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幼兒>

有關元宵節的風俗習慣錦集

幼兒 閱讀(1.65W)

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歡迎參考!

有關元宵節的風俗習慣錦集
  元宵節的風俗習慣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那麼,這用米粉為料的“圓子”為什麼能成為上元的應節食品呢?原來,元宵是取“團團圓圓”的吉祥意思。

元宵,通常以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在南北朝時澆上肉加便便湯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唐朝的元宵節食是面蠶。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食品則較唐朝更為豐”。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

至少到了明朝,人們就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糰子。劉若愚(生於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記載了元宵的作法:“其製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清朝康熙年間,御膳房特製的“八寶元宵”,是名聞朝野的美味。馬思遠則是當時北京城內製元宵的高手。他製作的滴粉元宵遠近馳名。符曾(生於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詞》雲:“桂花香餡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詩中所詠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馬家元宵。

近千年來,元宵的製作日見精緻。光就麵皮而言,就有江米麵、粘高梁面、黃米麵和苞榖面。餡料的內容更是甜鹹葷素、應有盡有。甜的有所謂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錦、豆沙、芝麻、花生等。鹹的有豬油肉餡,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勞、長久、向上的意思。

製作的方法也南北各異。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黃豆,煮食的方法有帶湯、炒吃、油汆、蒸食等。不論有無餡料,都同樣的美味可口。目前,元宵已成了一種四時皆備的點心小吃,隨時都可以來一碗。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那麼,這用米粉為料的“圓子”為什麼能成為上元的應節食品呢?原來,元宵是取“團團圓圓”的吉祥意思。

元宵,通常以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在南北朝時澆上肉加便便湯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唐朝的元宵節食是面蠶。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食品則較唐朝更為豐”。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

至少到了明朝,人們就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糰子。劉若愚(生於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記載了元宵的作法:“其製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清朝康熙年間,御膳房特製的“八寶元宵”,是名聞朝野的美味。馬思遠則是當時北京城內製元宵的高手。他製作的滴粉元宵遠近馳名。符曾(生於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詞》雲:“桂花香餡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詩中所詠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馬家元宵。

近千年來,元宵的製作日見精緻。光就麵皮而言,就有江米麵、粘高梁面、黃米麵和苞榖面。餡料的內容更是甜鹹葷素、應有盡有。甜的有所謂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錦、豆沙、芝麻、花生等。鹹的有豬油肉餡,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勞、長久、向上的意思。

製作的方法也南北各異。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黃豆,煮食的方法有帶湯、炒吃、油汆、蒸食等。不論有無餡料,都同樣的美味可口。目前,元宵已成了一種四時皆備的點心小吃,隨時都可以來一碗。

  元宵節習俗中品味傳統文化

2月8日下午,江蘇張家港市南豐鎮新豐社群在好鄰里服務中心開展了慶元宵系列活動,讓社群居民在“看元宵”、“鬧元宵”、“舞花燈”的歡樂氛圍中提前感受傳統元宵佳節的文化樂趣。

正月裡來是新春,十五花燈鬧乾坤。又是一年元宵節,每逢佳節到來之際,各地都有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逛花市等傳統習俗。千百年來,人們之所以代代傳承和沿襲著這些傳統習俗,其不僅僅是為了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更重要的是通過元宵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今天,我們以現代人的眼光重新審視這些傳統習俗,依然能夠品味到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

品味團圓喜慶文化。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逐漸演化為“元宵節”,正月十五吃元宵也就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從表面上看,“元宵節”和“吃湯圓”似乎只是一種巧合。其實不然,只要仔細品味,就能夠明顯感知到其中承載著人們對未來美好幸福生活的願景、表達了人們節日豐富的內心情感、蘊含著人們期盼團圓喜慶的傳統文化。

品味孝老愛親文化。從古至今,元宵節有與家人團圓賞月、扶老攜幼賞花燈、探望老人等習俗。仔細品味這些習俗,其不僅僅是為了喜迎元宵、吃喝玩樂,更重要的是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優秀傳統美德。通過元宵節,人們所想到的不只是單純的過節,更重要的是從節日中學會懂得感恩、學會孝敬。特別是對於現在的青少年來說,通過元宵節更能夠讓他們瞭解節日文化、傳承節日文化,身體力行地踐行傳統文化。

品味詩詞歌賦文化。“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元宵節不僅有張燈結綵、賞花燈、猜燈謎等傳統習俗,更是古代文人騷客借景抒情、借物言志的大好時機,至今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元宵詩詞歌賦。通過元宵佳節,人們不僅能夠享受到與家人團圓、闔家歡樂的喜慶氛圍,更能夠欣賞到歷代文人墨客讚美元宵花燈的詩句。特別是在當前央視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異常火爆並廣受億萬國人追捧的情況下,更能夠激發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對中國古代詩詞歌賦的濃厚興趣,提升民眾對傳統文化的參與程度。

正月十五鬧元宵。我們在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與家人一起迎接春天到來的同時,更要從元宵節習俗中品味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夠傳承好節日傳統文化,賦予節日新的時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