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致詞>

關於傣族舞的解說詞範文介紹

致詞 閱讀(2.61W)

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間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於傣族舞的解說詞,僅供參考。

關於傣族舞的解說詞範文介紹

  關於傣族舞的解說詞【篇一】

傣族是一個有古老文化的民族,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流行於整個傣族地區,以瑞麗縣和耿馬縣孟定的孔雀舞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為生的職業藝人,他們模仿孔雀:飛跑下山、漫步森林、飲泉戲水、追逐嬉戲、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開屏、飛翔……等等。跳出豐富多彩的舞蹈[1] 動作和富於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們的舞蹈有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個動作都有固定的鼓語伴奏。傣族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流行面也很廣,並各有特點。代表性節目總的可分為自娛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類。

自娛性舞蹈

自娛性的節目有“嘎光”、“象腳鼓舞”、“耶拉暉”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腳鼓舞”。

“嘎光”系傣語,“嘎”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攏、堆積的意思。“嘎光”可譯為“圍著鼓跳舞”,也可譯為“跳鼓舞”。西雙版納稱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擺”、“寧擺”等。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個縣市,是在年節喜慶時,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場地,都可以跳的自娛性舞蹈。嘎光以象腳鼓、鑔等民族打擊樂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鑔的人也參加舞蹈,並且帶領眾人圍圈而舞。過去跳時,眾舞者可以隨心所欲的各自發揮,只求熱烈歡快。現已發展了很多統一動作和套路,動作與套路的名稱各地也不盡相同,並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節目。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還有兩名中老年婦女抬大鋩跳的“嘎鋩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溫”(軟舞)等等。

象腳鼓舞是自娛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

象腳鼓是根據鼓的形狀而取的名稱,傣族一般統稱“嘎光”,但對長、中、小三種象腳鼓又各有名稱。這種舞蹈以擊象腳鼓舞蹈為主,用鋩、鑔伴奏,也可鼓、鑔對舞。

長象腳鼓的鼓身長為一米八至二米,傣語稱“嘎光繞”,各地均有,但以瑞麗縣的最具代表性。長象腳鼓多用於伴奏,可以打出豐富多變的鼓點,並有一些鼓語,如“約筆洛,約筆洛,約必約哩哩”(意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邊擊邊獨舞,在展現擊鼓技藝的同時,以長鼓尾的大幅度地轉動擺動形成優美的舞姿。

中象腳鼓舞的鼓身長約一米多,這種舞蹈流行整個傣族地區,尤以德巨集地區的潞西、盈江、梁河等縣和保山、臨滄等地最具代表性。中象腳鼓舞在鎔巨集傣語稱為“嘎光”,也有稱為“嘎光武傑”或“嘎光黑拉”的。跳時一般是背鼓順圓圈而舞,可二人對舞,也可與擊鑔者對舞。在德巨集芒市,過去有賽鼓的活動,以擊鼓聲的長短、音色的優劣、鼓尾甩動幅度的大小、舞姿是否好看等為評比標準,勝者在鼓上掛銀牌。

小象腳鼓舞的鼓身長約六十釐米左右,流行於景洪、勐海、勐臘等縣,西雙版納傣語為“凡光託”。因鼓小輕便,可靈活舞動,因此這種舞蹈以競技為主,一般是雙人對舞,四人或集體也可。舞時有擊鼓追鬥、退讓躲避、踢腿鬥腳等動作,以能把對方頭上的“包頭”摘下為勝。

喊半光是傣族古老的歌舞形式,流行於德巨集地區的芒市、盈江、瑞麗等縣。“喊半光”為德巨集傣語,“喊”意為“唱”或是“歌”,“半”意為“跟著我”或“圍繞著”,“光”即“鼓”;直譯為“跟鼓唱的歌”。跳時人數不限,動作隨意。

耶拉暉是流行於西雙版納地區的自娛性歌舞,過去只在潑水節時由男性跳,現已成為男女老少皆可參加的集體歌舞形式。這種歌舞動作簡單,舞時可自由發揮;但曲調固定,只要有人即興填詞並帶頭唱,眾人即可合唱。由於在唱句的尾聲時齊呼“耶拉輝,水一,水一。”所以這種歌舞就叫做“耶拉暉”了。

表演性舞蹈

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魚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

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點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巨集地區、西雙版納地區及景谷、孟連、耿馬等縣都有流傳。孔雀舞,在德巨集傣語為“嘎洛永”,在西雙版納傣語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時,舞者頭載寶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腳鼓、鑔等樂器伴奏。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劇的表演。

