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蕭紅《呼蘭河傳》優秀讀後感(通用6篇)

作文 閱讀(2.67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蕭紅《呼蘭河傳》優秀讀後感(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蕭紅《呼蘭河傳》優秀讀後感(通用6篇)

  蕭紅《呼蘭河傳》優秀讀後感1

當緊張的學習、繁多的作業使我們的好心情一掃而空時,當我們處在失望、傷心的處境時是什麼滌盪了我們的心靈?是書!高爾基說過:書籍使我變成了一個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變成輕鬆而舒適的詩。

在這裡,《呼蘭河傳》會帶著我們走進中國的風土人情和舊社會人們愚昧所帶來的災害。

《呼蘭河傳》講述了蕭紅的童年故事,他並不是那樣的驚天動地,但童年中的一絲快樂卻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腦海中。

以前的社會是重男輕女的,因此沒有一個人在乎蕭紅,而最疼她是,只有祖父。當她把韭菜當做野草除掉、吧狗尾巴草當做穀子……祖父並沒有生氣,而是耐心的給蕭紅解釋。

灰色的色彩,平靜的敘述,黯淡的畫面把我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這個小城並不繁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迴圈地走。在故事發生的小村莊裡,到處都顯得那麼蕭條: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整個村莊就像是籠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烏雲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在這裡,到處可見由於人們的無知、愚昧而引發的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人們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悲劇地出現,讓我不知道該如何去評判哪個更值得我同情,哪個更值得我痛恨……

就像茅盾所說“《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蕭紅的童年竟是在這樣一個悲涼的小城裡度過的。而我們的童年,簡直是她們的美夢!

  蕭紅《呼蘭河傳》優秀讀後感2

國小課本上《火燒雲》、《祖父的園子》都是《呼蘭河傳》上的。本以為這是一個快樂的童年,沒想到不是。

蕭紅以灰色的筆調描述了一個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會。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那些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舊思想,土辦法。拋不開,傾家蕩產、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比如:東二街道的大坑是個禍害,可是逆來順受的愚昧市民終究沒有想起把它填上,結果淹死了牲畜、影響了交通。小團圓媳婦的死,也在喻示著市民一成不變的思想——哪個好媳婦不是打出來的。各種各樣的方法都試過了,可是人們想過其是否有效沒?與其說她死於婆婆的狠心打罵,不如說是死於封建思想的毒害。然而,這在當時是司空見慣的。人為了活著活著,為了死去死去。悲劇籠罩著他們,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個城市的人,乃至整個國家的人。

蕭紅的童年是孤寂的。父母對她冷淡,奶奶會因小事扎她的手指,只有祖父能給她以些許溫暖。因此,她把祖父的園子和那個儲藏室作為自己的小小天地。

由此看來,我們生活在這個年代,是幸運的,幸福的。我們這裡男女平等,思想開放。我們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在老師的教導下學習。我們的童年就像五彩繽紛的一首詩,無憂無慮,自由玩耍。放風箏、戲水、打雪仗……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時光老人總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顆善良、熱情、奮進的心來好好珍惜、感受這如花的大好時光吧。

  蕭紅《呼蘭河傳》優秀讀後感3

這個暑假我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它讓我瞭解到了作者小時候的快樂和小鎮上的人與景的美。

這本書的第一章節寫的內容,讓我感覺到呼蘭河的冷。從地裂了,水缸被凍破了,讓我有一種涼絲絲的寒意滲入我的骨髓。天冷的時候是灰色的,鎮上的人們幾乎是不會出門的,馬兒也都待在家裡防寒。它還讓我瞭解到呼蘭河鎮上的淒涼景象,它只有兩條大道,一條是從南到北,另一條是由東到西,只有在十字路口處,才能看到最繁華的景象,也集中了全城的精華。

第二章主要講解了小鎮上的一些節目,例如:跳大神,扭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這些節目讓我對其充滿了好奇,想去親自感受一下那裡的風俗人情與熱鬧的氣息。

