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致詞>

有關武漢的導遊詞(精選5篇)

致詞 閱讀(2.54W)

作為一位盡職的導遊,常常要寫一份好的導遊詞,導遊詞是導遊人員引導遊客觀光遊覽時的講解詞。那麼應當如何寫導遊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關武漢的導遊詞(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武漢的導遊詞(精選5篇)
  武漢導遊詞1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這裡旅遊。

武漢是位於長江、漢水交匯之處的一顆璀璨明珠,是湖北省省會和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我國6大中心城市之一。其地理位置為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地形屬於殘丘性河湖沖積平原,形狀酷似一隻翩翩起舞的彩蝶。全市東西最大橫距為134公里,南北最大縱距為155公里,面積8467平方公里,1996年底人口716萬,其中城區面積3963.5平方公里,人口486萬。市以下設9個城區、2個郊區、2個縣。城區有江岸區、江漢區、礄口區、漢陽區、武昌區、洪山區。青山區、蔡甸區、江夏區,郊區胡東西湖區、漢南區,市屬縣為黃陂縣和新洲縣。武漢屬亞熱帶大陸性溼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熱冬寒。每年7月氣溫最高,日均溫28.8℃;1月氣溫最低,日均溫3.7℃。每年3~6月和9~11月,是旅遊的最佳時期。

武漢也稱為"江城"。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詩中寫道:"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從此"江城"成為武漢的代稱。

武漢襟江帶河,交通便利,又譽為"九省通衢"之地。在幅員遼闊的祖國版圖上,武漢位於東半部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中心,南北東西方向的廣州、北京、上海、重慶、西安等特大城市,均距武漢約1200公里。這種居中的地理位置,加上黃金水道長江與南北鐵路大動脈京廣線在這裡交叉成"十"字結構,再加上不斷完善的公路網和航空港建設,使武漢成為了我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綜合立體交通樞紐。在全國國土開發和建設佈局的基本框架中,武漢處於沿江主軸線和京廣二級軸線的結合部位,具有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維繫四方的作用。

武漢通常被稱為“武漢三鎮”,“三鎮”指的是武昌、漢口、漢陽這三塊被長江和漢江隔開的地方。漢口是武漢最繁華最熱鬧的商業區,也是華中地區商品集散的中心;武昌是武漢高等學府集中的文化區,是武漢現代城市文化的體現;漢陽則是市政府重點發展的開發區,凸現著武漢的未來。武漢的絕大部分景點都集中在武昌和漢陽,向中外遊客展現“江城”風情萬種的迷人風采和魅力。

武漢市旅遊部門整合全省的旅遊資源,開發了“一絕、兩特、三精”(一絕品即武當山,兩特品即楚文化、清江民俗風情,三精品即長江三峽、神農架、三國文化)特色旅遊專案,讓旅遊者在山、水、民風之間體驗楚文化的獨特風韻。

悠久的歷史文化,給這座美麗的城市留下了豐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全市有名勝古蹟339外,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商朝盤龍城遺址、辛亥革命軍政府舊址和中共"八七"會議舊址3處。

武漢城區周圍有大小湖泊100多個,且沿長江兩岸對稱分佈,就像串串晶瑩的珍珠,把江城點綴得更加美麗。著名的湖泊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東湖和墨水湖、蓮花湖、月湖等。市境內還有大小山嶽70餘座。這些自然景觀和體現武漢歷史文化的文人景觀,構成了有地方特色的3大類旅遊資源,山水園林、名勝古蹟和革命紀念地。武漢現已經國務院批准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湖北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人輩出,古代像我們比較熟悉的:龐統(襄陽襄州人)、馬謖張居正湖北荊州)、王昭君(蘄春縣)、畢昇(伍子胥(湖北監利)、龐安時屈原(宜昌秭歸)、宋玉(湖北襄陽)(今湖北浠水縣)、李時珍(湖北省黃岡市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故里在宜昌興山)(襄陽宜城人)、俞伯牙(湖北荊州)、鍾子期(湖北漢陽)。

  武漢導遊詞2

各位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您此次紅樓之行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李。在這裡,我代表我們旅行社對大家的到來表示最最熱烈的歡迎。旁邊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師傅。師傅有著長達十年的駕駛經驗,車技嫻熟,大家儘可放心乘坐。在接下來的行程中,我們將竭力為大家提供最優質的服務。希望大家今天玩的舒心,遊的盡興。

