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寫生考察調研報告

職場 閱讀(2.21W)
  篇一:寫生考察調研報告

本次園林考察主要在蘇州,考察物件是留園和拙政園。這兩座園林是中國目前儲存最完整,設施最齊全的四大名園其中的兩座。這兩座園林都是中國蘇州園林的始祖和範本,對中國的影響力可想而知。

寫生考察調研報告

在此作為我是第一次考察園林,我先介紹一下留園。留園的歷史有史料記載,院內建築佈局精緻,其實眾多而知名,始建於明嘉靖年間,雖然佔地小,但是裡面的佈局讓人感覺在夢境一般。留園的建築數量在蘇州諸園中居冠,廳堂、走廊、粉牆、洞門等建築與假山、水池、花木等組合成數十個大小不等的庭園小品。其在空間上的突出處理,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卓越智慧和江南園林建築的藝術風格和特色。但是我覺得整體有點小氣,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一般都是官場失利,隱居於此,想把自然界中的美景盡收於自己院內用仿造的形式在院內表達過來。(此為留園進門處)

留園分西區、中區、東區3部分。西區以山景為主,中區山水兼長,東區是建築區。中區的東南地帶開鑿水池,西北地帶堆築假山,建築錯落於水池東南,是典型的南廳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東區的遊廊與留園西側的爬山廊成為貫穿全園的外圍廊道,曲折、迂迴而富於變化。留園以水池為中心,池北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聞木樨香軒,則為俯視全園景色最佳處,並有長廊與各處相通。建築物將園劃分為幾部分,各建築物設有多種門窗,每扇窗戶各不相同,可溝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內觀看室外景物時,能將以山水花木

構成的各種畫面一覽無餘,視野空間大為拓寬。(此為中心水景)

全園分為四個部分,在一個園林中能領略到山水、田園、山林、庭園四種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見長,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部以麴院迴廊的建築取勝,園的東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廳、林泉耆碩之館、還我讀書處、冠雲臺、冠雲樓等十數處齋、軒,院內池後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為名石冠雲峰,兩旁為瑞雲,岫雲兩峰;北部具農村風光,並有新闢盆景園;西區則是全園最高處,有野趣,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用的最多的太湖石,有名敗家石,古代許多有錢人都是因為喜愛太湖石,而搞得傾家蕩產,所以太湖石也是一種財富的象徵。太湖石之所以受人們的喜愛主要原因:皺;透;漏;瘦。所以這也是留園的不尋常之處。(此為冠雲峰)

在後花園的盆景也很好,裡面有許多見不到的植物還有盆景,讓人流連忘返。

明徐泰時建立時,林園平淡疏朗,簡潔而富有山林之趣。至清代劉氏時,建築雖增多,仍不失深邃曲折幽靜之趣,佈局和現在大體相似,部分地方還保留了明代園林的氣息。到盛氏時,一經修建,園顯得富麗堂皇,昔時園中深邃的氣氛則消失殆盡。該園綜合了江南造園藝術,並以建築結構見長,善於運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文化,吸取四周景色,形成一組組層次豐富,錯落相連的,有節奏、有色彩、有對比的空間體系。全園用建築來劃分空間,可分中、東、西、北四個景區:中部以山水見長,池水明潔清幽,峰巒環抱;東部以建築為主,重簷迭樓,麴院迴廊,疏密相宜,奇峰秀石,引人入勝;西部環境僻靜,富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籬小屋,頗有鄉村田園風味。留園的建築在蘇州園林中,不但數量多,分佈也較為密集,其佈局之合理,空間處理之巧妙,皆為諸園所莫及。每一個建築物在其景區都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從全域性來看,沒有絲毫零亂之感,給人有一個連續、整體的概念。 留園整體講究亭臺軒榭的佈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是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留園以其獨創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築藝術而享有盛名。層層相屬的建築群組,變化無窮的建築空間,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虛實相間,曠奧自如,令人歎為觀止。

對於留園的報告已經完畢,下面到另一個重點:拙政園。

拙政園的影響力要比留園大,面積也比留園大的多。她始建於明德年間,拙政園給我的感覺要比留園好,留園顯得小氣,她被稱為“中國園林之母”。可想她的影響有多大。明嘉靖年間御史王獻臣仕途失意歸隱蘇州後將其買下,聘著名

畫家、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參與設計藍圖,歷時16年建成。以“是亦拙者之為政也”而起名。

