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技能>茶藝>

安化松針的茶史溯源及生態環境

茶藝 閱讀(1.89W)

為幫助大家更加了解安化松針,下面,小編為大家提供安化松針的茶史溯源及生態環境,快來看看吧!

安化松針的茶史溯源及生態環境

  安化松針的茶史溯源

安化古稱梅山,產茶歷史悠久,素有“茶鄉”之稱。產品質好量多,早已馳名中外。安化在1072年建縣以前已有產茶記載,唐代楊曄《膳夫經手錄》說:譚州茶中有(益)陽團茶和渠江薄片,曾銷往湖北江陵、襄舊一帶。

五代毛文錫《茶譜》也說:“潭邵之間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獸……其色如鐵,而芳香異常,烹之無渣也”,又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清同治《安化縣誌》載:當北宋“啟疆”(建縣)之初,茶猶力而求諸野……山崖水畔,不種自生”,“崖谷間生殖無幾,惟茶甲諸州縣。”

明代萬曆二十三年(1595)朝廷將黑茶“天尖”、“貢尖”定為官茶,清道光年間定為貢茶,安化黑茶自明代萬曆二十三年定為官茶後,成為茶馬交易的主體茶,道光年間銷量約為3600~4000噸;元末明初,安化開始生產綠茶(烘青),明洪武二十四年規定湖南貢茶140斤(合現在83.56千克),其中獨列安化“貢芽茶”22斤(現13千克),後來稱為“四保貢茶”。

講安化茶不能不提到安化人陶澍(1778一1839),道光年間曾任安徽、江蘇巡撫,兩江總督。寫了多篇茶葉詩詞,說安化芙蓉山有仙茶,品質佳。寫於嘉慶二十年(1815)四首安化茶詩,共46句,是古今詠安化茶最長詩,詩中講到茶的緣由、安化茶採製、安化茶命運和強調安化茶品質、功效和歷史地位。

清咸豐時,安化工夫紅茶在國內外享有盛名,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獲金質獎章。當時全縣沿資江上起渠江,下至敷溪,沿岸約100公里範圍內各埠茶行盛行時多達300餘家,一片茶鄉的繁華景象。

以上史實,說明安化境內.茶樹分佈繁多,自然生長茂盛,並且在9世紀時,安化茶葉已有相當的產量,能夠成批外銷,而且品質很好,其開始生產的時期自然更早。

安化是紅茶之鄉、黑茶之鄉、磚茶之鄉和針形茶誕生之地,過去湖南省制定工夫紅毛茶標準樣和黑毛茶標準樣必選之地,在省內和國內具有重要的地位。

據文獻記載,安化境內的芙蓉山、雲臺山,自宋代開始,茶樹已經是“山崖水畔,不種自生”了。

清道光年間,原籍安化的總督陶澍所作《芙蓉江竹枝詞》,“才交穀雨見旗槍,安排火坑打箱,蕪蓉山頂多女伴,採得仙茶帶霧香”,生動地描述了當時採製茶葉的景觀。所制“芙蓉青茶”和“雲臺雲霧”兩茶,曾被列為貢品。但幾經歷變,採製方法業已失傳。

  安化松針的生態環境

安化是大山區,縣邑位於湘中,處雪峰山脈北段,西起東經110。43’87”,東止東經111。58’5l”;南起北緯27。58’54”;北止北緯28。36’37”;東西長123.764公里,南北寬73.461公里,土地總面積4990.254平方公里,山地佔81.9%。境內群峰疊翠,氣候溫和,土質肥沃,雨量充沛,溪河網布,是個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的宜茶之地。

南北多以高山與鄰縣分界,資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北屬雪峰山系,南屬衡山山系,總的地勢走向是南北兩邊高聳,逐步向資江遞降.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57座,幹流長2公里以上的溪河296條,主幹河資江,境內總流程120.85公里,該水系流域面積佔全縣土地面積的98%。

安化地處中亞熱帶北端,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其特點是:溫暖溼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嚴寒期短。年平均氣溫16.2℃,年降雨量1682毫米,相對溼度3~7月為81%。年日照時數1376小時,太陽總輻射量為97.16千卡/平方釐米,無霜期274天,總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夏遲秋來早,春長冬更長。

特別是地形複雜,海拔比差大,最高九龍池海拔l622米,最低善溪口海拔57米,氣候呈立體分佈,有許多適於發展茶葉生產的氣候帶。

縣內土壤,以板貝巖風化發育的土地面積最高,成土母質只要有5種,板頁岩佔71%,砂岩佔20%,石灰岩佔6%,花崗岩佔2%,還有少量的溪河沖積物。

在柘溪庫區還發現巖中巖的冰石巖,為國內罕見。土壤多為紅壤、黃壤、黃棕壤。

上層深厚、據土壤普查測定,早土耕作層l5~20釐米的佔43.7%,20釐米以上的佔52.3%,含氮中等到豐富的佔72%,含磷中等到豐富的佔33.4%,含鉀中等到豐富的佔87.6%,有機質含量1%以上的佔有98.9%,pH5.5~7.1之間。

土壤的物理結構和化學性質,絕大部分適宜栽植茶樹,加之安化是全省的主要林、茶產區,植被覆蓋率達58.6%,冬暖夏涼,更適宜於茶樹生長。安化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奠定了名茶生產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