作為“九省通衢”、“南北樞紐”的華中重鎮,武漢在軍事上具有扼險控要的重要地位,推翻二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也是從武漢開始,武漢因此被稱為辛亥革命的首義之地。在武昌的首義路南端,閱馬場北端的綠蔭叢中,掩映著一組紅色樓房,因為它紅牆紅瓦,武漢人親切的稱它為“紅樓”,這就是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也就是湖北軍政府所在地舊址,現闢為武昌起義紀念館。其前身是清政府為了玩弄“立憲”騙局而設立的湖北省諮議局。由於君主立憲制起源於西方,所以紅樓就採用了西洋建築風格,非常的典雅端莊。紅樓至今仍保持當年風貌,只是由辦公場所變成了紀念場所。

湖北革命黨人在武昌成功地舉行了反對清政府的武裝起義,因這年為舊曆辛亥年,史稱辛亥武昌起義。武昌起義爆發次日,革命黨人和起義士兵雲集湖北省諮議局,宣佈成立以黎元洪為都督的湖北軍政府,釋出了第一號佈告,宣佈廢除清宣統年號,號召各省響應武昌起義,全國各地積極響應,反對清政府的革命高潮不斷掀起,並迅速取得勝利。辛亥革命推到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拉開了二十世紀中國歷史鉅變的序幕,是中華民族歷史程序的一座豐碑。

好了,說著說著我們就到了,大家現在請隨我一起走近紅樓去看看。看這邊,在紅樓主樓前的就是同心廣場,寓意“兩岸一心,和平統一”。它的中央聳立著1931年鑄造的孫中山銅像。先生身著長袍馬褂,左手執杖,右手持帽,凝視遠方。關於“三民主義”我們大家早在中學就已瞭解過。為了中國的發展、人民的進步,先生一生殫精竭慮、奮鬥不止。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先生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40年,更是尊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人們對於孫中山的敬仰感激之情可見一斑。在南端這邊有黎元洪拜黃興為將的“拜將臺”紀念碑,碑作方型,四面中突,銳利向上,有一種“刺破青天鍔未殘”的氣概。大家再看看懸掛在這邊紀念館牆上的“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的匾額,它是由我國國家名譽主席,也就是孫中山先生的夫人宋慶齡女士親筆題寫。

紀念館內復原了軍政府大門、軍政府會堂、黎元洪起居室和會客室、孫中山駐鄂會客室、黃興召開軍事會議的會議室和宋教仁起草《臨時約法》的軍政府祕書處等一系列場館,再現了當年神祕而又莊嚴的的歷史場景,而凝聚其中的那種緊張而又熱烈的戰鬥氣氛深深地感染著每一位來訪者。大家可以一一仔細感受,想象偉人們為了中華民族的更好明天在此伏案疾書、努力工作的情形。

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就是鄂軍都督府的會議廳了,它原來是諮議局的議事堂。在主席臺正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一面旗幟,它叫做十八星旗,是武昌起義的軍旗。民國成立後,十八星旗被定為民國陸軍軍旗。旗上十八顆黃星代表的是山海關內十八個省份的炎黃子孫,紅底是鮮血,黑色是鐵、是武器,主題和象徵意義是十八個省份的炎黃子孫團結起來,用“鐵血精神”,也就是武力來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大家請看這邊。在這裡有一張圖片,反映的是孫中山先生訪鄂期間受到各界歡迎的情景。孫中山在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後,就首先來到湖北,憑弔戰場,安撫流離失所的人們,訪問鄂軍都督府。並在紅樓後花園與都督府的軍政人員合影,表達了對武漢軍民的深厚感情。

現在我們來到了外交部,它是鄂軍都督府所設定的九部之一,是鄂軍都督府代行中央政府職權的重要標誌。軍政府成立之初,曾給漢口的五國領事館釋出過外交照會,呼籲承認中華民國。但五國卻遲遲不給答覆。直到10月17日,民軍和清軍在漢口劉家廟展開激戰,民軍大獲全勝之後,五國這才看到革命黨人的強大力量,於是就釋出了一紙佈告,承認民軍與清軍是對等的實體,他們保持中立。這份佈告實際上是承認了民軍的地位,對清王朝是一個打擊。當然,這紙佈告到後來也只是一紙空文,因為五國很快便在暗中幫助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獲得了總統的寶座,由此可以看出,這些資本主義國家是十分不願意看到中國走獨立的資本主義道路的。這更加激勵我們民族的自立自強。

