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幼兒>

央視朗讀者第八期勇氣觀後感

幼兒 閱讀(5.42K)

《朗讀者》總導演之一劉欣曾說,這不是一檔讀書節目,強調的是情感,不是孤立地讀一篇文章,而是挖掘文章背後的人和事。看了節目,最打動王明軍的不是濮存昕[微博]這些名人,而是那幾個無國界醫生的從容淡定,那對來自成都的普通夫妻的文藝生活,還有老翻譯家的率真與深情——那些普通人。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朗讀者第八期觀後感,歡迎閱讀。

央視朗讀者第八期勇氣觀後感

  【1】央視朗讀者第八期勇氣觀後感

央視習慣“煽情”,《藝術人生》、《感動中國》、《等著我》無一不充滿了強烈的道德感召力,再加上策劃環節的悉心佈局,只要情感豐富的人,跟著節目思路走下去,想不哭也難。但有時也有點用力過度,容易入戲太深沉浸其中,難免露點馬腳,在坊間起著適得其反的效果。

最近幾年,在各大衛視娛樂和網路綜藝的夾擊下,央視也在儘可能地轉型,其《出彩中國人》、《中國好歌曲》等新節目都在努力地證明他們在接地氣,在跟衛視和網路做正面競爭。但是可能由於根子上的血統的原因,身段始終放得不是那麼自如,就算是搞笑也始終有種“就怕你不笑,所以我得想辦法胳肢你”的味道,而努力打造的“一哥”、“一姐”們,跟站在前排的綜藝主持人們對比,似乎還是缺點兒什麼。

所以,還是索性退回去好了。《朗讀者》的橫空出世絲毫不會讓人驚奇,習慣了一個套路的東西,在舊習慣的牽引下,很容易回到原有的軌道。而這次,不光踏對了電視節目的節奏,也踩對了移動網際網路傳播的鼓點。

一眼望去,《朗讀者》是一檔成功的節目,分析起來大抵無非以下幾點:定位精準,巨集觀上跟對了政府推動全民閱讀的政策導向,也符合教育人民群眾的黨媒定位;製作精良,主持人董卿多年的個人品牌積累,兼製作人的雙重身份,完全給了這檔節目足夠的賦能,再加上華美的殿堂級陳設和社會名流的參與,足夠吸睛;情感豐富,處處可見策劃團隊的功力,在嘉賓選擇、話題設定、美文選擇等流程中,既有著強烈央視風格的情感表達,也有著明星效應下的金句、爆料等適應網路傳播的衍生品,比如濮存昕的往事、劉震雲的初戀。

但是,這些就夠了嗎?於節目本身來看是足夠了,廣告、收視率、網路點播量都非常可觀,再加上媒體公關帶來的口碑,可以說各方面都做得非常成功。然而,對於一個複雜的社會來說,明顯不夠。

在我看來,《朗讀者》這類節目,對情感的定位與前兩年流行的爆款“暖男文”的感情支點一樣不堪一擊。這種節目的流行,也暗合了網路傳播需要以那些似是而非的情感,來呼應一些淺顯的感情表達和道德訴求。移動網際網路帶來的去中心化的碎片化閱讀,雖然在某種意義上消解了傳統主流話語的影響,不再包裹在各種傳統敘事裡面,但有一利必有一弊,個人的情感訴求很容易被不斷出現的同質化的東西吸進去,就如一個黑洞一般,所見所思都是自己的興趣點。機器演算法們的發明者和驅動者們也深諳此道,利用人性的這個弱點,來兜售自己的產品。《朗讀者》這類節目,大體上是這幾種文化形態媾和的產物,利用一種情感訴求來不斷吸引人,也是把成功者的故事換個形式重新呈現出來。本質上,是一種變形的成功學崇拜。

探討這個節目,無堅不摧的利器是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裡面現成的結論俯拾皆是,至於這種策劃周密的節目,一句話就可以消解掉:“ 好……現在 常被用於廣播和電視的新聞節目,目的在於指出我們剛剛看到或聽到的東西同我們將要看到或聽到的東西毫無關係。”——這句話如果是槍的話,《朗讀者》就是依樣畫好的靶子,每期美輪美奐的節目都是由幾個故事穿起來的,主持人的表達方式也類似於“好……現在”的樣子。雖然節目製作方在努力尋找各種主題,如“遇見”、“陪伴”、“禮物”等等,但是你能在濮存昕的故事和柳傳志的家信中找到哪些邏輯自洽、能在王學圻朗讀的《平凡的世界》和柯潔朗讀的《哈利·波特》中找到哪些相通之處嗎?不能。假設節目組把孫少安和哈利·波特放在一起類比,哈迷們十之八九會表示不滿。這種節目,本質上還是一種碎片化的表達。利用某時某刻的觀點觸達,製造瞬間的感動。而被電視馴化多年的觀眾們,也熟悉這個套路,懂得彼此配合,“看電視的時候,觀眾很少需要把上一時間段的思想或情緒帶到下一個時間段。”

