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審計是知識管理成功的關鍵

職場 閱讀(3.24W)
  審計是知識管理成功的關鍵

為何好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不能很好地實施和推廣?原因是忽略了知識審計這個重要的環節。

審計是知識管理成功的關鍵

在知識經濟時代,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知識管理的重要性,2002年以後,很多企業都爭相上知識管理系統,然而,據統計資料顯示,知識管理專案的成功率僅有15%,真正成功的或是達到期望效果的企業並不多。

為何一個好的管理理念和相應的管理方法不能很好地實施和推廣?問題出在哪裡?這些問題是否還會繼續存在?知識管理失敗的原因是什麼?企業在分析和討論知識管理失敗的原因時,大多錯誤地歸咎於提供知識管理服務的諮詢機構或提供系統實施的軟體廠商。

但是經過DrAnn Hylton和Dr Jay Liebowiz的研究發現,早期和近來的知識管理實踐者在整個知識管理的規劃和實施中,往往忽略了知識審計這一重要的環節。

企業只有清楚自身現有的知識和潛在的知識,認清自己的知識基礎和知識需求之後,才能制定知識戰略,才能有效地實施知識管理。

因此,無論是知識管理的整體規劃,還是知識管理的實施階段,都要以知識審計為基礎。

勿庸置疑,知識審計是知識管理最重要的第一步,關係到知識管理的成敗。

知識審計是一個動態迴圈知識審計是一個動態迴圈的過程,是對組織內外的知識資源(組織內所有人員的顯性、隱性知識,每個價值鏈環節的知識)進行系統的、科學的考察和評估,分析組織的知識基礎(已有的、潛在的知識)和知識需求(缺少的知識),針對性地提出診斷性和預測性審計報告,回答組織擁有哪些知識、缺少哪些知識、誰需要這些知識、如何利用這些知識等問題。

實施知識管理專案的第一步,知識管理需要以知識審計作為基礎。

知識審計首先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是為了瞭解組織的核心知識資源和知識需求,還是為了把握組織整體的知識狀況和機遇,還是隻為了解決特定的問題。

只有明確了審計目標,才容易確定審計的指標體系,最終完成知識審計。

知識審計的範圍包含兩個層次:已有的、知識企業所知道的知識,即知識基礎;第二個層次是企業需要明確知道自己所需要的,企業所缺乏的知識,即知識需求。

只有知道擁有哪些知識,才有可能找到知識儲存與傳播的最有效的方法。

也只有知道知識需求,才能找出知識差距,知識管理專案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知識審計的重要意義知識審計是公司知識管理戰略規劃的需要。

知識經濟時代和工業經濟時代,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企業知識的創新和可持續積累才是創造企業財富的關鍵。

愈來愈多的企業為了獲得或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紛紛確立了以知識為基礎的戰略。

但是,公司的大多數高層和一般管理人員,並不完全瞭解公司的知識資產,也不知道如何去識別這些知識資產。

知識審計可以幫助企業上下清楚瞭解和盤點所有的知識資產,也可以從深層次進一步挖掘企業每一業務層次的知識需求。

知識審計能有效減少企業重複勞動,知識浪費的現象。

自資訊時代以來,人們普遍感到資訊超載帶來的壓力。

企業裡每天都會產生成千上萬條資訊和知識,若不定期及時清點、梳理這些寶貴的知識和經驗,時間一長,這些零亂、無序的知識將會漸漸喪失其原本應有的價值。

由於查詢難度不斷升級,知識被使用的機會就變得非常小,不被使用的知識就沒有了任何價值。

根據美國一家隱形轟炸機生產廠商(ACS)進行知識審計後得到的資料顯示,一般的研發人員每週至少花費8個小時去尋找他們所需要的資訊,ACS每年為此付出的成本是1.5億美元。

另外,企業不斷髮展壯大,發展到一定規模後,部門與部門、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成本會變得很高。