好,接下來,我們一起去西配樓參觀一下“武昌起義史蹟陳列”。它分為七個部分、九個廳。從清朝末年的武漢,武昌起義的爆發、鄂軍都督府的建立,再到民國的建造,和現在武漢首義的紀念。全景展現了武昌起義的歷史和影響。

作為“首義之區”的武漢,今天還能找到那場革命帶來的印記;首義遺蹤處處,紀念設施種種。孫中山的孫子孫志強先生在紅樓參觀後提筆寫下了“民國之門”四字,由此可見鄂軍都督府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了。

美好的時光總是讓人覺得短暫,我們的辛亥革命體驗之旅就到此結束了。感謝大家今天對我工作的支援和配合,若我工作中有什麼不足之處,還請大家批評指正!這次能和大家相識,我感到非常高興,也希望能有機會再次與大家相聚。最後,祝大家一順百順事事順,千好萬好年年好,謝謝大家!

  武漢導遊詞3

武漢“地當天下之中”,若以武漢為圓心,以1000公里為半徑,北京、天津、青島、上海、廈門、臺北、廣州、南寧、成都、西安、太原均在圓周線左右。武漢恰置中國經濟地圖的中心。

武漢又是中國內河航運樞紐。亞洲第一大河長江,沖決巴山群峰,接納瀟湘雲水,在三楚腹地的龜蛇逼鎖處,接納其最大支流漢江。所謂“江漢西來於此會,朝宗東去不須分”。江漢交會奠定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鼎立的自然基礎。充沛而又廣延的長江水系,使這裡“佔水道之便,擅舟楫之利”。清初思想家熊伯龍稱漢口為“九省通衢之地”。《大清一統志》說“漢鎮適當五達之行”。《漢口業談》則謂“七省要道”、“九省通衢”。後人沿用“通衢”說而不輟,因為它反映了近古至近代交通地理的實情。當代交通走勢、物資聚散情形發生變化,武漢也在新格局中再造其水、陸、空“通衢”地位。

長江、漢江穿行武漢。詩仙李白贊之日“江城”;東湖、南湖、月湖、馬滄湖等湖泊星羅棋佈,人稱“湖中城,城中湖”。淡水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首要資源,重要性只有空氣可與比擬,連石油都不能並肩。而武漢是中國富水區集結點,水域率、湖泊率居全國城市首位,人均淡水擁有量居世界各大城市前列,這為武漢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潛力。至於江河行地之雄闊,湖光山色之娟秀,更使楚風漢韻兼具壯麗與柔美,因而古今文豪吟詠此地的詩文,豪放與婉約輝映,激慨與幽懷並蓄。

具有優越地理條件的武漢,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其程序如同長江奔騰,不捨晝夜。早在8000—6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早、中朝,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3500年前,商朝在今黃陂區府河北岸築城,揭開城史帷幕。經城堡時期到鎮邑時期的發展,江夏(今武昌)、漢陽自三國以降,既是兵家必爭的四戰之地,又是商賈往來、士民聚居的通都大邑;漢口在明中葉崛起,清初即躋身全國“四大鎮”、“四大聚”之列。19世紀60年代漢口開埠,清末張之洞治鄂,武漢進入近代都會時期,工商業發展規模真追上海。正由於近代文明的積澱、蘊蓄,這裡成為辛亥革命首義之區。民國初年,孫中山著《建國方略》,勾勒中國現代化建設藍圖,對武漢有“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中國最重要之商業中心”、“中國本部鐵路系統之中心”、中國內地開放之“頂水點”、規劃“略如紐約、倫敦之大”的殷殷期待。20世紀50年代,這裡是全國有數的工業建設基地之一,武鋼等一批大型企業巍然屹立,使武漢進一步確立了中國內陸首屈一指的經濟強市地位。20世紀8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使武漢駛入現代化建設快車道,沌口汽車城、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國光谷崛起,水道、鐵路、公路、航空線縱橫交織,展示了武漢作為華中主要發展極、中國中部地區開放型、多功能中心城市的巨集偉前景。

