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幼兒>

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傳說

幼兒 閱讀(9.04K)

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八年級,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傳說,歡迎參考!

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傳說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昇天,興雲佈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明代已見此俗。沈榜《宛署雜記》記載:“宛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明人於奕正、劉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記載:“二月二曰龍抬頭,煎元旦祭餘餅,薰床炕,曰薰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古時認為龍是天子的象徵,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龍抬頭”這句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

“二月二龍抬頭”正式形成民俗節日是在元朝。中國自古是農業國家,氣候的好壞對農業收成起著決定作用。這個節日反映了廣大民眾對春雨的企盼,希望春天有足夠的雨水,為秋天的豐收打下基礎。

為什麼要“二月二”才龍抬頭呢?因為農曆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這時陽氣上升,大地復甦、草木萌動,農民們就要春耕、播種了,非常需要土壤溼潤,保有水分。這時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寶貴了,所以有“春雨貴如油”之說。從節氣上說,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春分”之間,這是個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時期,人們多麼希望通過對龍的祈求行為來實現降雨的目的。

為什麼是龍“抬頭”呢?因為二月初處於驚墊前後,蟄伏一冬的各種動物又恢復了活力,該有所活動了。龍抬頭了,意味著龍也行動起來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職責了。不過,這種說法是一般人對“二月二龍抬頭”的通常解釋,通俗易懂。然而對於“龍抬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這往往被人忽略。

明清以來,在二月二還增添了“薰蟲”、“炒豆”的活動。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薰床炕,曰薰蟲,為引龍蟲不出也。”清康熙時的《大興縣誌》記載,“二月二,家各為葷素餅,以油烹而食之,曰薰蟲。”

為什麼要薰蟲?農曆二月初天氣漸暖,昆蟲開始活動,有的蟲子對人體健康是有危害的,所以這一天就有越來越多的人用油煎食物、攤煎餅等辦法,憑藉煙氣薰死蟲子,這是一種講求衛生的理念。在北方,如河北、山東、陝西等地還有吃炒豆的做法用來驅蟲。人們將黃豆浸在鹽水中一段時間,然後取出放在鍋中爆炒,很快黃豆在鍋中發出蹦響,以此驚動蟲蠍,將之驅趕。

又叫“春龍節”,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諺語。舊時農村多有戶戶打“五穀囤”之俗,一般是於這一天的早晨,由當家人來打,即用草木灰在庭院內撒成一圓圈,名曰囤,中間再放少許五穀即成,以祈豐年。這天採煤工人不下井,相邀暢飲于山野。建國後,此俗已廢,現在比較盛行的是炒蠍豆,據說吃了蠍豆,一年不被蠍子蜇。蠍豆一般用黃豆炒制,有的蠍豆還粘上糖面,有的在鹽水中泡過,香脆可口。還有把面萁子和蠍豆一塊炒。此外,現在又增加了瓜子、爆米花等,這是炒蠍豆風俗的.一個新發展。

“春龍節的來源,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著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著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 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八年級,人們正在翻晒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就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裡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裡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佈雨。從此,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八年級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吃。”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與傳說

農諺“二月二,龍抬頭”,傳說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貪玩,一頭鑽進河裡不再出來。有個小夥子,到懸崖上採來了“降龍水”,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夥子較量,小龍被擊敗,只好播雨。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

“二月二”還有一種說法叫春龍節。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龍,鱗中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這大概就是“春龍節”習俗的最早記載。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捱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八年級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晒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象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裡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裡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佈雨。

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裡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麵條叫吃“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這一天,其它習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後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樑,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樑,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不動針線,怕傷了龍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

從科學角度看,農曆二月八年級還是“驚蟄”前後,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農民告別農閒,開始下地勞作了。所以,古時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於我國民間的春龍節,在古時又稱“春耕節”。據說,這一天如果還沒有醒的話,那轟轟隆隆的雷聲就要來呼喚它了。

至於剪頭髮,則是因為正月內剪頭不吉利,而一個月不理髮又很難受,故大家都在正月過完後的二月初紛紛理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