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技能>茶藝>

教你如何泡功夫茶

茶藝 閱讀(1.28W)

導語:功夫茶到可以說是我們比較受到歡迎的一種茶道了,儘管現在很多人都是喜歡喝茶的喜歡功夫茶的,但是對於功夫茶道的瞭解卻是非常少的。今天就由小編教你如何泡功夫茶,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教你如何泡功夫茶

治器與納茶

烹茶之前,當先升火烹水。候沸期間,可將一應茶具取出陳列、就位。

水初沸,提銚傾水淋罐、淋杯使預熱、潔淨。銚復置爐上繼續加熱。傾出罐中沸水,開始納茶。

納茶的工夫至關重要,它關係到未來茶湯的質量,斟茶時是否順暢,湯量是否恰到好處等環節。每見有用衝罐泡茶者,才一、二衝,壺中茶葉即脹出壺面,頂起蓋子;或斟茶入杯,杯中滿布茶末;或壺嘴須插入一支牙籤,不然茶湯便無法斟出……這都是納茶不得法的緣故。

納茶之法,須從茶罐中傾茶於素紙上,分別粗細,取其最粗者,填於罐底滴口處;次用細末,填塞中層,另以稍粗之葉,撒於上面。納茶之量,應視不同品種而定。一般說,福建茶條索卷結如螺頭,葉片間隙小,納入罐量之六成即可:鳳凰水仙繫條索強直,葉片互相“架空”,茶可納至與罐面持平。此外,還要參看茶葉中整茶與碎茶間的比例而作適當調整,碎葉越多,納茶量越少,反則反之。總之,納茶須具一定的技巧與經驗,但只要細心體會,多實踐幾次,自能“神明變化”,應手得心。

候湯

古人品茶,首重煎水。水煎得過頭或不及,古有常用“老”(或稱“百壽湯”)、“嫩”(或稱“嬰兒沸”)二字加以形容。這種講究,看似繁瑣,實則有其道理。沒燒開或初沸的“嫩”湯,泡不開茶固然不好,開過頭的水,隨著沸騰時間的延長,會不斷排除溶解於水中的氣體(特別是三氧代碳),此即陸羽所說的“水氣全消”,亦會影像響茶味。特別是不少河水、井水中含有一些亞硝酸鹽,煮的時間太長,隨著蒸發的加劇,其含量相對增加;同時,水中的部分硝酸鹽亦會因受熱時間長而被還原為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是一種有害的物質,對人體不利。

不同品種的茶葉,對水溫有各不相同的要求。高階綠茶多以嫩芽製成,不能用100°C的沸水沖泡,一般以80°C左右為宜。紅茶、花茶及中低檔綠茶則要求用100°C沸水。烏龍、普洱各沱茶,每次用量多,茶葉又較粗老,更要求用沸滾的水沖泡。

按傳統,工夫茶爐與茶几間須隔七步

其一:欖核炭再好。燃燒時亦多少有些許氣味,拉開距離,可避煙火氣;

其二:砂銚置火爐上,扇火時難免有些火傑灑落銚嘴,所以老練的茶客在沖水入罐前總要傾去一點“水頭”,騍清除不易覺察的灰垢。扇火催沸時火苗四串,而罐嘴中空,無水可傳熱,其熱度遠在百度以上,如不稍事冷卻,傾出“水頭”時,剛接觸到罐嘴的水柱會濺出滾燙的水珠,弄不好會傷人;

其三:剛到三沸的水經短暫的停留,正好回到不嫩不老的三沸狀態。

衝點、刮沫、淋罐、燙杯

取滾湯,揭罐蓋,沿壺口內緣衝入沸水,叫做衝點。衝點時水柱切忌從壺心直衝而入,那樣會“衝破茶膽”,破壞納茶進細心經營的茶層結構,無法形成完美的“茶山”。衝點要一氣呵成,不要迫促、斷續,即不要衝出宋人所說的“斷脈湯”。衝點時砂銚與衝罐的距離要略大,叫“高衝”,使熱力直透罐底,茶沫上揚。