拙政園分為東、中、西和住宅四個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拙政園,這一大觀園式的古典豪華園林,以其佈局的山島、竹塢、鬆崗、曲水之趣,被勝譽為“天下園林之典範”。旁邊有蘇州博物館和太平天國忠王府。曾經也是忠王府的後花園。中部是拙政園的主景區,為精華所在。以荷香喻人品的“遠香堂”為中部拙政園主景區的主體建築,位於水池南岸,隔池與東西兩山島相望,池水清澈廣闊,遍植荷花,山島上林蔭匝地,水岸藤蘿粉披,兩山溪谷間架有小橋,山島上各建一亭,西為“雪香雲蔚亭”,東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時而異。遠香堂之西的“倚玉軒”與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遙遙相對。(中部部分景象)

西部原為“補園”,面積約12。5畝,其水面迂迴,佈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後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藝術的風格佔了上風,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區仍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過的水廊、溪澗則是蘇州園林造園藝術的佳作。西部主要建築為靠近住宅一側的三十六鴛鴦館,是當時園主人宴請賓客和聽曲的場所,廳內陳設考究。晴天由室內透過藍色玻璃窗觀看室外景色猶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鴛鴦館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臺館分峙,裝飾華麗精美。迴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西部另一主要建築“與誰同坐軒”乃為扇亭,扇面兩側實牆上開著兩個扇形空窗。(西部園林美景)

  篇二:寫生考察調研報告

一、寫生與美感的培養。

寫生是直接面對物件進行描繪的一種繪畫方法,可以很好的培養我們的繪畫水平,還可以蒐集各種素材,為我們的繪畫或設計提供靈感。生活在繽紛的現代社會裡,特別是數碼科技的普及後,我們的生活裡有了手機、數碼相機、攝像機等數碼產品,我們可以快速的記錄美麗的景色,而通過

寫生我們可以更加深刻的培養各種藝術感知。如下是兩種不同風景的記錄方法。兩種之間有明顯的共同點,比如取景,但是從繪畫的角度來講,速寫可以更好的培養我們的美感。寫生是一項非常藝術和趣味的事情。

二、巨集村簡介。

巨集村位於安徽省黟縣東北部,始建於南宋紹熙年間(公元1131年),至今800餘年。它背倚黃山餘脈,雲蒸霞蔚,恰似山水長卷,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被譽為“中國畫裡的鄉村”。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巨集村是中國古代依據仿生學建造的,具有獨特造型的“牛型村落”——“山為牛頭樹為角,橋為四蹄巨集村被譽為“中國畫裡的鄉村”,聯合國專家稱讚它為“舉世無雙的小城鎮水街景觀”。因為它背倚黃山餘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有時雲蒸霞蔚,如濃墨重彩,有時似潑墨寫意,四周山色與粉牆青瓦倒映湖中,人、古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好似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

三、巨集村徽派建築特點。

徽派建築是中國古建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區(今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績溪縣、江西省婺源縣)。它的工藝特徵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物中。徽式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徵、風水意願和地域美飾傾向,其結構多為多進院落式(小型者多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佈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方稱“天井”,採光通風,亦有“四水歸堂”的吉祥寓意。民居外觀整體性和美感很強,高牆封閉,馬頭翹角,牆線錯落有致,黑瓦白牆,色彩典雅大方。在裝飾方面,大都採用磚、木、石雕工藝,如磚雕的門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櫺、楹柱等,使整個建築精美如詩。

作為一個傳統建築流派,徽派建築融古雅、簡潔、富麗為一體,它至今仍保持著獨有的藝術風采。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傳統和優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形成獨具一格的徽派建築風格。粉牆、瓦、馬頭牆、磚木石雕以及層樓疊院、高脊飛簷、曲徑迴廊、亭臺樓榭等的和諧組合,構成徽派建築的基調。徽派古民居規模巨集偉、結構合理、佈局協調、風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裝飾在門罩、窗楣、樑柱、窗扇上的磚、木、石雕,工藝精湛,形成多樣,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四、文化特點。

徽州文化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其內容廣博、深邃,有整體系列性等特點,深切透露了東方社會與文化之謎,全息包容了中國後期封建社會民間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內容,被譽為是後期中國封建社會的典型標本。學術界對其的研究,至少經歷了大半個世紀,80年代以後更趨火熱,逐漸形成了一門相對獨立的地方學——"徽學",被譽為是並列與敦煌學和藏學的中國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顯學之一。

