型代表。他們坐在豪華的辦公室裡,用所謂的金融手段、金融工具、金融產品,輕鬆地把全世界的財富,輕鬆掠去,而且受到全世界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