武漢是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優雅、豐贍的楚文化是其深廣根系。近代以來,文教科技又獲長足進展,今日的科教綜合實力,居全國各大城市第三位,擁有各類科研機構687家,專業技術人員45萬,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34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學生34萬以上。武漢東湖周邊是中國有數的智力密集區之一,通訊、生物工程、鐳射、微電子技術和新材料技術走在全國前列,人文社會科學實力雄厚,富有特色。

國家於20世紀80年代實施沿海沿江發展戰略,武漢1992年成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其江海樞紐功能突現;1999年開始實施西部發展戰略,武漢上銜橫空出世之崑崙,下聯明月生輝的碧海,其承東啟西戰略支點的地位日漸彰顯。作為正在興起的五大產業基地(鋼材及新材料基地、光電子資訊產業基地、現代製造業基地、生物技術及新醫藥產業基地、環保產業基地)、五大功能中心(華中科教中心、華中金融商貿中心、華中物流中心、華中旅遊目的地和集散中心、華中資訊中心),武漢充滿空前的活力。而放眼未來,武漢因其區位優勢明顯、淡不資源豐富、交通發達、腹地市場廣闊、科教實力雄厚,更被海內外有識之士稱作21世紀世界最有發展前途的超級城市之一。

武漢,白雲黃鶴的故鄉,梅花迸放的江城,從幽遠的歷史走出,正邁向輝煌的未來!

  武漢導遊詞4

“上有寶光,下有西園,北有碧雲,中有歸元。”歸元禪寺位於武漢漢陽翠微峰下的翠微路西側,與古琴臺相鄰。言“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歸元寺寺名即來源於此。歸元寺原址為明代的私人花園,到一六五八年,由園主佈施給化緣和尚在此修造了三座小塔,塔中掩埋無主的屍骨。後來蛻薪鄧財物修建寺廟,又經歷代陸續重建,遂成為今日的格局。現歸元寺建築面積二萬多平方米?

主體建築分內外兩院。外院主要由門樓、庭院、池塘組成;內院由北院藏經閣、中院大雄寶殿及南院羅漢堂三個主體建築,以及天王殿、地藏王殿等組成。歸元寺給人的一個突出印象是它的建築風格與其他寺院不大一致。它不具有整齊對稱的巨集大格局,卻略顯雜亂。原來,初建寺院時,化緣的和尚無法在短期內湊聚足夠的錢財做整體安排。有錢時就趕快買地搶修,否則等到錢籌集足夠時,周圍構想中的地方則已被別人搶先買了。和尚們不得已,只能夠有一筆錢就修一處。山門朝東,建築物卻由南向北逐次側進。與一般大叢林相比,歸元寺“百尺茂林,千杆修竹,紅分日剎,綠繞雲房”,多彩多姿,秀麗宜人。

經過荷葉滴綠、蓮花盛開的蓮池,就是大雄寶殿,殿內釋迦像兩旁是海島觀音,以及二十四諸天等像,放置在一個傾斜的面上,工藝水平極高。尤為值得注意的'是,釋迦像前供桌的垂簾,它不是一般的紡織物,而是木刻而成的木質垂簾。垂簾古樸典雅造型獨特,有較高的欣賞價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向北而行可到藏經閣,其建築壯麗,裝飾典雅,是歸元寺收藏文物的寶庫。閣內藏有清一套和貝葉真經、牙雕或銅鑄佛像,俱為珍品,此外尚有國外贈送的佛事文物若干。正廳陳列了一座緬甸玉雕釋迦佛像,十分精美。

藏經閣向西,繞過大士閣,南行至南院的羅漢堂,進入內室,可以看見呈”田”字形排列的五百羅漢。它們起伏坐臥,喜怒哀樂,各具姿色,各富特色,或盤腿端坐、或抱石問天、或研讀佛經、或驅除邪魔,動作各不相同,有的勇武、有的溫和、有的天真憨坦、有的飽經滄桑,表情個個有異,有的在怡然自得地掏耳朵,有的在百無聊賴地打著呵欠,使人忍俊不禁。羅漢製作的工藝水平很高,為十九世紀末清光緒年間黃陂縣王氏父子費時九年製成。工藝上採用了漆布脫胎漆型的特殊方法:先用泥胎塑制模型,再用厚布、生漆逐層貼上套塑,並使每座羅漢的頭部、兩肩、肋骨、腿骨等各自形成一個傾向,從而用藝術的線條形象勾勒出一個大的面,使動作、表情各異。這種工藝方法既利於固形,經久不變,又能夠防腐,經久不壞,此法為中國獨有。一九五四年武漢發大水,五百羅漢滿堂飄浮,水退之後卻完好無損,因此武漢民間又有了“五百羅漢洗過澡”的說法。

