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致詞>

揚州幽默概況導遊詞

致詞 閱讀(2.2W)

古有“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的千古詩句,那揚州究竟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呢?下面讓我們從導遊幽默的講解詞中感受一下這座城市的風采!

揚州幽默概況導遊詞

各位領導大家好,很榮幸為各位領導講解。佛曰:前生500次的回眸才迎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古人云: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我和大家沒有上百年的緣分,但是幾十年還是有的,古人同船渡,我們今天同車行。各位領導都知道前任總書記是我們揚州人,他提出了重要的三個代表思想,今天我們在旅遊的同時也學習一下三個代表,首先我代表揚州全市人民歡迎各位領導,然後我代表我們旅行社歡迎各位領導,最後我僅代表我本人歡迎各位領導。揚州的冬天有些寒冷,希望大家帶著滿腔熱情來遊覽我們美麗的揚州。

揚州南瀕長江,西連南京,北負淮河,中貫京杭大運河,現轄廣陵,邗江維揚3個區,江都,高郵,儀徵3個市,寶應1個縣,全市總面積663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總面積980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460萬,其中市區人口118萬。

揚州老百姓口中盛傳一首民謠:一株瓊花,二分明月,三把刀,四菜系,五亭橋,六下江南,七絃琴,八怪,概括了揚州的諸多方面。

瓊花是揚州市市花,是我國特有的名花。聚傘花序,生於枝端,周邊八朵為萼片發育成的不孕花,中間為兩性小花,所以又叫聚八仙。瓊花枝、葉、果均可入藥,具有通經絡、解毒止癢的功效。古有“維揚一株花,四海無同類”的美譽。傳說隋煬帝就是為到揚州賞瓊花而下令開鑿了大運河。歐陽修在此任太守時,曾稱讚瓊花是舉世無雙之花,在瓊花觀內題下“無雙亭”。北宋的仁宗皇帝曾把瓊花移到汴京御花園中,誰知次年即萎,只得送還揚州。南宋的孝宗皇帝又把它移往臨安,但立刻憔悴無花,只到再次移送揚州。元兵攻破揚州,瓊花便徹底死了。揚州人對瓊花情有獨鍾。原物雖已不在,但揚州人把一種叫聚八仙的花視為瓊花,當作市花精心培育呵護。如今,沿湖岸邊潔白如玉的錦簇花團,便是“四海無同類”的揚州瓊花——聚八仙花了。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揚州市是中國的月亮城,揚州的月色美,賞月的地方也多,“月觀”就是其中之一。“月觀”坐西朝東,前臨開闊的湖面,每當皓月東昇,憑欄而立,天上水中的兩個月亮交相輝映,我們就能體會到這“月來滿地水,雲起一天山”的美妙意境。人們常說“月色如水”,在這裡,月光和湖水相溶,雲影和山影相連。瘦西湖五亭橋也是賞月佳處,《揚州畫舫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每當清風月滿之時,每洞各銜一月。金色盪漾,眾月爭輝,莫可名狀。”說是每到滿月之夜,五亭橋下十五個橋洞中每個洞都含著一個月亮。如果你能在中秋之夜來此,說不定就能領略到這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的絕妙奇境。晚清第一園的何園,片石山方中一輪人造月,更有一番趣味。