第三章作者說了他最喜歡的兩個地方:家裡的花園和儲藏室。花園是他夏天最愛去的地方,儲藏室是他冬天最愛去的地方。我知道了作者的童年是非常快樂的 ,一年四季都有玩的地方。

第六章介紹了古怪的二伯,你要是買了花生桃之類的東西不給他吃,他會罵你,你如果給他吃,他卻不吃讓給我們。二伯還不允許別人喊他的乳名,只有祖父可以。

《呼蘭河傳》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童年時的快樂,小鎮上人們的歡樂,鄰居之間的快樂與憂傷。

  蕭紅《呼蘭河傳》優秀讀後感4

呼蘭河常年都被冰覆蓋著,它在黑龍江,天氣似乎只有冬天和夏天,而夏天也很短。儘管大半年被大雪封鎖著,但是呼蘭河依然是蕭紅的故鄉,她非常熱愛呼蘭河。蕭紅讀完國小後就離開了呼蘭河,一直到她三十二歲離世的時候都沒有再回到故鄉了。所以她把她對呼蘭河的熱愛和懷念都寄託在這本書裡,也把當時的世態炎涼寫進了裡面。

蕭紅的祖上是張岱,她的母親很早就死了,而她的父親也對待她很冷淡,所以蕭紅一直都是和祖父生活的,她寫的《呼蘭河傳》就是寫和祖父生活的'時候。蕭紅在呼蘭縣第二國小女生部讀書,她的作文成績十分突出,大概這就是蕭紅後來成為作家的原因之一吧!

呼蘭河和南方城市,比如深圳、廣州、海南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每年的廟會和拜神會,就是一個典型了。蕭紅的《呼蘭河傳》把它描寫得十分真切,彷彿親身體會到那裡的寒冷。

我最感興趣的地方是呼蘭河的廟會,那裡有賣不倒翁的和賣“雞哨”的,那裡有一曲歌謠,上面說:小大姐,去逛廟,扭扭搭搭走的俏,回來買個搬不倒。這首歌謠多好玩啊,裡面的“搬不倒”說的就是不倒翁。可是如今深圳都沒有廟會了,廣州和香港的廟會演變成了購物。逛廟會不就是購物嗎?那不是沒有什麼區別嗎?我想道,但很快就被另一個“新思想”打敗:逛廟會賣的東西,購物商城沒有;購物商城賣的東西,廟會沒有。所以,它們還是很有些地方又是不同的。蕭紅所在的年代正在民國時期,中國還保留著許多現在沒有的習俗。好看的“野臺子戲”如今都差不多沒有了!野臺子戲就是在露天的廣場上唱戲。社會發展了,儘管多了新的好東西,卻丟了以前的好習俗。現在,人們看京劇都在商城或戲場裡,這些丟失的東西只存在了老人的回憶裡,蕭紅把它們講給了看過《呼蘭河傳》的人聽。

蕭紅家裡有一個大花園,很漂亮。她去雜物室裡探險、 去李子樹、櫻桃樹上爬啊爬、去牆洞裡捉蛐蛐……蕭紅在花園裡進行各種自己喜歡的活動,好像怎麼玩也玩不完。雜物室裡有很多年代久遠的東西,清朝的官帽,繡花鞋,絲線……蕭紅都會一一把這些拿起來玩一玩,把官帽扣在腦袋上,穿一會兒繡花鞋。不過,再怎麼樣也沒有和祖父在花園裡好,那時候的蕭紅真是無憂無慮。

