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圍城》讀後感集合15篇

作文 閱讀(2.47W)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圍城》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圍城》讀後感集合15篇

《圍城》讀後感1

《圍城》是錢鍾書唯一的一部長篇作品,該作品凝聚了他對社會學術墮落的感嘆,堪稱一部現代版的《儒林外史》。

錢鍾書在文中塑造了方鴻漸、趙辛楣、蘇文紈、孫柔嘉、李梅亭等鮮活的人物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鴻漸,對於他,我更深的感觸應該說是同情。錢鍾書對方鴻漸的描寫可謂是出神入化,但最終卻為他選擇了一個悲慘的命運。方鴻漸出生在一箇中產階級家庭,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圍城般的社會。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會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時,卻發現城門已經關閉了。抱著無奈的心情,他一頭鑽進了婚姻、事業和家庭的圈子裡。在婚姻的圍城裡,他愛上了博學多才的蘇文紈,但對方的漠然卻註定這是一場失敗的的單戀。頗有心計的孫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並不美滿的婚姻。在事業的圍城裡,方鴻漸同樣也不如意,他經歷兩次轉系後大學勉強畢業。在岳父的資助下,他踏上留學之路,卻因無心學業而與一紙博士文憑失之交臂。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買了一張假憑交差。生活所迫,回國後的方鴻漸和趙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閭大學的求職之路,學校雖地處偏遠,但絕非一方淨土。清高孤傲、無所作為的方鴻漸終於在十幾個知識分子間的勾心鬥角中敗下陣來。

方鴻漸的性格特點決定了他在圍城中的格格不入。方鴻漸自視清高,手持的卻是一張假憑。自我感覺頗好的他,課堂效果卻死氣沉沉。正是他對自己過高的估計,使他越來越不如意,也使他在圍城裡陷得越來越深。他漸漸感受到了自己的無知,以及和別人的差距,轉而在心中築起了一座新的圍城,一座自卑的圍城。其實,這大可不必,只要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虛心求教,並對生活的不如意微笑面對,那座虛幻的圍城也就自然消失了。生活中,也有人時常抱怨社會的不公,對生活比自己好的人十分的羨慕,萬分的嫉妒。與其嫉妒他人,不如踏踏實實做好份內之事,要相信,機會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自視清高或一蹶不振,都不免使人走上方鴻漸的老路,抱憾終生。

還是那句老話,社會是圍城,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我們又何必讓自己的心態處於圍城中呢?

《圍城》讀後感2

看這邊書的理由是因為一句話: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沒看這本書之前,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城裡的人想出來,無非是因為工作或是婚姻不理想,城外的人想進去無非就是對新事物的憧憬和嚮往。”前些日子,由於對這句話的好奇,翻開了這本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讀完此書感覺完全不同,它通俗,從身邊瑣事娓娓道來,談話、吃飯、交友、戀愛、工作、家庭,全是生活中種種細節,極其普通的瑣事。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為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雲,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險。

就算是剛剛畢業的我來講,工作、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為都處於一個圍城。同事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裡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其實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縱使這個生活的圍城依然存在,在這個競爭激烈,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裡,不管是來自學習、工作,還是生活的壓力,都使人們置身在一堵又高又無邊際的圍城裡。要想看到圍城外更廣闊的世界,給心安上一對翅膀吧,將心態放好,給心靈減負,生活需要正能量,需要積極向上,而不是抱怨,對於人際交往,我想只有對於別人推心置腹,以誠相待,別人也一定會對你以誠相待的,所以不要抱怨,不要消極,樂觀向上才是年輕人該有的態度。

而對於自己的工作,在這個不缺人才的時代裡,我堅信機會是有留給有準備的人,圍城再高,只要我們能給心安上一對翅膀,我們就一定能飛出圍城,感受天地的磅薄大氣,創造美好人生。將圍城擊化解與無形之中。

