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讚美陶淵明作文大全

作文 閱讀(1.3W)

陶淵明找到了適合自己心靈的棲息地——田園,然後用畢生精力去修築這個心靈的堡壘。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為大家分享了讚美陶淵明作文,歡迎借鑑!

讚美陶淵明作文大全

  讚美陶淵明作文1

陶淵明,字元亮。淵,意為深,明,意為明智;元,意為善良,亮則為正直,明亮。

生活是現實的的,因此培養了人們現實的性格。極力追求名和利,把物質的享受看得異常重要,在名利中掙扎,“慼慼於貧賤,汲汲於富貴。”這樣的思想——雖然淺薄,雖然庸俗,卻在,很多人心裡紮下了深根。

而陶淵明是如何呢?他曾為官兩次,結果卻都是辭官回家。第二次僅為官83天。一切都是因為他的淵。他的思想性格從及觀念皆超出常人。即使“環堵蕭然,不避風日”,“短褐穿結, 簞瓢屢空”,他也從來想過再入塵網,為“絲竹耳亂耳”,為“ 案牘勞形”。

也許有人說陶淵明傻,做官有沒有什麼壞處,況且還有生活的經濟來源,何樂而不為?

可陶淵明不為衣食住行,為的是自己的身心的快樂。他拋卻了物質的迷惑,於是獲得了心靈宇宙的自由,與自然萬物息息相通。

陶淵明閒靜少言,不幕榮利且好讀書。是因為他明白了讀書的含義,看透了官場的險惡。

讀書是要讀出自我,而不是考書法去最求名利。陶淵明是一個明智之人,自然早就明白了這一點。多年在官場做著身不由己的事,陶淵明深感痛苦,與其以心為形役,讓心為形體所役使,倒不如忘懷的失歸隱山林。當然,他也為自己的抉擇感到無比快樂。“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這便是他的明智與高於世人之外。

與他子中的“元”(即善)相符。陶淵明也是一個善良的人。從《桃花源記》一文中便可看出。

這篇作品是陶淵明的最高成就,寫於59歲。從對桃花源生活的描寫,表現了陶淵明的美好理想,每人都是平等的,沒有貧富差距;人人都熱情好客;路不拾遺,老有所終,又有所養。這也是孫中山提到的“大同社會”。沒有戰亂,和平共處。

由此可見,陶淵明的反對戰爭。渴望永久和平的思想感情。

魏晉時一種“縱酒”的社會風尚。人們將豪爽地喝酒當成一種風尚。因此,當時出現了很多以酒為友的士人。

陶淵明自然也是酗酒之人,雖然家中貧困,不能經常得到,但他的老朋友經常邀他去喝酒。“即酒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換做常人,若客人要走,總會“客套”性地挽留一下。而陶淵明與朋友們的交往時直爽、正真、率真,沒有半點虛情假意,足見其“亮”。

於是,淵、明、元、亮四字組合在一起,也就成了我眼中的陶淵明。

  讚美陶淵明作文2

東晉的文人往往儒雅,博帶廣袖,暗香浮動,高談闊論于山水之間。而陶淵明是亂世中的一朵空谷幽蘭,開在那一場絡繹繽紛的晉朝花雨中。

他,孤潔清逸,與天地為一體,渾然得為世所忘。千年後,人們不僅記住了榮光一時的王謝世家,也記住了這朵隱居在田園中的馥郁怡人的幽蘭。其家雖貧,但木樽中斟著的是泛著詩意的煙水寒色;不像富貴的王謝世家,那金鑄的酒樽中分明氤氳著濃豔奢華的色澤。

他,粗布衣衫,食不果腹,卻鍾愛於東籬下采菊的恬淡清幽,他在魏晉的濃黑墨漬裡映忖得更加輕而飄逸。當無數趨炎附勢之徒為了門楣而苦惱,而他卻能有禪者般的清透睿智,放下仕途的波折,只為求得心靈上的一方淨土。

也許,一切美好的存在只是為了映忖命運的悲哀,當悲哀已經註定成為悲哀,他明智地選擇了為悲哀營造一層美麗的遮掩物,不讓悲哀流露的那麼突兀。

如果說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是魏晉時代最沉痛的一抹琶音,那陶淵明便少了一種沉悶與苦澀,當終日飲酒的阮籍已在窮途之哭的苦悶中消耗餘生,陶淵明卻在用餘生去“轉換人生視角,另闢人生蹊徑”,他倘徉于山水,採菊於東籬,悠然於南山的那種超凡脫俗的灑脫飄逸,阮籍是註定品嚐不到的,而酒味中的苦澀消沉和醉眼迷離的逃避悵惘,陶淵明卻放棄了去嘗試。

阮籍的悲哀完全沒有任何的遮掩,反而用苦澀的窮途之哭映忖的更加悽絕;陶淵明的悲哀完美得掩飾在那一種灑脫無為,樂安天命的性情之下。他甚至痴心不已地做著夢,一個“仙外桃源”的夢,而這個夢延續了千年,也是很多人共同做著的遙遙無期的一個夢……

陶潛是隱逸的智者,沉重的官袍下扭曲著多少真誠的本心,所以他執起了鋤頭,擺脫了官場的沉浮,用心用情地去欣賞菊的芬芳,固守純真善良的人性本色,沉浸在自己真實而孤獨的淨土世界裡。他像蘭,孤潔清傲,他又像菊,恬淡隱逸,在歲月裡靜靜綻放,清香悠遠,沁人心脾,蕩氣迴腸。

