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語錄名言>

孟子關於人道的名言

語錄名言 閱讀(2.72W)

孟子,有“亞聖”之稱一代儒家宗師,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以下是孟子關於人道的名言,歡迎閱讀。

孟子關於人道的名言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2)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其進銳者,其退速。

(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7)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10)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11)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

(12)仁者無敵。

(1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14)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15)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1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17)仁則榮,不仁則辱。

(18)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19)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

(20)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2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2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5)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26)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27)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28)尊賢使能,俊傑在位。

(29)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30)民事不可緩也。

(31)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32)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

(33)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34)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

(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6)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

(38)人皆可以為堯舜。

(39)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40)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4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4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43)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44)養心莫善於寡慾。

(45)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46)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7)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48)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49)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50)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51)有為者闢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52)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53)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54)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55)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56)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的文學成就

先秦文化伴隨著歷史的發展,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特點:夏商神祕厚重的巫文化,西周和諧典雅的禮樂文化,戰國璀璨紛繁的百家爭鳴。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諸子各家以道家的莊周、儒家的孟軻與荀卿、法家的韓非以及縱橫家最為重要,他們立足於現實,很少提及春秋時流行的天命等思想,自覺創作精神也大為增強。在文學風格上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可謂是百花齊放,:莊子的行雲流水恢弘詭譎,荀子的理懿辭雅體大思精,韓非子的寓言說理形象生動,孟子的氣盛言宜好辯明道。今天我們主要來看看儒家經典《孟子》一書的文學成就。

  一.作者及著作簡介

孟子,名柯,今山東鄒縣人,生活在戰國前期,敬仰並弘揚孔子學說,行事似孔子,遊說各國,宣言德治仁政,言仁義而不言利,而當時各國以力相爭,受時代趨勢所限,孟子思想終不能被任用,退而著書。

《孟子》七篇主要記錄孟子的談話,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著作①2343,集中反映了孟子對儒家學說的繼承和發展,表現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論,屬於對話體論辯文,較《論語》有所發展,篇幅加長,議論增多,很多段落圍繞一箇中心,結構完整,條理清楚。

  二.《孟子》的文學成就

(一).刻畫出人物形象――孟軻大思想家的鮮活形象。

孟子的一生都孜孜於遊說各諸侯國君,宣傳施行堯舜之王道仁政的主張;他自傲自負,鋒芒畢露,好辯善辯,動輒與人言辭交鋒,必欲爭勝。從他與門人弟子和其他一些人物的交談中,以及書典籍中對孟子行為的一些描述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孟子的性格特徵,例如:“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傲岸個性,“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的靈活變通,“禮,朝廷不歷位而相與言,不逾階而相揖也。我欲行禮,子傲以我為簡,不亦異乎”的正直不屈,“子聞之也,舍館定,然後求見長者乎”的火爆直言,“不幸而有疾,不能還朝……昔老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弔……不得已而之景醜氏宿焉”的倔強等等。此外孟子性格上的仁愛與民同樂在孟子的言行中也是顯而易見的。

正如孟子自己所說的“知人論世”,孟子這一鮮活形象的塑造使後人的研究與學習如虎添翼。

  (二)精彩的論辯方法――類比推理 譬喻演繹

《孟子》中的文章善辯,有較高的論辯藝術,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覆詰難,迂迴曲折地將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如“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託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遊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巧妙設問,利用對話體論辯文的特點,緩緩道來,正如趙岐在《孟子章句題辭》中所說:“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②94。

2.在論辯中孟子常常用比喻的手法,化抽象的.道理為具體的形象,淺近簡短,使論辯富於形象性;此外《孟子》中也有一些生動有趣的寓言故事,用寓言故事闡述抽象的道理,貼切深刻。如“民之歸仁,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以一個簡單的比喻表現出民眾貴仁的必然趨勢,《齊人有一妻一妾》以齊人的言行比喻官場中鑽營富貴利祿之徒的卑鄙無恥與醜惡,“緣木求魚”的荒唐可笑等等。這些藝術手法使本身枯燥的說教具有了極大的藝術感染力,也增強了論點的可解性,同時又對我國文學的論辯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磅礴的風格特徵――凌厲浩然之文風

《孟子》散文的重要風格特徵就是如瀑布般傾瀉而下的浩然文風,感情強烈激盪。正如蘇洵在《上歐陽內翰書》中所說:“孟子之文語約而意盡,不為刻斬絕之言,而其鋒不可犯”。形成這種讀來頗具力量感的文風,既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從內部來看,文如其人的文論是有一定道理的:孟子一生滿懷熱忱地推行王道仁政,斥利求義,藐視封建權威,鄙視富貴功名,一心期望能通過先王聖蹟儒家仁愛來平息戰亂,還百姓一乾二淨的清平之世。這是孟子人格精神中最令人敬佩的一點,也正是這種信仰追求,使孟子成為剛正不阿、大膽潑辣,有鮮明個性,有激越情感的儒者。在這種情感的驅使下,文章也便自然而然地灌注了凌厲浩然之風。

從外部原因看,論辯出現了大量的排比句、對偶句、疊句等手法,這些極具節奏感和音樂性的修辭手法的運用,進一步從外部提升瞭如江河決堤般的磅礴氣勢。如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韌性。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對偶句式排比句式,言辭或悲壯或洋溢,氣勢漸生,使文章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四).語言特點――精煉生動 明白曉暢 平實淺近

《孟子》文筆淺顯自然,大量運用排比、感嘆等修辭,有口語的特點,爽朗明快。如孟子教導學生說:“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讀來如見其人;孟子的“五不孝”:“惰其四友,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治世教人之語讀來琅琅上口,通俗易懂,平實淺近,明白曉暢。《孟子》的語言繼承發展《論語》、《左傳》、《國語》等開創的新的書面語形式,形成一種精煉簡約、深入淺出的語言風格,之後統治我國兩千多年的標準書面語,在這裡已經成熟了②95。

以上是對《孟子》文學成就的簡要綜述,鮮活生動的人物、精彩有力的論辯、磅礴浩然的文氣、爽朗明快的語言源源不斷地傳遞著孟子的思想,訴說著先秦儒家的風采,穿越歷史的塵囂,經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