《圍城》讀後感3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這是圍城中最經典的一句話,初讀《圍城》時並不解其中之意,只是想一口氣讀完,看看情節到底是如何發展下去的,方鴻漸最終有沒有和唐曉芙邂逅......多年後再讀卻有了更深一點的感悟。

《圍城》主要寫的是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群相,是錢鍾書先生創作的唯一的長篇小說。該書以當時的海歸方鴻漸為主線,圍繞他的愛情,親情,友情,事業等展開。書中的語言非常幽默詼諧,在談笑風生中折射了當時的社會現狀,並諷刺了一些不良的社會現象。

書中的方鴻漸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他虛榮得有些懦弱,迷茫得無所適從。留學直至回國,假的文憑事件在他的內心掀起軒然大波,羞愧不堪更是不必細說;與蘇、唐兩位小姐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糾葛,將他擲入谷底;三閭大學不愉快的教學經歷令人啼笑皆非;由流言蜚語和自欺欺人促成的與孫柔嘉的婚姻又以失敗告終。命運多變卻又瑣碎得似乎不足掛齒。

然而細思之餘,卻又忍不住去同情他,關切他,甚至於在他的身上尋找自己的影子。方鴻漸的生活註定困囿在圍城裡,不論是感情,婚姻還是整個時代賦予他的精神根基。民國二十六年,他回國。抗日戰爭翹足而至。這一代的部分所謂的青年是麻木的,他們苦困在自己的'圍城裡,無法逃脫。在不斷的絕望中又生起希望,彷彿夜裡的昏睡。“沒有夢,沒有感覺,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樣也是死的樣品。”方鴻漸是“困死”的一代。可是,圍城又豈止困住了這一代,它困住的將是幾個時代。

人生的圍城究竟是什麼呢?“圍城是理想的升騰和破滅的永恆迴圈。”有人這樣認為。在我看來圍城是我們近乎固執的追求。婚姻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龍子裡面的鳥想飛出來。”何止是婚姻,任何事物都能成為句子的主語。小說裡,方鴻漸對高學歷帶來的榮譽和對唐曉芙的追求等等,不論無奈與否,結果都是身心俱疲。對於很多人而言大城市安放了靈魂卻沒有安身之所,小城市有了安身立命之處卻又無法妥善安放靈魂。於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彷彿失去了前進的方向。

“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如若我們正身陷圍城之中也願不孤傲避世,不逢迎屈就,知世故而不世故,活出生命最本真的模樣。

《圍城》讀後感4

《圍城》是一本影響極大的作品。文中“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一言也被人們熟知。整本書中貫穿了作者對整個社會及人生的思考。我在這本書裡也受到了很多的啟發,同時摘抄了很多勵志的句子,也想通過這篇讀後感把它們分享出來。也許會有一樣讀過這本書的人有相同的感受吧,也希望大家共勉。

“天下只有兩種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壞的。不過事實卻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葡萄是酸的,一顆就夠了。對剩下的沒了希望,對吃過的只有悔意。也有人會覺得:當你吃完不好的,好的也變壞了,那麼你只會一直吃壞的了。然而我想我更贊同錢老先生的說法,我會是第二種人,即使有一時的悲觀,但仍舊有希望。就像生活一樣,失敗了無數次又怎樣,仍舊堅定希望,最後一定會成功的。

我也會用“沒有夢,沒有感覺,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時也是死的樣品”鼓勵自己,讓自己清醒,活著就該努力、奮鬥,為了塑造一個更好的自己而努力,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奮鬥,不想讓自己如同一個行屍走肉,希望自己有活力,有夢想,為了自己的將來努力邁出每一步。

好的句子真的很多,從“機會要自己找,快樂要自己尋”中,知道追求自己的快樂,不要在意他人眼光,在“忠厚老實的人惡毒,像飯裡的沙礫或出骨的魚片裡未淨的魚刺,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中,懂得做一個忠厚老實的人,不可以耍小手段使壞心眼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得到真正的快樂。

