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小姨多鶴讀後感(通用8篇)

作文 閱讀(3.05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姨多鶴讀後感(通用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姨多鶴讀後感(通用8篇)

  小姨多鶴讀後感1

前些天我看完了《小姨多鶴》,極其感性的寫下了自己的一中美好的希冀以及願望。但終究還是難以真的輕鬆地書寫下這些文字的,畢竟,我面對的並不是什麼喜劇。

事實上,似乎這種和文革相關的小說在中國存在著很多,謂之傷痕文學。不過用我們現在的視角來理解的話,可能難以真的接觸到其中的痛楚。

但人性都是極其相似的,藝術起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我們在看到這些的時候也定然是明白了,短暫而又深刻的美好會伴隨著陣痛。

多鶴作為書中的女主角,嚴歌苓將其塑造成為一種沒有存在感卻最有責任感的存在。

她明白,周圍的一切已然和她沒有聯絡,而自己需要通過一種最為原始的方式來換取親情的慰藉,換取自我存在的價值肯定。

但隨著時間的不斷髮展,她發現自己愛上了這個眼睛同駱駝一般的男人,這個把她當成生育機器的男人。這種愛在開始的時候還有些朦朧,但後來卻變得十分清晰。

愛,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是一件多麼讓人激動的事情。

小說中的另外兩位主角卻也是傳統的中國人的代表,他們有著中國男人和女人特有的生活態度。同時在特定的場合中,依舊存在著歷史和現實的矛盾。

多鶴是他們的愛人、親人,膽也是敵人的後代。不僅僅是這些,還有的是那種夾雜在其中的額無法言語的內涵。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似乎這種微妙的關係正在逐漸放大,但又在某一瞬間消然逝去。但有一點其實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對於對於多鶴呈現出一種逐漸接納的態度,最終這三個人都完全是一體了。他們互相影響,又互相排斥。

當然,也正是因為這樣,多鶴的家庭內部就顯得十分扭曲,這樣也使得後來他們的子女對於自己的家庭多多少少有一種不滿甚至怨恨。

但這其實也是一種時代的悲哀或者人性的悲哀。儘管顯得十分荒誕,但也真的是一種極其真實的存在。

小說通過一種極其曲折的發展方式,用一種極其完善的劇情形式將書變得引人入勝。群體和個體存在著的那種矛盾,在今天,依舊映襯在生活中,難以不讓人感到折服。

  小姨多鶴讀後感2

用最爛的紙,寫最好的故事。

每當讀到諸如多鶴這種時代式的悲劇人物時,我常常想,這背後究竟有多少個“多鶴”,她到底是幸還是不幸。

多鶴是怯懦的,從她逃跑回鄉的那一刻註定了她悲劇式的展開,但無疑她又是溫柔而又善良的。我只能抨擊戰爭的殘酷以及泯滅人性,來緩解悶在心裡長長的一口氣。

小環就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貪小便宜,好吃的好用的先給丈夫孩子,只是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家庭中,形象更加偉岸化了。

其實大多數的舊時女子都如小環一般,諸如我的母輩,只是每個母親的表達方式不同,但默默無聞並不能遮掩她們身上像小環一樣的光。

小說寫的很好,完全可以放棄邏輯以及思考,任由感性支配,會唏噓,感慨,五味陳雜,眼眶打轉。那個時代的人和事,透過鍊鋼滲透的火紅色,緩緩的映出血與淚的帷幕。

可能前面太過去悲壯,難以自抑,孤獨也許是最好的結局,但終究覺得有點倉促。

  小姨多鶴讀後感3

很震撼,這是我第一次在讀完一本書之後的奇特感觸。從人物到情懷,從語言到思想,從個人到民族,這種漫不經心卻又氣勢如虹的筆調帶領著你在那一群人裡熱熱鬧鬧走了一遭。寫盡了人情冷暖,讓人或哭或笑。溫暖裡面的不寒而慄,蕭索裡的暖色希翼像一縷輕柔的絲綢纏繞在整個過程裡。

一時不知如何書寫自己的情緒。我不想拿所謂女性主義去分析和透視,怕把人物割的血肉模糊。這分明就是一首纏綿悱惻的詩歌,想要體味就要調整好自己的審美位置,這樣你才能明白多鶴的低眉斂聲裡的野性美,和小環顧盼神飛間的知性美。

