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語錄名言>

關於孟子的名言精選

語錄名言 閱讀(6.04K)

孟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於孟子的名言精選,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孟子的名言精選

關於孟子的名言

1、食色,性也。

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上》。食:食慾。色:性慾。本句大意是:食慾和性慾,這是人的本性。食慾和性慾,是人的生理需求,誰也不可避免,所以說是人的本性。雖然有時人為了更高的道德追求和事業追求,可以從意志上壓抑和控制食慾和性慾,但這並不說明人本身沒有這種需求。我們可以用這兩句闡述食慾和性慾是人的本性,還可以用來引申說明社會應該創造條件,遵循一定的原則,合理地滿足人的這種本性要求,還可以用來引申表明人的意志堅強,能夠為了更高的道德和理想,抑制和克服這種本性的需求。

《孟子·告子上》

2、國人皆曰可殺。

戰國·孟軻《孟子·粱惠大王下》。本句大意是:全國所有的人都異口同聲地說該殺。這句多用於斥責,詛咒那些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危害,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叛徒、內奸以及那些嚴重威脅人民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犯罪分子。

《孟子·粱惠大王下》

3、志,氣之帥也。

4、大王顧左右而言他。

戰國·孟軻《孟子·粱惠大王下》。顧:回頭看。他:其它的事情,別的話題。本句大意是:齊宣大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這一章全文寫:孟子對齊宣大王說:“您的一個臣子把妻室兒女託付給朋友照顧,自己到楚國去了。等他回來的時候,他的妻子兒女正在挨餓受凍。對這樣的朋友,該怎麼辦呢?”齊宣大王說:“和他絕交!”孟子接著說:““如果當官的不能管好他的下級,該怎麼辦呢?”齊宣大王說:“撤他的職!”孟子又說:“如果一個國君不能把國家治理好,那又該怎麼辦呢?”~。意思是說齊宣大王先前不知孟子問話的用意,一步步上了孟子的圈套。在孟子逐漸把問題引到他自身的時候,他羞赧、尷尬,無法正面回答,只好環顧左右,改變話題,以掩怖自己羞愧、困窘之態。現在可引用“顧左右而言他”描寫有的人為了擺脫進退兩難的尷尬處境,只好避開原有話題,拉扯別的事情。也可用於形容有些人對別人的問題繞彎抹角,不作正面回答。

《孟子·粱惠大王下》

5、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上》戰場上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恥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其實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雖然在數量上有區別,但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逃跑。

《孟子·梁惠王上》

6、居移氣,養移體。

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上》。這兩句天意是:所處的環境可以改變人的氣度,所受的奉養可“改變人的體質。作者認為:安居可以改變人奮鬥不息的氣質,使人變得懶惰,安於現狀,不求上進。養尊處優更會使人變得嬌貴,經不起風攻雨淋。因而人應不斷地奮鬥,有所追求,這樣才能精力旺盛,自強不息。這兩句說明優越的環境和生活條件有時也會給人帶來一定的不利因素,人們應當善於利用優越條件,而克服做事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

《孟子·盡心上》

7、登泰山而小天下。

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上》。本句大意是:登上了泰山,就覺得天下也小了。孟子的原話是:“孔子登東山(指蒙山,在今山東蒙陰縣南)而小魯,~,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現在常用這句話比喻站得高就能看得遠;或說明見識多、閱歷廣的人眼界就高,對一般事物看不上眼。

《孟子·盡心上》

8、人皆可以為堯舜。

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下》本句大意是:只要努力、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聖人。這是曹交問孟子的話:“~,有諸?”孟子給予肯定的答覆:“然。”眾所周知,堯舜一向是儒家尊崇的聖人。《論語·泰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等句,而孟子卻肯定“~”、在這方面表現出孟子的唯物史觀和辯證的方法論、孟子認為:堯舜之道、不過就是孝悌而已,人只要努力、說堯舜的話、作堯舜的所作所為,皆可以成為堯舜。可以此二句說明只要有堅定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幹什么事都可以成功。

《孟子·告子下》

9、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所謂仁,意思就是人。人和仁結合起來,就是所說的道。

《孟子·盡心下》

10、仁人無敵於天下。

11、天下殆哉,岌岌乎。

戰國·孟軻《孟子·萬章上》。殆:危險。岌岌:形容危殆的樣子。這兩句大意是:天下岌岌乎危險得很呀!這是孟子的弟子鹹丘蒙向孟子請教時轉述孔子的兩句話,“於斯時也,~!”~實際為“無下岌岌乎殆哉”的倒裝、“岌岌”作為狀語,表示危殆的程度,成語“岌岌可危”即從此化來。此名句原是形容天下形勢的,而“發岌可危”的成語現在既可用來形容政治的形勢十分危急,又可用來形容高大建築物快要倒塌的樣子,也可用來形容人的極其危險的處境。

