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語錄名言>

中國外交部發言語錄

語錄名言 閱讀(3.07W)

60後發言人”群

中國外交部發言語錄

今年1月14日,外交部新聞司和北京市外辦共同舉辦了新年招待會。在會上,已擔任外交部發言人六年半、新聞司司長近三年的劉建超宣佈了自己即將卸任的訊息。他說,“我在外交部新聞司連續工作了十年,到了說再見的時候,這將是我最後一次以司長的身份主持新年招待會。”

劉建超還在新年招待會上向與會記者介紹了其接任者——原任外交部政策規劃司司長一職的馬朝旭。劉建超介紹說,新任司長馬朝旭與他年紀相仿。“我們接觸交往很多,他是一位經歷非常豐富的外交官。”

時隔月餘,60後馬朝旭出色完成首次身份亮相。而在他此前的三個發言人,劉建超、秦剛、姜瑜,也都是六十年代出生。他們被視為“網路時代的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或是“60後發言人”。

三個人中,劉建超2002年開始擔任外交部發言人。六年過去了,他已升任新聞司司長,並且成為迄今為止任期最長的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的發言風格,被熟悉他的記者歸結為“沉穩、大氣、睿智”,而且從不迴避外國媒體提出的敏感問題。

秦剛,被同事們公認為“帥哥”,擔任外交部發言人已逾三年,但他第一次亮相外交部新聞釋出廳時的情景,仍被許多常年跑時政新聞的記者津津樂道。那天的例行記者會結束後,秦剛沒有按慣例從釋出臺北側的小門離開,而是朝釋出廳的正門走去,當被工作人員提醒時,他笑稱“還不習慣‘走後門’”。他的首次亮相,便以幽默的風格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姜瑜,是目前外交部三位發言人中唯一的女性,她以清新的形象、柔美的嗓音和女性特有的親和力,善於在釋出會上營造和諧的氣氛,與中外記者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但在涉及中國國家利益的原則問題上,溫和的她也會表現出強硬的姿態。

這三位“60後”,肩負著向世界說明中國的重任。隨著中國對外開放度的不斷提高,他們不僅要熟悉外交領域各項事務,而且經常要回答一些“非外交問題”。這是與老一代發言人相比,三位年輕的發言人面臨的新挑戰。例如“三鹿奶粉事件”就成為外交部記者會的熱門話題,為此,姜瑜多次與國家質檢總局等部門溝通,積極迴應外國記者的提問。

不說“無可奉告”

因為年輕,他們的視野更加開闊,思維更加活躍,心態也更加開放。對於曾經被戲稱為發言人口頭禪的“無可奉告”四個字,劉建超就曾表示,自己從未對媒體說過這四個字。他認為,發言人與記者之間是一種合作伙伴的關係,記者向你提問的時候,實際上是給你提供了一個向公眾解釋的機會。

本著這種開放、有問必答的態度,從2000年開始,外交部新聞司設立了發言人移動值班電話,每天二十四小時回答記者提問,這種做法在國際上也是少見的。這部行動電話由新聞釋出處的工作人員輪流值班,下班後、節假日,不論幹什麼都得隨身攜帶,隨時準備回答問題。

曾長期在外交部新聞司釋出處工作的鄒建華介紹說,美國發言人在回答問題時,碰到回答不了的問題,有時會停下來翻看口徑本,看完後再回答。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從未這麼做過;美國發言人在拒絕回答某一問題時,表達更生硬,更直接。如,“我不想回答你這個問題”、“我今天不想回答這個問題”、“今天我不想說更多”等。

由於代表中國政府形象,外交部剛剛建立發言人制度的時候,發言人大多數時候都是“照本宣科”,一絲不苟地按照既定口徑回答問題。發言人往往給人嚴肅、不苟言笑的感覺。鄒建華對此也予承認,但他同時指出,這種現象已經在改變。

最有代表性的是劉建超於2002年6月的首次亮相,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

由於當日適逢中國足球隊亮相世界盃,發言人巧妙地用足球這一世界通行的語言,令外交部新聞釋出廳變得格外輕鬆,展現出外交部發言人親和幽默的一面。“這次釋出會可能是外交部新聞釋出會史上氣氛最為輕鬆的一次,自始至終充滿笑聲。”鄒建華說。

現在,年輕的發言人們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理念:“政策是國家的,但語言是自己的。”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支援下,三位發言人留下了許多“精彩語錄”。

在一次例行記者會上,針對有外國記者屢屢提出“中國-軍費不透明”的問題,秦剛在重申了中國堅持和平發展的外交政策後,突然話鋒一轉,反問記者:“如果你的鄰居總是扒著你家的門縫窺視,還叫嚷'開啟你家的.門,讓我看看裡面有什麼',你作何感受?是不是該報警?”

而劉建超趣答“扔鞋”事件,更精彩傳人。

2015年12月16日,外交部舉行例行記者會。有記者問:日前美國總統布什訪問伊拉克時,一名伊拉克記者在布什舉行記者會時向他扔鞋子,你對此有何評論?我們採訪了一些北京民眾,大部分人都認為這件事情很正常,因為美國太強勢了,你怎麼理解這種情緒?