揚州三把刀

①廚刀

淮揚菜系 中國烹飪是文化,是科學,是藝術。淮揚菜是其一大結晶,也是中國烹飪“以味為核心,以養為目的”這一本質特徵的一大體現。回溯中國烹飪的歷史長河,千古菜系,除了魯、川、粵外,就是惟一破例以省以下城市及區域稱謂的淮揚菜系。四大菜系中,淮揚菜刀功最精細。淮揚菜的主要特點是講究選料、注重火候、擅長刀工、強調本味、濃而不膩、淡而味鮮、鹹甜適中。 淮揚菜與魯菜、川菜、粵菜並稱為中國四大菜系,淮揚菜,始於春秋,興於隋唐,盛於明清,素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譽。淮揚菜系是淮安、揚州、鎮江三地風味菜的總稱;“淮”即淮菜,以淮安。為代表,“揚”即揚菜,以揚州、鎮江一帶為代表。明清以後,淮菜和揚菜開始相互滲透、逐漸融合,並糅合南北風味於一爐,從而形成了統一的菜系。 古運河把海、黃、淮、江、錢五大水系貫通,立時將揚州提拔到全國烹飪人才、技藝、原料交流樞紐位置,北方的豆、麥、雜糧、油料南下,南方的糧、茶、果、鹽、水產北上,統統會師在揚城。而隋煬帝三幸江都,將長安、洛陽中原美食,隨龍舟帶進揚城隋宮,進而外傳民間食肆;更兼帆檣驟經之處,“夜煮百羊,以供酒饌”,州縣上貢珍饈,廚師刻意鬥妍,據載當時上貢的食品就有魚鱭、河蟹、蜜姜;地方官吏更是設宴獻珍。 淮揚菜作為一個“系統”,至唐代基本形成了。 揚州,因地處海上絲綢之路北上赴京的咽喉重地,至唐代,發展為東南經濟中心,舉足輕重到天下三分明月,揚州便佔二分!“萬商日落船交尾,一市春風酒並壚”,揚州飲食市場被刺激得火爆了,廚藝精湛了。李白詩云:“玉瓶沽美酒,銜杯大道間。”這一切因素,使淮揚菜發展到一個新高峰。 宋慶曆八年春,一代文學巨匠歐陽修給揚州美食界帶來福音,這位醉翁常攜賓客舉行平山堂飲宴,文章太守,揮毫萬字,尊中看取美食文;此後,蘇軾又知揚州,與四學士飛雪堆盤燴魚腹,明珠論鬥煮雞頭,開創了給淮揚菜系注入文學新鮮血液的先河,淮揚菜典雅俏麗的文人風格由此而起,其後經年不衰。菜系南北風格的碰撞,終在揚州發生又一輪大爆發。公元1125年,宋徽宗在金人入侵之際,倉惶南逃進了揚州城,小市春燈煮百羊,要吃要喝;時隔一年,徽欽被擄,高宗攜社稷皇室四萬人也逃進揚州城,“行在”玉燴金齏不空口,也要吃要喝!揚州城雖遭掠,但是飲食業卻在亡國背景下得到畸形推動也是事實。 元明清時期,尤其是清康熙、乾隆盛世,淮揚菜進入了第二高潮。 元朝將揚州列為皇宮食品供應基地。元至正十六年,揚州鷹房打捕魯花赤總管府,就負責湖泊山場漁獵,以供內房內膳。 朱元璋對淮揚菜情有獨鍾,飲命揚廚專司內膳;從揚州起家的燕王朱棣奪權登基以後,遷鼎北京,隨宮北上的揚籍廚師多有其人,這是淮揚菜系進京紮根的正式記錄;正德皇帝南巡揚州,游龍戲鳳,當然也不忘淮揚佳餚。 據《食在宮廷》介紹,清帝喜吃的菜有100多款,其中淮揚風味菜如紅燒獅子頭、清炒蝦仁等達60多款,典型的例證,就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揚州任巡鹽御史,每年都要貢獻南味給康熙帝,所謂“水落魚蝦常滿市,湖多蓮芡不論錢”,常年進貢不懈的是筍,因為,清康熙皇帝喜吃春筍,每次南下必食,曹寅多次進貢揚州燕來筍以博皇上“朕心大慰”。 許多標誌性事件的宴會都是淮揚菜唱主角: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首次盛宴、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0週年大慶宴會、2002年江總書記宴請美國總統喬治·布什等,都是以淮揚菜為主。 後人每評淮揚菜,常用個“貴”字。這應當與兩淮鹽商與河務官員豪甲天下的飲食消費有關,這也是淮揚菜得以壯大的一大保障。徐謙芳《揚州風土記略》說:“揚州土著,多以鹽務為生,習於浮華,精於餚饌,故揚州筵席各地馳名,而點心製法極精,湯包油糕尤擅名一時。”由鹽商和鹽官的飲食規範所形成的場面浩大、環境典雅、菜餚奇特、選料精嚴、食器精美的風格,基本便是淮揚菜主要特色的翻版。 2001年中國烹飪協會授予揚州“淮揚菜之鄉”的稱號,揚州成為中國第一家以菜系之鄉命名的城市。僅揚州就有中國烹飪大師近20人,高階烹飪技師、技師百餘人,高階廚師數千人,7所專業烹飪院校已成為包括北京在內的全國烹飪人才培育和研究的基地之一,每年向全國乃至世界輸送大批的烹飪人才。 過去揚州曾廣為流傳的一首民謠:“早上起來日已高,只覺心裡鬧潮潮,茶館裡頭走一遭。拌乾絲,風味高;蟹殼黃,千層糕;翡翠燒賣,三丁包;清湯麵,脆火燒,龍井茶葉香氣飄。吃過早飯想中飯,獅子頭菜心燒,煨白蹄醬油澆,醋熘桂魚炒蝦腰,紹興酒,陳花雕,一斤下肚樂陶陶。吃過中飯想下午,澆切董糖雲片糕,再來一包香櫞條。吃過下午想晚飯,金華火腿鎮江餚,鹹水蝦子撒花椒,什錦醬菜麻油澆,香稻米粥兒粘膠膠。吃過晚飯想夜宵,一碗蓮子羹,清新又補腦,一覺睡到大清早。”以反映揚州人對吃的迷戀和講究。