1、美食:安徽的美食有好多。比如說餅類的有烤餅、餡餅、糯米餅等。還有好多各種堅果類的糕點。徽菜。南宋年間發端於歙縣,是全國八大菜系之一,菜系的形成是經濟、文化發達的結果。在安徽寫生的這幾天,對安徽的美食有了一定的`品嚐。如果你去,一定也要嚐嚐,這樣才不虛一行。

2、思想:徽州是一個非常有人文氣息的地方,徽州人也擅長經商,有著丈夫在外經商,妻子在家打理的傳統。這也是徽州思想的一個特點。

3、工藝品:這裡有各種各樣的工藝品,最為著名的是木雕、竹雕。

五、考察經過。

我們的巨集村寫生課程總共安排了七天,六天的時間在繪畫與考察。車上的經歷是一些人難忘的,暈車,嘔吐。但是路途也是愉快的,一路吃喝以及欣賞風景。

1、巨集村:第一天是在導遊的帶領下游巨集村開始的,剛接觸徽派建築是,所有的景緻多是那麼的稀奇。第一天沒有畫畫,一天都在巨集村裡逛。

2、西遞:在巨集村待了兩天後就去了不遠車程的西遞,西遞也是徽派建築的典型地,與巨集村比,西遞少了水的魅力。

六、徽州建築中的環境設計。

色彩:徽州建築的主色調是黑白,也混搭一些紅色。這是南方園林建築的鮮明特點,黑白兩種顏色可以給人以寧靜、樸實的感覺。徽州人自古就喜歡黑白的水墨情味,所以他們將這樣的色彩運用到建築中來就合情合理了。色彩的運用是建築中的重要方面,它使用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建築的視覺美感。

  篇三:寫生考察調研報告

從8月22日開始,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前往山西進行了為期十天的寫生實習,從中收穫頗多。

實習的第一站是有名的常家大院,由於這次寫生所關注的重點是山西極具特色的古建築與其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因此在途中寫生和參觀重心就落在了建築上。常家大院的街道長直寬闊,東西走向,建築均坐南朝北,通常為二進或者三進。就其建築內部空間而言,建築門樓均偏安東隅而不設在中間,取的是紫氣東來之意,希望家族繁榮興旺。

而常家祠堂則是個特例,大門設在中間,以嚴格的對稱形式營造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而院內的空間尺度也偏大,運用大尺度空間,粗壯的柱子,高大聳立的牆體,使身在其中的人們感覺到自己的渺小,更有利於營造祠堂莊嚴神聖的空間。

常家大院住宅建築通常從東南口進入,進門便有精美雕刻的影壁,隔斷了外界嘈雜的干擾,使內部極易形成安靜的空間,同時也起到了分隔正房與偏院的重要作用,由此能看出該時代的等級地位高低分明。內院分內外兩進,穿越阻斷視線的影壁西側通道即為正院,通道因為影壁阻擋的關係略顯狹窄,內院空間則顯得較大,尤其符合“狹小空間引導性強,寬闊空間則給人駐足停留的心理暗示”的理論,其中的空間引導意味十分明顯。

院內佈置較精巧,空間銜接也比較自然,通常為免大空間顯得呆板單調,會在大院內設一些小橋或者廊道等小品,或者通過幾步階梯來豐富空間營造變化。值得一提的是主人住的屋子,有個很典型的特色,即大客廳小臥室的佈置格局,體現出山西一帶晉商杜絕惰性勤勉經商的思想。

常家大院給人最深印象的是其中的木雕、石雕、磚雕,製作十分精細,建築大氣磅礴,雄渾方正,擁有厚重的歷史和人文底蘊,是北方的典型建築。而與之對應的後花園則秀麗靈動,充滿了江南園林步移景異,秀美綺麗的特點。整個大院將南北的特色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實現了風格和諧的完整與統一。

磧口是此行的第二站,村落的感覺很明顯,最大的特色是東西為牆,南北為街。這裡的明代、清代民居,構築成一條條街道,這些街道又矗立在黃河邊。民居,依地形斜坡狀組合排列。街巷裡,古老的黃河卵石鋪成了街面。而那些古老的磚瓦構築成了房舍,飄逸著一種古韻。房屋已斑駁失修,雖不致殘破,但卻風骨奇峻。

