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企業管理>基礎素質>

國小生素質教育

基礎素質 閱讀(2.08W)

引導語: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學生思想品德、科學文化、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等方面的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的教育,是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下面是yjbys小編為你帶來的國小生素質教育,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生素質教育

 一、教師必須先實現‚一轉變一提高。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素質教育是一種以‚素質‛培養‚素質‛、以‚靈魂‛塑造‚靈魂‛的過程。⑷因此,教師素質的提高是國小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的根本保證。

(一)實現教育觀念的全面轉變。

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是教師素質能否提高的前提。現代人必須是智慧發展與情意發展相統一的人,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科技發展的要求。教育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教師在思想觀念上應做到:

1、在培養目標上著眼於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的本領。

2、要有奉獻精神和高度責任感。這樣在面對各種教育難題和阻力時,才有克服困難、堅持不懈的勇氣。

3、要熱愛學生。學生是人,是有情感、有個性、有獨立人格的人,他們需要得到尊重和愛,尤其是‚留守兒童‛和‚問題兒童‛;同時他們也是未成年人,不能要求十全十美,應允許他們淘氣、犯錯誤,保護他們的童心。

4、不要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任何教育都要經過學生的積極思考才能內化成他們自己的東西。教師必須考慮國小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5、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不能只偏愛早慧的學生,忽視晚成的學生。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關於素質教育的三要義中,首先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陶西平同志也說過,在基礎教育階段不要要求教師去做伯樂,專挑千里馬,教師應該是園丁。⑸對於‚學困生‛,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和興趣,經過精心培養,這些學生中將來也可能會出‚千里馬‛,那你實際上不也就起到了伯樂的作用了嗎?

 (二)抓教育技能訓練,實現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

當前國小教師隊伍裡仍存在著師資質量不高,知識結構不盡合理,所學知識陳舊,教學方法傳統呆板,缺乏教育者應具有的超前意識與適應性等問題。要使教師的素質提高,必須抓教師的基本技能訓練,因為這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必備的最基本的職業素質。國小教師除了要具有‚三筆字‛、‚簡筆畫‛、‚板書技巧‛、‚普通話‛、‚思想教育‛、‚電教知識‛等一般基本功外,尤其要加強以下幾方面基本技能訓練。

1、語言。語言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手段,教師的語言能力可以直接決定教育效果的好壞。國小教師的語言必須準確、精練、有條理、生動形象、幽默風趣,為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提高學習興趣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2、教具、學具的製作和使用。在國小教育中,有些學科知識比較抽象,而國小生又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要解決這個矛盾,恰當地運用直觀教具就十分重要了。首先教師要根據教學目的、內容以及兒童的年齡特徵,選擇恰當的教具和學具。例如在學習幾何初步知識時,低年級可多用顏色不同的紙或其它材料剪幾何圖形;中年級可多用釘子板;高年級可發動學生自制學具。其次,使用教具要突出物件的本質特徵或發展過程,使用時要注意恰當的時機,做到適時、適量、適度,以達到直觀的目的。另外,多媒體的運用已成為課堂改革的最優化手段,所以學會製作和使用電腦課件也將成為教師一項重要的基本功。

3、教學中的組織管理,教學方法的運用。

教師的教學組織管理能力,主要體現在教師如何運用教學方法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傳統的教學法較注重知識的傳授,突出‚教‛的作用;現代教學法則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多引導學生去‚學‛。教無定法,教師在選擇教法時應隨教學任務、教材及教學物件而不同,每節課教法應做到靈活多樣,避免呆板單一,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教育是不斷前進的,教學思想觀念、方法手段也是不斷髮展的,教師在實踐中要不斷更新、改進,才能促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以適應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學生學習的內容要多元化、生活化。

課程是時代發展水平與社會需要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體現,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實現培養目標的主要載體。⑹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的學科不斷出現,學生需要掌握更廣泛的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而許多學校為了應試的需要,往往大幅度地增加考試科目的內容總量和難度,增開考試科目課時,削減了其它科的教學(例如今年我區教學工作檢查中,就發現有些學校的語文課達到每週12節,數學和英語也比課程標準超出兩三節),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忽視實踐等問題,再加上有些老師在教學實踐中教不得法,還要佔用非考科目的時間。如此,既限制了學生學習內容的範圍,又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更不利於培養學生探索、應用、創新能力以及健康情感、科學精神,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因此,國小新課程改革應著眼於減負,突出全面發展和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等方面。學校應以德育為首,以智育為中心,以美育為潤化、體育為基礎、勞動為鍛鍊,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開齊、開足思品、社會、自然科學、體育、美術、音樂、資訊科技、勞技、綜合活動等課程。隨著知識領域的不斷拓寬,教科書不應該成為唯一的教學內容。教師應該成為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力量,主動地創造性地利用一切課程資源,除了按要求教學各科教材內容外,還要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走進生活,在自然和社會的.大環境裡學習和探索。課內和課外有機結合,使學生學習的內容更豐富、更廣泛,實現多元化、生活化,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三、課堂氣氛要實現和諧性。

課堂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平臺。課堂教學是師生生活的一部分,要以人為本。‚教‛是為了‚學‛,所以教師應力求為學生創造輕鬆、和諧、合作互動的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健康發展,以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首先,要讓學生充分感受來自教師的愛。教師的愛,可以給學生以自信;愛的激勵作用,將帶來無窮的動力,讓學生勇於克服困難,走向成功。老師愛學生,學生才更尊敬老師,向老師學習。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正說明了這一點。

