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計算機>計算機四級>

2016年計算機四級試題及答案

計算機四級 閱讀(4.31K)

  一、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40分)

2016年計算機四級試題及答案

下列各題A)、B)、C)、D)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的,請將正確選項塗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答在試卷上不得分。

(1)下列不屬於寬頻都會網路QoS技術的是

A)密集波分複用DWDM B)區分服務DiffServ

C)資源預留RSVP D)多協議標記交換MPLS

答案:A

解析:寬頻都會網路服務質量QoS技術包括①資源預留RSVP、②區分服務DiffServ、③多協議標記交換MPLS,而A)中的密集波分複用DWDM屬於光纖通訊的傳輸技術。因此選項中不屬於QoS技術的是A)密集波分複用。

(2)WLAN標準802.11a將傳輸速率提高到

A)5.5Mbps B)11Mbps C)54Mbps D)100Mbps

答案:C

解析:802.11是IEEE為無線區域網WLAN制定的標準。802.11a是802.11原始標準的一個修訂標準,採用了與原始標準相同的核心協議,工作頻率為5GHz,使用52個正交頻分多路複用副載波,最大原始資料傳輸率為54Mb/s。此外還有802.11b、802.11g傳輸速率也為54MB/s,而802.11n則將傳輸速率提高到了300Mb/s。因此答案選擇C。

(3)ITU標準OC-12的傳輸速率為

A)51.84Mbps B)155.52Mbps C)622.08Mbps D)9.95328Gbps

答案:C

解析:OC-12是ITU為同步光網路SONET制定的一套標準。3個OC-1(STS-1)訊號通過時分複用的方式複用成SONET層次的下一個級別OC-3(STS-3)速率為155.520Mbit/s。STS-3訊號也被用作SDH體制的一個基礎,那裡它被指定為STM-1(同步傳輸模組第一級別)。而4個OC-3複用成為一個OC-12,因此速率為155.520 Mbit/s *4=622.080Mbit/s,因此答案選擇C。

(4)下列關於網路接入技術和方法的描述中,錯誤的是

A)“三網融合”中的三網是指計算機網路、電信通訊網和廣播電視網

B)寬頻接入技術包括xDSL、HFC、SDH、無線接入等

C)無線接入技術主要有WLAN、WMAN等

D)CableModem的傳輸速率可以達到10~36Mbps

答案:C

解析:無線接入技術主要有802.11(WLAN)、藍芽(Bluetooth)、IrDA(紅外線資料)、HomeRF、無線微波接入技術、IEEE 802.16(WiMAX,WMAN)、GPRS/CDMA無線接入等等。電纜調變解調器(Cable Modem)技術就是基於CATV(HFC)網的網路接入技術,上行頻寬可達10M,下行頻寬可達36M。因此錯誤的描述應該是C。

(5)當伺服器組中一臺主機出現故障,該主機上執行的程式將立即轉移到組內其他主機。下列技術中能夠實現上述需求的是

A)RAID B)Cluster C)RISC D)CISC

答案:B

解析:RAID磁碟陣列就是將N臺硬碟通過RAID Controller(分Hardware,Software)結合成虛擬單臺大容量的硬碟使用,從而提高硬碟效能。

Cluster叢集是指一組連線起來的電腦,它們共同工作對外界來說就像一個電腦一樣。叢集一般用於單個電腦無法完成的高效能運算,擁有較高的價效比。可以實現負載均衡和效能優化。如Baidu和Google等大的搜尋引擎後臺伺服器就是利用Cluster實現。

RISC精簡指令集計算機是一種執行較少型別計算機指令的微處理器,起源於80 年代的MIPS主機(即RISC 機),RISC機中採用的微處理器統稱RISC處理器。IBM的Power PC就是採用的RISC。

CISC複雜指令集計算機,和RISC,都是指的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核心的指令型別。不同的是指令由完成任務的多個步驟所組成,把數值傳送進暫存器或進行相加運算。如Intel和AMD的x86就是採用的CISC。

綜上分析可推得,伺服器組中一臺出現故障後,立即轉移到其他主機中,應該通過B)Cluster叢集來實現。

(6)下列不屬於路由器效能指標的是

A)吞吐量 B)丟失率

C)延時與延時抖動 D)最大可堆疊數

答案:D

解析:路由器的效能指標主要包括吞吐量(路由器的包轉發能力)、丟包率(路由器在穩定的持續負荷下,由於資源缺少而不能轉發的資料包在應該轉發的資料包中所佔的比例,常用作衡量路由器在超負荷工作時路由器的效能)、時延(資料包第一個位元進入路由器到最後一個位元從路由器輸出的時間間隔)、時延抖動、路由表能力(路由表內所容納路由表項數量的極限)、背靠背幀數(以最小幀間隔傳送最多資料包不引起丟包時的資料包數量)、背板能力(輸入與輸出埠間的物理通路)、服務質量能力、網路管理、可靠性和可用性等。

