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關於赴北京進行文化產業考察學習的報告

職場 閱讀(2.88W)

為學習借鑑北京文化產業的建設運作和管理經驗,促進我市文化產業創新園區的規劃和建設,5月10日—11日,某某市某某區管委會主任,某某同志帶領園區辦公室主任、規劃建設局局長、發展局局長等一行5人赴北京學習考察。兩天時間裡,先後到中國傳媒大學的文化發展研究院、動畫學院、718傳媒文化創意園、萊錦文化創意產業園、798藝術區和中國影視基地進行了實地考察學習,並與中國文化產業領軍人物範周院長及相關人員進行了深入溝通交流。現將考察情況彙報如下:

關於赴北京進行文化產業考察學習的報告

一、 學習考察的基本情況

1、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

在中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歷史機遇中,中國傳媒大學依託學科特色和綜合優勢,成立文化產業研究院。研究院下轄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文化貿易研究所、文化娛樂產業研究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所、媒體零售研究所等5個學術研究機構。 研究院擁有一支由海內外文化產業知名學者領銜,中青年科研人員為骨幹的研究隊伍。近年來承接了包括國家部委、各省市以及國際聯合研究課題五十餘項。同時推出了《文化創意產業前沿》叢書、《中國城市文化消費報告》、以及數十部文化產業相關叢書與專著。

1

2、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成立於2001年,是我國最早一批從事動畫、數字媒體藝術、遊戲設計及網路多媒體教學科研的院校之一,是國家動畫教學研究基地。依託於中國傳媒大學深厚的國內外影響力和廣播電視藝術學與計算機科學的綜合性學科背景,在動畫、數字媒體藝術、遊戲設計及網路多媒體教學科研方面現已形成跨學科、跨媒體、科學與藝術相融合的整體特色與優勢。

3、 718傳媒文化創意園

718傳媒文化創意園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甘露園19號,面對CDB,背靠中國傳媒大學,佔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是北京市唯一一家民辦園區。創意園根據其自身的建築特點以及朝陽區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的發展趨勢,在保留舊工廠遺產和建築風格的同時,融合現代時尚和藝術品味,根據園區特點以及LOFT模式打造個性化辦公空間,使之成為全新的傳媒產業聚集的文化園區。

4、 萊錦文化創意產業園

北京萊錦文化創意產業園位於北京市東四環慈雲寺橋東,由原京棉二廠生產廠房整體改造而成,園區佔地面積約為1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園區致力於打造以傳媒產業為重點的特色高階文化創意產業平臺,形成藝術家、產 2

業機構的聚集地,構築中外品牌文化展示交流的舞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升級發展。

5、 798藝術區

798藝術區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東北部酒仙橋718大院內,是21世紀初在原有工業建築閒臵空間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以當代藝術為特色的藝術區。藝術區佔地面積60多萬平方米。從2002年開始,不同風格的藝術家紛至沓來,北京798藝術區逐步成為雕塑、繪畫、攝影等獨立藝術工作室、畫廊、藝術書店、時裝店、廣告設計、環境設計、精品家居設計、餐飲、酒吧等各種文化藝術空間彙集的聚集區。目前入駐北京798的文化藝術類機構近400家,這裡已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集散地,成為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文化產業區。

6、 中國影視基地

中國(懷柔)影視基地位於北京市懷柔區楊宋鎮,以中影集團電影數字生產基地為核心,將其周邊1公里左右範圍作為集聚產業發展的核心區,範圍包括楊宋鎮建設區及其周邊地區,總面積5.6平方公里。中國(懷柔)影視基地以中國電影體制改革為機遇,以中影生產基地遷懷為原始支點,借鑑國際典範,比對國際水平,建設的.國內首個國際化新一代專業功能聚合型國家級影視基地,為懷柔發展為“東方好萊塢”的開啟了序幕。

二、 考察後的主要借鑑和啟示

1、政府引導,政策扶持,是文化產業大力發展的主動力。 考察專案所屬的市、區政府,始終把發展文化產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高度重視,緊抓不放,實施文化興市(區)的戰略,深度挖掘資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落實系列文化產業發展扶持政策,重視文化專案的規劃引導,加強文化產業與其它產業的互動融合,用文化產業帶動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如萊錦文化創意產業園、798藝術區和中國影視基地都屬於政府導向型園區。這是我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叢集的重要方式。政府導向型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一般具有雄厚的經濟基礎、良好的政策支援、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特定的園區發展方向。例如在2017年,798就享受到了北京市35條對文化產業的政策支援,制訂了《北京798藝術區管理辦法》、《藝術區產業發展重點指南》等多項措施,明確只有與文化藝術產業相關的機構方可入駐798藝術區,併為在國際國內文化創意產業中享受較高聲譽、曾多次獲得各種專業獎項、屬於園區重點發展的創意產業機構提供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通過這些“文化新政”,798藝術區得以發展壯大成為今天的規模。

《關於赴北京進行文化產業考察學習的報告》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