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致詞>

旅遊景點解說詞導遊詞

致詞 閱讀(2.81W)

作為景點解說員,需要了解旅遊景點特色以及文化特色,寫出一篇優秀的解說詞,讓遊客更容易瞭解景點。下面就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旅遊景點解說詞,希望大家喜歡。

旅遊景點解說詞導遊詞
  旅遊景點解說詞篇(一)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光臨南京夫子廟。夫子廟地處城南秦淮河畔,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方便,是南京人引以為自豪的歷史遺蹟和旅遊景點,是新興的文化、商業、遊覽中心和廟市合一的繁華之地。

夫子廟,又叫孔廟、文廟,是祭祀我國著名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地方。孔子在古代被人們尊稱為孔夫子,故其廟宇俗稱“夫子廟”。由於儒學的正統地位,它的創始人孔子備受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和士子們的尊崇,祀奉他的孔廟遍佈全國各地,有的地方還不只一個。夫子廟作為封建士子崇拜的場所,大多與教育設施(如學宮、貢院等)佈置在一起,即所謂的廟附於學,一般是在學宮的前面或一側。

歷史上,南京城區的夫子廟曾有三處,一處在今市政府大院內,另一處在朝天宮。現在我們要參觀、遊覽的,是第三處,也是最有名氣的一處。它是宋景佑元年(1034年)從朝天宮遷來的,初為建康府學,元為集慶路學,明初為國學,後為應天府學,清遷出府學,改為江寧、上元兩縣學。咸豐年間毀於兵火,同治年間(1869年)重建,抗戰中為日軍焚燬。現存夫子廟為80年代初重建。它採用前廟後學,孔廟在前,學宮在後,後來設立的貢院被佈置在學宮的左側。因此,南京夫子廟比較完整的格局包括三部分,即孔廟、學宮、貢院。以大成殿為中心的南北中軸線及兩側的主要建築和以明遠樓為中心的江南貢院陳列館成為夫子廟地區最主要的旅遊觀光點。

夫子廟地區由於悠久的歷史、方便的水上交通,使其在夫子廟出現之前,就已成為古代南京比較有名的“佳麗地”和名士聚居地,因此除了以上所述主要景點外,還有吳敬梓故居、古桃葉渡、萃苑、百年老店一條街、文德橋、王謝故居、烏衣巷、媚香樓等景點。

現在我們已站在夫子廟中軸線的起點部分—夫子廟廣常環顧四周,南有泮池、照壁、木坊,東西兩側有聚星亭、魁光閣及商業區,北有中軸線上主要建築大成殿和分佈於孔廟東西兩側的東、西二市,形成了夫子廟地區區別於其他城市孔廟的獨特氛圍,即歷史上形成的廟市合一的格局。

請看廣場前的這一條河,它叫秦淮河,是南京人民的母親河,全長110公里,孕育了早期的南京文明。流經廣場的這一段是內秦淮河的一部分,建廟時被改造為泮池,因曲阜孔廟泮水流過而得名。南岸的一堵紅牆,是建於明萬曆(1575年)年間的大照壁,長達110米,氣勢磅礴,為全國照壁之最。照壁起遮蔽和裝飾作用,是整個夫子廟建築群的開始。泮池北岸石欄則為明正德(1514年)年間所建,是歷經了滄桑變遷之後,成為夫子廟建築群中唯一儲存最好的古代建築小品,抗戰前曾加以修整。遊人至此,憑欄小憩,觀覽秦淮秀色,心曠神怡。

泮池西側的文德橋現為漢白玉橋。因儒家提倡文章道德而得名。因為橋向與子午線方向一致,所以每逢農曆11月15日子時左右,皓月當空,憑欄俯視,在橋的兩邊分別可看到橋影將河中明月分成兩個半月,被稱為“文德分月”。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一書中就有記述,如果您有機會的話,不妨在農曆11月15日來文德橋邊看一看。

文德橋南烏衣巷口的一組徽派建築群,為“王謝古居”。作為東晉豪族王謝兩大家族聚居區,影響比較大,尤其是唐劉禹錫名作《烏衣巷》的詩句,使烏衣巷、王謝舊居變得非常有名,現為“南京六朝歷史文化陳列館。”大家有時間可以進去參觀參觀。

現在我們看石欄北側是新復建的天下文樞坊,表明此處為天下文化中心。三門四柱,頗為壯觀。在古代,它與後面的櫺星門對應,用於帝王出巡朝聖祀孔,中間高門坊是皇帝幸臨的御道,左右供郡親王出入,一般的官員臣民不能通行,因而平時都用木柵欄封閉起來。

廟前廣場西側的聚星亭,六角飛簷、古樸大方,外表看雙重飛簷翹角,貌似兩層結構,其實只有一層,亭名取群星聚集、人才薈萃之意。再請看東邊,臨水而立的小院子是魁光閣,閣內的魁星亭,三層六面,下臨秦淮,景緻獨特。古有“奎主文章”之說。奎星即魁星,是文運興旺之兆,是科舉時代的考試奪魁的象徵,因而魁星被歷代學子奉為神靈。魁光閣與聚星亭東西犄角相望,互為呼應,融為一體。