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樣,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藝特長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風格。獨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麗縣的藝人,他們以模擬孔雀走路、飛跑、吃水、抖翅、飛翔、開屏等動作,形成豐富的舞步;瑞麗縣半職業藝人較多,如瑞板、賀費、毛相、約相、旺拉等人,他們在表演上各有創新,以各自的流派風格而聞名全省。雙人孔雀舞也稱“凡南諾”,最具代表性的雙人孔雀舞流傳在景洪縣。“南”意為“高貴的女性”,“諾”意為“雀”或“鳥”;“凡南諾”可譯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現雌雄兩隻孔雀的飛翔、相對而舞的情景。潞西縣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與魔鬼”的三人舞,後演變為獨舞,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華麗,開合自如,吸引著廣大觀眾。景谷縣的孔雀舞屬歌舞劇表演,邊舞邊唱,舞蹈步伐較簡單,以走步和碎步為主,表演的是佛經故事“召賀罕打孔雀”。

祭祀性舞蹈

傣族祭祀性的舞蹈只在民族雜居區流傳著幾個。

元陽縣的傣族村寨流傳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動時,以鼓為伴奏,師孃在祭臺上邊唱邊舞,群眾在臺下自由舞動,動作較簡單。

石屏縣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龍舞”),是在祭龍樹的活動中進行。舞時男巫手持帶環的鐵圈,女巫手持著羊皮單面鼓,由他們帶頭起舞,村民們合著節奏參與舞蹈。時而全體圍成圈,時而二人對跳,沒有固定形式和隊形,舞者隨心所欲地變換位置,只求情緒高昂,莊重熱烈。舞蹈動作簡單,步幅小,雙膝隨步伐做小幅度的韌性顫動,雙手上繞半圓,在左右腰側打鼓與搖環。

新平縣還有送葬時跳的“獅子舞”,跳時用嗩吶和鑼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圍棺而舞、棺前開路等。該舞的表演風格和音樂與漢族、彝族差不多,有吸收漢、彝族舞蹈音樂的明顯痕跡。

有些祭祀舞蹈如過去曾流傳於德巨集地區的“跳柳神”和曾流行於江城縣的“貝馬舞”,現已無人再跳。明代《百夷傳》中描述的“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則婦人祝於屍前,諸親戚鄰人,各持酒物於喪家,聚少年數百人,飲酒作樂,歌舞達旦,謂之娛屍;婦人群聚,擊碓杆為戲,數日後而葬。”祭祀舞蹈場面,現也只在新平縣的傣族居住區還可見到:在弔喪的第二天,必須請吹鼓班子為死者跳舞(即跳獅子舞);婦女結夥與男人打鬧。說明明朝時存在的喪葬活動中的舞蹈至今仍有存在,只不過簡化了。

傣族另有一類武術性舞蹈,產生的年代也很久遠。傣族經歷過封建領主制社會。傣族成年男性,平時是農奴,戰時是士兵,必須學會一些舞弄刀、槍、棍、拳的技能和套路,以備用於防身和參加戰爭。今天的傣族男子也繼承了這個傳統,以此表現自己的勇敢與機敏。但如今他們習練的刀槍棍拳,已融進了向其他民族學習的套路,如拳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緬拳、泰國拳等不同風格流派,表演時還用鼓等進行伴奏,發展成為舞蹈化的武術了。

傣族人自己解釋,“傣”有兩種含義:一是英雄勤勞的意思;一是酷愛自由的人,含有和平的意思。傣族也自稱為“魯傣魯喃”的,意為“傣家的兒子,水的兒子”。

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們濱水而居,愛水、祈水,對水有著特殊的感情。在傣族的神話裡,造物主英叭原來就是天空中的水氣;而人則是用水伴和泥土捏塑而成;傣族的祖先誕生於水塘。在有關“潑水節”的各種傳說中,儘管人物不同,但他們用水來制服火,用水來洗淨血汙,用水來祈福等內容是相同的。

傣族人民勤勞勇敢,溫柔善良,這是大家公認的;“水一樣的民族”是對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們禮貌溫和,外柔內剛,智慧聰明又幽默談諧的性格像水一樣,有時似涓涓的細流,溫柔而細膩;有時像大江的洪流,迅湧而澎拜。傣族的舞蹈也充分反映了這種豐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傣族舞蹈的動作雖大多阿娜多姿,節奏較為平緩,但外柔內剛、充滿著內在的力量。既有瀟灑輕盈的“篾帽舞”,也有靈活、驕健、敏捷,且充滿陽剛之氣的象腳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時而節奏緩慢單一,動作舒展,感情內在含蓄,時而節奏快速多變,動作靈活跳躍,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動律而形成的手、腳、身體“三道彎” 的造型特點,以及剛柔相濟、動靜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風格,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關於傣族舞的解說詞【篇二】

