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致詞>

貴州最好的導遊詞

致詞 閱讀(1.44W)

作為一位傑出的導遊,通常會被要求編寫導遊詞,導遊詞可以幫助旅遊者欣賞景觀,以達到遊覽的最佳效果。那麼優秀的導遊詞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貴州最好的導遊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貴州最好的導遊詞

貴州最好的導遊詞1

飛雲崖古建築群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新州鎮東坡村湘黔公路北側,西距縣城12公里。

飛雲崖寺宇傳說為苗民建立,明正統八年(1443年)指揮使常智募建月潭寺,後曾多次遭受自然損毀,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及清咸豐五年(1855年)先後兩次毀於戰爭。經歷代增修擴建,遂形成一組別具特色的古建築群,現存大部分古蹟為明清建築。飛雲崖古建築群及後山天然林,建有兩道磚牆圍護。外牆東至飛雲崖瀑布,南臨秀水溪,西抵賽馬場、鬥鳥場,北為後山天然林。內牆依山傍水而建,將飛雲崖古建築群圍在其中。飛雲崖古建築群是一組集文物古蹟、風景園林、民族風情於一體的古代民族建築群。

飛雲崖又名飛雲巖,初名東坡山,亦名月潭,又以崖間有洞而稱飛雲洞。飛雲崖的平面佈局為東西二院,東院由牌樓、皇經樓、長廊、滴翠亭、碑亭、接引閣、小官廳、觀音殿、童子亭、聖果亭組成;西院由月潭寺牌坊、雲在堂、養雲閣、大雄寶殿、南廂房、北廂房、萃秀園等組成。有各時代存留的摩崖、石刻數十處,保護範圍佔地2平方公里。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日,居住在附近的苗族同胞都要在這裡舉行一年一度的民族—,成為飛雲崖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又是當地群眾苗族蘆笙會活動的場所。

據《貴州古建築》說:飛雲崖古建築群“平面佈局可分為東西二院。東院的佈置比較靈活,山門及皇經樓均居於縱軸線上。皇經樓之後,一反通常格局,長廊、滴翠亭、聖果亭、碑亭、接引閣等建築物依山傍水安排在軸線兩旁,形成比較開闊的空間,把人們的視線引向飛雲崖。西院建築佈局比較規整,月潭寺及大官廳,均自成格局。”1983年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到飛雲崖考察,對這裡的建築佈局也極為讚賞。該古建築群既具晚清南方古建築的.風格,又有自己的地方特色,這裡的亭臺樓閣都具園林建築風韻,顯得韻致風雅。

20xx年飛雲崖古建築群作為明至清代的古建築,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貴州最好的導遊詞2

青巖古鎮位於貴陽市南郊,距市區約29公里。它是貴州四大古鎮之一,一座建於600年前的軍事古鎮。古鎮內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築交錯密佈,寺廟、樓閣畫棟雕樑、飛角重簷相間。悠悠古韻,被譽為中國最具魅力小鎮之一。

小鎮,名青巖,位於貴陽花溪南12公里處,城門上大書“定廣門”三個字。城門左右兩邊有逶迤城牆,上築敵樓、垛口、炮臺。全部用方塊巨石築就,一派青灰蒼黑。

小鎮隸屬貴州省貴陽市,迄今已有620多年的歷史。古鎮曾有九寺、八廟、三宮、三閣、一院、一樓,還有石牌坊、城牆等古建築群。原為土城,經數百年曆史滄桑,經多次整修擴建,由土城而漸成街巷縱橫錯綜之石城。

貴陽境內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層層岩石堆壘,異軍突起處,即為山。山多石就多,石又厚厚薄薄,逐一分層,使用極為方便。因此,貴陽城郊民居多以石片當瓦、石塊壘牆。大石屋連著小石屋,青蒼蒼一片,是當地山鄉特別的一道風景。青巖鎮依山傍嶺,城門城牆全用石頭建造成也就順理成章了。是的,古鎮的盎然古意首先來自蒼然青石。

古鎮的建築依山就勢,佈局合理,石雕、木雕工藝精湛,蘊含著許多神話傳說和濃郁的地方特色,令人歎為觀止。一條條縱橫四方的青石板路和彎曲狹長的小巷,分列兩旁的、古老的石櫃臺和木櫃臺,門窗間精雕細刻的小櫺,石坊上倒立的石獅,無不引人發思古之幽情。信步走進一條叫做“背街”的小巷,立即感到一種強烈的時間和空間的莫大距離,青石板鋪的路、青石板壘的牆,彷彿是一條石板製成的時空隧道。