《孟子·萬章上》

12、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戰國·孟軻《孟子·公孫丑上》。浩然之氣:指浩蕩博大、耿直剛強的正氣。本句大意是:我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可引用“善養路然之氣”形容某些傑出的人具有博大的胸懷,高尚的品行,耿直的性格,剛強的意志,堅貞的氣節等。也可用於表現某些人能堅持正義、決不動搖,面臨嚴峻的考驗仍胸懷正氣,不可侵犯。

《孟子·公孫丑上》

13、彼一時,此一時也。

戰國·孟軻《孟子》表示時間不同,情況也就不同了。

《孟子》

14、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見《孟子·離婁上》。患·憂患。好(hao號):喜歡。本句大意是:人的憂患就在於喜歡事事做別人的老師。好為人師是一部分人的毛病。此條通過否定這種人的錯誤行為,闡述人應該謙虛謹慎的道理。一個人即使很有知識,也還是應該堅持謙虛的美德。只有這樣,才會使自己永不停步。當一個人自以為很有知識,事事指手畫腳、好為人師時,那就意味著他的悲劇的開始。這樣一來,不僅反映出他的淺薄與驕傲,而且會貽笑大方,導致他因脫離群眾而陷於孤立。因此、這毛病確為“人之患”,應該注意克服避免。

《孟子·離婁上》

15、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見《孟子·公孫丑上》。本句大意是:別人告訴他有過失他就覺得高興。這本是孟子稱讚孔子弟子子路的話,原文是:“子路~,禹聞善言則拜。”知過才能改過,改過才能免禍,所以當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時,子路覺得高興。後人把這句話簡化為“聞過則喜”,經常引用,可作為自我修養的要求,也可用以讚揚樂於聽取批評的人。

《孟子·公孫丑上》

16、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離婁下》品德高尚的人,就是還保持著如小孩子那樣至真至純、一塵不染、善良淳樸、潔白無瑕的心靈的人。大人:品德高尚的人,偉人。赤子:初生的嬰兒。形容人的心地善良、純潔。赤子之心是指具有嬰兒一樣的純潔無瑕的心。

《孟子·離婁下》

17、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戰國·孟軻《孟子·膝文公下》。瞰(kan):窺看。亡:無,此指人不在家,這兩句大意是,(孔丘)窺探到陽貨不在家,才往他家答謝他。陽貨想要孔於來看他,又不肯失禮逕行召喚,當時有條禮節,大夫對士有所賞賜,倘若士當時不在家,不能親自拜謝,過後便得到大夫家裡去答謝。於是“陽貨瞰孔子之亡也,而饋孔於蒸豚”,即探聽到孔子外出時,給他選去一個蒸小豬,藉此召孔子來答謝。孔子則以其人之道還冶其人之身,“孔於亦~”,既不失禮,又避免和陽貨見面。兩個人都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虛假地做樣子,走過場。成語“瞰亡往拜”,就是形容本來不想見面,但又要走一下前去拜訪的過場,以敷衍對方。

《孟子·膝文公下》

18、脅肩諂笑,病於夏畦。

戰國·孟軻《孟子·滕文公下》引曾子語。脅屑:聳起肩膀,故作恭敬的樣子。諂(chan闡)笑:裝出討好的笑臉。病於:比……更疲憊。復:夏天、酷暑。畦(qi旗):在田間栽種。這兩句大意是:聳起肩膀,故作恭敬的樣子,滿臉堆笑,向人討好,聽這種人說話,比酷熱的夏天在田間勞作還要疲憊。是君子就應當堂堂正正,不亢不卑,那種脅肩諂笑,向人討好的舉止,都是小人之行。選兩句形象地描繪出討好者的樣子,畫出了這種人的媚骨,並以“病於夏畦”的對比,辛辣地對這種人進行了譏諷。可用於諷刺奴顏媚骨者的討好,也可學習這種議論中加以形象描繪和對比的手法以突出觀點。

《孟子·滕文公下》

19、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戰國·孟軻《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眼中沒有父母、目無君上的人,猶如畜生豺狼。

《孟子·滕文公下》

20、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上》。英才:優秀人才。本句大意是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並把他們培養教育成真正的棟樑,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孟子在《盡心》一章中認為,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隙為一樂,天倫之樂;不愧於天,不作於人為二樂,坦誠之樂;一為第三樂,是人本身價值自我實現,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的一種精神的滿足。此觀點反映出孟子重視教育,重視人生價值的思想,是我們民族文化中的精華部分之一。