其次,與學生共同參與、合作互動。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出發,才能達到心的深處。⑺在課堂上,

教師應時刻保持著一顆純真的童心,想學生所想,做學生所做,這樣才能與學生貼心交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課堂充滿活力。如在低年級教學中設計‚找朋友‛的遊戲,我改變了以往教師站在一旁觀看、指揮的做法,製作了精美的頭飾,與學生一起做‚找朋友‛,讓其他學生來評。這樣,學生都感到老師很親切,都爭著和老師做朋友,拉近了師生的距離,課堂氣氛自然就和諧、活躍了。

再次,課堂教學以關注人的發展為首要目標,必須確定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角色應定位為學生髮展的合作者、鼓勵者和引導者,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有些老師怕課堂‚亂‛起來沒法控制,所以不敢‚放‛。如果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課堂上添些‚鬆散‛又何妨呢?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才能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隨教學過程而引發出來的情感、智慧和探索精神達到高度的統一融洽,從而表現出一種濃烈的互相感染、互相激勵,達到高度默契的課堂情境狀態。‛⑻這便實現了課堂氣氛的和諧性了。

四、課外活動要實現豐富性、主動性。

喜愛活動是兒童的天性,兒童所進行的活動性質、內容與方式及其在活動中的主觀態度,直接影響他們的素質發展水平。因此,重視活動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實施素質教育,不但要加強學科教學的活動性,還要開展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

首先要明確課外活動的目的,主要是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

自主精神和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健康的心理及特長等,使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其次,要拓寬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實現課外活動的豐富性。除了常規的校會、班會、少先隊會等集體活動的正常開展外,學校應派專人負責組織各項興趣小組活動,如科技小製作、體育、棋類、美術、音樂、廣播、宣傳欄設計等等興趣小組,還要經常組織班際或校際間的各種友誼聯賽以及校外野炊、郊遊等活動,使課外活動豐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同時也使學生有足夠的活動時間和空間,不再覺得學校教育是枯燥無味的。這也是使沉迷於網咖、遊戲機的學生重回校園,防止學生逃學、退學的重要措施。

另外,還要實現課外活動的主動性。曾經有個女學生,善於寫作、普通話流利、聲音又甜美。我想發揮她的特長,於是在組織課外活動時,把她安排在廣播小組。可是開展活動時,她卻心不在焉,還經常缺席。經瞭解才知她對廣播不感興趣,最喜歡的是踢毽球。後來在毽球隊裡,她刻苦練習,充分發揮了她的技能,成為主力隊員,在我區毽球比賽中還為學校爭得了第一名。課外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所以應由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專案,而不是由老師來決定。這樣才更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交往能力、創新能力和特長。

五、整個教育過程要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培養創新精神。

素質教育走向的兩大趨勢:一是更加充分地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就是要使他們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二是培養

學生具備終身學習和創造的能力。⑼以往‚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失去了思考的餘地,沒有了自己的學習、自己消化的時間,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受到了嚴重的壓抑和損害。

因此,在實踐中,教師應注意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貫穿於教育過程的始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敢於爭辯、積極思考、勇於質疑。對學生提出的一些超乎尋常的或錯誤的想法、問題,千萬不能訓斥、嘲笑,這畢竟是他思維積極活動的結果。‚有缺陷的創造也是創造‛,所以教師要妥善解決他們心中的疑問,使他們敢於標新立異,發表獨立見解。同時,還要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一套好的學習方法就如同給了學生一枚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學生學會了掌握知識的方法,學習時就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的目的是為了以後不用教,這樣才能使個性千差萬別的學生都得到積極主動、生動活潑的發展。

  六、素質教育要實現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性。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新課程新理念給傳統的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優化課堂教學成了改革的重要課題,先進的教學手段和裝置不斷被運用在教育教學中。但是由於一些老師對教學定位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導致在教學過程中盲目追求方法、手段的多樣性,而忽視了學習的主要任務,把主要精力、時間放在追求華而不實的花樣上和所謂形式的創新上,導致基礎知識和學生能力訓練少了,傳統教學中好的東西也丟了。如低年級課文中的生字詞,教師應板演書寫過程,

引導學生怎樣識記、書寫,然而現在很多老師的板書都被預先準備的電腦列印貼紙代替了;又如有些老師認為必須有表演和遊戲的課才是氣氛活躍的課,等等。

雖然新課改要求運用多種手段來優化課堂形式,但我們不能追求形式而丟了根本。形式必須服從於內容,為內容服務。所以教師應該根據大綱和教材內容的要求來設計教育教學形式,使形式與內容相統一,以達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七、教育評價要實現全面性。

教育評價對教育實踐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支配著教育活動的發展,影響著教師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展。‚一卷定乾坤‛教育評價的結果是‚應試教育‛。為了達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⑽‚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資訊,不斷提高教學水平。‛⑾的評價意見。《中國小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的基本框架(討論稿)》也指出:‚要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查,強調評價指標的多元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評價應突出發展、變化過程‛、‚要將評價貫穿於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⑿這些都說明教育評價要有全面性。教師要全面評價每個學生,學校要從各方面全面評價教育教學活動,才能真正評價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業績。這樣才能更有效地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項長期性、艱鉅性的工作,要實現對國小生的素質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相信學生‚人人都能學好‛,積極投身於教育事業,並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育才會不斷向‚素質教育‛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