第五章裡講的是命運悲慘的團圓媳婦,年齡才十二歲。團圓媳婦在八歲時就被奶奶婆婆花了幾十兩銀子訂下了婚姻,她長得很高,別人都說她十四,其實她只有十二歲,按現在來說,她才六年級。蕭紅總是聽見東屋那裡有哭聲,後來才知道是老胡家在打團圓媳婦,幾年後打著打著,瘋了。於是她的婆婆給她跳了好幾次大神,簡直是開創了跳大神的新紀元。他們還燒了替身,總不見好。最後沒有了辦法,就請了一個很厲害的大神來占卦,大神叫它們給團圓媳婦洗澡,要當眾洗,婆婆就洗了。結果滾燙的熱水把小團圓媳婦燙暈了,大神卻忽然說:“一共要洗三次,還有兩次要洗呢!”這回團圓媳婦的反應是很嚇人的,她暈了以後,臉如火炭般熱,眼睛半睜著,翻著白眼,露著一點白眼珠。大家都以為她死了,但是沒有斷氣,沒幾天,她就死了。這個女孩的童年就這樣結束了。我覺得團圓媳婦是被封建社會弄死的,看完了這一章可以想象得到以前呼蘭河人的封建習俗是很強大的,團圓媳婦就是受害者之一。

蕭紅有一位親戚,名叫有二伯,他似乎是沒有名字的,而名字,就叫有二伯。有二伯總是把“這個”說出“介個”。有二伯的性格有些古怪,很多地方都會體現他是古怪的:他和老廚子吵架時會莫名其妙的哭起來;老廚子明明看見他要跳井,結果他安安穩穩得在井邊坐著;別人在吃東西,他就罵:怎麼不給我?給了他,他又說:你有二伯不吃介個。這不是古怪的體現麼?有二伯就是那麼奇怪的。

小小的磨房裡住著馮歪嘴子,呼蘭河長年都是寒冷的,而磨房又四壁透風,所以馮歪嘴子總是住得不是很舒服。儘管住在窄小的磨房裡子依然結了婚、生了孩子。結了婚以後,她的妻子有一天死了,別人都替他難過,而他自己也很難過,但是在這個孤單的世界裡,馮歪嘴子依然做著他的切糕,我行我素。

蕭紅的童年是快樂的,她的祖父教給她許多東西,使她得到良好的教育;蕭紅的童年是有趣的,大花園裡的花依然開得鮮豔,一直開到天邊。

《呼蘭河傳》中的人物是鮮活、真切的,直到今天我還能感到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懷著這樣的心情,我讀完了《呼蘭河傳》。

  蕭紅《呼蘭河傳》優秀讀後感5

星期日在家看了一部電影——《黃金時代》,影片以民國時代為大背景,以民國傳奇女作家蕭紅特立獨行的人生以及愛情經歷為引子,塑造當年一群意氣風發的熱血青年,還原了一個充滿自由理想、海闊天空的時代。影片讓我再次認識了蕭紅,去年我在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時就認識了她。作者描