《孟子·盡心上》

21、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戰國·孟軻《孟子·公孫丑上》。大乎:大於。與:偕同,跟別人一起。為善:行善,做好事。本句大意是:君子最高的德行莫大於跟別人一起做好事。要“與人為善”,不要“與人為惡”,已成為現在人們的習常口語和道德規範。但現在所說的“與人為善”通常指善意助人,“善”的含義也已和孟子所說的“善”有所不同。

《孟子·公孫丑上》

22、出於其類,拔乎其萃。

戰國·孟軻《孟子·公孫丑上》。出:超出。類:同類。撥:超出。乎:於。萃(cuì粹):聚集。這兩句大意是:超出它的同類,高出於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孟子》的原文是:“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於民,亦婁也。~。”孟子的原意是說:孔子是出色的聖人,他對於黎民百姓,就象麒麟對於走獸,鳳凰對於飛鳥……一樣,遠遠地超出了他的同類。這兩句後被廣泛引用並被縮寫成“出類拔萃”的成語,用以形容德、才超群出眾的人才,也可形容突出地超過一般的事物。

《孟子·公孫丑上》

23、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戰國·孟軻《孟子》盡心篇。人窮困的時候不喪失道德的標準,而發達的時候也不可以背棄自己做人的原則。

《孟子》

24、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下》。本句大意是:憂愁患難足以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死亡。人生誰不厭憂患而喜安樂?但憂愁患難能磨練人的意志,使人清醒,使人振奮,因而得以在奮鬥中求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喪失鬥志,使人麻木怠情,因而無力抵禦禍患,勢必導致死亡。這是古人從豐富的人生閱歷中總結出來富於辯證法的經驗教訓,可用於告誡人們不可耽於安樂,而要具有憂患意識。

《孟子·告子下》

25、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戰國·孟軻《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不是無能力做而是不願去做。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26、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戰國·孟軻指順從天道的就生存,違背天道的則滅亡。

27、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見《孟子·滕文公下》。無事:不工作。這兩句大意是:士大夫不做事情而白吃飯是不行的。儒家主張經世濟時,有所作為,以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為戒,這種古訓對當今反對懶散、怠惰仍有積極意義。

《孟子·滕文公下》

28、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也。

戰國·孟軻《孟子。離婁下》人只有對某些事捨棄不幹,然後才可以有所作為;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有所不為。如果樣樣事情都想幹,結果什麼成就也沒有。

《孟子·離婁下》

29、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戰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下》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反過來怎樣對待你。

《孟子·梁惠王下》

30、不違農,谷不可勝食也。

戰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上》。違:違背,此指延誤、錯過。農時:適合於從事各種農活的時令、季節。不可勝食:吃不完。這兩句大意是:不錯過適宜於從事耕種、收穫等農活的時機,糧食就會多得吃不完。在原文中,這兩句是孟子告誡統治者不要在農忙時徵兵徵工去從事徭役苦差,妨礙正常的農業生產時說的話。現在可供論述農民只要不錯過各種有利的時機,努力從事農業生產、就能獲得好收成;也可以引申其義,用於說明只有抓住最有利的時機、才能把事情辦好。

《孟子·梁惠王上》

31、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

戰國·孟軻《孟子·離婁上》家庭一定是自己先破壞,別人才跟著破壞你的家庭。孟子希望天下的家庭要同心同德,和睦相處,這樣才能保持家庭的穩定、幸福,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孟子·離婁上》

32、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戰國·孟軻《孟子·離婁上》規,蘸圈舯工具。矩:畫方形的工具。這兩旬大意是:不用規和矩、就不能畫出標準的宵形和圓形。孟軻在‘離婁卜章中舉出兩個能工巧匠的例子來避啊為政的道理,“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離婁相傳是黃帝時代的人,黃帝丟7玄珠、知道離婁能幹百步之外明裳秋毫,於是請他尋找玄珠、然而像他這樣以疆明著稱的人、也要藉助規矩才能找到索求的東西。公輸子就是魯班,中國術工的祖師。像他那佯掛藝超群的^、沒有規和矩也做不出藝術精品。推而一之、為師也是一樣、贅有一定的規範。就租難培養蹦真正的凡才。社會的“規矩”,必需從教育中柬,在教育中普噩。因此、饔戚社會之“方躕”,必須重視教育。澄有這個“規矩”、社會不可能健全地發屜。