還有令人稱奇的,小小古鎮居然同時有古老的寺廟、肅穆的天主教堂和xxxx堂,被人稱為“三教並存”。站在定廣門上遠遠望去,尖頂的教堂與巍然的百歲坊遙遙相對,東西方文化矛盾而又統一地在小鎮上合理地存在著。七年級、十五,寺廟裡香火不斷,而週日到教堂做禮拜的人也絡繹不絕。偏遠的地方多宗教場所並不足為奇,奇的是,鎮民與生俱來的、對外來事物的寬容與大度,使本不屬於這方天地的宗教信仰也在此生生不息。

站在青巖鎮的城樓上遠眺,尖頂的教堂和肅穆巍然的貞女牌坊遙遙相對,你不覺得它們之間的突兀,反倒感覺出一種參差文化的不對稱美,就像那鏤空花窗、玻璃青瓦和五顏六色的現代商品,流露出的是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扯不斷、理還亂。

青巖最好的是現代人夢寐以求的淳樸民風。累了,鎮民會挪出自己的椅子讓你歇歇腳;渴了,會端上一碗清涼的苦丁茶,還要為你說上一段青巖的典故,讓你的精神也解解乏。這一切,是可以隨意享受的,如果你執意要給錢,一句“隨便拿一點就行”或“幾塊錢就行”的話語更讓你從心眼兒裡喜歡這個小鎮。

青巖鎮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鎮,國家級文明市場。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建築文化、宗教文化、農耕文化、飲食文化、革命傳統文化底蘊,多民族聚居。全鎮總人口中,漢族佔總人口數的61%,少數民族佔總口數的39%。少數民族人口中,苗族、布依族佔絕大多數。經濟以農業為主,林業為輔。以磷化工、建材、保健三大支柱產業為龍頭的鄉鎮企業發展快速。20xx年,全鎮鄉鎮企業營業收入43063萬元。依託豐富的歷史文物資源和區域優勢,旅遊經濟收入上升趨勢明顯,與鄉鎮企業互為補充,行成該鎮兩大經濟支柱。

青巖古鎮在貴陽市花溪南12公里處的213國道旁。它是貴州四大古鎮之一。古鎮四周築有城牆,分內城和外城,用方塊巨石壘砌,城牆上築有敵樓、垛口、炮臺。氣勢巨集偉的定廣門城樓與石板古道、古牌坊交相輝映。

貴州最好的導遊詞3

馬頭寨古建築群位於貴州省貴陽市東北58公里開陽縣禾豐布依族苗族鄉西隅。

馬頭寨唐宋時期為蠻州宋氏轄地。元初置底窩紫江等處於寨內,已有700多年建制史。1301年,水東土官宋隆濟起兵抗元,底窩紫江各族人民四千多人起義響應,攻下底窩紫江總管府,繳獲“雍真等處蠻夷管民官印”。明初,馬頭寨因作為水東宋氏直轄的十二馬頭之一而得名,並一直沿用至今。明末,水東土司宋萬代反叛被平定後,水東十二馬頭才改土歸流置開州(今開陽縣)。但宋氏子孫仍居於馬頭寨及附近平寨、安官寨等地,清代還在馬頭寨建起了宋家祠堂供奉宋萬代等的牌位。

寨子面對底窩大田壩,背靠百花山,兩面環水,清河、深水河分別環繞寨北和寨東。寨內道路多以青石、鵝卵石鋪墁。當地是抗元運動領袖宋隆濟故鄉,又是元代底窩紫江等處總管府、靖江路總管府和明代底窩馬頭駐地。總管府遺址至今猶存。寨內還有1935年4月紅軍一、三軍團過底窩時留下的標語數十條。

馬頭寨民居不少為幹欄式四合院、三合院,一般為穿鬥與抬樑混合結構,一正兩廂加對廳(或照壁)。正房面闊三間、五間、七間不等。門窗均飾精緻木雕。正房大門外加建腰門,左廂前部多建有朝門。以龍鳳、“萬”字格等吉祥圖案居多。而布依族則對一些雕飾圖案有獨特的解釋,如他們認為“萬”字格象徵水車花或螃蟹花,都與水有關,充分反映了布依族自古順水而居形成的水文化傳統。馬頭寨現有居民208戶,1126人,其中大部分為布依族。村民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建房,一座座木構民居順山就勢建於山腰上。山上古木參天,鬱鬱蔥蔥。寨前清河環繞,石拱橋橫跨河上。寨內小路多以鵝卵石鋪成“人”字形。四合院多以青石鋪墁,古香古色。每逢農曆六月初六,“底窩八寨”數萬布依族同胞身著節日盛裝,在馬頭寨歡度“六月六”歌節。全寨有民居97座,寺廟2座,寨牆50餘米,石拱橋1座,戲樓1座,古道1000餘米,古井2口。

20xx年馬頭寨古建築群作為元代至清代的古建築,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