兩個互為異族的女人,通過一箇中國男人聯絡在一起,這個滿頭蠻夷密發的日本女人多鶴,用她的緘默和笨拙編織著屬於自己的地盤,溫吞而霸道,緩慢而不容分說――刷的發藍的地板,整潔而自尊的補丁,乾淨而炸眼的窗玻璃,散發香氣的白手絹,她用自己的柔軟以一種近乎野蠻的姿勢侵佔每個人家庭成員的內心,讓人有一種不忍發作的彆扭感。

我不由想每一個智慧的女人都該是這麼柔中帶剛,小環是了。每一次的嘻笑怒罵,每一場的登臺亮相都讓人覺得酣暢淋漓,她總說“湊合”,可最不湊合的是她,她的哲學是在不完美里“湊合”出完美。在每一個緊要關頭她用她的“湊合”哲學力挽狂瀾,是她熱情洋溢的生命力稀釋了多鶴的自殺情節,是她寬厚如海的胸懷承載著老二孩的命運多舛,是她仁愛慈悲的母性擔負著三個異族兒女的親疏遠近。嚴歌苓是偏愛她疼惜她的,不然為什麼把最知冷暖的二孩安排給小環。

可是,怎麼安排都逃不過命運裡安排好的孤單。老二孩離世,二孩駐守西南,多鶴帶著丫頭、大孩遠赴日本。留下她和黑子在灑滿陽光的慢坡前等候一封封信箋。

還好,這到還好,雖說慘不能比,就像多鶴——在心心念唸的等候裡千辛萬苦地回到故鄉思念故鄉,誰說上帝不是跟人總開玩笑呢?到底故鄉在哪裡,這個流著日本血液的女人打上了中國的烙印,不知哪一種鄉愁才算得上正兒八經的愁,不是余光中的郵票就能承載的,因那故鄉已不是憧憬中的故鄉,更因那故鄉亦不是懷念中的故鄉。

  小姨多鶴讀後感4

多鶴是一個因戰爭而滯留在中國的日本女人,她安靜、美麗、勤勞、乾淨、堅韌,一生當中曾有三個男人為她著迷。在那特殊的年代,如此嬌弱美好的女子卻遭遇了太多的磨難。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她都是貧乏的,看完小說,我整整難過了兩天。

嚴歌苓的描寫是真實的,在小說的後半部分,雖然多鶴回到了日本,但她回國之後,已經很難融入這個社會,在日本,她依然處於社會的最底層,由於那場可惡的戰爭,她錯過了青春,也錯過了時代,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日本,她都是被社會所拋棄的人,而她唯一的精神依靠是丫頭、大孩、二孩、張儉,還有小環,但可悲的,在中國,由於她的日本人身份,她的三個孩子也對她表示嫌棄,對於這個孤獨的女子而言,那麼,究竟何處才是故鄉呢?

多鶴的悲劇應是那個年代,千千萬萬普通人的縮影,在戰爭、文革鬥爭中,又有多少人妻離子散,又有多少人喪失了生命的尊嚴,只不過多鶴和其他人不同,她美麗、善良,是一個美好的女子,我們忍受不了如此美好的女人遭受這麼多的罪,我們看著心疼,不忍。如果苦難也有意義的話,那麼我們從多鶴的苦難中獲得了要做一個好人的動力,我們不想去傷害別人,我們只是想努力讓自己愛的人生活得更好。

小說中另一處令人感動的是,在逃亡過程中,多鶴曾救過一個叫久美的日本女孩,中日恢復邦交之後,久美歷經周折終於在中國找回了多鶴,並把她帶回了日本,救命之恩,永生難忘。同樣的,多鶴在回國後,也沒有徹底忘記對她有恩的張儉和小環,五年之後,她又踏上了中國的土地。多鶴在日本只是一名清潔工,收入低微,並不能給親人提供豐厚的物質回報,但她她寧願自己餓著肚皮,也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自己所愛的人生活的好一點。愛是那麼的平凡,也是那麼的偉大,如果沒有了愛,那麼人又如何才能度過這苦難的一生呢?