同時文章也給了我很大的衝擊力“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拼命想衝進來,城內的人拼命想衝出去”也許生活就像圍城吧,一個接一個的怪圈,剛逃出去就又跌入另一個。在我看來,幸福的婚姻,就是互相忍讓,互相包容,互相體諒,最後才能幸福的走下去,當然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理解。

《圍城》讀後感5

一本好書是經得起時間的磨礪的,《圍城》就是那本經得起時間磨礪的好書,它於一九四七年在上海初印,一九八零年重印,然後到現在,一直受到讀者們的喜愛。《圍城》這本書我也是剛剛讀完不久,但我對這本書的感受特別深。本書以方鴻漸為線索,來表現世間百態。人物的描寫十分的精緻,不同的群體表現出不一樣的為人處世的方法,很具有諷刺意義。我們都是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我們都活在圍城裡,同時又活在圍城外。永遠達不到的是目標,永遠滿足不了的是慾望。我相信我們每一次讀它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五年後看它是新的,十年後看它還是新的,一百年後看依然是新的。《圍城》就是如此。

楊絳先生其實早已概括出了《圍城》的精髓: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是啊,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當我們上國小,上中學的時候,我們都盼望著上大學,因為上了大學就沒有人逼著我們去做作業了;就沒有人阻止我們幹著幹那了;我們會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可以做我們想做的事情;我們可以光明正大的跟自己喜歡的異性交往;我們還可以去我們想去的地方太多太多的誘惑誘使著我們快點長大。可是當我們真正上了大學,我們才領悟到事實不是這樣的,入學的新鮮感過後,我們開始變得越來越頹廢了,我們開始上課玩手機,逃課,整天把自己關在宿舍裡打遊戲,宿舍門都不想邁出一步,漸漸地我們迷失了自己。當一個人安靜地時候,我們腦海裡呈現的都是上大學以前那純真的,無邪的,美好的回憶。我們開始感嘆時間為什麼如此的殘酷,為什麼消逝的如此的快。我們致青春、憶童年,現在才恍悟兒時的我們是多麼的童真,少年的我們多麼的歡快,18歲的我們是多麼的快樂。但那都已經成為過去。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一個圍城裡面,我們總是在抱怨總是在怨天尤人,可當我們真的走出來的時候又開始悔恨,開始追憶。

同學們,其實生活在再苦的日子裡也會有滿足的人,生活在再富足的日子裡也會有不滿足的人。所以無論活在什麼環境中,什麼條件下,我們都要有一顆平常的心,享受當下,享受現在美好的時光,不要等我們老了再去蹉跎歲月

《圍城》讀後感6

在書山書海中能夠相中一本書著實不易。那是一本裝幀精美而有著民國氣息的一本書,書上題著兩個大字——《圍城》,字底下是一座迷宮,或者說就是一座圍城。當然,深深吸引我的還有三個字——錢鍾書。

我從未閱讀過錢先生的任何文字,不如就以此書為緣,與錢先生的文字世界來一次交流吧。

與外表所具的氣息相同,故事發生在民國時期。

開篇便是留學生歸國的片段。我不禁有些許詫異,之前一直以為國外留學的學生回國後,大部分都是知識分子,並懷著滿腔的熱情拯救國家的,但這一批卻大相徑庭,他們無憂無慮,在國外也只是混水摸魚,拎到個學位後點以此為傲,實際並無真才實學。

這便是我與民國青年世界的第一次交流。

接著便是主人公方鴻漸的幾個生活片段,從他與蘇文紈的交往中,我所看到的,是當時社會的病態,無論是蘇文紈的故作清高,還是所謂“詩人”曹元朗的各種中外混搭,不倫不類的詩句,都顯得疲乏而空洞。尤其是人們以出過洋而自覺高人一等,會念幾句外國話便招搖賣弄,更有崇洋媚外,矯揉做作之嫌。

