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幼兒>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幼兒 閱讀(1.27W)

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準備了一份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希望大家喜歡。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一)科學探究

目標1 親近自然,喜歡探究

教育建議

1.經常帶幼兒接觸大自然,激發其好奇心與探究慾望。如:

為幼兒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積極性感染和帶動幼兒。

和幼兒一起發現並分享周圍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現象,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

通過拍照和畫圖等方式保留和積累有趣的探索與發現。

2.真誠地接納、多方面支援和鼓勵幼兒的探索行為。如:

認真對待幼兒的問題,引導他們猜一猜、想一想,有條件時和幼兒一起做一些簡易的調查或有趣的小實驗。

容忍幼兒因探究而弄髒、弄亂、甚至破壞物品的行為,引導他們活動後做好收拾整理。

多為幼兒選擇一些能操作、多變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廢舊材料,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幼兒拆裝或動手自制玩具。

目標2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教育建議

1.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事物,學習觀察的基本方法,培養觀察與分類能力。如:

支援幼兒自發的觀察活動,對其發現表示讚賞。

通過提問等方式引導幼兒思考並對事物進行比較觀察和連續觀

引導幼兒在觀察和探索的基礎上,嘗試進行簡單的分類、概括。如:根據運動方式給動物分類,根據生長環境給植物分類,根據外部特徵給物體分類等等。

2.支援和鼓勵幼兒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動手動腦尋找答案或解決問題。如:

鼓勵幼兒根據觀察或發現提出值得繼續探究的問題,或成人提出有探究意義且能激發幼兒興趣的問題。如:皮球、輪胎、竹筒等物體滾動時都走直線嗎?怎樣讓橡皮泥球浮在水面上?

支援和鼓勵幼兒大膽聯想、猜測問題的答案,並設法驗證。如:玩風車時,鼓勵幼兒猜測風車轉動方向及速度快慢的原因和條件,並實際去驗證。

支援、引導幼兒學習用適宜的方法探究和解決問題,或為自己的想法收集證據。如:想知道院子裡有多少種植物,可以進行實地調查;想知道球在平地上還是在斜坡上滾得快,可以動手試一試;想證明影子的方向與太陽的位置有關,可以做個小實驗進行驗證等。

3.鼓勵和引導幼兒學習做簡單的計劃和記錄,並與他人交流分享。如:

和幼兒共同制定調查計劃,討論調查物件、步驟和方法等,也可以和幼兒一起設法用圖畫、箭頭等標識呈現計劃。

鼓勵幼兒用繪畫、照相、做標本等辦法記錄觀察和探究的過程與結果,注意要讓記錄有意義,通過記錄幫助幼兒豐富觀察經驗、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絡和分享發現。

支援幼兒與同伴合作探究與分享交流,引導他們在交流中嘗試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體驗合作探究和發現的樂趣。如一起討論和分享自己的問題與發現,一起想辦法收集資料和驗證猜測。

4.幫助幼兒回顧自己探究過程,討論自己做了什麼,怎麼做的,結果與計劃目標是否一致,分析一下原因以及下一步要怎樣做等。

目標3 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

教育建議:

1.支援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和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如:

和幼兒一起通過戶外活動、參觀考察、種植和飼養活動,感知生物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以及生長髮育、繁殖和死亡的過程。

給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和適宜的工具,支援幼兒在遊戲過程中探索並感知常見物質、材料的特性和物體的結構特點。

2.引導幼兒在探究中思考,嘗試進行簡單的推理和分析,發現事物之間明顯的關聯。如:

引導5歲以上幼兒關注和思考動植物的外部特徵、習性與生活環境對動植物生存的意義。如兔子的長耳朵具有自我保護的作用;植物種子的形狀有助於其傳播等。

引導幼兒根據常見物質、材料的特性和物體的結構特點,推測和證實它們的用途。如:帶輪子的物體方便移動;不同用途的車輛有不同的結構等等。

3.引導幼兒關注和了解自然、科技產品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逐漸懂得熱愛、尊重、保護自然。如:

結合幼兒的生活需要,引導他們體會人與自然、動植物的依賴關係。如:動植物、季節變化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常見災害性天氣給人們生產和生活帶來的影響等。

和幼兒一起討論常見科技產品的用途和弊端,如:汽車等交通工具給生活帶來的方便和對環境的汙染等。

(二)數學認知

目標1 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

教育建議:

1.引導幼兒注意事物的形狀特徵,嘗試用表示形狀的詞來描述事物,體會描述的生動形象性和趣味性。如:

參觀遊覽後,和幼兒一起談論所看到的事物的形狀,鼓勵幼兒產生聯想,並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如:熊貓的身體圓圓的,全身好像是一個個的圓形組成的。

和幼兒交談或讀書講故事時,適當地運用一些有關形狀的詞彙來描述事物,如看圖片時,和幼兒討論奧運會場館的形狀,體會為什麼有的場館叫“水立方”,有的叫“鳥巢”。

2.引導幼兒感知和體會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數,關注周圍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數的資訊,體會數可以代表不同的意義。如:

和幼兒一起尋找發現生活中用數字作標識的事物,如電話號碼、時鐘、日曆和商品的價籤等。

引導幼兒瞭解和感受數用在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如天氣預報中表示氣溫的數代表冷熱狀況;鐘錶上的`數表明時間的早晚等。

鼓勵幼兒嘗試使用數的資訊進行一些簡單的推理。如知道今天是星期五,能推斷明天是星期六,爸爸媽媽休息。

3.引導幼兒觀察發現按照一定規律排列的事物,體會其中的排列特點與規律,並嘗試自己創造出新的排列規律。如:

和幼兒一起發現和體會按一定順序排列的隊形整齊有序。

提供具有重複性旋律和詞語的音樂、兒歌和故事,或利用環境中有序排列的圖案(如按顏色間隔排列的瓷磚、按形狀間隔排列的珠簾等),鼓勵幼兒發現和感受其中的規律。

鼓勵幼兒嘗試自己設計有規律的花邊圖案、創編有一定規律的動作,或者按某種規律進行搭建活動。

引導幼兒體會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有一定順序和規律的,如一週七天的順序是從週一到週日,一年四季按照春夏秋冬輪迴等。

4.鼓勵和支援幼兒發現、嘗試解決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數學的問題,體會數學的用處。如:

拍球、跳繩、跳遠或投沙包時,可通過數數、測量的方法確定名次。

討論春遊去哪裡玩時,讓幼兒商量想去哪裡玩?每個想去的地方有多少人?根據統計結果做出決定。

滑滑梯時,按照“先來先玩”的規則有序地排隊玩。

目標2 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係

教育建議

1.引導幼兒感知和理解事物“量”的特徵。如:

感知常見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粗細等量的特徵,學習使用相應的詞彙描述這些特徵。

結合具體事物讓幼兒通過多次比較逐漸理解“量”是相對的。如小亮比小明高,但比小強矮。

收拾物品時,根據情況,鼓勵幼兒按照物體量的特徵分類整理。如整理圖書時按照大小擺放。

2.結合日常生活,指導幼兒學習通過對應或數數的方式比較物體的多少。如:

鼓勵幼兒在一對一配對的過程中發現兩組物體的多少。如,在給桌子上的每個碗配上勺子時,發現碗和勺多少的不同。

鼓勵幼兒通過數數比較兩樣東西的多少。如數一數有多少個蘋果,多少個梨,判斷蘋果和梨哪個多,哪個少。

3.利用生活和遊戲中的實際情境,引導幼兒理解數概念。如:

結合生活需要,和幼兒一起手口一致點數物體,得出物體的總數。

通過點數的方式讓幼兒體會物體的數量不會因排列形式、空間位置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如鼓勵幼兒將一定數量的扣子以不同的形式擺放,體會扣子的數量是不變的。