這就是一個普通人的一生,雖然她沒有顯赫的身份,豐厚的財富,高深的學問,但她善良、溫和,她身上所散發的溫暖,溫暖了每一個有良知的讀者。我想,這就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的收穫。

  小姨多鶴讀後感5

一部小說,不知感動了多少人。

查閱關於其的一切,腦子便嗡嗡作響,竟不知一個人可以這樣壓抑的活著。一首改編電視的主題曲《相濡以沫》終於讓我有勇氣提筆記錄些什麼。

“告訴我什麼叫快樂,我問枕邊的寂寞,夢裡的`常客”

初到張家,多鶴是寂寞的。不誇張的說,她是張家生孩子的工具。在與張儉同居的日子,這個粗狂沉默的漢子,奪走了她作為女兒最為珍貴的一切,卻不曾給予她片刻的溫存。她愛上張儉,是時間的問題,但寂寞的夜,“二河”並不能給她想要的一切。她愛上的二河,這個時候還深愛著他的髮妻小環,在長達十多年的寂寞裡,她只有丫頭,她不知怎樣驅趕這寂寞,這常客,這苦難。

“蒲公英對風兒說,我不想要降落,就這樣抱著我,你懷裡好熱”

與張儉熱戀的日子,是苦難中少有的快樂,此時的多鶴是幸福的。縱使在中國飄飄蕩蕩幾十年,她也終於找到自己想要的懷抱。不再想自殺,不再想逃離。於是,她便更加的熱愛這個奇怪的家庭,少了誰都不可以的“家”。

“不要在問我為什麼捨不得,我早已經習慣了荊棘做的窩”

在南下躲避的日子,尤其是張儉入獄,多鶴是可以躲開的。她在張家是孩子的小姨,沒有名分。小石死了,小彭亦不是當年單純愛著她的那個人,但她卻突然間捨不得。她和小環、張儉以及三個孩子建立起來的窩,是她的第二個“代浪村”,無論荊棘蔓地,還是櫻花漫天,她都是歡喜的,這是關於中國近三十年記憶裡最溫存的部分。

“雨離開雲朵跳入河,遇見漩渦,相約好一起漂泊,和她相濡以沫,沒選擇”

帶張儉回日本看病,舉目無親的多鶴是無助的,但她畢竟愛過,她一生唯一的這個男人。不管歲月怎樣打磨,她別無選擇!他病著,卻瞞著她規劃與髮妻的重逢。這一幕,好似發生在十多年前,他們瞞著小環的那些山盟海誓與翻雲覆雨。

此時的多鶴是怎樣的心情?我無從知曉,亦不敢妄加猜想,但我知道,她是捨不得張儉的。

提筆至此,我依舊不能很好地表達心意,我無法理解那個年代的故事。但故事或人物又大抵是相通的。一個孤女,生存是她的本能,壓抑,或許已算不上什麼了。書中的結局大致是好的,孩子們都去了日本,愛她敬她。但我更喜歡電視劇的結局,在糾結回與不回中,她完成了一個母親的蛻變。在孩子們與小環手上系的紅繩,亦是她對孩子們不依不捨的母愛。

壓抑,是整部書,以及整部電視劇的焦點,讓我不得不去關注那段歷史。不能說那些日本人是好的還是壞的,只能說,戰爭帶給人的災難是雙重的,而選擇集體死亡,是極端的,但又不得不承認這些普通的日本民眾是極端而偉岸的。

  小姨多鶴讀後感6

那是一個瘋狂的年代,戰爭的血腥讓家庭分崩離析,卻敵不過革命的荒唐潮流翻攪動盪著整個社會。是非混淆,黑白顛倒,血緣被否認,親情被推翻。其中的迫害者與被迫害者,同樣淪為時代的戰俘。一個家庭渺小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在時代的燃料下燒得慷慨激昂回不了頭,卻在變幻的政局下一路燃盡,落得死的死,走的走的淒涼。《小姨多鶴》對人性,生存本能,以及苦難的意義複雜的刻畫橫跨了幾十年,幾個時代。