而隨著交流的深入,錢鍾書先生刻畫人物技藝之高超使我驚歎,彷彿確有其人,確有其事,所寫的如同一面鏡子,反射的是一群人,更是一個社會。

方鴻漸與孫柔嘉的愛情亦是可悲的,他們的結合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外人的扭合,而非真正的兩情相悅。我覺得,方鴻漸只是在友人的玩笑中與家人的催婚下才勉強結婚的,婚後兩人爭吵不斷,甚至大打出手,皆是強行相愛,卻不深知對方的結果。

閱書畢,書頁上留下的,是我滿滿的批註與思考。與其說我是與錢鍾書先生交流,不如說是與他心中的那個時代在進行交流,我所聞所閱,來自他們;而我的所思所想,寄予他們。

《圍城》中的人們生活空虛而麻木,所以無論行走在哪兒,都只是“看的人好奇,做的人悔恨”,宛如進了一座圍城,從此失去對生活的追求,而只是在形形色色的圍城進進出出。

我不希望這樣。我希望自己能夠找到生活的信念與目標,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愛情與未來的所行,都可以有明確的方向,不因走錯而悔恨,也不會在圍城內外徘徊。

我合上書。雖然與《圍城》的交流暫時告一段落,但它留給我的,卻是難以磨滅的印象,那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也是催人奮進的力量。

《圍城》讀後感7

城堡—俗世中人人都趨之若鶩的神聖之地。然而,對於“住進去”的人而言,還會是那麼美好嗎?他們或許只會說“我要出去!”。他們覺得自己已經被困在了裡面,這就是圍城。每個人的生活中,都存在著形形色色的圍城。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去。可是,又有多少人可以逃得過這些圍城的束縛?

《圍城》中的主角方鴻漸,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不斷被困在愛情、事業和家庭的圍城之中。徘徊於城外之時,渴望進去;深陷於其中糾紛之時,又渴望逃出。

這讓我想起了近來發生的一件事。入黨,是很多人都渴望的事。有些人認為那是件光榮的事,也有些人認為那對以後工作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所以,很多人都跟著潮流寫入黨申請書。可是,當成為入黨積極分子之後,聽到老師們講了那些關於成為黨員之後所受的種種束縛之後,很多人動搖了,想退出了。一些人選擇糾結著繼續參加入黨培訓,而另外一些人選擇了退出。這不也是生活中的圍城嗎。當初他們人人都想著可以成為黨的一份子,而現在卻後悔了。還有那些沒有成為入黨積極分子的同學,還在等待加入入黨培訓的隊伍中。

進不去的人想進去,出不來的人想出去。這就是圍城的困擾。

在我們生活中,圍城無處不在。愛情,事業,社會......處處都充斥著被困住的人。一個沒有經歷過愛情的人,是多麼渴望找到伴侶、渴望早日成家。可是,又有多少戀愛中或者已經成家的人,被各種煩惱困擾著,期盼著恢復單身,或者尋找另外一個伴侶。看著那些被工作和社會上的各種爾虞我詐和黑暗鬥爭所困住的人群,感慨著這圍城的巨大魔爪,我想說,生活本身就是一座圍城,我們既然掙脫不了這圍城的束縛,何不嘗試著去享受自己當下的生活。就比如說,對於入黨,我只知道,既然我選擇了加入,我就堅持下去,雖然開始時會有些動搖,但是仔細想想,當初是我自己選擇的,總會有我的理由,我需要做的是堅持下去,最後是好事還是壞事,誰也不知道。如果現在就退出了,豈不是體驗的機會也沒有了。所以,既來之,則安之。

在形形色色的圍城裡,不要總是想著掙脫出去,外面的世界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美好,那只是另外一座圍城罷了。相反,如果學會在圍城裡過上精彩的生活,那才是最好的結果。這樣,就不會再受到外面世界其他圍城的困擾了。

還在徘徊於進去與出來的人,嘗試著享受當下的幸福吧,這樣的人生才會更有意義。

最終,我進去了,我也沒有想著要出來。因為,裡面的生活也不錯!

