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熱門】《活著》讀後感

作文 閱讀(2.77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活著》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活著》讀後感

《活著》讀後感1

命運的碎片總是在不經意間碰撞,然後砸向你。面對人生道路中縱橫交錯的路口,有些人隨意的選擇,或者放棄,而以不認真或退縮的態度對待生活,生活就會讓你徹底崩潰。在茫茫人海中,真正為自己本身而活著的並不多。

讀了餘華的《活著》,我深有感觸。福貴,書中的主人公,因嗜賭成性,從富裕走向貧窮,從虛幻走向現實,沒有了支柱的家庭瞬間瓦解。他被抓去當壯丁,或許這只是一個平凡的開始,有那麼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思念他,那個人就是他的妻子家珍,家珍在他敗光家產時,不離不棄,幫助他還清債務,她心裡想的,只是和丈夫白頭到老,可命運卻總是喜歡開玩笑。

書中最讓我忘不掉的片段,是福貴的孩子有慶為了救縣長的妻子,獻血時被活活抽死,“抽著抽著有慶的臉就白了,他還硬挺著不說,後來連嘴脣也白了。”看到這,我的心被戳了一下,為什麼一個孩子要忍受這樣的痛,我彷彿就在那樣的場景中,我想要把有慶推開,可是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他死亡。命運不公,現實總是有諸多變數。

我從福貴的經歷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個生活讓人崩潰的影子,我相信很多人也有過這樣的影子,只是影子的“濃厚”程度不同罷了。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很深刻——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讀了《活著》,再想想自己的生活,我懂得了人活著的真正意義。人的一生,無數坎坷如巨浪般湧來,生與死在大海的深處,命運總是在我們認為某些事不會發生時,突然讓它發生,給你一份大“驚喜”,而我們活著的真正意義是以強大的承受能力,讓生命更加堅強,以最堅強最樂觀的姿態,期待一次又一次的破繭成蝶,觀賞雨過之後一道又一道的美麗彩虹。

在我們失落時,當我們看到陌生人的一個微笑,看到大街上的盞盞燈火,就應該拾起對生活的希望。樂觀堅強地面對生活吧,這才是真正的活著,也是活著最好的模樣。

《活著》讀後感2

合上這本書,悲傷已經充斥了我的心靈,讓我在淚水中回憶整本書的內容。

主人公福貴年輕時頑劣不羈,嗜賭成性,他並不顧家人的勸阻,最終輸掉了全部家產,隨之而來的是父親去世,母親病重。生活的殘酷與窘迫讓他徹底從虛無縹緲的夢境中驚醒過來,卻又被國民黨抓了當壯丁,他有幸在戰場上苟全了性命,得以回家和妻兒團聚,然而不堪的境遇卻讓苦難繼續上演,親人們的相繼離世成為他心中永遠的傷疤。最終在暮年之時,只能與一頭老牛相守,在一抹夕陽中歌詠人生牧歌。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這正是對福貴一生的最佳詮釋,聽起來是多麼的淒涼與不堪。世間的溫暖多情,冷漠與困苦讓他留戀忘懷,同時也告訴我們該如何去承受巨大的痛苦,其中也折射出眼淚的內涵和親情的可貴。我的淚水裡,有感動,有憤恨,有同情,但更多的是觸動我心靈的人生真諦。“活著”,一個如此簡單的字眼,無需過多的解釋,只要好好的活著,便是最幸福的事。

我覺得福貴是苦難中的倖存者,他心懷勇氣與希望兩盞明燈,指引著他堅定不屈地走下去。無論是有慶輸血時蒼白的面孔,還是鳳霞被迫送走時簌簌的淚水,一切的不幸都已被放下,從而埋藏在心靈的最深處。福貴用行動告訴我們:“人生的道路,即便坎坷難行,也要一如既往地堅持,最終無悔而去,才算得上是無愧生命。”這就是整本書最本真的道理。

歲月不可以重來,生活也不可以再作安排,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地活著。因為我們生而為人,生而為眾生!