歸元寺也是近代佛學復興的發源地之一。一九二二年間春,太虛法師在歸元寺講經弘法,時聽者甚眾,激發太虛弘法志願,與兩湖聽講的名流商議,為更好地弘法利生,必須設立佛學院,廣泛培養佛學人才,此是武昌佛學院得以興辦的緣起之一。

  武漢導遊詞5

各位朋友:

湖之濱,它與黃鶴樓、晴川閣並稱為武漢三大名勝。古琴臺最早修建於北宋初年,主要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的二位大音樂家——俞伯牙和鍾子期在此相遇,相知併成為知己的故事而修建的。

古琴,又稱七絃琴,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樂器之一,樂聲幽雅,素有天籟之音的美譽,相傳為伏羲氏所發明製作。據說有一天伏羲氏看見五星之精氣落在梧桐樹上,引來鳳凰在此作巢。因此他知道這是一棵上好的梧桐樹,適合製作樂器。這棵樹高三丈三尺,按照三十三天之數,截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敲一敲,聲音太清,而取下一段呢,聲音又太濁,而中間一段呢,恰好清濁相兼,音色優美。後來伏羲氏請能工巧匠製成樂器,因其音色高雅,好似瑤池之音,又稱瑤琴。據傳說此琴彈到最高妙的境界,嘯虎聞而不吼,哀猿聞而不啼。有一次顏回到孔子家,聽到孔子在彈琴,而琴音幽沉,顏回就問孔子琴聲中為何有股殺氣,孔子說正彈琴時,卻看見一隻貓捉老鼠,想讓它捉到吧,又怕它捉不到,因而琴聲中就露出貪殺之意。可見琴聲不僅能模仿各種自然界的聲響,而且連情感的細微變化也能通過琴聲表露出來。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出了一位技藝更加高超的大音樂家俞伯牙,史書上說他彈琴的時候連正在吃草料的牛馬也會仰首傾聽,可見其技藝之精妙。他的琴雖然彈的好,卻很少有人能聽懂他的琴音,能夠理解他的琴意的就更加鳳毛麟角了,因此,他雖然雲遊四方,卻常常感嘆沒有知己。俞伯牙是楚人,卻在晉國做官,正所謂楚才晉用。一天,他受晉王派遣,出使楚國,拜會楚王之後,乘船順漢水而下,路過漢陽,夜晚遇上狂風暴雨,便泊船於龜山下避雨,不久雨過天晴,伯牙走出船艙,只見風平浪靜,雲開霧散,現出一輪明月,伯牙見此景琴興大發,拿出隨身攜帶的瑤琴,坐在船上對月彈奏,悠悠琴聲在江面迴盪,突然琴絃斷了一根,按照古時候的說法,絃斷必有人偷聽。俞伯牙斷定附近一定有一個精通音律的高人在聽他彈琴,即派隨從上岸尋找,不久,隨從帶來一位衣衫襤褸的砍柴人到船上。原來砍柴人名叫鍾子期,是一位學識高深,對音樂有著很深造詣的隱逸之士。