《圍城》讀後感8

錢鍾書在《圍城》中寫到“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方鴻漸在沒有結婚前,總想著,結婚後卻有另有一番感悟。人性總是貪婪的,永不滿足的。就像女人買衣服一樣,當她逛街看到一件非常喜歡的衣服時,卻又不足以支付其價錢,那麼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心裡都會一直掛記著這件衣服。可若是當時看見時就將它買下,或許會因為新鮮感而喜歡上一陣,但很快就有被其他的衣服吸引了。所以說,得不到,你會給那個人或物用想象加以美化,優點永遠留在心裡,而缺點(包括新的缺點)卻不會記得那麼牢固。而得到的,你會慢慢發現他的缺點,慢慢不在乎就會不珍惜,這時會更加懷念得不到的。當你喜歡一樣東西時,不一定要擁有,但是不試著去追求。

但盲目的追求不一定是件好事,強行得到一件東西而使用手段,換來的或許是別人的看不起。在前往三閭大學的坎坷之旅中,方鴻漸問及趙辛楣這一路是否覺得自己討厭,趙辛楣脫口而出,前半句算是回答方的提問,後半句則是對他一針見血的評價。大學期間,方鴻漸在準岳父周先生資助下出國留學。可顯然方鴻漸心思並不在學習,畢業前購買了虛構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這張證書確實為他回國帶來方便,也是他令人失望的人生的一筆,但實在沒什麼驕傲的,甚至是可笑的。

在這浮華的都市,我們都在用自己的熱血和青春去換取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並沒有多少過人之處,卻又幻想這個世界對你我另眼相待。每天都被嘮嘮叨叨的資訊吞沒,何曾不想逃出這圍城,去往另一座城。

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困境,人活著就應該不斷地追求,而不是逃避。儘管生活上、事業上、愛情上都不大如意的方鴻漸,依舊選擇追求人生,最後與孫柔嘉結婚。是的,沒有誰的人生旅途是順風順水的,更沒有隨便看破的紅塵,逃避掙扎都是沒有意義的。也許我們堅定地亦步亦趨朝心中目標走去,被現實和挫折打擊,曾一蹶不振,但是隻要朝著目標靠近,曾經的一蹶不振就當做停下腳步欣賞人生路上的風景。

地球還在繞著太陽轉動,而我們也在追逐太陽的腳步,明知道永遠不會到達,只能等到地球的終結。人生總是坎坷的,不需要輝煌,也不需要太燦爛,只需要剛剛好。剛好到達追求的彼岸,不要在這追逐的世界,追逐的人生中迷失自己,自己滿意彼岸足夠好。

《圍城》讀後感9

從《圍城》發表以來,就有好多人對方鴻漸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學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方鴻漸是有點虛榮的,有點玩世不恭的,但是,他又並不像辛楣一樣有真才實學,也不像韓學愈等人一樣完全昧著良心。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城”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假如方鴻漸玩世能夠徹底點那也好,可是他沒有像韓學愈一樣將他的發揚光大。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著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蘇文紈在歸國的輪船上就表現出對方的愛慕了。可是方並沒有表達什麼。到後來鴻漸的博士學位鬧笑話之時,本來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蘇文紈一點就會破。蘇博士不點破,這擺明白了,是因為愛。可是方鴻漸還一頭栽下去,當起了一個愛慕蘇小姐的角色,與趙辛楣爭風吃醋,甚至在月亮底下“一吻定江山”,這都不無是他自己的錯誤。他以為玩世無所謂,但卻不知道是他自己破壞了自己與唐小姐本應美好的感情,流落到三閭大學裡去。與孫小姐完婚一起到上海打工後,他是被生活所迫,才拋棄了玩世的態度,如他自己所說:

撒謊往往是興奮快樂的流露,也算得一種創造,好比小孩子游戲裡的自騙自。一個人身心愉快,精力充溢,會不把頑強的事實放在眼裡,覺得有本領跟現狀開玩笑。真到憂患窮困的時候,人窮智短,謊話都講不好的。

這豈不悲哉?