《活著》讀後感3

第一眼看到這本書,印象深刻的不是它的書名《再活一次》,而是它的副標題:用寫作來調心。

我想寫,但又害怕寫,因為總是覺得寫不好。用作者話講我們都有心魔,它無時無刻不在準備著干擾我們做每件需要調動身體某一部分甚至全身的事。而我們又太在意它的意見,於是一次次的臣服於它而忽略了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我想我也有這個心魔,所以總在尋找一些關於寫作指南方面的書。想寫,是想能真實準確地表達自己,沒有想過,通過寫,還可以調心,這吸引了我。

書不是長篇大論,每篇自成一體。它不是教你,怎麼寫得好,寫出水平,寫成作家。而是告訴你,如果你有話要說,哪怕是句罵人的話,都可以寫下來,像個孩子一樣想說什麼就寫什麼,跟自己對話,隨時隨地,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咖啡館,是在廁所,還是在工地,都可以成為你的寫作場所,只要你能心無旁,筆隨心動。用敏銳去覺察自己所思所為,在洞察中,書寫中來修行,從而讓自己變得心神清澄。所以作者教我們不用考慮篇幅架構,轉承起合,儙辭造句,用心寫,常常寫,總有一天也會寫出好文字來。用作者的話說:“我們的身體是垃圾堆:我們收集經驗,而丟擲到心靈垃圾場的蛋殼、菠菜、咖啡渣和陳年牛排骨頭,腐爛分解以後,製造出氮氣、熱能和非常肥沃的土壤,我們的詩和故事便從這片沃土裡開花結果。不過,這並非一蹴而就,而需假以時日。不斷翻掘你生命裡的有機細節,直到有些細節從散亂無章的思緒垃圾堆裡篩落下來,落到堅實的黑土上。

納塔莉跟隨他的老師片桐大忍禪師學禪,並將坐禪的方法及意念運用在寫作上,因而有了大突破。

讀再活一次,就是在傾聽自己,觸手可及,然後身體力行,從看待身邊的一花一草開始。不論你腦子裡湧現了什麼,堅守當下這一刻,而且讓你的手不停的寫下去。

最後說一句:如果你想好好與自己相處一下,不防看看這本書;如果你的寫作水平已經達到一定境界,不防也可聽聽這位作家的寫作心得。

《活著》讀後感4

人們紛紛在這個叫“活著”的故事裡死去。

作者餘華用他那冷冰冰的筆調讓我們親眼目睹少爺福貴的荒唐,導致家族被破產後和艱難的過程。又給了我們美好的希望,讓有慶長跑比賽獲得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讓某些時刻充滿著快樂與溫情。可就在結束之時,餘華毫不猶豫,讓角色迅速死去,毫無徵兆,只留下一個錯愕的神情。

有慶是第一個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堅強的母親說道,大多數人在這時候一定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完全喪失希望,但福貴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卻使有慶難堪。他喜愛的兩隻小羊,為了割草上學每天來回奔跑,所以他拿了長跑第一名。我本以為悲劇即將結束,所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

可正當我感到前方的光明觸手可及時,有慶卻突然死去。就像我們知道的很多社會底層人們一樣,有慶的血型不幸與縣長夫人的血型相同,他死得冤枉而荒謬,活活把血抽乾至死。可那又如何?誰又會理睬一個啥也不是的小屁孩呢?

自從有慶死後,他家中的所有人一個接著一個死去,就如同一個說不清永遠解不了的詛咒。最終只留下孤獨的福貴和一頭也叫作福貴的老牛。

餘華作者寫這本書不禁讓我有些戰慄,薄薄20萬字,卻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合上書本一時的我,似乎一下明白了許多道理,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忍受的苦難,還要學會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生活給予我們的艱難和幸福,富貴與貧困。又像電影《我的姐姐》裡的姐姐述說的人遲早都會變成灰。死是不必求成的,都必將會帶來的節日,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任何身外的事物而活著,就像福貴一樣伴隨著死亡活下去。

