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培訓>供應鏈>

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及優化對策分析

供應鏈 閱讀(1.79W)

供應鏈金融是在物流金融基礎上的創新,它在物流金融基礎上將融資從商品銷售階段延伸到採購和生產階段。因此,供應鏈融資模式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助於緩解與核心企業打交道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那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及優化對策,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及優化對策分析

  一、供應鏈金融的產生及特徵

在研究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時,我們往往關注最多的是研究融資難的“表面”原因,比如說,銀行門檻高;企業沒有可供抵押的物品;企業非系統性風險高;企業沒有完整的財務報表等等,這些都是中小企業被排斥在信貸市場之外的原因。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實質原因,那就是企業在向銀行提出融資申請後,銀行總是依照一個標準、一種模式來對企業進行融資評估,看它是否具有償還能力。

有些中小企業雖然具有償還能力,可是這種償還能力往往是基於真實的交易背景,不是或沒有由賬面財務資訊表達。特別是當這些企業沒有有效的、可供抵押的固定價值資產時,銀行因不能有效甄別企業資訊而拒絕給企業融資。基於解決這種企業與銀行之間的矛盾的客觀要求,供應鏈金融應運而生。

供應鏈金融是在物流金融基礎上的創新,它在物流金融基礎上將融資從商品銷售階段延伸到採購和生產階段。因此,供應鏈融資模式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助於緩解與核心企業打交道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現在大的核心企業都用“全球性外採”和“業務外包”的方式來降低成本,大型企業通過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財務管理效能,吸引了一批以其材料採購和產品銷售為主營業務的中小企業,形成了一個相對安全、穩定的企業商務生態鏈。

這些中小企業作為核心企業的上下游,融資需求主要來自於核心企業轉移流動資金壓力:核心企業利用其強勢地位,要求原料供應商先貨後款;對下游的經銷商,又要求先款後貨。競爭力越強、規模越大的核心企業,對上下游的壓力越大,從而給這些中小企業帶來了巨大的融資需求。此外,大型企業出於對零庫存的要求,將相當部分的管理成本和資金成本轉嫁到上下游企業,造成上下游企業資金緊張、週轉困難,這也造成了企業的融資需求。

由此可見,要解決這些企業融資難問題不能僅僅停留在在單個主體上找原因,應從整條供應鏈出發來尋找中小企業融資的新途徑。在2003年,深圳發展銀行在業內率先提出了“1+N”的融資模式,“1+N”中的1是指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一般都是大型高階企業,構成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安全港”;N是指核心企業上下游的供應鏈成員企業,即利用供應鏈產業叢集的伴生網路關係,將核心企業的信用引入對其上下游的授信服務之中,並開展面向供應鏈成員企業的批發性營銷。

2005年,深圳發展銀行又提出“供應鏈金融”這個品牌產品,所謂“供應鏈金融”是指在對供應鏈內部的交易結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運用自償性貿易融資的信貸模式,並引入核心企業、物流監管公司、資金流導引工具等新的風險控制變數,對供應鏈的不同節點提供封閉的授信支援及其他結算、理財等綜合金融服務。

通俗地說,就是銀行通過藉助與中小企業有合作關係的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的信用或者以兩者之間的業務合同為擔保,同時,依靠第三方物流企業等的參與來共同分擔貸款風險,幫助銀行控制中小企業的貸款去向,保證貸款資金的安全,有效地控制銀行的貸款風險。從而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同時,通過這樣的金融支援,銀行加強了其與企業的合作關係,擁有了相應穩定的企業客戶,經營風險隨之降低,經營效益獲得提高。

據深圳發展銀行披露,截至2007年12月末,深發展存量貿易融資客戶將近3000家,客戶增幅同比達52.2%;貿易融資表內外授信餘額近800億元,同比增幅38.92%,佔全行公司業務授信的比例較年初提高4.66個百分點;貿易融資不良率被很好的控制在1%以下,迄今沒有實際損失。截至2008年9月末,全行貿易融資客戶數和表內外授信餘額均較年初上升超過30%。

