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追問》國中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作文 閱讀(2.9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追問》國中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追問》國中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追問》國中讀後感1

《生命的追問》是由殘疾人作家張海迪寫的,共分五輯。

這本書首先講了張海迪的童年,講她小時侯做的各種事情,比如她跟樓上的男孩談話等。

後來,張海迪得病了,為了給她治病,她的爸爸媽媽帶她去了好多地方,張海迪接受了很多痛苦的治療,可她卻一點也沒哭,她堅強地面對一切。但是,當她知道自己再也無法治癒、再也無法站起來的時候,卻痛苦地哭了,無聲無息地哭了。

她又回到了自己原來居住的城市。之後,經常有女同學到她家裡來玩,大家一起聊天、做手工、談學習,十分友善。

後來,張海迪搬到了農村,家裡沒有了電燈。父母和妹妹去外面幹活,而她只好留下來。開始,大家還不太適應。但幾天後,一切就回復平常,好象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似的。因為張海迪一家是從城裡來的,有文化,所以村民們十分敬重他們。一些村裡的村民天天推著輪椅陪她走街穿巷,跟她聊聊天,說說話。在這些話題之中,他們談得最多的話題就是文化與貧窮,因為她所住的尚樓村是一個貧困的地方。

後來,張海迪認識的鄉親越來越多,她又和一個叫月明的小姑娘認識了。張海迪帶著月明去了好多地方,讓她見了大世面,並讓她懂得學習的重要性。

之後,張海迪又參加了比賽,去了美國、日本,認識了好多朋友,學習了好多語言,並在日本認識了善良的弗卡次夫婦。

1995年,她參加了聯合國婦女大會,跟別國的婦女進行了交流,得到了十分豐碩的成果。

讀完了這本書,我覺得,殘缺也是一種美;張海迪用自己的堅毅和善良,寫意著她的燦爛人生。

  《追問》國中讀後感2

近期,我讀了張海迪寫的《生命的追問》。

張海迪的童年很不幸,只能天天躺在病床上,她的夢想就是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樣坐在教室裡聽老師講課,和同學們開心的在一起玩耍。但是病魔讓她的夢想破滅了。她每天做的只能是在病床上度過,但是她並沒有喪失生活的勇氣。她每天在病床上堅持學習,有時坐不起來她就躺著從鏡子裡讀書,那時候書成了她的夥伴。

少女時代,她們一家人搬到了鄉下,鄉下的孩子們很喜歡她,整天圍著她,聽她講故事,和她學知識。不知不覺中,張海迪長大了,她開始學習射擊,每天堅持舉槍300多次,憑著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刻苦的訓練,她參加了殘疾人運動會,最終取得了好成績。

張海迪對待生活的態度,和戰勝困難的精神值得我們這代孩子好好的`學習。

  《追問》國中讀後感3

在這樣的雨後涼爽的風中讀書再愜意不過了。前兩天,我從圖書館借了一本傳記類的書——《生命的追問》,作者是身殘志堅的張海迪。書才草草看了一遍,便受益匪淺。

這本書主要寫了張海迪對往日的回憶,以及在平時悟出的人生道理。從字裡行間,我隨著作者的步伐,一起開心,一起痛苦,一起思考……從書中,我認識了張海迪——一位樂觀向上、堅強不屈、迎難而上的人。

看完這本書,我更加敬佩張海迪了。她十歲時已做了三次大手術,可想而知,她小時候經受了多少磨難和痛苦!但她卻一邊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作鬥爭,一邊以驚人的恆心堅持學習,她自學了中學、大學的課程,她博覽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書籍,她做過修理工、教師、醫生……她的成長史就是一部奮鬥史!我想,我們有健康的身體,有條件坐在教室裡接受良好的課堂教育,可又有幾個人能像張海迪那樣做出這麼出色的業績的呢?

看完這本書,我懂得了什麼是真正的美。讀了書中《我的鄉村小姐妹》一文,我被那群善良、清純、質樸的姐妹打動。她們不像牡丹那樣雍榮華貴,也不像梅花那樣香色俱佳。她們像那蘭花,土生土長,古樸淡雅;她們更像那生長在泥土氣息中的朵朵小野花,雖然不起眼,但卻不缺神韻和氣質。那是一種不爭豔、不爭香的美,平平淡淡,卻又別具一格,正是我最為欣賞的。所以有人說,鑽石的光彩不一定美麗,但純淨的池水因為有純淨的心肯定是美麗的!