結合日常生活,為幼兒提供“按數取物”的機會,如遊戲時,請幼兒按要求拿出幾個球。

4.通過實物操作引導幼兒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係,並用“加”或“減”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如:

遊戲中遇到讓4個小動物住進兩間房子的問題,或生活中遇到將5塊餅乾分給兩個小朋友問題時,讓幼兒嘗試不同的分法。

鼓勵幼兒嘗試自己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如家裡來了5位客人,桌子上只有3個杯子,還需要幾個杯子等。

購少量物品時,有意識地鼓勵幼兒參與計算和付款的過程等。

目標3 感知形狀與空間關係

教育建議

1.用多種方法幫助幼兒在物體與幾何形體之間建立聯絡。如:

引導幼兒感受生活中各種物品的形狀特徵,並嘗試識別和描述。如感受和識別盤子、桌子、車輪、地磚等物品的形狀特徵。

鼓勵和支援幼兒用積木、紙盒、拼板等各種形狀材料進行建構遊戲或製作活動。如用長方形的紙盒加兩個圓形瓶蓋製作“汽車”。

收拾整理積木時,引導幼兒體驗圖形之間的轉換。如兩個三角形可組合成一個正方形,兩個正方形可組合成一個長方形。

引導幼兒注意觀察生活物品的圖形特徵,鼓勵他們按形狀分類整理物品。

2.豐富幼兒空間方位識別的經驗,引導幼兒運用空間方位經驗解決問題。如:

請幼兒取放物體時,使用他們能夠理解的方位詞,如把桌子下面的東西放到窗臺上,把花盆放在大樹旁邊等。

和幼兒一起識別熟悉場所的位置。如超市在家的旁邊,郵局在幼兒園的前面。

體育、音樂和舞蹈活動中,引導幼兒感受空間方位和運動方向。

和幼兒玩按指令找寶的遊戲。對年齡小的幼兒要求他們按語言指令尋找,對年齡大些的幼兒可要求按照簡單的示意圖尋找。

史上最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析》

1. 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動作靈敏協調。

走/爬:

(1)小班能沿直線或在較窄的物體上走一段距離。中班能在較窄物體上走突出平穩。而大班能在斜坡、蕩橋和一定間隔的物體上較平穩行走。

(2)小班能雙腳靈活上樓梯,中班能匍匐、膝蓋懸空等多種方式鑽爬,大班能手腳並用安全地爬攀風架、網等。

跑:小班分散跑能躲避他人的碰撞。中班能與他人玩追逐、躲閃跑的遊戲。大班能躲避他人滾過來的球或扔過來的沙包。

跳:小班能身體平穩地雙腳連續向前跳。中班能助跑跨跳過一定距離、或助跑跨跳過一定高度的物體。大班能連續跳繩。

球:小班能雙手向上拋球。中班能連續自拋自接球。大班能連續接球。

2.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

(1)小班能雙手抓槓懸空吊起10秒,中班15秒,大班20秒。

(2)小班能單手將沙包向前投擲2米左右,中班4米左右,大班5米左右。

(3)小班能單腳連續向前跳2米左右,中班5米左右,大班8米左右。

(4)小班能快跑15米左右,中班20米左右,大班25米左右。

(5)小班能行走1公里左右,中班1.5公里左右,大班2公里以上。(途中都可適當停歇)

3. 手的動作靈活協調。

(1)小班能用筆塗塗畫畫。中班能沿邊線較直地畫出簡單圖形或能邊線基本對摺的摺紙。大班能根據需要畫出圖形,線條基本平滑。

(2)小班能熟練的用勺子吃飯。中班能用筷子吃飯。大班能熟練的使用筷子。

(3)能用簡單沿直線剪,邊線基本吻合。中班能沿著輪廓線剪出由直線構成的簡單圖形,邊線吻合。大班能沿輪廓線剪出由曲線構成的簡單圖形,邊線吻合且平滑。並且能夠使用簡單的勞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