《活著》讀後感5

活著,真幸運——讀《活著》有感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閱讀了餘華的《活著》,書中講述了一位叫福貴的富家少爺的故事。他先是賭光了家產,淪為一無所有的窮人,在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後,他所有的親人接連離世,最後只剩下老了的福貴和一頭牛。

餘華在《自序》中這麼寫,“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

我總是喜歡與年邁的老者交談,因為與他們交談總能使我對人生多一份思考。已到暮年的他們,不是痛苦地與這個世界說再見,惶恐著死亡的到來,亦不是在生活的磨練中留下哀愁的容顏,抱怨著昨日的不公。我看到的是,歲月的磨練讓他們的心靈在塵埃中洗盡鉛華,潔白純淨。他們遊覽過萬千世界,經歷過生命的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卻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給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讓生命在落葉中安詳靜美。

《活著》裡面有一句話:“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生命只有一條,失去了就真的沒有了,這是無價的,是用金錢也買不了的。人生無常,聚散離合。在每個臨別的路口,我們只能目送著一個又一個的背影遠去,戀戀不捨,載滿了無盡的牽掛與祝福。在生命與靈魂融匯的瞬間,凝聚著的是美好,是幸福,這瞬間所迸發出的光芒值得我們用一生守候。

芸芸眾生,生命本就是一場旖旎多姿的單程旅行,其魅力正在於它的單程,在於它的有去無回。

生活的路還很長很長,生命還得一路高歌,一路向前。活著,比什麼都重要。活著,真幸運!

《活著》讀後感6

世界上每分鐘都有很多人死去,什麼名,什麼利,都會成棺材上的一縷塵埃。而更多的人還活著,過著摧枯拉朽的生活。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對於這個問題,能堅定且自信地回道的,莫過於唐僧了“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往西天取經去。”唐僧活著就是為了真經,為了大乘佛法,他身上,有普渡眾生的擔子,背後,則是一位君王對他的期望,我們都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們還在日復一日的苟活,在柴米油鹽間忙碌,可誰又能否認這不是大眾的活著?

人群中誰認識我?

俗話說,前二十年看父養子,後二十年看子敬父。我們尚處於第一個階級,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給予的。退去全部,人群中誰認識你,又有誰稀罕去認識你。你,不過是樹蔭下,泥土中一顆卑微的種子,在黑暗中能靠的只有自己,你的未來,也只有你自己能解決。

你想成為什麼人?

你能成為什麼人?往日,坐在窗前,看飛鳥掠過黃昏,心生一種莫名的悲涼,我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從前談天說地的老表們,一個個墮落,有的去了技校,有的在工地上揮灑汗水,只為生活的柴米油鹽,再見面,早己沒有當年的坦誠與感動,代替的只有客套、虛偽,可能這就是這個社會,慢慢地,慢慢地,我瞭解到所謂童真童趣,不過是步入社會前老天爺給人最後一點溫存的回憶。

這裡沒有末路你從不曾孤獨

這是韓寒對青春的詮釋,也是我想對所有老表以及和我一樣迷惘的人所說,無論處境如何,未來如何,我們要永遠自行,永遠不被現實擊敗,永遠扼住命運的咽喉。我個人覺得,生活就是攀爬高山,就是深潛海溝。它不是在一張標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歲月是把雕刻刀,但我們要拼盡全力在它讓我們臉上留下皺紋之前,雕刻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這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多少年以後,我垂垂老矣,倘若有人問我“你將如何祭奠你的青春?”我會忘卻身上所有的傷痕與皺紋,或以沉默,或以微笑。