《孟子·離婁上》

33、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上》。摩頂放(fang仿)踵:全身從頭頂到腳後跟都因勞累而磨傷。放,到。這兩句大意是:磨光頭頂,走破腳跟,只要對天下有利,也幹。這句話在原文中是孟子評論墨子一貫主張“兼愛”,為了給天下人謀利益,不辭辛苦,四處奔走的。現在可引用“摩頂放踵利天下”形容有些人毫無私念,吃苦耐勞,全心全意為大眾服務;也可只用“摩頂放踵”形容某些人為做某些事吃了許多苦,受了許多罪。

《孟子·盡心上》

34、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

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上》。這兩句大意是:眼睛對於顏色,有共同的美的感受。春花秋月,人所共愛:江山勝景,人所共賞。這種共同的審美情趣,早在兩千多年前孟子就已經察覺了。講美感時可以引用。

《孟子·告子上》

35、人若無志,與禽獸同類。

戰國·孟軻《孟子》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的話,那就和動物沒什麼兩樣了。

《孟子》

36、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見《孟子·盡心下》。指:旨,意義。本句大意是:所說的話雖然很淺近,但意旨深遠,這叫做“善言”。言談、著文,首先要語言通俗淺近,令人易懂。在此基礎上又能做到含意豐富深遠,就達到了更高的層次。後來人們多用“言近指遠”稱讚人們善於言談。

《孟子·盡心下》

37、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戰國·孟軻《孟子·藤文公下》。《春秋》:編年體史書,懦家經典之一,相傳為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敘事簡賅,寓褒貶,別善惡。這兩句大意是:自孔子著成《春秋》一書,那些亂臣賊子都害怕了。《春秋》敘事,於行文中分別善惡,暗寓褒貶,善者褒之,惡者貶之,人們從中可以吸收經驗教訓,而那些亂國奸臣,禍民賊子則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心懷畏懼,這兩句讚美了孔子的史筆,可用以褒獎正直的史官及其歷史著作。

《孟子·藤文公下》

38、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見《孟子·滕文公上》。勞心者: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勞力者:從事體力勞動的人。這兩句大意是:做腦力勞動的人統治人,做體力勞動的人被人統治。這裡的“勞心者”,指的主要是統治階級,而“勞力者”指的是從事生產的人民。這兩句本義是說統治階級和勞動人民地位不同,分工不同,勸導不同地位的人要各司其職,而主要又是勸導統治階級負起“治人”的責任,其含有抬高統治階級,睥睨勞動人民的思想。孟子這些話是反駁墨子學派中的`許行主張人人應當自耕而食,自織而衣,國君和人民應當“並耕”的空想主義而說的。從原始公社制發展到奴隸制社會,有了體力和腦力勞動的分工,使少數人有時間從事科學、文化、治理等工作,這是奴隸社會的文化高出於原始公社制社會的文化的原因之一。孟子主張勞心和勞力的分工,應該說是進步的;而許行人為地否認這種分別,則是倒退的,也是不現實的。幾千年來剝削階級利用孟子這種社會觀點,把~作為人剝削人的理論根據,說成勞動人民只能被人統治,使它長期起了反動的影響。

《孟子·滕文公上》

39、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上》。迷兩句大意是:拔一根汗毛對整個天下的人都有利,也不幹。這裡孟子運用丁誇張的手法抨擊揚朱的“為我”哲學,今天可引用以諷刺那些特別自利、自私、吝嗇的利己主義者。

《孟子·盡心上》

40、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戰國·孟軻《孟子·滕文公下》、枉:曲,不正。這兩句大意是:自己不正直的人,從來沒有能夠使別人正直的。孟子的弟子陳代想謁見諸侯,幹一番事業,特向孟子請教。孟子舉例子,打比喻,向陳代說明:諸侯若按召喚之禮來招致你,才可以與他合作。假若我們先屈辱自己的志向和主張,而去追隨諸侯,那就錯了,因為~。這兩句現在可以用來說明自我修養的重要性,己正者才能正人,自己不正則不能正人。

《孟子·滕文公下》

41、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戰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下》。這兩句大意是:“百姓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的人,百姓也會以他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人以知心相通。作為統治者,為百姓的快樂而快樂,說明他的情感與百姓息息相通,那麼百姓也會為他的快樂而快樂。

《孟子·梁惠王下》

42、保民而大王,莫之能於御也。

戰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上》。莫之:沒有人。御:抵禦。這兩句大意是:保護人民而稱大王的人,沒有誰能抵抗住他。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愛民,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援,就所向無敵,毆有誰能夠與他相抗衡。這兩句是體現孟子民本思想的名言,可用於說明執政者愛民的重要性。

