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女性初入職場的心理誤區有哪些

職場 閱讀(6.21K)

職業女性朋友現在社會上的地位越來越受重視,她們在工作上得到了成就感,但是對於初入職場的女性有時會存在一些心理誤區。今天小編分享的是女性初入職場的心理誤區,希望能幫到大家。

女性初入職場的心理誤區有哪些

  女性初入職場的心理誤區

1、過分看重自己,強調發揮特長

把自己看得十分出色,至少不是一個庸才,要求從自己所謂的特長出發,做到人盡其才,這是不少年青女性踏入社會初入崗位很輕易走進去的誤區。

年青女性剛到工作崗位是應當發揮特長。但這個特長只是個人所認可的,有時候並不是單位所立即須要的。由於每個單位都有個結構完美、最佳組合的問題。個人特長,只有讓單位瞭解,並作為整體構成的一部分時,才是真正須要發揮的特長。

2、報怨安排不當

企望一步到位工作崗位定在哪裡-這是為初涉工作崗位的人所的,總不願大門走對,小門走錯吧。

實際上,對初涉工作崗位的年青女性來說,先在被安排的崗位上積存些經驗,對將來是有好處的。有很多過來人都說,初涉崗位的第一份工作,都為以後的進展起到了鋪墊作用。

3、輕視眼前工作,企求好高鶩遠

看輕眼前工作,以為大材小用,心理好高鶩遠,這也是初涉人世者輕易犯的毛病。對年青女性來說,任何一個崗位都是新的,都需要熟練掌握。應該去掉狹隘的對口想法和求高不就低的不實際要求,不能把專業對口所須要的外延崗位或邊沿崗位都誤作不搭界而捨棄。要清楚,勝任一個職位,須要瞭解比該職務更廣泛得多的知識。

4、安不下心,總想遠走高飛

安不下一顆不循分的心,總想遠走高飛,這是為數不少的初涉社會的女性對不理想崗位的突出反應。年青的求職女性要走出初涉工作崗位的誤區,也並非難事。

  職業女性容易走入的心理誤區

1、漂亮產生過分的優越感 自古紅顏多薄命,從人才角度講,漂亮女子成才的確比較少(文藝界例外),這是因為漂亮女子容易產生一種盲目的優越感。從心理上看,男女對於成就感的需求各不相同,推動男性追求成就的心理關鍵是“競爭”,女人的動機卻是“社會的接納”,而一些漂亮的女子往往不思進取,認為自己天生已有了被社會接納的資本,無需再費力去“競爭”了。

2、成功會取代愛情 社會上有這樣一種現象,學歷愈高,找物件愈難,成功的女人背後往往不能站立一個堅強的男人。許多男人要“賤內”,而不喜歡“女強人”,因此,許多女人深信,事業上的成就不僅會受到社會的排斥,而且也會帶走夫妻間的愛。

3、缺乏競爭慾望 在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因素中,競爭意識的重要性不亞於才幹。不幸的是,女性的心理似乎總是使她們自覺樣樣不如人,同時,也不喜歡靠競爭來滿足自己的願望。

4、同性的嫉妒心理 女性本不喜歡與人競爭,但在愛情上或在對待同性時,卻往往“競爭意識”十足。可惜,這種競爭使她們失去已有的優勢。一些女人自身的不足在於病態般的嫉妒,她們不善於協調自身的有利因素,盲目地同那些本不應與之競爭的物件去競爭,最後失去大局。

5、延續性心理太強 很多女性總是喜歡將注意力放在對原有的思維結果的理解和模仿上,思維的目的,只是為了延續已有的東西,而不是為了創造新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女性在那些模仿和繼承性強的領域易出成績的主要原因。而這也成了她們不善於創造性工作的最大心理障礙。

  初入職場,應該避免的心理誤區

“阿倫森效應 ”誤區

阿倫森效應是指人們最喜歡那些表現越來越好,獲得周圍人的好感、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優點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李明大學畢業後,成功應聘到一家單位。剛進入單位時,李明嘴甜眼尖,見到領導就立正問好,見到同事則左一個“王姐”,右一聲“張哥”。在辦公室裡,李明主動打水掃地,承擔所有瑣碎事務。還有,即便沒有實際工作,即便是為了做樣子,李明每天都堅持早到晚走,節假日也主動要求加班。可是,過了一段時間,李明覺得身心俱疲,他覺得自己都快得“強迫症”了。於是,李明的行為表現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整天哭喪著臉,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拖了,還經常遲到早退,儼然一副看破紅塵的架勢。結果,領導和同事們對他的印象由好轉壞,甚至比那些剛開始來的時候表現不佳的青年給人的印象還要差。領導和同事們談論起李明,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句話就是:“李明怎麼那麼假啊?”