《活著》讀後感7

這本書讀完有一段時間了,記得有老師說過遊記怎麼寫?就是你去過這個地方後,回去把在這裡所看到的都忘記,然後再寫。如今也沒寫到什麼好的文章。

讀完這本書後,有一個強烈的感受:“活著最重要”。當時還一度理解為:好死不如賴活著。福貴經歷了人生的大落,經濟上的失勢,親人的相繼離世,他還堅強的活著。

在準備寫這篇觀後感時又翻開這本書第一章回憶一下。在輸光家產後福貴的一生便就此落寞了。親人在此後相繼離世。家境大不如前。書中每個人都死的很慘,讓我一度不再相信這個世界,很久後才從書中出來。《活著》是要告訴我們如此社會,如此別離,福貴這樣一個小人物認真的活著。每個人都死的很自然也很隨意,也許這是那個時代的特色,有一百種死法,但我卻想堅強的活著。那個時代,活著需要巨大的勇氣,未來難以期,可每個人都卻想要繼續活下去,那個時代的人,比任何時代的人都渴望能活著。

當讀到有慶因為救縣長夫人而被抽血抽死,原本一個未來充滿無限可能的孩子就這樣在權勢的手中葬送了。這段內容在還沒有看書時同桌給我講過。現在還能想起來,高三教室下午的課間,補覺的,做數學題的,做文綜的,談論遊戲的,看書的。同桌用紅著的眼睛看著我,良久給我講了這段,然後說那個大夫知道孩子即將要死並沒有做任何搶救措施,而是說了一句胡鬧。義憤填膺的說,大夫都不救死扶傷了,他們眼裡只有權勢。當我看到這段時,我也在想,救死扶傷的天職呢?現在想來,那個年代權勢更容易弄死一個人,醫生可以犧牲一個人而自己活著,可以救活跟多的人,這樣的小犧牲不算什麼。

那個年代能活著是巨大的幸運,他們比任何時候都渴望活著,但生命卻是那麼的脆弱。一直以來沒有很懂,在如今提筆寫下時多了更多的思考,在那個吃人的年代活著不易,可是他們更願意活著。

《活著》讀後感8

學了第八單元的課文,我根據老師的推薦,看了魯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也看了其他作家的作品,印象深刻的是著名作家餘華的《活著》。

書中以聆聽者的角度描述一個人平凡而困難的一生,主要介紹的是一箇舊社會地主少爺福貴悲慘的人生。福貴的一生是令人唏噓的,他從一個吃喝嫖賭的少爺逐漸淪落,為餬口而下地,成為農民。在跨越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饑荒、xxx……的年代裡,他死裡逃生,而他摯愛的親人卻一個一個地逝去:xxx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竟在那個飢餓的年代裡,被豆子活活噎死。

當親人一個個離去的時候,福貴的心裡就像被刀割一般,可他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他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依然樂觀地面對人生,到了年老的時候,還牽著一頭老牛陪著他。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為了別人、幸福、金錢而活嗎?如果這樣的話,沒達到目的,人就會想結束自己的一生。有些人,碰到一點困難就退縮,退縮解決不了問題,就想放棄這個世界。可是,放棄世界就能解決問題嗎?人生不是遊戲,不能關機重啟。我們應該試著克服困難,即使還有一點點對這個世界的留戀也要活下去,萬家燈火,總有一盞是為你而留的。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作者想告訴我們:學會忍受,去忍受生命帶給我們的重量,承受面前的平庸與困難。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同,但是不管遇到什麼挫折、什麼困難,我們依然要友好地笑著面對這個世界。

《活著》讀後感9

人活著,其實只是活給自己看,與他人無關。

曾經有人問我,人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既然來到人世間,嚐遍了該有的苦楚,流過數不清次數的眼淚,生活依舊過得不好,那活著到底還有什麼意義了?我仔細回憶過往,似乎還找不到理由說服自己。

少年福貴敗光家產後,他的父親也離他而去,少年福貴還沒從“少爺”這個身份裡轉換出來,就迫不得已要接過父親的擔子,扛起這一大家庭的責任。正是這一人生的第一個大變故,使得他認識了作為一個丈夫,學會支援起整個家庭。