《孟子·梁惠王上》

4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戰國·孟軻《孟子·公孫丑下》。道:真理,正義及正確的治國之道。這兩句大意是:掌握著真理和正義的人,幫助的人就多;拋棄了真理和正義的人,幫助的人就少。原文中,孟子的這兩句話是針對當時各國國君而言的。後世引用,多“得道者”、“失道者”泛指正義的和不義的人或勢力。本名句多用於說明正義的事業能得到人民的支援和擁護;倒行逆施,就會眾叛親離,導致失敗。它適用於政治鬥爭、軍事鬥爭;既適用於國內,也適用於國際,引用率頗高。

《孟子·公孫丑下》

44、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見《孟子·粱惠大王下》。這兩句大意是:以百姓的憂愁作為自己的憂愁的執政者,百姓也會以他的憂愁作為自己的憂愁。愛民利民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內容。他認為:作為統治者,知道愛民,為百姓分憂解愁,當他有了困難時,百姓也會支援他,幫助他解決困難。可用於說明統治者為百姓解憂對於鞏固自己統治的重要關係。

《孟子·粱惠大王下》

45、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見《孟子·離婁上》。不虞:意料不到。求全:要求完美無缺。這兩句大意是:有意料不到的讚美,也有過於苛求的責備。此二句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譭譽的。“不虞之譽”是指自已未曾意料到的讚美,是突如其來的稱譽,自然應非常高興。而“求全之毀”是指超過了心理承受能力的批評和指責,如言過其實,求全責備,自然令人非常不愉快。孟子在這兩種現象前以肯定的語氣詞“有”暗示人們一各種各樣的譭譽都有,應各有各種心理準備。可以此二句說明應正確對待譭譽,“有不虞之譽”時,切勿過於興奮;遇“求全之毀”對,切勿太生氣。

《孟子·離婁上》

46、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下》。社稷(jì季):國家。君:冒君。這幾句大意是:人民最為寶貴,國家次於人民,而國君君的價值最輕。這是孟子著名的言論,知名度很高,講人民、國家和國君三者的價值和地位。人民最為重要,國家次之,君又次之。因為無民即無所謂國,無國也無所謂君。這幾句集中體現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論述民本思想及孟子思想時常被引用。

《孟子·盡心下》

47、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下》君子的操行、修養自己開始,從而平治天下。孟子很看輕那些“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於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放棄自己的田地卻去耕耘別人的田地,要求別人的很多,要求自己的很少)的人。孟子認為作為君子,應以“修身為本”,大家都從自己“修其身”做起。這樣就可以達到天下平。在“修其身而天下平”這個意義上,孟子奉勸大家從“我”做起,在今天仍很有啟迪意義。

《孟子·盡心下》

48、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戰國·孟軻《孟子·腺文公上》。上:在上位的人。好(hào號):愛好。這兩句大意是:在上位的人有什麼愛好,在下面的人一定愛好得更厲害啊。這兩句後被概括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用來說明上行下效的重要性道理,強調上層人物對下面的人影響很大,不僅下級會跟著上級學,而且還會層層加碼,超過原來的程度。現在可用來說明領導者的一舉一動都會對下面造成影響,身居領導崗位的人要嚴於律己,言行都要審慎。

《孟子·腺文公上》

49、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

戰國·孟軻《孟子·騰文公上》。屨(ju據):鞋。巨屨,指做工精緻、質量好的鞋子;小屨,指做工粗糙、質量低劣的鞋子。賈:通“價”。這兩句大意是:好鞋、壞鞋賣一樣的價錢,人家難道肯幹嗎?這兩句以出售鞋子為比喻,說明了在商品經營中以質論價的原別,可供論述商品生產、銷售中質量的重要性時引用,也可引用說明事物之間存在著許多差異,不能等量齊觀。

《孟子·騰文公上》

50、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戰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下》。誅:殺。一夫:獨夫民zei。紂:商代最後一個君大王,因荒淫殘暴而國亡身死。弒(shI示):封建時代張臣下殺君為“弒”。這兩句大意是:只聽說殺了一個獨夫民zei紂,沒有聽說是弒君。孟子以“誅”與“弒”,“一夫”與“君”相分別,表示殘暴荒淫、亂國禍民之君該殺,不能稱為犯上作亂。可用於表示殘暴的統治者該被殺,死不足惜。

《孟子·梁惠王下》

關於孟子的故事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軻對齊大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大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晒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大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大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

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軻所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

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