《圍城》讀後感10

無錫作家錢鍾書的長篇小說《圍城》是一部40年代就引起轟動,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優秀小說。

《圍城》描寫了抗日戰爭時期,一群原離戰爭烽火的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主人公方鴻漸從歐洲留學回國後,進出事業、愛情、家庭三座”圍城”,屢屢抗戰,最後仍免不了失敗的命運,書中還塑造了另一些“歸海派”人物和國內的知識分子,如空虛無聊的趙幸楣,矯情淺薄的蘇文紈,純真可愛的唐曉英,巧於心計的孫柔嘉,虛偽卑瑣的李梅亭。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心理描寫,運用諷刺的語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發掘了人物的隱祕心理。

《圍城》初看讓人覺得是一部言情小說,細看我覺得更是一部人情小說。作品描寫的不僅是方鴻漸的感情經歷,而是一代知識分子對工作、愛情、婚姻迷茫的心理狀態。書中把婚姻比作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恰如其分地表現了人倫中的夫妻關係。書中孫柔嘉利用女人的小聰明,千方百計地追上了方鴻漸,結婚後,經過生活的磨練,工作的變遷,漸漸得地發覺他的許多缺點,他既善良又遷就,既正直又軟弱,婚姻慢慢地出現了危機,整天在吵架中度過,最終走自破裂,這樣的婚姻生活,現在仍然在很多的家庭中看到它的影子。

圍城讀後感:現代人觀念開放了,對婚姻更加想的開,圍城進去的快,出來也快,熟悉了不久結婚,婚後不久又離婚,視婚姻如兒戲,這樣的人怎麼能夠理解愛的含義和生活的真諦?人海茫茫,兩個人有緣在一個圍城裡並不輕易,既然結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體諒,經營好這份愛,經營好一個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謙讓,才不致讓對方有逃出去的念頭,試問哪些逃出婚姻圍城的人,你們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嗎?你們回想往日的恩愛的時候就沒有後悔過嗎?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婚姻是這樣,工作何嘗不是如此?有的人幹一行愛一行,富有兢業精神,有的人頻頻跳槽,也難覓如意的工作,他們厭煩本職工作,老是覺得別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換了新的工作後發覺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如意,想起原來工作的種種好處。只恨世上沒有後悔藥賣,時光不能倒流。

最後,我要用錢鍾書愛人楊的話來結尾:“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抵如此。”

《圍城》讀後感11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著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 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

而在三閭大學著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裡面充斥著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裡,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著。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指示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除了方鴻漸,追了蘇文紈二十年的趙新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圍城,之後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總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為了一點私立或者是一個面子,這也是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歷史這座懷舊圍城之中。錢鍾書先生以這樣幽默的語調,除了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的種種行為,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外,真正要闡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四堵牆下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於你在這圍牆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著去衝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 

《圍城》讀後感12

有的參考書上,《圍城》被列為給國中生的推薦書目,我認為這是不妥的。並不是說《圍城》有多麼地晦澀難懂,而是因為想要理解《圍城》,必須要有一定的閱歷,裡面的諷刺挖苦,作為中學生就是可以讀懂的了,但是想要了解人物在不同場景中的內心感受,就是非常困難的了。

《圍城》的一個特點是整本書中基本沒有什麼大事件,似乎描述的一直是一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普通知識分子回國後的平常經歷,從頭讀到尾,都沒有什麼能夠讓你內心激盪的情節。而故事的主人公方鴻漸,也給人一種沒有什麼可以讚美的地方的感覺。但是,這恰恰就是這本書的精妙之處,它就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毫不留情地剖析了那個時代的所謂知識分子的冷漠、陰暗、狹隘、軟弱並將這些展示到了讀者的眼前。儘管錢老在出版這本書的時候強調過“這不是一本影射小說”,但是無疑,這本書的確給那些當時海外歸來的所謂精英當頭一棒。

