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培訓>職業經理人>

空降經理人故事分享

職業經理人 閱讀(1.08W)

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或開拓某項新業務,但內部人才發展不足以支撐時,都常考慮從外部引進高層經理人。下面給大家分享兩個空降經理人的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空降經理人故事分享
  空降經理人故事【1】

某家影視傳媒公司A,已有十五六年的發展。早期主要給電視臺做廣告代理,隨著影視市場的開放,老闆又是學影視出身,對影視劇很感興趣,日常熱衷於跟編劇、演員和導演一塊琢磨探討,公司就逐漸轉型發展成為國內一家頗有名氣的影視公司。業務也變的多樣化:廣告代理與創作、影視劇製作、影視劇宣傳發行、動漫、海外影視收購等等。員工有兩三百人,規模十幾個億,也已啟動IPO籌備。老闆覺得公司急需尋找一位總經理,來運營管理公司,並且最好是具有大企業規範管理經驗的。

於是,老闆從朋友圈子開始挖掘,發現有個朋友,還真合適。相識多年,男,40出頭,本人是學藝術出身,對影視娛樂有濃厚興趣。目前在一家港深起家的央企,擔任子公司的總經理,從事商業地產和商業管理工作。藝術想法上聊得來,大公司管理理論也談的條條是道。於是老闆主動出擊,力邀加盟,雙方溝通了三四次,朋友最終下定決心,走馬上任。我第一次見F總時,他剛上任一個多月,聊起空降通常都會遇到的艱難適應問題,他對著旁邊的幾個部門負責人說:“我沒這感覺呀,如魚得水啊。”

上任後,F著手加強規範管理。因為是下半年,就開始推動制定下半年度目標和預算,這事兒A公司從來沒正式做過:一年要拍多少集電視劇,多少部電影,預計花多少錢,掙多少錢,都在老闆腦子裡。F總召集大家討論制定預算,即刻遇到了障礙,主管副總和部門負責人都說不知道老闆咋想的,不知道明年想拍多少片子,想投多少錢,而且外部有名編劇和大導演的溝通都是老闆自己在負責。後來,F總把老闆請來一塊開會討論預算,老闆說:“我在催編劇,但到底劇本哪天出來,導演和主演有檔期,也很難確定,只能說個大概,而且一部片子到底投多少錢,能收多少錢,真沒譜。電視劇還好點,批發給電視臺好算。電影就非常難預估了。”如此,反覆開了五六次會。老闆一直說要支援F總工作,大家也開始慢慢轉變觀念,再難定,也得有個預計預算,尤其是現在一年不再是拍幾部片子了,資金也需要統籌,而且籌劃上市,也必須得有預算和收入管理。

F總推行的第二件事,就是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建設,他請了諮詢公司,要建立分類崗位體系,規範薪酬和績效。這些原先都是老闆一個人說了算,沒有明確的規定,比如談判工資,同樣的崗位,新來的比老人高很多。部門用人也很靈活,缺人就去找老闆申請,老闆點頭了,自己就去找。而且,公司也沒有人力資源負責人,F決定開始張羅招聘人力資源總監。

快到年底了,F總啟動了第三件事,召開年底公司大會。公司十多年了,從未正式召開過全公司大會,最多是分部門聚聚餐。F總想,哪有規範的公司不開大會的?於是積極組織策劃,但在選擇召開地點和預算上,與老闆意見產生了分歧。F總做了70萬的預算,老闆覺得太高,認為開半天會說道說道就行了,最後折中50萬開了一整天的會。效果不錯,老闆也比較滿意。

這期間我見過F總幾次,到任三個多月時,聽他開始嘮叨:老闆不如以前熱情了,沒朋友感覺了。來了三個月,一次也沒跟他吃過飯,除非有外部接待。倆人從未單獨聊過天,跟三顧茅廬時判若兩人。感覺最糟糕的是,上任前,老闆答應給他配車,安排高階公寓,結果車是給配了,但負責財務的人卻說,油錢得自己付,F總自己也難以對老闆啟齒這事兒。公寓也只給租了個不到四星級的。

再後來聊,每次都談到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公司很不規範,有很多老人都是老闆的親屬,關係複雜難處;中層管理者業務能力還行,但管理能力明顯不足;老闆固執、人治,不重視管理等等。