供應鏈金融實際上是整合了“產—供—銷”鏈條上的所有資源,對供應鏈上的單個企業直至上下游鏈條多個企業提供的全面金融服務,以促進供應鏈核心企業及其上下游配套企業“產—供—銷”鏈條穩固和流轉暢順。

供應鏈金融與傳統銀行融資相比,有著明顯的特徵:首先,對供應鏈成員的信貸准入評估不是孤立的。銀行不僅要評估核心企業的財務實力和行業地位,還要調查整條供應鏈各個企業之間的聯絡是否足夠緊密。對成員融資准入評價的重點在於它對整個供應鏈的重要性以及與核心企業的交易歷史。其次,對成員的融資嚴格限定於其與核心企業之間的貿易背景,嚴格控制資金的挪用。另外,供應鏈融資還強調授信還款來源的自償性,即企業通過銀行資金支援做成貿易,該交易的銷售收入能夠為自己還清銀行貸款。

這種融資模式可以讓核心企業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可以解決上下游中小企業的資金週轉問題,提高其談判地位;可以讓第三方物流企業爭取到客戶資源、拓展服務範圍,最終提升物流企業的服務質量和效率,同時,還能讓商業銀行擴大中間業務收入來源、穩定結算性存款。可見它讓四方參與者都獲得利益最大化,並形成了信譽鏈。我們將這種中小企業利用供應鏈所衍生的信譽鏈對其的信用輻射和信用增級,獲得融資便利、並降低融資成本的現象,稱為“光環效應”。

  二、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

傳統融資方式中較少利用流動資產作為信用支援,但是從供應鏈企業叢集的角度看,交易過程是資訊流、物流和資金流的整合,而且這種整合相對封閉,這為銀行監控提供了條件。企業的發生資金缺口時的融資需求發生在三個階段:採購階段,生產階段以及銷售階段,與此相對應的企業流動資金佔用的三個科目:預付賬款、存貨及應收賬款,利用這三個部分資產作為企業貸款的信用支援,可以形成預付款融資、存貨融資以及應收賬款融資三種基礎的供應鏈融資解決方案。

(一)預付款融資

由於融資企業和上游強勢企業有長期良好的合作關係,融資企業、上游強勢企業和銀行三方可以簽訂協議,預先設定融資企業為商業承兌匯票貼現代理人代理上游強勢企業背書,然後融資企業憑商業承兌匯票和保貼函向銀行申請貼現,貼現後,銀行將貼現款(即融資企業向上遊強勢企業購買原材料的款項)直接轉入上游強勢企業的指定賬戶,上游強勢企業接款發貨,解決原料供應問題。這就是預付款融資模式。

預付款融資可以理解為“未來存貨的融資”,因為從風險控制的角度看,預付款融資的擔保基礎是預付款項下客戶對供應商的提貨權,或提貨權實現後通過發貨、運輸等環節形成的在途存貨和庫存存貨。

(二)應收賬款融資

基於供應鏈金融的應收賬款融資模式,是指以中小企業對供應鏈上核心大企業的應收賬款單據憑證作為質押擔保物,向商業銀行申請期限不超過應收賬款賬齡的短期貸款,由銀行為處於供應鏈上游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的方式。簡單的說,就是以未到期的應收賬款向金融機構辦理融資的行為。

(三)存貨融資

當上遊強勢企業只願意接受銀票或貨款不願意讓下游融資企業代理貼現時,銀行、上游強勢企業以及融資企業三方可以簽訂協議,先票後貨。銀行直接將原材料款支付給上游強勢企業,強勢企業接款後發貨到銀行指定地點,由銀行指定的物流監管進行監督,形成存貨質押融資。融資企業接到訂單時,交錢給銀行贖貨,銀行指令倉儲監管機構放貨給融資企業,從而完成該輪的生產。

對於應收賬款和存貨融資,還款能力分析的重點是借款人來自於應收賬款和存貨的現金流,而不是分析經營產生的現金流。銀行更多關注應收賬款和存貨的質量和價值,變現抵押品的能力,而不是關注收入和資產負債表的資訊。