清晨的霞光飛舞在肩頭,傍晚的星光閃耀在身後,風吹佩蘭,錦年流逝,一顆心早已波瀾不驚,擺脫了名利的薰染,換來浮生半世之閒。佛經裡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而陶潛凌於眾生之上,濁世中的眾生或驚,或詫,或畏,或怖,或悲,或喜,而他只隨著自己的本心去追尋極樂,用完美的田園風光掩飾這個時代的悲哀與黑暗。

時世造英雄,若是時世造就不了你,那麼,也希望你順隨本心,不要因為悲哀註定成為悲哀,而使美麗只作為忖託,辜負了完美神奇的人生。

  讚美陶淵明作文3

在我眼中,陶淵明一直是一位高風亮節的田園詩人。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他打破了當時盛行的形式主義之風,在官場上起起落落,幾經風雨,多次復出又多次退隱,最終下定決心過上了他眼中的理想生活——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44歲時,家中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更加貧苦,但詩人心懷恬淡。因為他永遠擺脫了腐敗庸俗的官場,回到了田園,他躬耕隴畝,以當地農民共話桑麻,雖然在務農上手藝不精,但卻同農民保持著融洽的關係。晚年,他寫出的《桃花源記並序》表達了他的政治思想,這種烏托邦式的幻想雖然我並不贊同,這是一種道家的消極觀點。但這卻反映了廣大農民的要求,也是在詩人無力改變社會之後的最好方式。俗話說“打你打不過,躲還躲不起嗎?”在作者與黑暗社會抗爭無果後,抱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觀念毅然選擇退隱田園。

也正是因為這種永不折腰的氣節,使陶淵明在我眼中一直保持著超凡脫俗的形象,一提到“不為五斗米折腰”就不得不提到它的來歷:

陶淵明二十九歲時,當了江州祭酒,相當於當地的教育部部長,看似官挺大,實則在科舉不甚普及的古代,只是一個品級很低的小官,而且身處江州,又沒什麼油水,即使有,按照陶淵明的性格,也不會去撈取。但就是這麼個小官,周圍也盡是腐敗,所以時間不長,就辭去了官職,可回家後,生活不能自給,又被迫重返官場。年底,郡督郵來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整齊去迎接郡督郵,因陶淵明不能忍受作為一個文人而向庸俗的鄉里老兒而卑躬屈膝,所以在發出“豈能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感嘆後,放棄每月五斗米的俸祿(五斗約為75斤,大約一袋半的大米,僅能餬口)退隱田園,從此再不復出。

也正是這“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使陶淵明的超凡脫俗的氣節刻畫進了我的眼中。歷史上很多著名的詩人都 表達過對陶淵明其人其詩的讚美與仰慕,陶淵明50歲後生活日漸貧困,最終於公元426年逝去。此時,東晉十六國的紛爭已過去了七年,但卻並沒有新時代的繁榮,南北朝雙面對峙,戰爭依然不斷,偉大的詩人是在戰亂中貧苦交加中逝去的,享年62歲。

陶淵明雖早已逝去,而他在我眼中則代表了封建社會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及追求。他始終是我眼中偉大的天才。

  讚美陶淵明作文4

語文課本中,我們陸續讀過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一些作品。披文入情,掩卷長思,一個有血有肉,至情至性古代先哲,穿越一千五百多年的光陰,來到了我們眼前。

種豆的農夫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棄官不做的詩人愛上了農耕生活。開荒南山之下,日出而作,荷鋤晚歸,有天際的一彎新月相伴,勞作之餘的疲憊少了許多,一絲成功的愉悅襲上心頭。雖然農藝還有些不精,卻永遠擺脫了象樊籠一樣的腐敗庸俗的官場。回到了日夜懷念的田園,生活是清苦了一些,詩人在精神上卻恬然自適。不違眼中所願,不再為五斗米折腰。在我的眼中,陶淵明是一個躬耕隴畝、自食其力的農夫。

採菊的隱士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歸隱田園的詩人是有著怎樣的恬淡寧靜。勞作之餘,更有賞菊的雅趣。斟一杯薄酒,繞籬獨賞怒放的菊花,駐足細瞧,忍不住採擷一朵在手,細細把玩,把盛開的花兒,別在遠處南山的髮簪上。夕陽下,幾對競飛的鳥兒結伴還巢。此中真意,又有幾人曾領會……掌中的一陣幽香充塞了詩人的鼻腔,也穿越了千年的時空,芬芳了你我。那一朵千年不敗的菊,撩撥了多少人的情思。在我的眼中,陶淵明是一位悠然自得的隱士。

可愛的先生

“閒靜少言,不慕榮利……”。不知何許人的五柳先生有著何等的率真性情。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只在於求知的滿足,精神的愉悅。性嗜酒而期在必醉,只有醉鄉才能平抑眼中的起伏的波瀾,脫離汙濁的塵世。常著文章,只為自娛,不求功名利祿,只為表達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志趣。先生是那樣的平凡普通,那樣的平易近人,那樣的可愛。分明就是一位鄉里的賢達,家中的一位長輩,左近的一位芳鄰。在我的眼中,陶淵明是一位安貧守節的先生。

求索的志士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黑暗現實遮不住詩人探求的目光。窮困潦倒的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理想的社會圖景:沒有君主,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人們自食其力、自給自足、雞犬之聲相聞、老幼怡然自得。這不正是千百年來,人們孜孜以求的一個夢嗎!那一片燦若雲霞的.桃花,註定會沉浸在人們不懈追求的夢境中,芬芳萬載。外表平靜,內心火熱;自己貧病交加,生活困頓,還不忘天下蒼生,憧憬著人類有著美麗的伊甸園。在我的眼中,陶淵明是一位上下求索的志士。

穿越千年的歷史塵埃,我們看到了一位有著純真性情,高潔品格,曠遠胸懷的古代先哲。一個農夫、一位隱士、一位可愛的先生、一位求索的志士。這,就是我眼中的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