《圍城》中從來沒有眼淚,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批判;《圍城》中從來沒有搞笑,取而代之的是詼諧的諷刺。錢老以幽默來書寫《圍城》並沒有使批判失之厚重,反而更能使沉浸在海歸一夢的知識分子們驚醒過來。《圍城》並沒有給我們帶來感動或是崇敬,但帶給了我們理性的思考。

《圍城》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故事的不完美性,方鴻漸的經歷從哪個角度來講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故事的結尾也並不令人感到滿意:方鴻漸與真正懂他知他的唐曉芙失之交臂,卻和並沒給讀者留下什麼印象的孫小姐結了婚,這無疑是可惜的,但也揭示了生活的不順人意是普遍的也是正常的,一定也能讓讀者加以思考吧。

錢老的學識淵博在這本書中完完全全的體現出來,古今中外的典故信手拈來,卻又與故事配合得恰到好處。直到現在我還是對將鮑小姐形容成“熟肉鋪子”的比喻記憶猶新。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錢老即使是書寫婆媳、妯娌之間的猜疑、矛盾、貌合神離也是入木三分,跟現在充斥在螢幕上的各種黃金檔婆媳劇比起來,真不知道要高明瞭多少。

現在的書中,都是些重口味的劇情,大起大落,愛得死去活來,經不得咀嚼,錢老這樣的好作家,已經很少了。

《圍城》讀後感13

錢鍾書先生的《圍城》講述了民國時期出洋留學的方鴻漸,回國後的感情,親友和生活。以第三人稱的角度,刻畫了民國時期那個動盪不安,黑暗混亂,勾心鬥角的社會。

在故事開篇,便介紹了方鴻漸在國外的懶惰,終不得不為學位發愁,被迫去買了博士文憑。這文憑後來也是給了他一些本不應有的地位和待遇,但負重那淺薄的知識終要露餡,從他在三閭大學的任教便可見一斑。文中也暗示了這種情況絕非個例,足見當時許多學生出國並不是去學知識,而只是去混個文憑。但這文憑在國內卻遠比知識重要,只因當時國人對於這樣鍍金的無比推崇,以及當時人才的短缺,這著實讓人感到悲哀。其實這在現在也同樣有之,學位便是我們找工作的敲門磚,沒有或是比較低基本無望。這實質上是一個缺陷,如果沒有文憑學位,我們很難評定一個人的才幹。但沒有也不是不行。就如民國時的陳寅恪先生,在外留學卻未曾獲得一個學位,但最終仍是一代大師。至於原因,他曾說過:“如果為了一個學位,花個三五年去只學那一點,未免太浪費時間了”其實學習本應是不斷掌握知識的過程,而文憑也是學習過程中的成就,本不應看得這麼重,但迫於現實的無奈,但又不得不將其擺上檯面,可能這樣會顯得公平一點吧。

在故事的中後期方鴻漸與孫嘉柔結婚,但婚後的生活卻異常不平。有諸多因素在影響,諸如家庭,工作,妯娌,交際以及結婚的倉促,但無疑,他們對彼此的感情和態度才是關鍵。方鴻漸有時的固執和孫柔嘉時不時的性子便造就他們吵不完的架。其實,這也屬正常,因為我們對於最親的人才最肆無忌憚,因為我們總是下意識地認為他們理所應當地要包容我們,體諒我們,孰不知每個人都應被尊重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脾氣和性子,沒有人應該無限包容你。讀後感·不斷地爭鋒相對只會為感情添上一道道鮮紅的傷疤。若是他們能適度地寬容與理解對方,感情也不會那麼容易破裂。同時對於妻子,丈夫應該維繫的從不應是親情,而是愛情。親情的平淡只會造就關係的疏遠,而愛情的甜蜜才會造就關係的緊密,才會變成彼此的依靠和需要,穩定一段婚姻本就應靠的是彼此的寬容與諒解,彼此的需要與扶持以及那甜蜜與滿足感。這也正是方,孫二人所缺少的,而且本來對於彼此的瞭解也不充足,最終感情的破裂是在所難免的。

