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精選】古詩作文錦集5篇

作文 閱讀(2.64W)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廣義的古詩,泛指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西方傳來的現代新詩相對應。你知道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古詩作文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古詩作文錦集5篇

古詩作文 篇1

是誰,於花間獨酌,吟哦著“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漸漸走進我們的視線?是誰,於月下長嘆,唏噓著“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緩緩步入我們的眼簾?是那些“愁緒滿懷無處訴”的詩人詞人們,款款情思流淌在眉間,滴滴血淚盪漾在心田。

愁之切

李易安之愁,愁到“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愁到“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李後主之愁,愁到“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滿腹閒愁,數年禁受,流不盡,訴不清;柳永之愁,愁到“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辛棄疾之愁,愁到“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愁到“可惜流年,憂愁風雨”,縱“紅巾翠袖”也難搵那流不盡的“英雄淚”。歲月的長河中,因多了這些憂愁中透著浪漫的面孔而暗暗增色,他們穿透歷史的煙雲,在悠久深邃的中華文化中熠熠生光,他們愁得真切,愁得可人,愁得惹人憐,更讓人情不自禁的為他們掬一把辛酸淚。

愁之源

古人之愁,緣何為之?不外乎一個“情”字。情之深,愁之切,真摯的情感引發了深切的憂愁,而這真實可感的憂愁又將這纏綿緋惻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二者的相互映襯,又凸顯出了古人的情真意切,與現代人的冷漠大相徑庭。杜少陵之愁,愁在江山社稷,“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片彌望在滿目瘡痍的山河中,浸潤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壯麗圖景裡。陸游之愁,愁在滿腔報國志,卻終付東流水,縱然是“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然而,終落得筆下梅花“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的下場,風雨飄搖,腐敗無能的南宋朝廷,容不得他的愁,更理解不了他的款款深情源自何處。然而,任時光荏苒,他那憂愁中顯露的縷縷報國情思仍會在我們心裡留下深深的烙印,敬之,愛之,亦憐之。

愁之解

縱覽中國古代的詩人詞人們,儘管滿腹閒愁無處可訴成為文學的主旋律,然而在這之後,他們總能找到方法來釋愁,用更積極進取的態度去迎接未來生活,使那些垂頭喪氣,一蹶不振的庸人難以望其項背。李太白“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無可奈何之際,他選擇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愁之盡頭,他看到了“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於是他認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尊空對月”,後人讀李白的詩,總能感到一種遒勁有力的意氣,感受到無限的豪放與灑脫,一種直面挫折的勇氣和魄力氤氳在心底。烏臺詩案,給瀟灑自如的東坡居士一個致命打擊,他的愁,非常人所能禁受,而他又非常人可比,“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一蓑煙雨”“賞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他把滿腔的悲憤融化在了造福一方百姓之中,故,蘇堤的池水清碧,西湖的楊柳依依。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情愁滿腹訴不盡,歲月長歌。讓我們追隨這些詩人詞人們,去感悟他們筆下“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去追憶那些似水年華。

古詩作文 篇2

《中國詩詞大會》今年已經是第五個年頭了,我一直是她的“鐵桿粉絲”,每年春節期間都早早地守在電視機前,準時觀看。

通過古詩詞大會,我從這些選手身上學到了很多。有的題目,一開始我還不會,但一聽點評老師講解,我就茅塞頓開。如:“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是在幹什麼?我完全摸不著頭緒,是釣魚還是射擊?但點評老師說:“其實啊,這個‘送鉤’、‘射覆’都是猜的意思,是古時候的一種遊戲。”聽完點評老師的講解,我恍然大悟。當然也有好笑的,比如說“呆若木雞”最早出自《莊子》,是指鬥雞中最厲害的雞。

本季古詩詞大會,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少兒團11歲的韓亞軒。他的詩詞量很廣、反應也很快,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他披荊斬棘連獲兩期擂主,是節目從第一季至今的第一位少兒團擂主。在最後一期的冠軍爭奪戰中,能與百行團的彭敏一決高下爭奪本季冠軍。雖然亞軒沒能拿下冠軍,惜敗於之前獲得過兩季亞軍的`彭敏,但我還是覺得他是最棒的。

中國古詩詞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需要薪火相傳。韓亞軒小朋友是我學習的榜樣,我相信“長江後浪推前浪”、“雛鳳清於老鳳聲”。

古詩作文 篇3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看著這一句句詩,我常常被它們迷醉。

它們像一顆顆美麗的珍珠,閃閃發光,像一顆顆耀眼的星星在天空閃過,不斷地在我眼前閃過。這時,我真不忍將它們框在紙中,真想叫他們離開方格紙去玩耍,去不受拘束地享受自己的歡樂。

真的,他們不僅僅是個符號,更是一種心靈的慰籍。每首古詩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靈,每讀一首古詩,我都把它當作一種心靈的成長,讓我回味無窮。

自從接觸到《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古詩,讓我久久不能忘懷。“離離原上草”,讓我感受到草原的廣闊,我的心也跟著飛到了遼闊的草原上,心情瞬間舒暢。“一歲一枯榮”,“枯榮”兩字把草的生命力淋淋盡致地表現出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草是這樣的生機勃勃,連最不起眼的小草都能經受住風吹雨打,再大的火都不能將他們消除,風雨過後又是一片生機。這句詩深深地刻在我的心裡,不斷激勵著我,不論碰到何種困難,都要堅持不懈,勇往直前。

《春曉》中“夜來風雨聲”中,我們可以盡情的想象那鶯歌燕舞、百花齊放的景色。《望廬山瀑布》中,“掛”字描繪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憫農》告訴我要珍惜糧食……這些用片語組成的句子,這些用筆畫構成的美妙組合,這是一些多麼美妙的天地啊!