  三、供應鏈融資模式優化

在實踐中供應鏈金融儘管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授受信雙方的信用風險:核心企業對供應鏈成員企業往往建立了篩選機制,供應鏈成員也是經營、財務和信用層面評估之下的優勝者。又因為核心企業對於供應鏈成員有嚴格的管理,進入供應鏈後,雙方都會保持相對穩定的合作關係。而對於進入大企業的供應鏈系統的中小企業來說,資格本身就是一個有價值的無形資產。

因此,企業會維持這種關係,避免因為貸款違約等事情影響企業在供應鏈中的地位。這種聲譽減少了中小企業受信中的道德風險。但是,由於供應鏈融資中的中小企業自身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弱,這一固有的.高風險問題無法迴避。因此,只有通過風險管理創新技術,來著力解決這一風險,優化供應鏈融資模式,實現供應鏈金融鏈條的安全性和效率性。

供應鏈融資模式存在著信用風險、技術風險和法律風險,但後兩者是外生性風險,是自身比較難以控制的,所以本文主要分析信用風險,即內生性風險。

針對以上問題,並借鑑資訊管理技術,我們可以構建一個“供應鏈綜合資訊共享平臺”,實現對供應鏈融資模式的優化。

建立這個“供應鏈綜合資訊共享平臺”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這是信用風險產生的最主要原因。在這個平臺上,所有供應鏈上的企業(如果它想融資)都可以在上面註冊,並有獨立的頁面,上面記錄了該企業的每一筆交易的具體情況,並且每一筆交易需要它的上下游核心企業進行點選確認,這樣可以確保每筆交易的真實性。比如,對於A企業(供貨商)和B企業(核心企業),A企業在向B企業供貨後,就在自己的網頁上記錄這筆交易的詳細情況,再由B進行點選確認,由於這涉及到B企業自己的利益,所以B企業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幫助A企業作假。這樣做可以讓銀行在檢視A企業的所有的交易真實記錄後,對A企業進行評估、融資。出於企業資訊的私密性,重要的資訊只有處於這條供應鏈上、與企業有著密切聯絡的其他企業與銀行才可以看到。

這個“供應鏈綜合資訊共享平臺”的內容可以包括以下資訊:

交易資訊:企業的每一筆交易的時間,產品,數量,金額以及交易的上(下)遊企業。

財務資訊:企業的三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以及現金流量表,可以讓銀行分析企業的償債能力、現金流出入情況,進而判斷企業的經營狀況。

納稅資訊:納稅額是反應銷售額最好的指標,納稅額越高說明企業的銷售情況越樂觀。

除了上述資訊,企業可以自行加入相關的有利於融資的資訊,比如分紅情況、企業長期發展戰略書等等。

這種資訊平臺的建立有幾個好處:一是減少成本、提高效率,銀行要調查每筆業務的交易背景要耗費很多的人力和費用,利用資訊平臺就可以大大的減少這筆成本,又因為供應鏈融資本身就是自償性的貿易融資,遵循“借一筆,完一單,還一筆”的原則,每筆交易都分開記錄,確認時間縮短,效率提高,使整個供應鏈更具競爭力。

二是,在這個平臺上可以記錄自己的存貨,生產情況,這樣所有的節點企業能夠迅速地掌握上下游各節點的庫存狀況,生產計劃以及市場需求預測等資訊,從而及時準確地調整自身的經營計劃,也使信譽鏈內企業在共享的同時,能與鏈外企業相互聯絡,使邊際信譽度不斷提高,從而形成信譽的“乘數效應”。三是,銀行看到需要融資企業的資訊後,如果覺得這個企業運營良好、信譽度高、與核心企業有著持續的真實貿易背景,可以對其開展其他業務,比如保理業務等,更多方式的給中小企業融資。

此外,為了激勵企業能夠提高信用,可以設立一個“正向激勵”機制,企業每次按時還款後,可以給企業一定的激勵,比如加分制,企業的分越高說明企業還款越快,信用越好,銀行在以後的貸款過程中可以給予一定優惠,比如,降低價格(即利率)。

可見,建立一個企業、銀行,物流公司間共享的資訊平臺,有助於降低供應鏈融資的風險,可以提高中小企業貸款的可得性,減少企業因為缺少融通資金而喪失發展好機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