傣族的居地大多與緬甸、寮國、越南等國接壤,傣族人民善於吸收來自四方的文化精華,並能融於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種繁多、形式多樣的特點。

傣族舞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側。

旁一位手:雙手手腕蛇回來,手要有點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在大腿2側。

後一位手:雙手放在臀部後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開,手不能離身體太遠,手要有點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

側一位手:雙手放在身體的一冊,和一位手差不多。

  關於傣族舞的解說詞【篇三】

“孔雀舞”是傣家最喜愛的歷史悠久的民間舞蹈,也是傣族人民審美特徵的生動具體的體現。其表演的形式

是:一種是以廣場上表演片段為初始的,由男子挎道具舞蹈,舞者頭戴塔盔假面具,身穿繪有孔雀羽毛花紋的衣衫,腰部繫上用彩紙或綵綢紮成的雀身和雀尾,表演時雙手拉線牽引雀尾以使其舞動,內容多為表演孔雀的林間漫步嬉戲,飛翅下山,拖翅、晒翅、尾翅、飛翔以及極為精彩的開展抖翅等。這種孔雀舞藉助道具的表現力,使舞蹈更具形象化,但它同時卻又影響了舞者身體動態的發揮。傣族舞蹈家毛相率先改革了笨重的面具和舞具,吸收了許多外來民族舞的動作和技巧,如漢族的圓場步,蒙族的碎抖肩等。1957年他和白文芬表演的《雙人孔雀舞》在蘇聯莫斯科榮獲第六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銀質獎。同年由中央歌”團金明編導的,由崔美善等表演的《孔雀舞》,對原民間舞作了新的創作和發展,以浪漫的色彩和寫意的表情昇華了作品主題,榮獲第六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金質獎。美麗的孔雀已廣泛成為舞蹈藝術家創作舞蹈的素材,女子參加表演佔據了主要地位,舞臺上湧現出優秀的演員和劇團。由傣族著名舞蹈家刀美蘭表演的孔雀舞,以深厚的藝術造‘”和優美多姿的舞技,閃爍著璀璨的光芒,被譽為“傣家的金孔雀”。到了80年代,由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創作表演的獨舞《雀之靈》以出神人化的表演,摘下了全國第二屆舞蹈比賽的桂冠。美麗的孔雀,使藝術的舞臺更加絢麗多姿。

傣族除了喜愛表現孔雀外,另一喜愛表現的題材是水。傣族諺語:大象跟著森林走,傣族家尾著清水走。傣族先民自古以來就是臨水而居的民族。從經濟上看,傣族是我國最早種植水稻的民族,辛勤的水田勞作更加深了人民對水的感情。從傣族民族的文化風情、傳說故事來看,都多與水緊緊相關。在他們看來,瀾滄江是雷鳴的瀑布,傣家之所以會唱歌,是因為一個姑娘從山泉滴水的聲音中得到啟示,模仿山泉滴水而成歌。所以他們一生下來就要受到水的洗禮,人死去人棺前也還是要受水的洗禮。每年傣族都以過潑水節,來紀念那犧牲自己殺死魔王而造福百姓的姑娘。水是他們物質生活必需品,同時又是他們精神生活的必需品。因此,舞蹈中也非常喜愛表現這一題材。80年代由傣家刀美蘭表演的舞蹈《水》充分體現這一點。

“嘎光舞”也是傣族民間舞蹈的主要表演形式。傣語意為“圍著鼓跳舞”,表演形式自由,時間地點不拘,男女老幼皆可參加,是民族風格濃郁的自娛性舞蹈形式。舞者圍著象腳鼓和錯鑼屈膝半蹲並均勻顫動,以手部的轉腕動作,突出傣族舞蹈的“三道彎”和“一順邊”。男子舞蹈時還有較大幅度的俯仰、轉身和划動手臂動作。由群眾舞蹈工作者加以規範的“新嘎光”,在德巨集地區普遍展開。新嘎光不強調顫動,步法為錯步或點步,舞姿活潑、歡快、瀟灑自如,深受群眾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