因此不屬於路由器效能指標的是D)最大可堆疊數。

(7)若伺服器系統年停機時間為55分鐘,那麼系統可用性至少達到

A)99% B)99.9% C)99.99% D)99.999%

答案:C

解析:系統的可用性用平均無故障時間(MTTF)來度量,即計算機系統平均能夠正常執行多長時間,才發生一次故障。系統的可靠性越高,平均無故障時間越長。可維護性用平均維修時間(MTTR)來度量,即系統發生故障後維修和重新恢復正常執行平均花費的時間。系統的可維護性越好,平均維修時間越短。計算機系統的可用性定義為:MTTF/(MTTF+MTTR) * 100%。

上述伺服器年停機事件55分鐘,(365*24*60-50)/365*24*60*100%≈99.99%,因此可用性達到C)99.99%。計算機產業界通常用如下表所示的"9"的個數來劃分計算機系統可用性的型別。

(8)IP地址塊的子網掩碼可寫為

A) B)

C) D)

答案:D

解析:因為IP地址塊為,後面數字為29,所以子網掩碼應該32位中前29位為1,屬於三位為0,也就是(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2轉換為十進位制就是,答案為D。

(9)下圖是網路地址轉換NAT的一個示例

圖中①和②是地址轉換之後與轉換之前的一對地址(含埠號),它們依次應為

A),1234和,2341 B),2341和,1234

C),1234和,8080 D),8080和,1234

答案:B

解析:上圖中的NAT轉換過程是從Internet中IP為,埠8080的源主機發送了一個包給IP為,埠為2341的目標主機,而NAT轉換器將這個IP為,埠為2341的目標主機轉換成IP為,埠為1234在區域網中工作,然後再逆向轉換成返回Internet中。因此題中NAT轉換表中轉換後的IP為;轉換之前,也就是主機專用IP為,答案選B。

(10)IP地址塊、和經過聚合後可用的地址數為

A)64 B)92 C)94 D)126

答案:B

解析:IP地址塊和經過聚合後為,其中全0和全1不能用,因此可用地址數為2(32-26)-2=62個,而無法聚合,可用地址數為2(32-27)-2=30個。所以總共可用的地址數為62+30=92個,答案選B。也有認為應該聚合為聚合得到得到的2(32-25)-2=126。但是這樣做的話,會將不在範圍內的也包括在內。個人認為不正確。

(11)下列對IPv6地址的表示中,錯誤的是

A)::50D:BC:0:0:03DA B)FE23::0:45:03/48

C)FE23:0:0:050D:BC::03DA D)FF34:42:BC::0:50F:21:0:03D

答案:D

解析:IPv4地址採用32位的點分四段十進位制表示,而IPv6採用的是128位的冒分八段十六進位制法。

按照RFC2373定義,一個完整的IPv6地址的表示法: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例如:2031:0000:1F1F:0000:0000:0100:11A0:ADDF。為了簡化其表示法,RFC2373提出每段中前面的0可以省略,連續的0可省略為"::",但只能出現一次,例如:1080:0:0:0:8:800:200C:417A可以簡寫為1080::8:800:200C:417A。類似於IPv4中的CDIR表示法,IPv6用字首來表示網路地址空間,比如:

2001:250:6000::/48 表示字首為48位的地址空間。

而D)選項中的FF34:42:BC::0:50F:21:0:03D已經超過8段,所以表示錯誤,答案選擇D。

(12)BGP協議的分組中,需要週期性交換的是

A)open B)update C)keepalive D)notification

答案:C

解析:BGP有4種分組型別:開啟open分組用來建立連線;更新update分組用來通告可達路由和撤銷無效路由;週期性地傳送存活keepalive分組,以確保連線的有效性;當檢測到一個差錯時,傳送通告notification分組。因此需要週期交換的是選項C) 存活keepalive分組。

(13)R1、R2是一個自治系統中採用RIP路由協議的兩個相鄰路由器,R1的路由表如下圖(a)所示,當R1收到R2傳送的如下圖(b)的〔V, D〕報文後,R1更新的4個路由表項中距離值從上到下依次為0、3、3、4

目的網路

距離

路由

目的網路

距離

0

直接

4

R2

5

R3

4

R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