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語錄名言>

中國青春勵志人物介紹

語錄名言 閱讀(1.12W)

在中國,有一些勵志人物值得我們學習,他們代表這青春時代的標緻,以下是小編幫你們整理的中國青春勵志人物,一起來學習啦。

中國青春勵志人物介紹

  中國青春勵志人物:潘曉婷

——成功,不在於贏了多少對手,而是能不能一直贏自己

潘曉婷,中國職業檯球花式九球打法選手,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是中國檯球界第一位獲得世界錦標賽冠軍的選手,WPBA2008賽季排名第三 。

1998年參加中國國內第一次舉辦的女子“九球”賽榮獲冠軍。從1998年到2000年,潘曉婷在中國國內保持不敗,連續榮獲6項全國冠軍。2002年11月,在第35屆日本大阪九球公開賽上榮獲女子組冠軍。

2013年10月在CBSA國際美式檯球冠中冠女子精英賽中,潘曉婷以9比6擊敗陳思明,加冕冠軍,獲得個人職業生涯的10個世界比賽冠軍頭銜、首枚亞運9球金牌、全國體育大會三連冠和大滿貫記錄。被譽為中國的“九球天后” 。

正文:

我一直覺得,性格很大程度上能夠決定命運。我就是個內向、安靜、骨子裡要強的人,有人稱我為“寂寞高手”。我小時候的理想是當個畫家。我3歲開始學畫,那時候,父母去上班,因怕我一人在家不安全,就把我反鎖在家裡,一鎖就是一整天,而我就安安靜靜地呆在家裡畫畫,一畫也是一整天。從那時起,我就養成了獨處和靜思的習慣。至今,我的朋友也不多。朋友多的話難免要應酬,應酬就要進入嘈雜的公共場所和方方面面的人接觸,這樣既佔用我練球的時間,也不符合我的個性。我一個人呆在家裡看書、看搞笑碟片,吃點零食,偶爾陪媽媽逛街。壓力特別大的時候練練瑜伽,一個人靜靜地打坐,聽聽輕鬆的音樂減壓,就是我很享受的業餘生活狀態。

現在想想,安靜的人真的很適合做職業檯球手,因為打檯球需要很專注,凝神思考,耐得住性子,不急不躁,心理素質要特別穩定……而這些,我都具備。如今,能耐得住寂寞的人不多,我偏是其中之一。所以說,先忍受寂寞,再當高手吧。好的心態是成功的必備條件。

有一次,我在美國打公開賽期間,和愛裡森費舍爾打的那場球,令我終生難忘。我曾經和這個世界排名第一的選手交過兩次手,過往一勝一負的戰績,讓我在比賽中得以輕裝上陣。比賽進行到決勝盤8比8平時,局勢對我來說是有利的,可我沒把握好機會。再者,比賽主場在美國,美國人當然希望自己的選手能贏,所以在我擊關鍵一杆時,主辦方突然廣播通知,說觀眾可以換票離場了,結果有些觀眾就開始在場上走動,這種混亂的局面影響了我的情緒,我最終輸掉了本來可以勝利的比賽。

賽後,我沮喪極了!我跟愛裡森這個世界排名第一的頂尖選手已較量到最後,但由於我的失誤,沒能戰勝自己的偶像,這是我無法原諒自己的。當晚,我徹底失眠。和父親通話時我說:“這場球,我會記一輩子!”睡不著的時候,我就重溫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在一望無際的沼澤裡行走,但她卻迷路了。聰明的女孩沒有慌亂,而是沿著自己一路留下的腳印回到出發的`地方,開始試走新的路線,最終,她離開了茫茫無際的大沼澤。這個故事再一次鞭策我,即使輸了一場比賽,只要能從中找到失誤和欠缺之處,總能回到起點重新開始。

人不可能事事順利,一路走來,留下腳印,能找到來時的路就好。這件事之後,我思考過,也許,人能贏自己比贏別人要重要許多。

我的同行說過這樣的話:“潘曉婷能有今天的成績,在意料之中。”可能,他們知道我的付出是常人無法比擬的。我15歲開始在父親的球館裡練球,一呆就是4年。球館裡有個小屋子,裡面的一張單人床、一個衣櫃就是我全部的財產。那4年裡,父親給我做了硬性規定,每天練球8至12小時,沒有周末,一個禮拜只能休息半天。即使我病了,上午在醫院打點滴,下午回到球館還是要補足當天的練球時間。

以前,家裡經濟拮据,父親陪我到北京參加比賽,我們就從山東濟寧乘火車一路站到北京。在北京,因為沒錢,我和父親只能住18元錢一晚的地下室。地下室陰暗潮溼,推門就能聞到刺鼻的黴味兒。第一次拿了全國冠軍,獎金只有4000元,為了能細水長流,我和父親在全聚德只點了半份烤鴨。看著那半份香氣撲鼻的烤鴨,我卻痛哭不止。

