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幼兒>

龍抬頭的傳說與習俗

幼兒 閱讀(2.66W)

恭祭華胥氏過“龍頭節”,充滿了崇拜龍的思想觀念,以為龍治水行雨,決定莊稼豐歉,萬萬得罪不可得罪。下面小編整理的關於龍抬頭的傳說與習俗,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龍抬頭的傳說與習俗
  龍抬頭的傳說與習俗

舊時這天早晨,人們要敬奉碾子,傳說碾子是青龍的化身。有的還把磙子支起來,表示“龍抬頭”。俗話說:“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所以大人小孩多在這天剃頭理髮,意思是剃“龍頭”,以顯尊貴、圖吉利。婦女忌做針線怕“扎瞎了龍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車,怕“砸斷了龍腰、龍尾”。

其實,“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一說實為訛傳,其中的“死舅”其實是“思舊”的變音,這種說法的起因也與瀋陽有關。清朝成立後,當時不少漢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裡不剪髮以表示“思舊”,但又不敢公開與清朝政府對抗,於是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並一直流傳下來。

二月二這天大多數農家都吃“鼓撅”(手搓麵條),俗稱“頂門棍”。為什麼吃“鼓撅”?有人說,吃了“頂門棍”,把門頂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說,過春節大家都吃悶了、玩昏了,吃一頓“鼓撅”頂靈性,就開始幹活過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這天吃攪團的,說是給龍糊鱗整甲,使龍抖擻精神昇天降雨。有幾句諷刺懶婆娘的民謠說:“過了正月二十三,懶婆娘愁得沒處鑽。又想上了天,沒鞋穿;又想鑽了地,沒鏵尖;又想上了吊,丟不下二月二那頓油攪團。”當地還有在這天炒豆子的習俗,民謠曰:“二月二,龍抬頭,家家鍋裡嘣豆豆,驚醒龍王早升騰,行雲降雨保豐收。”有人還在附近的藥王廟裡燒香叩頭,祈保平安。

地方風俗:山東聊城一帶二月二這天男性都要理髮,龍抬頭這天理髮希望一年好運。

炒玉米:傳說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傳統,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並立下規條,只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並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八年級炒玉米的傳統亦保留了下來。

  “二月二 龍抬頭”的傳說與習俗

農曆二月八年級,古稱“春龍節”、“龍頭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古代民間極為盛行的節日,其中的許多習俗一直延續到現代。

實際上,之所以說“二月二,龍抬頭”,是與古代觀測天象的天文學有關。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根據日月星辰的執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又根據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將其分為四宮,並依照它們的形象將四宮附會為四種動物。其中東宮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很像想象中的龍形星象,便稱其為東方蒼龍(其它為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每年農曆二月二傍晚,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代表龍角的角宿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而整個“龍身”即其它六宿尚隱沒在地平線以下),故稱為“龍抬頭”。

那麼為什麼要在“二月二”祭龍呢?這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關係。二月二,正值驚蟄前後,也是農田春耕、春播季節,能否風調雨順,這直接關係到一年莊稼的豐歉。而在古代諸神譜系中,龍是掌管降雨的神仙。為了求得龍神行雲布雨,二月二這天,人們便在龍神面前擺供,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除唱大戲娛龍之外,有的地方還要舞龍、戴龍尾、開筆(舊時這天讓孩子開筆寫字,取龍抬頭之吉兆,祝願孩子長大後能斷文識字)等,以求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在民間,則盛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下令龍王三年不得降雨。龍王不忍百姓受災捱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便將龍王趕出天宮,壓於大山之下,並立碑告示天下:“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直到第二年二月七年級,一位中年婦女背了一袋黃豆走親戚,途中不慎將黃豆撒了一路,陽光下,這些黃豆閃閃發光。人們看見後高興地說:“這不就是金豆嗎?炒熟了不就開花了嗎?”第二天即二月二,家家戶戶把炒好的、開了花的黃豆供在當院,看管龍王的太白金星一看,確實是“金豆開了花”,便讓龍王重返天宮。後來,人們為了懷念、紀念龍王,便在每年的二月二炒黃豆,一邊炒嘴裡還唸叨著流傳的俗語:“二月二,吃(黃)豆花,大人小孩給一把。”明朝玉米傳入中國,之後,人們又用香噴噴的爆玉米花祭祀龍王,一直流傳至今。

二月二祭祀龍王,還寄寓著人們“引龍伏蟲,驅毒除瘟,保佑平安”的願望。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驚蟄過,百蟲蘇,蠍子、蜈蚣都露頭。”百蟲萌動,易傳疾病,易傷五穀,而“龍是鱗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因此人們“引龍伏蟲”,希望借龍威鎮伏百蟲,驅毒除瘟,保佑人畜平安,五穀豐登。明代沈榜《宛屬雜記》載:“二月引龍,薰百蟲……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步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用麵攤煎餅,薰床炕令百蟲不生。”撒灰十分講究,也很有意思:用簸箕盛草木灰,從家門口撒一條龍到河邊,再用穀糠撒一條龍引到家,意為送走懶(青)龍,引來錢(黃)龍,保佑人畜平安;從臨街大門口一直撒到廚房灶間,並繞水缸一圈,叫做“引錢龍”;將草木灰撒於門口,鎮門避災;將草木灰呈龍蛇狀撒於牆角,以招福祥避蟲害。

老百姓過年,講究個長長久久,圓圓滿滿。因此,從廣義上講,自臘月二十三日祭灶王爺開始,就算過年了,到二月二龍(王爺)抬頭,才算真正結束。比如陝北鄉間直到現在還流傳著一段民諺:“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除夕、七年級過大年,正月十五元宵節,二月二龍抬頭了年過完。”對老百姓而言,二月二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人們認為這天不僅是蒼龍“登天”之日,更是新一年的開始。因為二月二一般處在驚蟄前後,大地春回,萬物復甦,春耕在即,百事開端,因此,除祭祀龍神外,民間往往還要舉行多種納吉活動,如舞龍燈、戴龍尾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剃龍頭習俗,即二月二要理髮,為什麼偏偏要在這一天理髮呢?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而大人理髮,則寓意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兆頭、好運氣。而陝北在這天,不僅要唱大戲、舞龍燈、放煙火,十里八鄉的秧歌隊還要聚攏在一起,熱熱鬧鬧地扭一天,圖個圓滿。

為了納吉,連二月二這天吃的食物也要加上“龍”的頭銜。如這天吃麵條叫吃“龍鬚(面)”、水餃稱作“龍耳”、米飯稱作“龍子”、春餅稱作“龍鱗”、餛飩稱作“龍眼”,餛飩麵條一塊煮則叫做“龍拿珠”,等等。

中國地域遼闊,地域不同,過節的風俗不同、方式不同。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著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不僅寄託了人們的生存理想,也飽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