劉建超答道:北京一些民眾怎麼看這件事是個人的事,但是我認為對一個國家領導人應該有起碼的尊重。這件事也提醒我在這裡觀察誰要舉手提問題的時候,同時還要注意誰在解鞋帶。

妙趣橫生,又傳表達意,贏得滿堂喝彩。

不搞“出氣外交”

作為網路時代的發言人,劉建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每次釋出會後一個是看媒體報道,另一個就是看網友評論。他說,釋出會實錄在外交部網站刊登後,入口網站都會全文轉載,什麼樣的評論都有,說好的說壞的都有,說自己太胖的也有,說你強硬的有說你軟弱的也有。對於過於偏激的言論不用太理會,但如果有一個回答被“群起而攻之”時就得想想,是不是自己沒說明白。網民的意見很值得我們重視,怎樣才能使我們的表態更鮮活,更接近百姓,這就需要通過公共外交等方式加強溝通,大家對背景清楚了,就會更理解我們的表態。

劉建超說,外交需要老百姓的支援,民意也會對外交政策產生影響。但外交又不能完全迎合,因為很多內情,不直接搞外交的人們並不太清楚。所以好多事情要適當地和老百姓講。要重視民意、妥為溝通,有人一時有誤解也不能怪罪,因為這不是他們的專業,這就需要外交官與公眾進行溝通,揭開外交的神祕面紗。外交不能搞成“出氣外交”,因為出氣並不一定能辦成事。

吃飯睡覺都在琢磨提問

由於經常在媒體上露面,三位發言人也擁有不少“粉絲”。熱心的網友為他們分別在網上開設了“貼吧”,熱議他們的精彩發言,有細心人還為他們在著裝等細節問題上出謀劃策。

不過,他們也並不是總能贏得公眾的理解。在2015年的一次外交部開放日上,劉建超向來訪的大學生“訴苦”:有人給發言人寄來兩粒鈣片,諷刺發言人在有些問題上表態太軟,需要補鈣。

對於人們對發言人和外交政策存在的一些誤解,姜瑜認為,這是因為長期以來外交留給老百姓的印象太神祕,因此才需要通過舉行開放日等活動,加強與公眾的溝通。

曾長期在外交部新聞司釋出處工作的鄒建華參贊,曾作為發言人的主要助手,協助過崔天凱、朱邦造、章啟月、劉建超等八位新聞發言人,參與和負責組織了近五百場外交部新聞釋出會。

鄒建華說,各種問題難不倒他們,這是發言人及其助手們事先精心準備的結果。為了準備釋出會,發言人要熟悉國內外局勢,正確把握政府的態度和立常他們每天都要大量閱讀報刊、收聽收看各國電臺電視。可能吃飯、睡覺甚至上下班的路上都在琢磨記者的提問。

“中國面孔”背後

發言人背後還有一個得力的助手團隊,即新聞釋出處工作人員。他們全天候地跟蹤形勢,分析輿情動態,幫發言人設想問題,準備答問口徑。據悉,這是一個非常年輕的集體,十幾個工作人員的平均年齡僅在二十五歲左右。

鄒建華總結這個處的兩大特點:一是緊張。“別看一週就兩次新聞釋出會,但準備工作的工作量卻是巨大的。每次就像打仗一般。一切都圍著口徑轉,忙得不可開交。走路恨不得小跑,說話沒有時間慢條斯理。在這個處工作時間長了,慢性子也得變成急性子。”

二是加班加點多,有時甚至天天需要加班。每次新聞釋出會結束後,新聞釋出會的答問情況要整理成文並翻譯成英文上網。“即使週末和節假日也閒不祝髮生突發事件,隨時會被召喚到部里加班。”

從1983年到現在,26年間,幾任外交部長有兩位曾擔任過發言人。

首位發言人只說三句話

相對於這個“60後發言人”群,當初的發言人,似乎更“持重”一些。

據介紹,外交部第一次以外交部發言人名義舉行新聞釋出會,是在1982年3月26日,國務院前副、時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的錢-其-琛就中蘇關係釋出訊息。

錢-其-琛在他的回憶錄《外交十記》裡開篇就寫到這場由他主持的新聞釋出會:“作為外交部首位新聞發言人,我釋出了一個只有三句話的簡短宣告……,宣告唸完後,沒有提問,也不回答問題。第一次新聞釋出會就結束了”。

這是外交部發言人首次出現在國內國際媒體的視野中。新聞釋出會沒有座位,地點在當時外交部主樓門廳處。七八十位中外記者受邀出席,大家就站在錢-其-琛周圍。

1983年,在當時改革開放的形勢下,為了滿足中國對外宣傳的需要,外交部領導決定正式建立外交部新聞釋出制度。其年3月1日,中國外交部舉行首次例行記者會。時任新聞司司長的齊懷遠,以外交部發言人名義主持記者會並向中外記者宣佈,中國外交部從即日起建立發言人制度。

劉建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二十多年了,發言人制度在形式上發生了不少變化。現在中國外交部每週在寬敞氣派的釋出廳裡,舉行兩次例行釋出會。以前發言人是坐著的,現在改成站著了;開始的時候只發布不答問,現在每次都要答問;以前限制釋出時間,比如說半個小時,現在是不限制時間,所有記者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提問,每場釋出會都到沒人舉手才告結束。

從這些變化中,能看出中國的開放在不斷擴大,媒體對中國的關注程度在增強,這也顯示出,隨著我們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影響力的擴大,中國的聲音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