②修腳刀

揚州修腳刀是與揚州的沐浴文化結合在一起的。揚州修腳刀的招牌像一張名片,無論出現在全國哪個城市的浴都門口,都清楚地表明瞭它的含金量。 揚州修腳刀有五種:口窄輕便的平刀(修刀、輕刀),厚而堅的錛刀(槍刀),嵌趾刀(條刀),刀薄柄扁的剷刀(片刀)和刮刀。全套刀又分為大、小兩套,大套12把,小套6把。刀型不同,用途各異,修腳師操刀上陣,或撕胼胝,或挖雞眼,或修嵌甲殘甲。 由技而醫,由技而藝,代代相傳,極具功力。揚州的修腳刀加上修腳師的精湛技藝,真的是各種腳病的剋星,是趾甲的保護神。

③理髮刀

揚州理髮刀曾被乾隆皇帝“御賜一品刀”。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遊揚州時,剃頭理辮用的就是揚州理髮刀。每次剃頭、修面、刮鬍子,揚州理髮師獨到細膩的刀功,輕柔柔,綿酥酥,如春風拂面,似鵝毛撩心,使他受用得此身不知何處去,已隨剃刀遊九霄。 揚州剃頭刀,刀身約長三寸,脊厚刃薄,刀柄木質,中間有樞紐相連,便於理髮師的手指在運刀的方向、角度、勁力、速度上的準確把握。

四菜系,魯菜,川菜,粵菜,淮揚菜。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淮揚菜。

瘦西湖在全國園林中獨樹一幟,五亭橋又是瘦西湖的標誌,在全國園林中有一席之地。其最大的特點是陰柔陽剛的完美結合,南秀北雄的有機融和。該橋建於蓮花堤上,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鹽御史高恆所建,是因為建於蓮花堤上,還是因為形狀象一朵盛開的蓮花,所以它又叫蓮花橋。 據說,乾隆 南巡到此曾感嘆它象瓊島春陰之景,這就點出了該橋是借鑑北京北海之景。確實,該橋受北海五龍亭 的影響很深,五龍亭五亭臨水而建,中日龍澤,重簷下方上圓,象徵天圓地方;西為湧瑞、浮翠,湧瑞為方形重簷,浮翠為方形單簷;東為澄祥、滋香,澄祥為方形重簷。五亭皆綠琉璃瓦頂,亭與亭之間有石樑相連,婉轉若游龍,另龍澤、滋香、浮翠三亭有單孔石橋與石岸相接,珠欄畫棟,照耀漣漪。 揚州 五亭橋無北海開闊水面,當然無法把五龍亭照搬。但聰明的工匠別出蹊徑,將亭、橋結合,形成亭橋,分之為五亭,群聚於一橋,亭與亭之間以短廊相接,形成完整的屋面。橋亭秀,橋基雄,兩者如何配置和諧呢?這裡關鍵是如何把橋基建得纖巧,與橋亭比例適當,配置和諧。造橋者把橋身建成拱卷形,由三種不同的卷洞聯絡,橋孔共有十五個,中心橋孔最大,跨度為7。13米,呈大的半圓形,直貫東西,旁邊十二橋孔佈置在橋礎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圓形,橋階洞則為扇形,可通東西。正面望去,連同倒影,形成五孔,大小不一,形狀各殊,這樣就在厚重的橋基上,安排了空靈的拱卷,在直線的拼縫轉角中安置了曲線的橋洞,與橋亭自然就配置和諧了。難怪後人把橋基比成北方威武的`勇士,而把橋亭比做南方秀美的少女,這是力與美的結合,壯與秀的和諧。 五亭橋是清揚州兩淮鹽運使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僱請能工巧匠設計建造的。橋的造型秀麗,黃瓦朱柱,配以白色欄杆,亭內彩繪藻井,富麗堂皇。橋下列四翼,正側有十五個卷洞,彼此相通。每當皓月當空,各洞銜月,金色盪漾,眾月爭輝,倒掛湖中,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黃惺庵讚道:“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唐杜牧 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 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之句。五亭橋中秋時正側有十五個卷洞因此有徐凝 的《憶揚州》五亭橋,古稱“蓮花橋”。建造在瘦西湖上,好象湖的一根腰帶。因橋上建亭,故又名五亭橋。 如果把瘦西湖比做一個婀娜多姿的少女,那麼五亭橋就是少女身上那條華美的腰帶。五亭橋不但是瘦西湖的標誌,也是揚州城的象徵。 五亭橋上建有極富南方特色的五座風亭,挺拔秀麗的風亭就象五朵冉冉出水的蓮花。亭上有寶頂,亭內繪有天花,亭外掛著風鈴。五亭橋的橋墩由 12 大塊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工”字型橋基。清秀的橋身和沉雄的橋基,兩者為什麼能配置得如此和諧呢?答案就在橋洞。五亭橋的橋身由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卷洞組成。空靈的拱頂卷洞配上敦實的橋基,橋基在直線配上橋洞的曲線,加上自然流暢的比例,就取得了和諧統一的視覺效果。難怪中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 這樣評價:中國最古老的橋是趙州橋 ,最壯美的橋是蘆溝橋,最具藝術美的橋就是揚州的五亭橋。

