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計算機>計算機硬體>

計算機硬體故障處理

計算機硬體 閱讀(2.68W)

伴隨著計算機給大家帶來便利的同時,計算機的各種故障也使很多使用者感到無能為力。那麼,如何才能保養和維護好一臺計算機?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計算機硬體故障處理,一起來看一下吧。

計算機硬體故障處理

1.硬體維護

通常一臺個人計算機硬體部分主要包括如下部件:主機板、CPU、記憶體、硬碟、顯示器、顯示卡、滑鼠和鍵盤等。

1.1 日常維護。

計算機主機板的日常維護主要應該做到:防塵和防潮,CPU、記憶體條、顯示卡等重要部件都是插在主機板上,如果灰塵過多,則有可能導致主機板與各部件之間接觸不良,產生許多未知故障;如果環境太潮溼,主機板很容易變形而產生接觸不良等故障,從而影響使用。

1.2 CPU的日常維護。

CPU作為計算機的核心部件,對計算機效能影響極大,要想延長CPU的使用壽命,保證計算機正常工作,首先要保證CPU工作在正常的頻率下,CPU的散熱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如果CPU不能很好地散熱,就有可能引起系統執行不正常、機器無緣無故重新啟動、宕機等故障,給CPU選擇一款好的散熱風扇是必不可少的。

1.3 記憶體條的日常維護。

對於記憶體條來說,需要注意的是在升級記憶體條的時候,儘量要選擇和以前品牌一樣的記憶體條來搭配使用,這樣可以避免系統執行不正常等故障。

1.4 硬碟的日常維護。

為了使硬碟能夠更好地工作,在使用時應當注意如下幾點:①硬碟正在工作時不可突然斷電;

②注意保持環境衛生;

③工作中不可行動硬碟;

④控制環境溫度;

⑤不要自行開啟硬碟蓋。

1.5 顯示器的日常維護。

顯示器作為計算機的一個重要部分,影響顯示器使用壽命的因素主要有:

(1)環境的溼度。要保證計算機室內溫度在大於30%而小於80%。

(2)避免強光照射顯示器。顯示器在強光的照射下容易加速映象管熒光粉的老化,降低發光效率。

(3)注意保持計算機周圍的衛生環境,防止灰塵對其壽命的影響。

(4)減少計算機周圍電磁場的干擾。

1.6 滑鼠和鍵盤。

滑鼠和鍵盤是我們在日常使用計算機時最常用的輸入裝置,所以滑鼠和鍵盤的維護也顯得非常重要。

1.6.1 滑鼠。

常見的滑鼠通常有機械式、光電機械式、光電式等。下面分別就三中常見型別的滑鼠的維護一一介紹。

(1)械式滑鼠。

機械滑鼠在使用了一段時間後,橡膠球帶入的粘性灰塵附著在傳動軸上,會造成傳動軸傳動不均甚至被卡住,導致靈敏度降低,控制起來不會像剛買時那樣方便靈活。這時候,你只需要將滑鼠翻過來,摘下塑料圓蓋,取出橡膠球,用沾有無水酒精的棉球清洗一下然後晾乾,再重新裝好,就可以恢復正常了。

(2)光電機械式滑鼠。

光電機械滑鼠中的發光二級管、光敏三級管都是較為單薄的配件,比較怕劇烈晃動和振動,在使用時一定要注意儘量避免摔碰滑鼠,或是強力拉扯導線。點選滑鼠按鍵時也不要用力過度,以免損壞彈性開關。最好給滑鼠配備一個好的滑鼠墊,既大大減少了汙垢通過橡膠球進入滑鼠中的機會,又增加了橡膠球與滑鼠墊之間的摩擦力,操作起來更加得心應手,還起到了一定的減振作用,以保護光電檢測器件。

(3)光電式滑鼠。

使用光電滑鼠時,要特別注意保持感光板的清潔和感光狀態良好,避免汙垢附著在發光二級管或光敏三級管上,遮擋光線的接收。無論是在任何緊急情況,都要注意千萬不要對滑鼠進行熱插拔。這樣做極易把滑鼠和介面燒壞。

1.6.2 鍵盤。

在鍵盤的.日常維護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保持鍵盤的清潔衛生。

(2)不要把液體灑到鍵盤上。

(3)操作鍵盤時,擊鍵不要用力過大,防止按鍵的機械部件受損而失效。

(4)若需更換鍵盤時,必須在切斷計算機電源的情況下進行,有的鍵盤殼有塑料倒鉤,拆卸時需要格外留神。

2.故障處理

2.1 觀察。

計算機故障發生後第一步先不要忙著開啟機箱,首先得觀察。主要有:

(1)計算機周圍的環境情況:計算機位置、電源、連線線、計算機外設、溫度與溼度等。

(2)計算機表現出的故障現象、顯示器顯示的內容及其與正常情況下的異同。

(3)計算機內外的物理情況:灰塵是否過多、線路板和元器件的顏色狀況、部件的形狀有無變形、指示燈的顯示狀態等。

(4)計算機的軟硬體配置:安裝了哪些硬體,系統資源的使用情況;使用的是哪種作業系統,安裝了哪些應用軟體;硬體的設定驅動程式的版本等。

2.2 判斷。

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判斷故障產生原因。判斷工作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要先想好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辦。即:故障是什麼故障,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故障和應該如何處理。