讓人覺得有趣的是磧口的一條條藏在窯洞式門樓裡彷彿時空隧道的長街,由上至下,據當地居民說這有兩個作用,其一是磧口當時以賣油為主要發展產業,而長街兩旁的居民將產好的油順著這樣蜿蜒的坡道倒下,長街直通黃河岸邊的堤口,油便順著坡道流向早已在岸邊準備好的容器裡,然後直接靠船由水路運走去販賣。第二個原因也十分簡單,山西缺水,每到下雨時這樣蜿蜒的坡道便起了防洪疏水的作用,水自坡道流向黃河,既可疏水亦可存水,一舉兩得。而這樣的一條條長坡躲在一個個窯洞式的門樓後,蜿蜒悠遠,彷彿看不見盡頭,形成了磧口一道道充滿風情的獨特風景線。

磧口也保持著山西建築的特色,古建築多為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和建築的設計佈局十分協調,村落空間變化靈活,建築色調樸素淡雅,在磧口住的三天中,我們每天都在古樸幽靜的小巷中寫生,感受這裡的風土民情,在岸邊欣賞黃河的壯觀景象,眺望遠處的山峰和在山裡若隱若現的寺廟。這裡依山傍水確實是寫生修心的好地方,安靜寧謐,這裡沒有電腦,沒有酒吧,沒有KTV,隔絕了外界的喧囂,我們像這裡的居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歸,一種簡單和平靜,一種自在和無憂,大家都很享受這樣單純的寫生生活。

寫生的最後一站是平遙,平遙是一個把古樸與現代,繁盛與靜謐完美融合的小城。平遙古城的交通脈絡由縱橫交錯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南大街為平遙古城的中軸線,北起東、西大街銜接處,南到大東門(迎薰門),以古市樓貫穿南北,街道兩旁,老字號與傳統名店鋪林立,是最為繁盛的傳統商業街,街上人來人往摩肩接踵,熱鬧得如同繁華都市,而除了幾條主要的商業街與小吃街,城內多為幽深靜謐的小巷與古樸典雅的民居,除了附近居民一般罕有人至,一點也不沾染外界的喧囂,可謂鬧中取靜,是寫生的好地方。大街繁華昌盛,小巷蜿蜒幽靜。由此也可看出平遙城規劃佈局的精妙。

平遙古城民居,為磚牆瓦頂的木結構四合院為主,佈局嚴謹,左右對稱,尊卑有序。大家族則修建二進、三進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間多用裝飾華麗的垂花門分隔。民居院內大多裝飾精美,進門通常建有磚雕照壁,簷下樑枋有木雕雀替,柱礎、門柱、石鼓多用石雕裝飾。

民間有句俗語:“平遙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條是“房子半邊蓋。”平遙民居之所以大多為單坡內落水,流傳最廣的說法稱之為“四水歸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處乾旱,且風沙較大,將房屋建成單坡,能增加房屋臨街外牆的高度,而臨街又不開窗戶,則能夠有效地抵禦風沙和提高安全係數。而院內緊湊的佈局則顯示對外排斥,對內凝聚的民族性格。

此次寫生還有一處令人印象深刻的景點,即王家大院。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築的集大成者,目前開發出供旅客遊覽的高家崖、紅門堡東西對峙,一橋相連,都是黃土高坡上的全封閉城堡式建築。外觀,順物應勢,形神俱立;其內,窯洞瓦房,巧妙連綴。博大精深壯觀,天工人巧地利。於貌似千篇一律中千變萬化,在保持北方傳統民居共性的同時,又顯現出了卓越的個性風采。

王家大院的總體特點是,堡牆高築,順物應勢,形神俱立,氣宇非凡。入堡觀覽,庭院深巷,曲幽多變,巧連妙綴,有如迷宮,基本上繼承了中國西周時即已形成的前堂後寢的庭院風格,再加匠心獨運的磚雕、木雕、石雕,裝飾典雅,內涵豐富,實用而又美觀,兼融南北情調,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建築內部院內有院,門裡套門,前院後園,空間變化豐富,有張有弛,頗具韻味,內部佈置也同樣沿襲了山西建築大客廳小臥室的傳統。站在王家大院高處俯瞰整個大院內的建築,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氣勢巨集偉,讓人深刻地體會到建築的第五立面有多麼重要。

這次實習讓大家對自己的專業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建築系的領略了古建築的古樸韻味,規劃系的對空間的佈置與處理也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同時,大家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些平凡的事物儘管平凡,但它是美的,我們要用我們的眼睛去發現美,用我們的表現力去表現出它特有的魅力與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