應該說,李明作為初入職場者,為了儘快給領導和同事們留下好的印象,積極表現一下自我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與自己真正的思想覺悟和一貫的為人處世態度相去甚遠的.“超常表現”“過分表演”則是不可取的。根據阿倫森效應,領導和同事們期待的是新人變得越來越好,而不是越來越差。因此,初入職場者在積極工作的同時,也要保持平和心態,保持本真性情,一定要杜絕“裝假”式的表演。因為,“裝假”式的表演不但不會騙得大家的認可,而且還會付出“人格品性”遭到質疑的代價。你可以在所有時間欺騙一個人,也可以在一個時間欺騙所有人,但絕不可能在所有時間欺騙所有人。

“不值得效應”誤區

“不值得效應”也叫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不值得效應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馬曉華是一名中文系的畢業生,文筆很好,在上大學的時候就發表了不少文學作品。畢業後,馬曉華應聘到一家企業做辦公室文員。第一天上班的時候,馬曉華自信滿滿地對主任說:“頭兒,把專項文案交給我吧,咱保證馬到功成!”令馬曉華意外的是,主任微微地笑了笑說:“你還是先負責檔案收發,上傳下達吧!”馬曉華本以為自己的才華馬上就可以得到施展,沒想到領導竟要他跑腿打雜。馬曉華很不情願,但剛到單位上班,他也不好直接發作,於是就滿不情願地答應下來。由於心理上的不情願,馬曉華在工作上便沒有熱情,在上傳下達的過程中,言語表情冷漠,頗讓領導和同事們不滿。馬曉華心裡更加鬱悶,還陷入到“借酒消愁”之中。終於,某次上級主管部門下發的一個電話通知,馬曉華竟然忘記了向領導彙報,導致本單位缺席了一次重要會務。結果,馬曉華被單位辭退。在辭退馬曉華的時候,辦公室主任惋惜地對馬曉華說:“本來打算考察你一段時期後,就讓你負責專項文案,可惜,你沒能通過我們的考察啊!”

應該說,對馬曉華工作的分配,單位領導是有統籌計劃的,讓馬曉華先從最底層做起,既是為了幫助馬曉華積累工作經驗,也是在幫助馬曉華打磨掉輕狂的稜角。初入職場,大多要從底層做起。不管做什麼工作,多積累一些基層工作經驗,對將來的發展都大有裨益。我們說求職要“選擇你所愛的”,但很多時候,“理想豐滿”,卻“現實骨感”,初入職場者最忌諱挑肥揀瘦,如果一味地挑肥,最終可能連瘦的也保不住。而且,一個為單位發展負責的領導,是不會胡亂安排人事的,初入職場者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領導的工作安排,要懂得“不積矽步,難行千里”“千層高臺,始於壘土”的道理。

“搭便車效應 ”誤區

搭便車效應,是指在利益群體內某個成員為了本集團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團內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於是,一些個體便產生攀附依賴、坐享其成的心理。

張蕊和劉娜同時應聘到某公司,加入到該公司的一個營銷團隊。張蕊長相俊俏,營銷主管本來打算充分利用張蕊的形象價值,可是沒想到張蕊的性情卻十分文弱,在參與營銷的過程中,始終不願出頭,她還經常發牢騷:“幹嘛要利用我為大家謀福利呀!”營銷主管氣惱地說:“我們可不是要你犧牲色相,只不過是想請你作為我們團隊的‘形象名片’!”相較張蕊,劉娜則顯得圓滑老成,深諳人際關係,善於溜鬚拍馬,一味地討好營銷主管,可是在具體策劃及實際操作中,卻始終“未出一計”“未成一事”。後來劉娜這樣解釋:“我一個新人,搞好人際關係就行了,重要工作有‘老將出馬’嘛!”結果,在年終考評時,張蕊和劉娜都被記了“黃牌”,被團隊主管踢出團隊,解職待聘。

張蕊和劉娜兩個新人,性情不一,但本質上都是攀附依賴、坐享其成思想過重,結果,在團隊工作中,都沒能發揮出應有的效用。應該說,搭便車效應在職場中廣泛存在,見怪不怪。但對於初入職場者來說,還是應該在具體工作中,努力體現自己的工作能力,實現自己的工作效用。須知,“為公就是最大的為私”,為團隊出力,本質上就是在為自己出力。團隊獲益,個體自然獲益。同時,在為團隊奉獻的同時,個體能力自然也會得到歷練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