在毛草屋裡生活,妻子家珍的不離不棄,為他生下有慶,儘管丈夫曾經的糊塗,但毅然然用生命奏響了愛與責任,理解與寬容。福貴遠去裡尋醫,卻被拉為壯丁。兩年的顛沛流離,在戰火的洗禮中,漸漸明白了生存的含義:家鄉有自己的親人,只要活著,就能見到他們。

幾年後回來,母親已經去世,女兒也因一場高燒不會講話,但好歹四人團聚了。又因饑荒,被迫無奈把女兒送給別人。女兒逃回了家,他們再也狠不下心了。先是妻子病倒了,後來兒子又因獻血過多死了。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勤懇的女婿,女兒又因難產去世。不久妻子也去世了,只留下一個外孫。

本還可勉強過上好日子,女婿卻因工地失誤丟了性命。福貴拉扯著外孫長大,卻因為一個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失誤——豆子煮多了——外孫被吃撐死了。

就這樣,親人接二連三地去世,這樣的遭遇,苦不堪言。他沉浸在痛苦中遲遲不肯走出,淚水浸溼了衣襟。

福貴經歷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著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裡就像被刀割般的痛,割的`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還比往日活得更加灑脫與堅強。

人活著,其實只是活給自己看……

《活著》讀後感10

我活了十六年光景,在父母所謂的價值觀下成長,我到底是為了什麼活著呢?

春天是一個萬物復甦的季節,它們盡情地展現婀娜的姿態,也就在這個季節,我的爺爺請人給他打了一副棺材。他說“跟病痛對抗了這麼久,我累了。”聽到這句話我打了一個寒顫,皺起眉頭對他說“你還活著呢,說不定希望會發生呢?”

曾幾何時,有個熟悉的場景一直在我腦海回放,那是富貴在給家珍準備棺材。家珍當時岌岌可危,鳳霞不願相信啊!人還活著怎麼可以輕易放棄希望呢?終於,出於對生命的渴望,家珍越過了這道坎。

生活不就是度過一個個的坑和坎嗎?有時候你感覺有一步邁不出去了,可你還活著,那有什麼可怕的。

只有在爺爺躺進棺材那一刻起,我才真正相信他的形體已經沒有生命機能。

他走後沒多久,來了很多人,我想為把我從小帶大的他在眾人面前流次淚,但我知道他跟病魔對抗時,六十多歲的老人會痛苦得用皺的乾枯得不成樣子的手抓緊床單。如果活著是這麼狼狽,他更想衝破身體的枷鎖,達到精神自由地活著。那我又有什麼好流淚的呢?

萬千世界有許多種活法,那些還存有生命氣息的人總是不能讓自己感到快樂。那些追逐名利的人,他們為了名利活著。那些追逐虛榮的人,是為了得到他人讚揚而活著。

我這個年齡的人,在學校為以後實現自己夢想努力著。在讀書之餘,經常有陽光透過樹葉對映到我桌子上。這時我就喜歡眺望不遠處的房子,那裡有個農民在每天扛起鋤頭在忙農務。周圍池塘不時有扭動身軀跳起來的魚,也有偷偷恢復生機的枯鬆。

時間流逝如白駒過隙,也許過十年後,我會過著普通人的日子,不平庸也沒有天賦異稟,又或者顛沛流離每天為生活焦頭爛額。但是人還在世上,還能呼吸,還有心跳,就不應該放棄對人生的希望。

人應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帶不進棺材之外的東西而活著。

《活著》讀後感11

讀著名作家餘華的《活著》就如同品嚐一杯生命的苦酒,於是,迎著春日和煦的陽光寫下了這些文字。

在灑滿陽光的綠油油的田野上,一位老人,生命佈滿了瘡痍,他牽著牛,眼睛裡閃著柔和的光,廣闊的土地就像他袒露的胸膛,他望著牛,夕陽和炊煙,沉浸在一片落日黃昏的景象中,他年輕時曾擁有家財萬貫的闊紳子弟,卻在賭場上輸掉了他全部的家產,結束了他富裕的生活。戰火紛飛的年代,他被俘虜,在參軍和回家面前,他選擇了回家。他有一個外孫,由於疾病和種種事故將老人與他們分開。