牢騷鬱悶持續升級,最終開始懷疑老闆的為人,甚至懷疑當初的決策是否正確。

18個月後,F總感覺老闆經常繞過自己直接找副總們討論決策問題。

不久,F總辭職離開。

  空降經理人故事【2】

某家大型變壓器製造企業T,為開拓國際市場,起初把國內營銷優秀人才派遣出去,如此折騰了幾年,發現國外客戶需求及合作模式與國內完全不同。國外大都是EPC總承包,政府或業主把輸變電線路整體承包出去,由承包商再自行採購變壓器。承包商是中間商,他們非常關注價效比,不同於國內的終端使用者,如電網公司等。

於是,T公司決定將國際業務定位為不只是賣變壓器,而是要轉型為EPC總承包,同時配合集團整體從裝置製造向服務轉型的戰略。國際總承包也不僅僅侷限於輸變電工程,擴張為所有總承包相關業務。由於以上調整,派出國外的優秀營銷人才,即使沒有語言障礙,也紛紛鎩羽而歸。最終,為了開拓這塊新興業務,T公司決定委託獵頭招聘相關高階人才。

T公司地處西部內陸,而國際總承包業務人才大都在京滬等大都市。最終,從一家國際總承包業務非常成功的央企,挖到40多歲的海外業務總經理S。S總具有多年國際業務開拓經驗,但在央企的上升空間和決策的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雙方多次溝通後,S總加盟這家變壓器企業,擔任副總經理,主管國際業務。

班子裡,員工大都是變壓器技術或製造出身,有市場經驗人的'也主要是面向國內市場。幾乎所有的人都對國際市場,對工程總承包一無所知,因而,大家都很尊重S總的經驗。

為了配合這位S總,公司請他到到內陸總部工作了近一年。前三個月,安排了一位在公司工作20餘年,性格開朗,對業務和人員都非常熟悉的資深副總經理和S總在同一辦公室工作。資深副總經常給S總介紹公司的各種情況,包括制度規則、潛在文化和執行制度等等。兩人逐漸成了朋友。之後在經營班子會上,大家也一致達成共識,國際業務就由總經理、已然是朋友的資深副和S總三人小組負責,其他班子成員基本不參與。

之後沒過幾個月,由S總牽線搭橋,又陸續引進了三名具有10多年經驗的國際業務專業人才。為了配合業務開展,公司在北京設立了辦公室,供國際業務團隊使用。而國際業務開拓,還需要集團的很多資質、資金和政府關係資源支援。為了配合S總團隊的工作,總經理和那位副總朋友,積極協助調動集團領導和集團職能部門支援,減少S總團隊與集團內部之間的協調工作,讓他們集中精力開發市場。三年下來,成功簽署了一個幾十億的國際總承包合同,並由這個專案,跟當地政府建立了良好的關係,陸續在談判其他幾個大型總承包專案。

最後,公司班子決定,國際業務團隊就駐紮在北京辦公,內陸總部重在配合支援及風險防範。

S總和其空降團隊,工作得如魚得水,頗有成就感。

這是兩個實際發生的故事,都是空降經理人,年齡相仿,都有豐富的相關工作經驗,但結局一成一敗,為什麼?成在哪,敗在哪?各位看官,自由思量。

敗的本是朋友,原本很熟識,但從蜜月變生疏,乃至牢騷抱怨,最終分手;成的本為陌路,但真誠相待,走心相伴,從半信半疑到互信互賴,終成事業。

空降團隊到來,不能靠其自然成活。越是大樹,移植後越要細心呵護。不是引進來就萬事大吉,更需要紮根融入,需要老闆親自上陣。

敗的花費大量精力在內部磨合,成的精力大都用在外部業務上。經驗與崗位任務的匹配性越強,工作的相對獨立性越強,需要與企業文化和慣性思維的磨合也越少,成功的概率就越大。任務成功後,反而更能獲得企業和同事的認可,更容易相互信任和有效融合。

什麼樣的崗位適合引入空降?凡是老闆覺得自己很懂,希望找個替身,讓自己從事更高階工作的人才引進,基本不會成功。空降團隊永遠不會比你更掌握資訊,更有威信,不可能比你做得更好,當然必死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