兩人寒暄之後,鍾子期既請俞伯牙彈琴,俞伯牙首先彈了一段曲子,意在高山,子期贊到:“巍巍乎若高山”,俞伯牙低沉不語,又彈了一段曲子,意在流水,子期又贊到:“蕩蕩乎若流水”。俞伯牙非常高興,於是兩人結為知己,並約定來年八月十五日,再次相會。第二年的八月十五日,俞伯牙早早來到相會的地方,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鍾子期的身影,於是他就沿著鍾子期回家的路線一路尋找,半路上碰見一位老者,一問方知老人乃鍾子期的父親,鍾子期幾個月以前就因為勞累成疾而去世了。俞伯牙聽了以後,萬分悲痛,跟著老人來到鍾子期的墓前,他取出心愛的瑤琴,彈了一首非常悽婉的音樂寄託哀思。當地的老百姓聽不懂他的琴聲,大家都哈哈大笑。俞伯牙更加悲哀,他用力割斷琴絃,雙手舉琴,向祭石臺上,用力一摔,直把瑤琴摔成兩段。大家就問為何摔碎瑤琴?伯牙遙遙頭,說道:“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詩中表達了俞伯牙的心聲,既要結交一個朋友是很容易的,可是要找到一位心心相印的知音可就太難了。也難怪俞伯牙摔碎瑤琴,發誓永不鼓琴,是所謂“相知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後來,人們有感於俞伯牙和鍾子期深厚的友誼,高山流水成為友誼的象徵,知音也成為知心朋友的代名詞。高山流水後來也成為流傳千古的中國傳統名曲,為後世之人所傳誦。1977年,美國發射的飛行器旅行者號太空船上攜帶有一張鍍金的唱片,唱片中錄有二十七段各國的音樂,其中選中的唯一一首中國音樂就是“流水”,向宇宙星球的高階生物傳遞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資訊。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抵達古琴臺的門口,請大家跟我一道參觀。

這裡是琴臺蠟像館,它以蠟像的形式記述了剛才我給大家講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

穿過迴廊,大家請看,這裡有一座照壁,上面有一塊石碑,上書“印心石屋”四個大字。這四個字是當年道光皇帝賜給兩江總督陶澍的。陶澍做官50餘年,官至一品封疆大吏,按說應聚積不少財富,可他為官清正廉明,重用賢才,興修水利,不徇私情,到他七十歲退休時依然兩袖清風,為時人所稱道。退隱之後他在琴臺修一座石屋寄居,但依然憂國憂民。後來道光皇帝賜給“印心石屋”四個字,表示皇帝和臣子心心相印之意,當然這只是古代皇帝籠絡人心的一種手段而已。“印心石屋”四個大字是用陰陽筆法鐫刻而成,遠看凸突而出,近看卻凹陷而入,表現出高超的雕刻技巧。

好,這裡是被譽為詩、書雙絕的宋湘題壁詩。宋湘,廣東梅縣人,曾任漢陽糧道,是清末有名的才子。有一年冬季,他冒雪來到琴臺憑弔古蹟,想到俞伯牙與鍾子期互為知己的故事,不禁感嘆不已。隨即,他摘下一束竹葉,飽蘸濃墨,就在這塊牆壁上題寫了這首詩,因是用竹葉書寫的,又名竹葉書。

噫嘻乎,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傳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無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萬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題詩,吾去矣!

宋湘在詩中對知音的故事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但不管怎樣,由於書法精妙,被譽為詩書雙絕,也被稱為琴臺一寶。董必武、葉劍英等國家領導人蔘觀後十分喜歡,囑託身邊工作人員把宋湘題刻拓片帶回去觀賞。

各位朋友,中間這座由漢白玉石欄砌成的高臺就是伯牙臺了,中間石碑上刻著“琴臺”兩個大字,據說是北宋大書法家米芾所題,背面是五十年代重修琴臺記。石欄四周是琴臺故事的浮雕。相傳俞伯牙就是在這裡彈琴時結識了鍾子期,並結為知音。

這座富麗雄偉的半歇山頂殿堂是琴臺的主要建築,額坊上四個大字“高山流水”,拓自宋湘竹葉書。這裡經常舉辦大型紀念活動,巨集揚知音文化,因為知音文化的本質就是中華民族重友情,輕物質利益的傳統美德。

這裡是知音雕塑,旁邊琴童懷抱瑤琴,俞伯牙微躬拱手向鍾子期致意,表現他遇到知音的欣喜之情。

塑像的背後是波光粼粼的月湖,遠處的梅子山依然鬱鬱蔥蔥,時光如果可以倒轉,我們多想回到故事發生的時刻,見證這段令人心動的故事。大家的右手邊是巍巍的長江大橋,將武漢三鎮連在一起,周圍現代化的建築櫛比鱗次,又在提醒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那久遠的故事好似已離我們遠去,知音對我們還有意義嗎?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現在依然需要知音,依然需要親情、友情和愛情。

現在我提議,我們大家照個合影好嗎?讓琴臺作證,讓青山作證,讓月湖作證,願各位的友誼更加長久,願各位的愛情更加甜蜜,願每一個人都找到人生的知己。漫漫人生路,但求一知己。

好了,各位朋友,琴臺就參觀到這裡,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