(2)對於所觀察到的現象,儘可能地先查閱類似故障處理方案,這可以免去很多不必要的彎路。

(3)在分析故障時,儘量根據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來進行判斷,但對於自己不太瞭解或根本不瞭解的,應當先向有經驗的人尋求幫助,或在硬體論壇發帖提問。

2.3 堅持“先軟後硬”的原則。

即在整個維護判斷的過程中,本著先判斷是否為軟體故障,在能正常開機的情況下可先重新安裝作業系統,當確認軟體環境正常時,如果故障不能消失,再從硬體方面著手檢查。

2.4 維護環境。

要保證你的維護環境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即電源接地是否正常,工作電壓是否穩定,工作室的溫度溼度控制等。

2.5 對計算機故障要“先主後次”逐一排除。

在觀察分析故障時,有時可能會遇到一臺故障機不止一個故障,(比如:系統啟動時會自動重啟,重啟後能進系統,進入系統後會有宕機現象,顯示屏又出現無規則波紋),此時應該先從主要的故障開始維護,當修復主要故障後,再維護次要故障,很多情況下可能在主要故障問題解決後次要故障現象已不需要維護了。

3.主要方法

3.1 直接觀察法。

直接觀察法是主要是通過看、聽、聞、摸。“看”即觀察系統板卡的插頭、插座是否歪斜,電阻、電容引腳是否相碰,表面是否有燒焦痕跡,晶片表面是否開裂,主機板上的銅箔是否燒斷。當然了,不用說您也知道還要檢視是否有異物掉進主機板的元器件之間(這將造成短路),也可以看看板上是否有燒焦變色的地方,印刷電路板上的走線(銅箔)是否斷裂等等。“聽”即監聽電源風扇、軟/硬碟電機或尋道機構、顯示器變壓器等裝置的工作聲音是否正常。另外,系統發生短路故障時常常伴隨著異常聲響,監聽可以及時發現一些事故隱患和在事故發生前即時採取措施。“聞”即辨聞主機、板卡中是否有燒焦的氣味,便於發現故障和確定短路所在地。“摸”即用手按壓管座的活動晶片,看晶片是否鬆動或接觸不良。另外,在系統執行時用手觸控或靠近CPU、顯示器、硬碟等裝置的外殼根據其溫度可以判斷裝置執行是否正常;用手觸控一些晶片的表面,如果發燙,則為該晶片損壞。

3.2 最小系統法。

最小系統是指從維護判斷的角度能使計算機開機或執行的最基本的硬體和軟體環境。最小系統有兩種形式:硬體最小系統:由電源、主機板和CPU組成。在這個系統中,沒有任何訊號線的連線,只有電源到主機板的電源連線。在判斷過程中是通過聲音來判斷這一核心組成部分是否可正常工作;軟體最小系統:由電源、主機板、CPU、記憶體、顯示卡/顯示器、鍵盤和硬碟組成。這個最小系統主要用來判斷系統是否可完成正常的啟動與執行。

3.3 逐步新增/去除法。

逐步新增法以最小系統為基礎,每次只向系統新增一個部件/裝置或軟體,來檢查故障現象是否消失或發生變化,以此來判斷並定位故障部位。逐步去除法,正好與逐步新增法的操作相反。逐步新增/去除法一般要與替換法配合,才能較為準確地定位故障部位。

3.4 隔離法。

隔離法是將可能妨礙故障判斷的硬體或軟體遮蔽起來的一種判斷方法。它也可用來將懷疑相互衝突的硬體、軟體隔離開以判斷故障是否發生變化的一種方法。上提到的軟硬體遮蔽,對於軟體來說,即是停止其執行,或者是解除安裝;對於硬體來說,是在裝置管理器中,禁用、解除安裝其驅動,或乾脆將硬體從系統中去除。

3.5 替換法。

替換法是用好的部件去代替可能有故障的部件,以判斷故障現象是否消失的一種維護方法。好的部件可以是同型號的,也可能是不同型號的。替換的順序一般為。

(1)根據故障的現象來考慮需要進行替換的部件或裝置。

(2)按先簡單後複雜的順序進行替換。如:先記憶體、CPU,後主板,又如要判斷列印故障時,可先考慮列印驅動是否有問題,再考慮印表機連線是否有故障,最後考慮印表機或並口是否有故障等。

(3)最先考查與懷疑有故障的部件相連線的連線線、訊號線等,之後是替換懷疑有故障的部件,再後是替換供電部件,最後是與之相關的其它部件。

(4)從部件的故障率高低來考慮最先替換的部件。故障率高的部件先進行替換。

3.6 比較法。

比較法與替換法類似,即用好的部件與懷疑有故障的部件進行外觀、配置、執行現象等方面的比較,也可在兩臺計算機間進行比較,以判斷故障計算機在環境設定,硬體配置方面的不同,從而找出故障部位。

總之,維護計算機只是為了減少故障發生率,但不能避免發生故障。故障發生後,按照上述方法,逐一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