這些問題在當今許多夫妻身上都有,許多都已是貌合神離,但為什麼還要在一起呢?大多都是為了孩子。而要如何彌補呢?無疑要雙方共同努力,共同承擔起維護與守護婚姻的責任。

《圍城》讀後感14

不願按格式介紹這本著作了,也不願去讚美她有多麼空前絕後了,有興趣的自己去百度吧,順便一提百度百科的內容比維基詳細,不必崇洋媚外了。

當初拿起圍城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的,聽說錢鍾書先生的諷刺及其的辛辣尖銳,文筆妙語連珠,也對任何角色毫不留情,連韓寒都是“受他啟發”,瞬間來了興致。等最後放下這本書時,我只想痛斥那些拿圍城當幽默的人麻木無情。的確,讀圍城的我是笑的,笑地爽朗大聲。讀完圍城的我是哭的,哭地盡致淋漓。《圍城》是充滿同情的諷刺,悲劇色彩的滑稽。她創造了一個個令人鄙夷的小角色,又讓讀者一個個地愛上他們,同情他們,把自己當做他們。

到頭來,城裡的人還是想逃出來,城外的人還是想衝進去,我卻想永遠呆在圍城裡,假裝自己沒讀完。這種眷戀源於恐懼和對現實的牴觸。《圍城》是一局沙盤,我可以看著裡面一個個人偶上演圍城,對著沙盤裡的人哭笑,我才能忘了我也是在同樣的一局圍城裡,掙扎著同樣的命運。我只想那些說方鴻漸志大才疏,滿腹牢騷;孫柔嘉滿腹心機,暗自陰柔的人是何等的殘忍,也許他們忘記了他們無不和高鬆年,李梅亭一等小人是一樣的想法。方鴻漸和孫柔嘉有他們的卑劣和平庸,更有他們無法否定的,有血有肉的真實。這種真實是可歌可泣的悲劇色彩,渲染蓋過了《圍城》之前多少精心植入的諷刺和幽默;這種真實超越了,昇華了文學的力量,返璞歸真回到了現實,平凡卻重要的現實。

我是連方鴻漸都不如的人,踮起腳尖也算不上平庸的偽知識分子,也許造詣還沒有他那麼大,也沒福分有趙辛楣那樣的朋友,沒福分談過唐曉芙那樣的戀愛,還是沒福分有孫柔嘉那樣的妻子。若是我有鴻漸那不高不低的成就,也許會滿足於生活了。

我是生錯了年代,或者是生地太衣食無憂自討苦吃,錯過了圍城的亂世滄桑,錯過了錢鍾書這樣的一世大家的作品。諷刺地是,我已踏上了方鴻漸人生的頭一步,不知道下來還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吧。

在從法國開回來的船上,我眼裡放不下方鴻漸這樣的敗家子。在他飢寒交迫睏倦地歇在一個人的家裡時,我卻哭他作為一個好人的遭遇坎坷和自己連他都不如的作為。

從嘲笑他人,痛快地作罵社會看到為沒有結尾的悲劇痛快,還是感慨《圍城》的蕩氣迴腸,不朽的文學魅力。

《圍城》讀後感15

《圍城》這本書我讀了很多遍,這次讀完以後,對這本書又有了些新的認識。

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單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質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聞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著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也許從第—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

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種是真正大寫的人,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為他們近乎模範的舉止,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種,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說謊時,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的行為舉止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後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凱用了多少手段才當上大總統,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連現在的企業在商場上競爭,也用盡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面對這些時都能夠狠下—條心的。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漸—樣,有那麼一點的良心,有那麼—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偽,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