廟前廣場北面的石砌坊門,是孔廟第一道大門—櫺星門,六柱三門,古樸優美,中間橫楣刻有篆文“櫺星門”。櫺星是古代天文學中的“文星”,取名之由是要表示天下文人學士集學於此的意思。三門之間鑲嵌有牡丹圖案的磚刻浮雕,精雕細琢,美侖美奐。石柱頂端皆用雲板,即華表之意,作為一種標誌。此乃皇帝祭孔的儀門。

  旅遊景點解說詞篇(二)

秦淮河古名淮水,又名龍藏浦,是古老的南京文化淵源之地。從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素有“六朝金粉地,十里秦淮河”之譽。

夫子廟又叫文廟、孔廟,位於秦淮河北岸,原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學宮所在地。南京夫子廟始建於宋代景祏年間(公元1034年),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重建。現夫子廟是1986年重建,是廟、市、街、景合一的旅遊景點。

孔廟一般前設照壁、櫺星門和東西牌坊形成廟前廣場,廣場正南面是紅牆照壁,建於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全長110米,高10米,氣勢磅礴,為全國照壁之最。

照壁的北面就是泮池。孔子曾受封文宣王,所以泮池成為文廟前的規制。南京夫子廟前的泮池是利用天然河道內秦淮河而形成。

泮池的西側有一座橋叫文德橋,因儒家提倡文章道德而得名。文德橋最初建於明萬曆十四年。而其真正出名是因為有“半邊月”的奇景。每年的農曆11月15日子時,站在橋上,可見東邊橋下的水中的半個月亮,西邊可見大半個月亮,這就是“文德分月”,俗稱“龍抬頭”

泮池的北面就是天下文樞坊。這是一座新建的鋼筋水泥仿古牌樓。額上金字為“天下文樞”四字,表現為天下文化中心。

夫子廟前的廣場西側的這座六角亭為“聚星亭”。取“群星畢集,人才薈萃”之意。這裡是讀書人聚會切磋心得的地方。

廣場的東側,臨河邊是“魁星閣”,又稱“文星閣”,魁星過去作為參加科舉考試“奪魁”佔首的象徵。魁星閣三層六面,閣與長廊相接,是夫子廟最高的標誌性建築。

正對著天下文樞坊的是“櫺星門”,又稱“儀門”,是皇帝祭孔廟的.專用門。櫺星門六柱三門,石結構,中間鑲嵌牡丹浮雕圖案。六根石柱頂端都用雲板,是一座沖天式牌坊,又稱華表坊。

櫺星門的後面就是夫子廟的大門“大成門”,又稱“戟門”。因為孔子對中國文化做了“集大成”的工作,被追封為大成至聖先師,所以此門叫大成門。

大成門內是中心廟院,兩側有碑廊。碑廊中珍藏有趙樸初、林散之、武中奇等三十人的墨寶鐫刻的三十塊碑。

走過甬道就是丹墀,俗稱露臺,是古時祭祀孔子是舉行樂舞的地方。露臺中有一孔子青銅立像,像高4。18米,重2。37噸,為國內之最。

露臺的盡頭就是夫子廟的主殿——大成殿。是重簷歇山頂的仿古建築,正面屋簷下海藍色豎匾上有“大成殿”三字,孔子是大成至聖文宣王。

大成殿重簷飛翹,斗拱交錯,氣勢雄偉;殿**陳列有高6。5米,寬3。5米的國內最大的孔子畫像。四周牆壁上還懸掛了38幅反映孔子生平事蹟的鑲嵌壁畫,稱為“孔子聖蹟圖”。畫面採用中國古典全景式構圖方式,描繪了孔子生平事蹟。

大成殿和學宮間的院落中有玉兔泉,是學宮學子的生活用水。玉兔泉附近有若干古碑。

孔廟的後宮就是學宮。依例,學宮一般建在孔廟的後面,是本府的最高學堂。學生是通過院試的童生,進入學宮後稱生員,民間稱秀才。屆滿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新生進入學宮後,第一件事就是由地方官員率領拜謁孔子,再到學宮正殿明德堂行拜師禮。逢十之日,由教授、學正在尊經閣講授《四書》、《五經》。

學宮是由一組建築群組成,有明德堂、尊經閣、青雲樓、崇聖祠及敬一亭等。門坊上書“東南第一堂”。

明德堂是學宮的正宮,是舉行拜師禮和張懸科舉考試題名榜的地方。

尊經閣原是明嘉靖年間所建,原為上下兩層各五間,上層用來寄藏明代國學《十三經》、《二十一史》等儒家經典書籍。下層是教諭講授功課的地方。原尊經閣已毀,現為1988年新建的三楹三層仿古建築。還有青雲樓、崇聖祠和敬一亭。

位於學宮東側的“貢院”,它是當時建康府、縣學考試的場所,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集鄉試、會試於此。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成祖遷都北京,但此地仍為江南鄉試所在地。現為科舉考試博物館,展出100多幅反映我國科舉制度的珍貴文獻資料。明清科舉考試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