在企業實際執行中,由於條塊分割,交流減少,重複勞動的現象非常普遍。

因此,在知識社會中,企業定期進行知識審計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

有效進行知識審計企業要開展知識審計工作時,首先要確定知識審計的物件和範圍,然後選擇合適的知識審計方法,再設計知識審計的流程,最後實施知識審計。

知識審計物件知識審計的物件包括三個:人、知識和知識環境

人是知識的擁有者,也是知識的接受者。

知識審計時,企業一方面要審計人的知識流程,另一方面要熟悉企業內各個部門的工作內容與目標,以此來確定知識需求。

需要強調是,知識的審計物件“人”不僅僅指企業內的知識工作者,還包括了客戶、供應商等企業價值鏈上的知識主體。

知識審計的另一個物件知識具有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之分。

顯性知識存在於資料庫、文件等載體之中,而隱性知識存在於員工的頭腦中。

審計知識時,企業不僅需要審計那些結構化的知識,更要審計有助於企業快速積累經驗、提升效率的隱性知識。

知識環境主要指的是企業內部與外部的環境。

知識環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不但要注意企業內部知識的相互作用,還要關注外部環境的作用,因而企業外部環境也能深刻影響企業的知識環境,內外知識相互互動轉化是一個永恆的過程。

知識審計方法知識審計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還沒有成熟的審計方法。

目前,比較流行的有AnnHylton提出的HyAKAudit方法、Delphi集團的知識審計方法——KM2方法、JayLicbowitz等學者提出的審計方法等。

上述幾種知識審計方法,都採用了問卷調查和麵對面訪談的方式,通過分析調查結果形成知識審計報告。

此外可以使用已開發出來的評估工具,不過這些工具不一定完全適合每一個企業,需要做適應性的改進和修正。

無論運用上述的什麼方法,執行的關鍵步驟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般而言,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是常採用的方法。

因為知識的特性使得知識價值的評估不僅僅依據投入與產出,還在於知識主體洞察力。

企業中的每個人對知識都有自己的觀點和角度,什麼樣的知識是有價值的,在什麼狀況下有價值,知識的產生、存在和特徵依賴於特定的人——擁有隱性知識的人,企業中大部分的知識是以隱性的方式存在。

獨立的個體決定怎樣、什麼時候在他的工作中使用隱性知識,所以知識審計要以人為中心,對知識的審計需要從人對知識的理解入手。

此外知識審計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發現、開發、利用潛藏在組織中的隱性知識,並儘量把這些知識編碼化。

只有進行深入的調查,才能揭示隱性知識的分佈,瞭解知識工作者的知識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在設計調查問卷前,需要清楚企業有哪些專業知識領域。

知識審計流程組織開展知識審計需要依據一定的流程,一般包含三個階段、六個步驟。

準備階段。

確定知識審計的目標,進而確定知識審計的物件、

審計的範圍、審計的指標和審計報告的結構。

只有明確了知識審計的目標,知識審計的過程才有意義,最終完成的知識審計報告才有價值。

這個階段主要的工作是:瞭解企業的基本情況、瞭解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初步評價企業的知識資產(大類)等。

實施階段。

完成準備階段的工作後,要根據組織具體的情況,選擇知識審計的方法。

使用的方法決定了企業是否能夠準確地診斷知識的狀況。

知識審計的實施包括了資料的收集和分析。

完成階段。

最後對知識審計得到的資料整理和評價,形成審計建議和意見,編寫知識審計報告,以統一的框架將組織擁有的知識資產文件化。

一般還要繪製知識地圖,描述企業的知識流,找到企業的核心知識,找出企業的知識差距。

知識審計貫穿於知識管理的全過程很多人認為知識審計是知識管理的第一步,但其實知識審計在知識管理戰略規劃、藍圖設計、系統實施和持續改進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知識審計是有效知識管理的開端,並貫穿知識管理過程的始終,為企業實施知識管理的過程提供持續的反饋(如圖1所示)。

知識審計首先需要對企業的知識管理現狀有清楚的瞭解,找到知識管理的差距,即進行知識審計,對企業的知識管理現狀進行診斷,制定知識管理的總體策略,這是實現和進行知識管理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實現有效知識管理的第一步。

其次,在進行知識管理四個藍圖的規劃和設計時,需要不斷檢查所規劃的內容是否支援企業的實際業務運作,是否符合大多數員工的工作習慣,對知識管理藍圖規劃的有效性和適應性進行評估。

再次,在選擇知識管理系統時需要對知識管理實施中可能存在的各種風險給予充分的認識,對風險進行評估,儘量規避知識管理實施過程中的風險。

最後,推行知識管理後,要檢測知識管理系統是否適合企業的需要,為企業帶來了哪些定性和定量的效益,即對知識管理的績效進行評價,同時發現現階段知識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於進行改進。

因此,筆者認為知識審計師需要對知識管理進行不斷地診斷、評價和反饋,發現新的知識需求,更新企業知識,使知識管理能夠持續改進,不斷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