這讓我感到了生命的滯重、人間的溫情,在我們享有生命時,我們應盡努力去維護它,經營它。然而,當生命將要從我們身上剝離時,我們是否真正的瞭解它的含義呢?生活中的所有悲傷、喜悅、得失,都將老人的生命變得斑駁、沉靜和突兀。或許,生命是激情,是力量。可對更多的人而言,生命何嘗不是一種承受呢?戰爭、飢餓、病痛、孤獨……

有時候,我們享受給予卻不知如何回報;付出卻一無所獲;渴望訴說卻不知如何表達。但是我知道,我們要用全部的生命去愛父母;用全部的執著去愛戀人;用全部的責任去愛孩子;用全部的真誠去愛朋友;用全部的熱情去愛每一個生命。我們的生命大概就是如此,它充滿著矛盾又好似相互瓦解,一同奔跑相互扶持。在它淒涼的底片上,展示著生命永恆的溫度,詮釋著熾熱的渴望,大概這就是活著。

生活中,也許活著比死亡更痛苦,但他卻選擇活著,活著就是一種責任,活著就是生命的重新獲得,它無任何理由,只是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完成自己的使命。這就是生命的價值,活著的價值。

《活著》讀後感12

作者寫了小人物福貴,讓所有的厄運都集中在他一個人頭上,“千鈞系一發”。那麼,我們比福貴幸運或者是高興不知多少倍的人,該如何“活著”還是為著身邊的名利互相傾軋、爭鬥,還是為了蠅頭小利、一時得失而斤斤計較苦日子向好日子過容易,那就倍加珍惜。好日子滑到苦日子,也不能可是,但要象福貴那樣不埋怨,活得真實。人總有一天會不活著,活著就必須真實。張賢亮感激生活,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感激生活。以平常心而平常地活著,這是每一個有職責和良心的人,都應當具有的生活態度。

有一句話說的很真實,那就是“情義無價”。情,就是親情、感情、友情、感情,福貴的父子情、母子情、夫妻情、兒女情、戰友情都表現得十分真實,當他輸完了家產,想到的是家,當他被解放軍俘虜遣散時,他第一個念頭是:只要不死,就回家。人在最困苦的時候、最無助的時候第一個閃過的真實的想法就是“家”,因為從“家”裡能夠得到無所不在“情”的溫暖,無論你曾奉獻過還是辜負過,“家”總是一個人的“避風港”。只要活著,“家”始終存在心裡,且離“家”愈遠,思念愈切。義,就是此生所盡的義務和所承擔的職責。福貴始終感到內疚,父母死了,兒女死了,妻子死了,他總覺得對不起他們,沒有盡到職責,沒有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如若人活著沒有“義”的話,那麼不就是白來人世走一遭了嗎也許混蛋時象福貴那樣滿街胡鬧一氣,可這畢竟是屬於福貴時代,離我們很久遠,除非自我想從“牛”的日子硬要滑向連一隻“雞”都沒有的光景,再說甚至連福貴都不如,難以承受接踵而來的挫折,說不定早已“紅塵看破”一命嗚呼了。

人,沒有理由不活著,不管貧窮富貴,不論地位高低,真實地活著,活出個人樣,才不白活。而支撐著自我活著的,是自我一顆善良的心。

《活著》讀後感13

特別喜歡《活著》中的一句話,“生的終止不過是一場死亡,死亡的意義不過在於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

這個世上根本沒有什麼感同身受,所以,我也無法真正體會福貴眼睜睜的看著親人一個個離去的痛苦。一個桀驁不馴,嗜賭成性的富二代,彷彿從他輸掉家中那一百畝地起,悲劇就開始了。經歷四次時代變遷,對於福貴來說,活著就是一場場磨難,滿目瘡痍,失無所失。好好活著成了他活著的意義。

回憶起兒子有慶他說:“他望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裡的小路,再也看不到兒子赤腳跑回來,月光照在路上,像是灑滿了鹽。”,是啊,曾經最熟悉的路,成了最無聲的悲涼。

時間教會了福貴很多,而他同時也失去了寶貴的青春。現在不知悔改,將來後悔莫及!