刮沫:衝點必使滿罐而忌溢位,這時茶葉的白色泡沫浮出壺面,即用拇、食兩指捏住壺蓋,沿壺口水平方向輕輕一刮,沫即墜散入茶墊中,旋將壺蓋定。

淋罐:蓋定後,復以熱湯遍淋壺上,以清潔沾附壺面的茶沫。壺外追熱。內外夾攻,以保證壺中有足夠的溫度。冬日烹茶,這一環節尤重要。

燙杯:淋罐後,將銚中餘湯淋杯。砂銚添水後放回爐上燒第二銚水。再回到茶几前“滾杯”:用食、中、拇三指捏住茶杯的杯口和底沿,使杯子側立浸入另一個裝滿熱湯的茶杯中,輕巧快速地轉動,務使面面俱到,裡外均勻地受洗受熱。每個茶杯都要如此處理,這是二次“*盞”。因為只有“燒(熱)盅燙罐”即杯罐皆熱,方能起香。

用蓋甌瀹茶時,上述程式大體相同。但蓋甌不宜淋罐,所以刮沫以後,一般是迅速將甌中茶湯傾入茶洗,再次衝點。這樣做的目的是:起“洗茶”及預熱作用;追熱,以彌補不能淋罐的缺陷。

灑茶與品茶

衝點後,經淋罐、燙杯、傾水,正是灑茶的適當時刻。從衝到灑的過程,俗稱為“翕”。翕要恰到好處,術速則香味不出,太遲則茶色太濃,茶味苦澀。灑茶時衝罐要靠近茶杯,叫“低斟”,以免激起泡沫、發妯滴瀝聲響,且可防止茶湯依次輪轉灑入茶杯,須反覆二、三次,叫“關公巡城”,使各杯湯色均勻;茶湯灑畢,罐中尚有餘瀝,須盡數滴出並依次滴入各杯中,叫“韓信點兵”。餘瀝不濾出,長時間浸在罐中,味轉苦澀,會影響下一輪沖泡質量;餘瀝又是茶湯中最醇厚的`部分,所以要均勻分配,以免各杯味有參差。

灑茶既畢,即可延客品茶。品飲時杯沿接脣,杯麵迎鼻,邊嗅邊飲。飲畢,三嗅杯底。斯時也,“芳香溢齒頰,甘澤潤喉吻,神明凌霄漢,思想馳古今境界至此,已得工夫茶三昧”。

主要功夫茶具

功夫茶是與其他的茶道有一定的區別色,那麼在功夫茶道中又有哪些茶具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主要的功夫茶具吧!

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別也在於茶具。據說陸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

茶壺:潮州土話叫做衝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壺,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尊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六角形、栗子形……等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

壺的色澤也有很多種,硃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等,還有一種壺身銀砂閃爍,朱粒累累,俗謂之抽皮砂者,最為珍貴。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所以用大茶壺,中茶壺,茶鼓,茶篩,茶檔……等等衝的茶,那怕是用一百元一兩的茶葉,也不能算是工夫茶。至於深淺則關係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這樣茶葉才不易變澀。除大、小、深、淺外,茶壺最講究的是:“三山齊”,這是品評壺的好壞最重要標準。

辦法是:把茶壺去蓋後覆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如果壺滴嘴、壺口、壺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齊”了。這是關係到壺的水平和質量問題,所以最為講究。“老” 主要是看壺裡所積成的“茶渣”多寡,在前面已經說過了。當然,“老”字的講究還有很多,例如什麼朝代出品,古老歷史如何,什麼名匠所製成,經過什麼名家所品評過……等等。但那已經不是用一般茶壺的問題,而是屬於玩古董的問題了。

衝工夫茶除了用“衝罐”之外,有時客人多時,也可以用“蓋甌”。在潮州菜館中每吃一道菜後就必定上來一巡功夫茶,那就是用“蓋甌”衝的,這是為了適用於人數較多的場合,一次可以有十杯至十二杯。但畢竟蓋甌口闊,不能留香,氣味比使用衝罐就差得多了。不過,只要沖茶的人“工夫”好,用蓋甌也可以衝出好工夫茶的。

茶杯:茶杯的選擇也有個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日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林”為珍貴,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稱為“白果杯”。

至於有的人還講究什麼“春宜牛眼杯,夏宜栗子杯,秋宜荷葉杯,冬宜吊鐘杯”,這又未見講究太多了。不過,用喇叭杯、牛乳杯……這些作為功夫茶的茶杯,都是不很合適,有失“斯文”之道了。

茶洗: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功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個用以浸衝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茶盤: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盤形……等等。但不管什麼式樣,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平、淺、白。就是盤面要寬,以便就客人人數多寡,可以放多幾個杯;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易於搖晃;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