繪的童年生活是那麼無憂無慮,那麼自由自在,那麼天真無邪。讀了她的文章便極其嚮往她所描繪的生活天地,那滿園的黃瓜、倭瓜、苞米,處處充滿生機,長的那麼自由,那麼隨意。願意開花便開花,願意結果便結果,即便不開花不結果,也沒有人管她。那麼自由生活,那麼閒散的心境,使蕭紅的童年浸潤著泥土地的芬芳,她也像一棵自由的小苗一樣無拘無束地生長著。喜歡蕭紅的文字,購得《呼蘭河傳》一睹為快。這本書裡包含兩個中篇小說《呼蘭河傳》和《小城三月》,另外還有許多短小的散文。我感到寫的最好的還是《呼蘭河傳》,在這部小說中,作者用平實的充滿童真童趣的語言,講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那些文字既像一個人絮絮低語,又向對著別人娓娓傾訴。童年的蕭紅沒有得到父母的疼愛,但是慈愛的祖父卻給了她無盡的愛與關懷,讓她的童年充滿了快樂與溫暖。在她的童年裡,祖父的園子是她真正的樂土,在這裡沒有同齡的夥伴,只有那些茁壯的蒿草、韭菜、櫻桃樹……在蒿草中覓食野果的蕭紅是大自然的孩子;在韭菜地裡睡覺的蕭紅是大自然的孩子;在櫻桃樹下流著口水期盼果子成熟的蕭紅的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的生機和活力,讓蕭紅覺得,園子裡到處都是明亮的,到處都是充滿生機的。這時候的蕭紅是多麼幸福。在她家那個寬大的院子裡,住著幾家窮人,蕭紅每天都和這些人接觸,在他們身上,她看到了淳樸善良,也看到了自私和愚昧。那個慘死在封建愚昧思想下的"團圓媳婦",那個窮困潦倒的"有二伯",還有那個命運多舛的"歪嘴李".這些構成了她童年時代刻骨銘心的記憶。 童年的蕭紅衣食無憂,生活的自由幸福,可是成年後她的婚姻卻是非常不幸。和蕭軍同居的時候卻懷著負心前夫的孩子,她和蕭軍,一個多愁善感,一個豪俠仗義,一個是長不大的孩子,一個是錚錚男兒。如果像童話裡說的那樣,和蕭軍的結合就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倒也不會讓人有這麼多的唏噓感嘆,可是生活並非童話。他們的婚姻維持了兩年便因為性格不和而分道揚鑣。當她再和端木蕻良結婚的時候,懷著的卻是蕭軍的孩子,自己的枕邊永遠是和自己肚子裡的孩子毫無關聯的愛人。枕邊人與腹中胎兒的割裂感,血肉分離的剝離感,在蕭紅的靈魂中蝕出一個駭人的黑洞,一寸寸蔓延。這個女人,怎麼會有甜蜜的笑容。多情的她,多才的她,可嘆人生無常,命運無常。三十二歲的玉人人便香消玉殞。1940年12月20日,蕭紅在寂寞、苦悶懷舊的心情中,寫完了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作品通過對自己故鄉的回憶,以樸素率直、悽婉細膩的筆調,真實而感人地再現了她童年時代東北農村黑暗、落後、愚昧的社會生活,揭示了舊的傳統意識對人民的束縛和戕害,表達了她對家鄉人民苦難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時,對舊風俗、舊習慣進行了無情的鞭撻。

《呼蘭河傳》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稱"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蕭紅《呼蘭河傳》優秀讀後感6

週末無疑是讀書的最好時光,早上開啟《呼蘭河傳》,一口氣讀完後才發現不知不覺已經黃昏。《呼蘭河傳》出自著名女作家蕭紅。以前讀的書再怎麼悲傷也不像它所描繪的那樣荒涼,再怎麼荒涼也不像它描述的那樣死寂。生活在呼蘭河的人們,是徹徹底底的悲劇。

通過第一章介紹的故鄉的整體環境,輕輕鬆鬆把讀者引進故鄉呼蘭河城,讓讀者感受到呼蘭河城是一個自然,美麗,可愛的地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迴圈的走,那是自古也就這樣的了,風霜雨雪,受得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著自然的結果。”在這部小說裡,蕭紅筆下的“我”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滿懷著對於廣闊世界的好奇和爛漫的童真,用一雙清澈的眼打量著四周的一切。我為蕭紅筆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們每天忙忙碌碌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成不變,沒有色彩和花樣,只有脆弱和枯槁。那裡的人是如此的冷漠,面對他們好比面對一堵厚牆。他們一生都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可那樣忙碌,到底是為了什麼?

整篇小說樸素流暢,宛如你與作者在一個美麗的繁星當空的夜晚,聽她娓娓講述著呼蘭河—她美麗的家鄉。儘管悽婉,儘管優鬱,卻仍然美麗得動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說更為誘人。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鬆之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

看完這本書,我在想,每個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樣,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儘管那裡充滿著無知、愚昧、苦難、悲涼,甚至絕望。但是她還是用最平和的語氣描述著一切,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人,總是要走出童年的精神家園的。《呼蘭河傳》這“回憶的詩學”,給予了我們片刻的精神的迴歸。

回首童年,確有千般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