乾隆皇帝偏愛揚州,六下江南,六遊揚州。

七絃琴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是中國最早的彈絃樂器,稱為“國樂之父”。在古時文人心中視為高雅的代表,琴音悠遠,高山流水知音流傳至今。七絃琴,又稱琴或者古琴,是一件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了三千餘年不曾中斷,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臺上的古老樂器。在中國古代社會 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琴、、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於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遊、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 的生動寫照。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於陳蔡,操琴絃歌之聲不絕;戰國時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可以彈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時至今日,古琴音樂依然作為中國音樂的靈魂與精髓,鑄刻在美國“旅行者”號太空飛船的鍍金唱片裡,晝夜不息地迴響在茫茫的太空之中,尋覓著宇宙間的“知音”。 揚州八怪 是中國清代中期活動於揚州地區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總稱,或稱揚州畫派“揚州八怪”之說,由來已久。但8人的名字,其說互有出入。據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中的“八怪”為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黃慎、鄭燮、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書列名“八怪”的,尚有高鳳翰、邊壽民、閔貞等,說法很不統一,今人取“八”之數,多從李玉棻說。揚州八怪是一群富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他們生活在社會的中層,對官場的腐敗,富商的xx,均有所瞭解。面對現實生活,結合自身的遭際,產生了對社會的強烈不滿。在貧富不均面前,他們對遭受苦難的人民,常寄予深切同情,不時代為發出憤怒之聲。但由於他們接受的是封建文化教育,當時清王朝又正處在所謂“盛世”,其感慨和不滿不可能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籬。出仕則期望能有所建樹,使百姓安居樂業,以維護封建秩序。絕意宦途或歸隱,則潔身自好,不苟同流俗,以清高自我標榜。然而,他們又不可能擺脫對地主官商的經濟依附,因而常處在思想矛盾的極端痛苦之中,在憤世疾俗之外,不得不妥協以求生存。他們當中鄭燮可為代表,留下了較多的言論,可謂“八怪”的思想家。李鱓表現的矛盾痛苦最激烈,成為受攻擊的主要物件。揚州八怪在藝術觀上,最突出之點是重視個性表現,提倡風格獨創,主張“自立門戶”。針對當時揚州商品交易和商人唯利是圖的現狀,公然宣佈自己的作品是為了賣錢謀取生活,撕破了過去文人畫家把繪畫創作視為“雅事”的面紗。在作品的題材上,一方面繼承了文人畫的傳統,以梅、蘭、竹、菊、鬆、石等為主要描寫物件,除了表現出一般的清高、孤傲、絕俗等思想外,還運用象徵、比擬、隱喻等手法,並通過題寫詩文,賦予作品以深刻的社會內容和獨特的思想表現形式。如鄭燮以竹聲比擬民間疾苦聲。儘管揚州八怪的藝術當時只流行於揚州及其相鄰近地區,但是它在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水墨寫意畫上,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