啊!古詩是那樣美麗,那樣的精彩!它就像天空中最耀眼的星星!

古詩作文 篇4

翻開一本古樸馨香的歷史書冊,呈現在眼前的是每一位歷史名人的風采;這些都會使我們的思想得到充實,因為他們有著無限的魅力,讓我們如痴如醉。

有愛月如痴、嗜酒如命的李白——

《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君同銷萬古愁”,《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客中行》“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無不體現出了”詩仙“李白的豪放自然,瀟灑飄逸,頗有俠客風範,讀他的詩,彷彿置身於群山之巔,置酒一壺,靜賞明月!

有憂國憂民的杜甫——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然而他的詩中也不失懶散的田園風光:《江畔獨步尋花》“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他的詩與他的人生一樣,樸實無華卻名滿天下,不得不令我們尊敬這“詩聖”杜甫!

有宋朝的大才子蘇軾——

《赤壁懷古》“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儘管蘇軾的仕途並不順利,他的詩卻無處不煥發出對生活、生命的熱愛,並藉著古代的許多例子,想讓身邊的人也熱愛生命,熱愛生活。

有憂傷悽美的詞人李清照——

《尋尋覓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蹴罷鞦韆》“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暖雨晴風初破凍》“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她的詞溫柔細膩,雖與其他豪放的詩風格不同,卻也深受我的喜愛,在月下人靜時讀上一讀。

水何澹澹,綠水迢迢,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站在文學的門口,我已聞到墨綠的清香,牧笛的優雅。那一刻,我化作一江春水,流入理想的境界,與大地,陽光,風,雨,肩並肩的舞動我身邊熱情,燃燒我心中的激情。

古詩作文 篇5

說到詩,與我而言,有喜歡的,也有無感的。我認為詩和人之間,是有共鳴一說的,愛詩的人,必定是與某個詩人,或者某個派別的詩有共鳴的。而我,在看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之後,深陷其中。

這句詩出自《漢·韓嬰·韓詩外傳》。春秋時孔子偕徒外遊,忽聞道旁有哭聲,停而趨前詢其故,哭者曰:“我少時好學,曾遊學各國,歸時雙親已故。為人子者,昔日應侍奉父母時而我不在,猶如‘樹欲靜而風不止’;今我欲供養父母而親不在。逝者已矣,其情難忘,故感悲而哭。”嘆人子欲孝敬雙親時,其父母皆已亡故。

父母的養育之恩已經不必再說,但是,作為父母,言傳身教把孩子帶大,除了養育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怎麼做人。一個孩子,在離開父母之後,有很好的發展前途,不是應該感謝自己的父母嗎?等意識到要供養父母時,雙親都不在人世,這是多大的悲哀?

都說人不能忘本,這個本不在於別的,而在於自己的父母,我已經無法數清我的父母在我十幾年的歲月中為我做過多少事情了,那那些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的人呢,就算孩子再大,依舊是父母的孩子,父母依舊會愛著他們,依舊會做什麼事情都為孩子著想,父母不就是這樣的存在嗎?

而作為孩子的人呢?為什麼要等到“親不待”了才“子欲養”呢?這句詩承載了多少孩子的後悔,更可怕的是這份後悔後面,父母的心酸和無奈。中國有一句諺語“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雖然在以前,是因為那時候的習俗,但是現在呢?不也有很多人是這樣嗎?當我們在指責那些打掉女兒的父母時,我們是不是應該想想,作為父母,是多怕自己養大的“甜白菜”被“豬拱了”啊。

其實,作為孩子,作為一個人,父母和孩子,莫過於最重要的存在,我們總不能等父母不在了才開始後悔吧?後悔又有什麼用呢?而父母的父母或許已經不在了,他們把情感都放在孩子身上了,我們應該給他們迴應。子欲養,而親不待,孩子要贍養父母了,可是父母已經不能等待了,無盡的悲哀。

想那孔子遇見的哭者,他心底的自責和後悔一定似翻江倒海一般席捲,毫無退路。雖然父母希望孩子有前途,但是在有前途的路上,我們可不可以,把父母一起帶上?像父母對小時候的你一樣對待他們?不管生活有多艱苦,他們都希望孩子可以在他們身邊,那是精神上的“養”。

借樹欲靜,而風不休不止吹之為喻;

比子欲養,而親不在不待世之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