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大學聯考話題作文指導技巧_大學聯考作文指導

作文 閱讀(2.74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話題作文指導技巧_大學聯考作文指導,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學聯考話題作文指導技巧_大學聯考作文指導

  指導技巧一

1、對試題作適當分解,以求對作文要求有一個清晰的瞭解,不致因遺漏而偏離題意。目前的話題作文命題一般由四個部分組成:材料、提示語、話題和要求。話題作文的材料起個由頭的作用,或提供一個事實或講述一段小故事或給出一幅(組)漫畫等,用意在於吸引考生注意力,激起考生的寫作興趣,將考生的思維引入材料所提供的情境。提示語的作用或是對材料作解釋說明,或是補充介紹,幫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材料,更有效地開啟思路。審題的重點應放在提示語上,而不應過分拘泥於材料,如果過多關注材料,思路反而會受到約束。話題是由材料引出的,是在材料基礎上提煉出來的作文的`中心議題。話題和材料的關係,既可能是話題範圍僅僅是材料蘊含的意義中的一部分,也可能是話題範圍遠遠超過材料所蘊含的意義。對話題和材料關係的分析把握是寫好話題作文的關鍵一環。要求(或注意)則是對作文提出一些具體的諸如立意、選材、文體、題目、篇幅等方面的規定。

2、仔細領會提示義。這幾年來的“話題作文”,在表述“話題”的文字之後,往往還有提示語。另外還有幾點“注意”“要求”。這些提示語和“注意”“要求”,既是限制,又是啟發;既是規定,又是提示,考生一定要注意這些提示性語言中透露出來的資訊,並加以巧妙的利用。有時候,利用這些提示資訊,可以使我們輕鬆地按照試題的要求成篇。

3、正確理解關鍵詞語的意思。一般說來,試題中總會有一兩個對理解題意起關鍵作用的詞語,把握住這些關鍵詞語,也就掌握了正確理解題意的鑰匙,審題就不會產生偏差。

首先要看懂字面義。準確理解題目的字面含義,是領悟題旨的第一步。例如“誠信”有誠實與守信用兩層含義,有不少考生把握不當,忽視將二者聯絡起來理解,因而顧此失彼。或側重談“誠”,片面地將“誠”理解為“忠誠”,再引申為“愚忠”、“服從”等。或側重談“信”,甚至將“信”誤解為“信奉”、“承諾”、“信服”等。諸如此類文章,由於未能從整體上圍繞“誠信”行文,因此只能算基本符合題意。

指導技巧二:把握文體

話題作文往往不限文體,允許考生自由發揮。但是,不限文體並不等於不要文體。話題作文的“文體不限”其實是指不限於一種文體,讓學生有選擇文體的自由。當你選定了一種文體時,還得按照這種文體的特點來謀篇佈局,進行寫作。我們在寫作前,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寫作特長,慎重地選擇最適合的文體。有的同學觀察能力強,生活積累豐富,不妨將生活中精彩的片斷擷取出來寫成一篇生動感人的記敘文;有的同學想象豐富,擅長編寫故事,不妨寫寫童話、寓言或科幻小說;有的同學邏輯思維能力強,擅長推理,不妨寫成一篇理據充分的議論文;有的同學感情細膩豐富,不妨寫成一篇優美抒情的散文,肯定會非常出色。總之要根據考場實際情況和話題要求,再由當時的文思情況來決定採用哪種文體。

指導技巧三:縮小範圍

話題作文只提供寫作的話題,而沒有中心、材料、結構、文體、語言等等的限制,給了考生一個比較開放的構思空間,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話題,縮小寫作的口子,就會出現“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毛病。因此,不管所給的話題多麼寬泛,我們都要善於縮小“包圍圈”,要選擇一個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個人、一樣物品、一種感受、一點看法等等,集中筆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選擇的話題角度寫細寫深寫透,做到“以小見大”。如話題“對話”,可縮小為“我與老師的對話”、“我與同學的對話”、“我與書本的對話”、“我與大自然的對話”、“我與父(母)親的對話”、“我與藍天的對話”、“我與大海的對話”……等等。

指導技巧四:寫出新意

話題作文既然是應試作文,總得給評卷老師一個好的感覺,得一個好的分數。因此,寫出特色、寫出新意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在寫作時,要善於“獨闢蹊徑”,也就是要求我們在立意上要有獨特的感悟,不人云亦云;選材上要有獨到的眼光,不寫陳題舊話;構思上要獨具匠心,不四平八穩,波瀾不驚;語氣上要有獨到的魅力,不平鋪直敘泛泛而談。好的文章應該有新穎的觀點、巧妙的構思、豐富的語彙、多變的句式,且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或樸實無華、或靈巧幽默、或深刻思辯、或聲情並茂、或另類別致,總之要給人一個不同凡響的印象。

指導技巧五:擬好題目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俗話說:“題好一半文”。話題作文允許自己擬題目,因此,我們要努力提高擬題水平,力爭使自己擬的題目準確、凝鍊、含蓄、新奇、優美,使閱卷老師“一見鍾情”。擬題的方法多種多樣,可巧用比喻,如:《搬“文山”填“會海”》;可巧用比擬,如:《流淚的紅蠟燭》;可巧用對比,如《榜上無名,腳下有路》;可巧用反覆,如《電腦,電腦》;可巧用諧音,如:《千“君”一發》;可巧用倒裝,如《回來吧,真誠!》;可巧用設問,如《你知道尊重嗎?》;可巧用排比,如《識才、用才、愛才》;可巧用誇張,如《萬里長江一尺收》;可巧用雙關,如:《有“禮”,還是有“利”》;可巧用層遞,如:《過去、現在、將來》;可巧用數學符號,如:《怪≠科學》;可巧用超常並列,如:《文學與出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