小說最溫情的地方,就在於那頭叫“福貴”的老牛。在市集上被福貴買下來,這頭老牛像極了自己,所以取了和自己一樣的名字。這是福貴第一次可以主動決定自己的人生。到老了,有它陪著。他曾對老牛說“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說了,說出來你會覺得我是要羞你。話還得說回來,你年紀大了,能耕這麼些田也是盡心盡力了,”累了的時候還可以坐在田坎邊,發發呆,看看那時的自己,以及彷彿沒有失去的親人。

文末他欣慰的說:“親人們先我而去,讓我最後能了無牽掛的死去。”,這時的福貴彷彿比任何時候都堅強、淡然。

於無聲中聽驚雷,於無色中看繁花。經歷確實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看盡人世百態,嚐遍世間冷暖,好好活著,勇敢的活下去,做一個太陽一樣的人,溫暖而又充滿希望!

《活著》讀後感14

書中的主人公是一個農民,名字叫福貴,是一個地主的兒子。名字雖然叫福貴,但一生“福貴”並未降臨到他身上。年輕的時候,福貴是一個敗家子少爺,輸光祖業之後,先是父親氣急敗壞地從糞缸上掉下來摔死,母親病死;接著兒子有慶在學校裡獻血被無情的醫生抽血過多而死,女兒鳳霞產後大出血而死;原本上天賜個她一個好老婆,可惜不久老婆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難橫死,外孫苦根吃豆子過多被撐死。先從一個地主少爺變成一個貧民,再被國黨抓去當壯丁再跑回來,又經歷土改、大躍進,文革,分田到戶,最後眼睜睜看著一個個親人相繼死去,到晚年孤獨與一頭通人性的老牛相依為命。

然而經歷了種種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對自己的過去可以冷靜的回憶與論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裡與老牛為伴,寄託著自己對親人的懷念,與對生活的感激,儘管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卻慶幸自己曾經有那麼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無遺憾!

作者沒有發洩,沒有控訴或者揭露,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著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當福貴他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

《活著》讀後感15

幾番周折,《活著》終於捧在了我的手中。看著這黑底兒白字的封面,這書中的福貴,活得也像這黑底兒上面的白字吧,一片漆黑中,茫然失措。

年輕時,為了享樂而活著;中年時,為了生存而活著;老年時,找回了失去已久的本心,終於有一次,為了活著而活著。

福貴年老後,買回一頭老牛,取名叫福貴。這老頭兒一生的名字,記錄了年少時的無知,中年時的無望,以及老年時的無慾。如今給了這頭老牛,也許是為了紀念自己與世界的格格不入。

四十年代,天下大亂,人人都謀劃著自己的出路。而福貴,卻整天花天酒地,敗光了所有家產。沒想到卻逃掉了多少道劫。他就是那種年代中,唯一的白字,醒目而另類。我看到這兒,想想,也許這就是禍害遺千年。

六十年代,文革爆發,已經失去了有慶的福貴,變了很多,不再擺那莫須有的架子莫須有的腔。老老實實務著農顧著家,因為,他不想再失去。他的女兒鳳霞受了小半輩子的苦,最後嫁了個好人二喜。本以為能活得平安了,可因為醫生的一個耳誤,留下了苦根丟了性命。

七十年代,福貴家裡是“松柏冢累累”,最後只剩下這麼一個老頭兒。福貴,這個老頭兒,活得就像黑底上的白字,醒目,孤獨,處處碰壁。他嚐盡了世間炎涼,參透了人生,也迎來了太平盛世。可他,依然是那個白字,在一片漆黑中,依舊無依無靠。

“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也有七八分田……你年紀大了,能耕這麼些田也是盡心盡力了。”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至此,活著的意志,已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奪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