竹內多鶴的血液裡流的是菊與刀的民族的過剛易折,這個民族將自殺發展成了荒誕而違揹人性的文化。為了他們的尊嚴與榮耀不被侵犯,母親可以親手殺死新生嬰兒,一村鄉鄰親人能在強敵入侵下,同時決然赴死,只留下她一人因著莫名強烈的求生本能固執獨存。一個日本女人在全民抗戰的中國東北生存是可想而知的艱難,也必然也忍受無與倫比的苦難。先是如同牲口一般,被麻袋一裝論斤賣給了素昧平生的張家,後又因張家長子張儉妻子不育,淪為生養兒女的工具。食物的短缺,仇恨性的圓房,粗重的活計都只是肉體上次要的磨難,正讓人發瘋的折磨是空氣中那些看不見而又無法準確言表的尷尬與曖昧。人們對著她時神情言語中隔閡又疏遠,小心翼翼的距離感,是銘心刻骨的孤獨,“多鶴沒有親人了,她只能用自己的身體給自己製造親人”。最初,語言不通,東北莊稼人們待習慣於精緻,清潔的日本小女人如愚笨遲鈍的牲畜一般,並非有意的虐待,而是自然而然,切膚的漠視與不理解。沒有名分沒有地位沒有自我,多鶴的稱呼都刻意模糊了,她生養的兒女們喊另一個女人“媽”,稱她為“小姨”。這樣在戰火紛飛中,以名不正言不順的曖昧身份寄居於敵對民族的屋簷下,多鶴是所有人不願觸碰的禁忌。

平心而論,無論多鶴多溫順,多安靜,也總是令我反感。她如同二戰時期她來自的民族一般,侵略了這個平凡的農民家庭。小到她在當地人眼中怪異的潔淨,她默默教會丫頭的日語,大孩臉部茂密的東洋毛髮;大到她與張儉畸形而不合時宜的情愫,她親生子女對於身為日本血統的極端憎惡與懼怕,她在幾個男人之間挑起的致死紛爭。竹內多鶴是籠罩在東北樸素的農村上方的陰雲,她的存在本身就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給救助她的家庭帶來了不幸與苦難。在恢復正常化邦交後,她一走了之,帶著兩個孩子和別人的丈夫回日本做二等公民,留下了待她如親姐妹,在她與自己丈夫的不倫之戀時挺身而出為她說話的朱小環獨自一人孤獨終老。雖然她本身無意干擾他人的幸福,但她實實在在地影響了這個家庭。但無可否認的,竹內多鶴身上有著無與倫比的力量。人類為了生存究竟能做到何種地步?她逃離了集體赴死的村莊,作為不能擁有地位的生育工具活了幾十年,心中可有不甘和憤怒?但一切掩藏在她少言寡語,勤奮耐勞的性格下。她的強大和她的品格讓張家的人卸去她頭頂日本人的高帽子,轉而只是用平等的,能產生共鳴的人的眼光去看待她。

從麻袋裡買回來的小日本鬼子,到“吵成一塊肉”的詭異三人行,多鶴的生存本能為她掙來了人們的寬容與接受。無論國家間的戰爭多麼不可開交,民族間的怨恨多麼不可化解,小人物們的身上往往具有最動人的人性。

  小姨多鶴讀後感7

看著《小姨多鶴》這部電視劇,薩日娜和孫儷飾演的一個個母女鏡頭,看著眼淚止不住的往下流,被一個個溫情的場景所感動。被戰爭遺棄在中國的竹內多鶴,可憐、無助、驚恐的孫儷,叫薩日娜的那聲“媽媽”,異鄉他國尋找到一份親情,擁有了母親的驚喜,在幸福的感動中,流露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我被感動了。在寒冷的冬日裡,馬車在雪地裡飛跑,多鶴追趕在雪地裡,一聲聲的呼喊“媽媽”,迴盪在空曠的中國大地,不管是一個日本孤兒,還是一箇中國孩子,這聲聲的呼喚,足以溫暖一個母親的心靈。在劇中薩日娜飾演東北一個農家小院“燒火的”角色,也就是二孩的媽,在久病之後,多鶴丟失,一個母親想念一個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女兒”,在冰天雪地的冰上,艱難的爬行握住的雙手,那一聲聲的呼喊,撕扯著心靈,被感動,被震撼,眼淚流的稀里嘩啦。