所有這一切,我都忍受了。因為,我15歲開始摸球杆時,父親就說過,要想做到最好,就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犧牲更多。父親當過國家級的足球運動員、籃球裁判,後來改行當廚師,又被評為魯菜特一級廚師。父親希望我像他一樣,做事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金字塔尖上的人。

為實現這樣的目標,人家練3個小時的球,我要多練好幾個小時,這樣才可能趕超別人。所以,吃不了這份苦,受不了這份罪,趁早放棄,另謀出路;但是,一旦選擇了這條道,想要成功,吃苦就成了最基本的準備。就看人有沒有對苦難的耐受力,耐受力強的人早晚都能品嚐到成功的喜悅。說到底,一個人的成功,不在於贏了多少對手,而是能不能一直贏自己。

  中國青春勵志人物:王小丫

——危機感成就的央視名嘴

因為下崗,所以就會有危機感;因為有危機感,所以才會拼搏;因為拼搏,所以才會成功。

《開心辭典》開播以後,王小丫以趣味而又幽默的主持風格給億萬觀眾帶來了啟迪與歡笑。並因此一舉成名,成為央視金牌節目的金牌主持人。然而,王小丫的成功卻源於她的一段下崗經歷

王小丫出生在四川省涼山彝族地區一個普通的職工家庭。父親是報社編輯,母親是工廠工人。1990年9月,王小丫從四川大學經濟系畢業後分配到四川《改革時報》當記者。記者的工作雖然辛苦,但是女承父業,又與自己學習的專業對口,她感到很滿足。可是,一場改革的風暴使她不得不重新考慮自己的人生。

《改革時報》是四川省一家經濟類報紙,後改名為《新經濟時報》、《城市購物導報》。幾易其名並沒有徹底改變報社的厄運。發行量提不上去,經費困難,舉步維艱,這種困境使報社不得不進行改革。這件事發生在1996年7月,當時的王小丫已經在這工作了6年。本來,科班出身的她留在報社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可是,那一刻,她猶豫了。面對幾十位白髮蒼蒼的老編輯老記者,她選擇了放棄,把有限的機會讓給了別人。

王小丫下崗後,單槍匹馬到北京去謀生。那個時候,京漂似乎是一種時髦的職業。在北京,有數十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知識分子。要想在北京靠文字混飯吃,談何容易,不少人混不下去,甚至流落街頭。面對數十萬的競爭對手,剛剛下崗的她更加充滿了危機感。她決定重新學習,以此獲得新的機遇。為此,她報考了北京廣播學院廣電文學系,研修電視文學。1997年,她在北京廣播學院廣電文學系結業後,到中央電視臺經濟部實習。

她是一個性格內向甚至“不會說話”的人。她第一次去採訪的時候居然不知道怎麼提問。然而,下崗的經歷使她充滿了危機感,每次採訪前,都要認真做好準備,強迫自已改變。好在是經濟學科班出身,加之一年的電視文學研修,使她很快找到了採訪的感覺。她的出色表現引起了領導的注意,馬上由實習記者轉為正式記者。

1998年,央視經濟欄目改版,開闢了《經濟半小時》欄目。新欄目的籌建需要新的節目主持人。單位推薦她參加《經濟半小時》主持人競選。當時,她已經30 歲,並不是播音主持專業畢業。然而下崗的經歷使她恐懼,同時,也激發著她的火一樣的拼搏精神。她抓緊時間備戰,虛心向有經驗的導播請教。“經濟”是一個學術性很強的名詞,聽起來冷冰冰的。為了能讓自己與眾不同,她硬是把那些深不可測的東西完全在生活中找到對應,把經濟變得感性又通俗。所以,在試鏡頭的時候,她的嫻熟而又通俗的播音風格贏得了評委的認可,她成功入住《經濟半小時》。

真正讓她在央視走紅還是在《開心辭典》這個欄目。2009年,湖南衛視的《魯豫有約》欄目走紅熒屏。央視為了提高收視率,決定開辦《開心辭典》。開始的時候,央視決定黃安為節目主持人,她只是黃安的助理,幹些幫忙抱獎品之類的活。已經走紅熒屏的她給黃安當助手?這在別人看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是,她覺得這是很正常的。導演選不中自己,這說明自己的能力不行。這種意識使她充滿了危機感。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她不但仔細做筆記,還把節目錄像帶回家反覆鑽研。一次,黃安因故不能參加欄目製作,作為助理的她便代替黃安做了一期節目。這期節目受到了觀眾的好評,收視率直線上升。終於,她替代了黃安。事後,黃安說: “我早就知道我快要做不下去了,因為我己經被人家‘偷師’不少。她能夠成功,我祝賀她!”

因為下崗,所以就會有危機感;因為有危機感,所以才會拼搏;因為拼搏,所以才會成功。下崗的經歷鍛造了王小丫,成就了一代央視名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