我想,學習張海迪不光要學習她自強不息的精神,還有她那愛真、愛善、愛美的心。

  《追問》國中讀後感4

這本書讓我對中國文化有了一個清晰的輪廓,在孔子孟子的仁和義;墨子的兼愛;道家的“無為”,這些高深的哲理中慢慢吸取中國文化的營養。當看到《馮友蘭追問人生》一書時,毫不猶豫的收入囊中,信手翻開書頁,跟隨馮友蘭先生的目光探尋人生四部曲。本書45篇文章,從人生真相起筆,到人生境界等,最後落筆於人生的漫談,四部曲層層遞進,演繹人生之旅。

人生是一個巨集觀的理論,馮友蘭先生從微觀的角度,闡述這個巨集觀概念,我喜歡聽他娓娓道來,講授一個個哲學命題,傳授哲思,人生成功之因素,他講解只有才力命三種因素結合,才可以成功,《傷仲永》中講述的神童仲永,天姿聰穎,後來自己不要學習,淪落為一個普通人,就是沒有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所以古人云:業精於勤,而荒於嬉。只有努力才能在某個專業取得成功,但是要想有大的作為,就像詩人能成為大家,或名家,就要靠他的才來決定。正如愛迪生所說“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這讓我記起戴維。申克《天才的.基因》提出的新觀點,“人人體內都藏著一個天才”,他指出天才不是靠天資,而是訓練出來的,莫扎特、貝多芬都是小小年紀開始訓練,堅持不懈,才獲得成功。“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恆心和毅力是制勝的法寶,戴維。申克先生在書中強調後天的重要性,認為只要努力,就會成功,我不完全贊同戴維。申克先生的觀點,我贊同馮友蘭先生和愛迪生的觀點,沒有天資,你即使再努力,也不一定能成為大家、名家。

馮友蘭先生提出自然、功力、道德、天地的“人生四境界”說,從低到高,幫助人們在慾望和迷茫的世界中,構築精神的理想境界。靜心想想,我們都只有一個人生,一定要活出自己而不是成為別人。讀著這句話,我想起周國平先生所言,活得簡單才活得自由。只有一個人生,我們是渾渾噩噩還是清清楚楚,每人的基調不一,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如何去感受人生、體味人生,做真實的自己,活出真性情,活出自我,這也是我們該思考的內容。

  《追問》國中讀後感5

《追問》中的貪腐官員,都曾經主政一方,很多人亦是政績赫赫,他們也曾經謹慎言行,不曾觸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線,但是誘惑就像伊甸園的禁果,一旦開啟縫隙,往往如崩潰的堤壩,一發而不可收拾。從有底線到毫無底線,從被迫接受到四處伸手,一個官員只要放縱了自己一次行為,很多都一發不可收拾。這也是貪官貪的過程中的破窗效應,值得任上任下,牆裡牆外所有官員的深思。

貪腐和清廉,勤政和懶政特別像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而懶政的官員清廉無為,貪腐而又勤政的官員治理有方。這往往給人造成一種心理上的衝擊,許多老百姓常無奈地想,能給老百姓辦點實事,貪點就貪點吧,總比懶政而又貪腐的官員強百倍。

生活腐化還是貪腐官員的另一層外衣。《追問》中的官員多和女性有糾葛,這也是近年反腐的共性問題,近年反腐中出現了小三反腐和小偷反腐的兩個奇葩的現象。當一個官員政治信仰喪失以後,放起來政治底線,精神信仰也隨之坍塌,道德底線亦不復存在。紙醉金迷和醉生夢死雖有些誇張,但家外有家的情況已成為貪腐官員的標配,許多官員三妻四妾,多個私生子女的事情也數見不鮮。

貪官往往過著兩面人生,人前扮人,人後扮鬼。一個官員貪腐以後,常常有一種危機感,尋求精神的寄託和及時行樂又成為官員業餘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追問》中的許多貪腐官員都表現出這種特徵,他們一面高唱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一面問道大師,尋求庇護。《追問》中提到一位大師給某位官員開的藥方是在小臥室懸掛群女裸像,並讓官員廣納情人,以抑過盛的陽氣,荒謬地不在於大師的良方,而在於官員虔誠地相信和踐行。而公開場合的官員往往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一副人民公僕的形象,並且常常聲色嚴厲地抨擊不作為官員的醜惡行徑。

《追問》是直面貪腐官員內心的力作,當這些身處高牆,卸下榮耀與疲憊的外衣之後,往往能夠心平氣和地區回味和剖析自己的從政經歷和貪腐歷程。真實而又直抵內心,每個故事背後都是見刃不見血的教訓。每個官員失去自由之後,在對自己人生經歷回顧時,都有無限唏噓感慨,每次訴說也是對自己一次又一次無情地鞭笞和拷問,只是他們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