喜歡嚴歌苓寫的文字,這部電視劇與小說的情節有些地方進行了改編,因為先看了電視劇才讀的作品,孫儷飾演的多鶴的樣子,一直在讀文字的時候閃現,眼鏡裡總是閃現孫儷那溫情的眼神,女性的柔弱,包容,堅強,讀著作品中對多鶴一段段細膩的描寫,是孫儷的表情讓我久久不能忘懷,還是嚴歌苓入土三分的文字功力撞擊心靈,或者兩者都有。靜靜的坐下來思索,或許我自己還有救,在這個紛亂的塵世,在這個被各種現實利益充塞的空間,在這個已經不再感動的年齡,我還能感動,還能被某種親情,感情,真情而軟化,心靈得到淨化,我還有救,我的靈魂還沒有徹底的喪失掉感動。聽著這首片尾曲,想象多鶴快樂與幸福的表情······看著告訴我什麼叫快樂我問枕邊的寂寞夢裡的常客蒲公英對風兒說我不想要降落就這樣抱著我你懷裡好熱不要再問我為什麼捨不得我早已經習慣了荊棘做的窩雨離開雲朵跳入河遇見漩渦相約好一起漂泊與他相濡以沫沒選擇

  小姨多鶴讀後感8

讀完了,我覺得我應該寫點什麼,其實也不知道改寫點什麼,覺得一股子的語言充溢在我的內心,像一股海浪一樣在翻滾折騰,讓我的心也在揪著,在打結,可是我又不知道用什麼詞彙來描述,怎麼才能把這一股子的激情一股子的憤怒一股子的讚賞一股子的佩服給發散出來,讓他們像珠子那樣滾落在地上,跳躍歡騰,我恨我自己為什麼不具有餘秋雨的華美或者安妮寶貝的那種逶迤,我懂了什麼叫語塞。

沒有比這更偉大的母親,也沒有比這更偉大的女人,而且是兩個,我只能這麼說,母親不是一個,女人也不是一個,多鶴似乎更的讓人同情,可是我卻覺得這本書如果命名為母親小環,一點也會讓人覺得遜色,試問誰肯容忍自己的老公和另一個女人在自己眼皮底下魚水之歡而不生一點怨氣,當然小環也會暗自傷心,也會嫉妒多鶴,她一張破瓢嘴也會和多鶴大吵大鬧,最終卻依然擋不了對三個孩子的疼愛,其實她自卑,因為她已經沒有生育能力,用那時候的語言來說“她的器械都壞了”,在那個時代她應該是遭人鄙視的,但她是幸福的,她有二孩一直在愛她,她是那種公主的脾氣以致她媽死的時候都不放心沒有人照顧,其實她也是聰明的,她的大度讓二孩捨不得不愛她,她憑著中國女人的偉大包容著一個使自己生不如死的日本人的同族,讓她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教她做人做事,小環一個遭受中國社會典型的迫害的頑劣女人卻演繹出了人類最偉大的清高。

多鶴,曾經不止一次想去追隨代浪村的村民,卻每次都以自己都認為很牽強的理由存活了下了,從結果看,她的選擇是對的,就像她自己所說的在小環的湊合中她也湊合著活了下了,她的生活是悲慘的,不止和小環比,十六歲之前的已經是噩夢或者是風塵在記憶中的塵埃卻都不時的在慌亂和平靜中再一次撞擊她的胸懷,也許是張站長的七塊大洋是對她命運的改變?裝在口袋裡的她肯定也在揣測自己到底是幸運還是不幸

當二孩如禽獸般出現在她的閨房,她怕了,她把自己裹成個木乃伊,任他怎麼……可是她還是哭了,她覺得她在給代浪村丟臉,不應該這樣,可是她只有十六歲,當她知道二孩只是把她當成一塊沃土時她也笑了,她知道他不愛他,這麼多年來他能聽懂小環的叫嚷二孩的謾罵或者媽媽和張站長的嘮叨,回報他們的都是笑,是讓他們琢磨不透也懶得去琢磨的笑,或許她自己也不知道那都包含了什麼吧,無奈,痛苦,還是看見自己孩子時候的開心?面對二孩,他懼怕,他怕那種溫柔卻小心翼翼的期待著,她深深地愛上了二孩,為他做一切可以做的事情,她不介意別人的猜疑,不介意把她當做機器,甚至她想出賣自己的肉體為二孩……日本人在中國人眼裡是那麼野蠻殘暴,以致於她的孩子都對她充滿敵視,可是日本人的那種堅強和火熱也是她賴以生存的根基,即使有時候也只是“湊合”,即使二孩只愛了她三年……其實她是個容易滿足的女人。

小石,小彭,其實都是好人,也不過只是太急功近利不小心丟了人性而已,或者他們能被作者插進來,是新舊中國過渡時期的一些人的代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