退回到節目名字,《朗讀者》這個名字,最初讓人想到的是同名的德國小說及其改編而成的電影《生死朗讀》,這個負責而又引人思考的悲劇,講述男孩米夏和女人漢娜之間充滿激情的忘年戀,而故事的深層含義則是近代德國人對於歷史、暴行與原罪的自我鞭笞式的反思,引發讀者對第三帝國曆史、人性、代際關係等層面的反思。而小說中對罪責和法律公正性的探討是作者關注的焦點。作者本哈德·施林克在談及小說《朗讀者》時表示:“《朗讀者》不是關於納粹或者屠猶的。它是一本關於戰後一代和戰爭一代之間關係的書,關於罪責。”

長久以來,各種各樣的資料和觀點都在佐證著一個觀點:中國人不讀書。似乎手機閱讀、視訊、網路文學帶來的是一個讓人鬧心的“美麗新世界”。比不讀書更加可怕的是碎片化的閱讀對人思考的消磨,用書的語句來填充中國人的碎片化時間,促使中國人思考,並且培養形成感召力,讓中國人養成閱讀習慣。這個節目在對外的定位中,宣稱“節目旨在實現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作用”,大抵上還是板起臉來教導群氓的姿態,意思是你們得多讀書啊。

聽來更像是天方夜譚。且不說目前播出的五期節目裡面選取的書單,大部分都在教育部規定的中國小閱讀必讀書目的範圍之內,且所有的文字定位都在於有板有眼地展示似水柔情,而那些真正能夠帶來思考的書目,是不可能走進來的,比如對時代對歷史的反思性文字,是電視本身拒絕的,也是節目背後的有形之手所排斥的。而這種配合著燈光、音樂、故事和美人的閱讀形式,跟讀書的本義也是相去甚遠的。讀書本是一件私事,這裡面有尋找情感共鳴的.需要,有思考的意義,也可以有生存的需求。大庭廣眾之下,即使拿著羊皮卷、宋版書,性質更多地也不是讀書,只是表演。

  【2】央視朗讀者第八期勇氣觀後感

勇氣,是每個人都渴望擁有的珍貴品質。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走過的每一步都伴隨著自身或他人給予的勇氣。本週日晚,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將上演以“勇氣”為核心主題的朗讀。董卿將與熱衷公益支教的演員江一燕,養育了一對自閉症孩子的秋爸秋媽,“敦煌女兒”樊錦詩,“體操王子”李寧,單人無動力帆船環球航海中國第一人翟墨以及著名演員汪明荃、羅家英夫婦一同在朗讀中分享那些和勇氣有關的故事。

江一燕自曝小時候很孤獨

每個孩子,在成長時都會收穫很多勇氣,這些勇氣支撐著我們面對長大後的各種困苦。大眾眼中的江一燕,熱情且充滿活力,除了做演員,她還有許多不同身份:拍照拿過《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獎,做公益支教入選過《感動中國》候選人,此外她還寫書、拍電影,生活豐富多彩得令人羨慕。但在《朗讀者》的現場,江一燕卻坦言:“我小時候是一個很孤獨的孩子,不知道跟誰交流。”

這種孤獨的改變起始於一位名叫章燕的舞蹈老師,江一燕坦言,這位名字中也有一個“燕”字的“燕子老師”給了她許多勇氣,幾乎重塑了她的生命,她說:“突然有一天有這樣一個老師出現在你的生命裡,她又像你的大姐姐又像你最親密的朋友,我覺得完全改變了我。”

在江一燕的記憶中,最幸福時刻之一就是燕子老師騎車送她回家的時候,“在一個孩子很孤獨的階段,她讓我覺得很溫暖。”甚至現在江一燕堅持的公益支教的事業,也或多或少受到了燕子老師的影響。究竟江一燕和燕子老師之間還有怎樣的溫暖故事?她又會為燕子老師朗讀怎樣的文字呢?

汪明荃、羅家英現場“鬥嘴”秀恩愛

對於孩子來說,勇氣能讓你收穫成長,而對於成年人來說,勇氣更多時候被用來收穫愛。從1987年認識到現在,汪明荃和羅家英相識相戀了整整30年。兩人談了22年的戀愛,直到2009年,61歲的“阿姐”汪明荃才和62歲的羅家英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註冊結婚。在《朗讀者》的現場,汪明荃坦言這是她做過的最有勇氣的事:“因為我們倆單身了很久,然後在六十歲的時候才決定結婚,我覺得這實在需要很大的勇氣。

普通人或許很難理解汪明荃和羅家英之間的情感,與外界的猜想有所不同,雖然兩人相戀了那麼久,但其實在結婚之前,他們一直都是分開住的,各自保持著各自的生活。而在持續了幾十年這樣的“分居戀愛”後,突然要住在一起組成一個新的家庭,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況,兩人的生活理念和性格其實很不相同。

現場汪明荃“吐槽”羅家英:“我這個人喜歡乾淨整潔,他就東西扔的到處都是。”羅家英也忍不住腹誹:“她是個大女人,我也是個大男人,不曉得誰聽誰的。”現場這樣的鬥嘴小插曲幾乎伴隨著整個訪談,一會羅家英說:“吵不過她們,她們說的都是歪理。”阿姐立刻反擊:“現在看的主要都是女觀眾,你要小心。”於是羅家英只好敗下陣來,灰溜溜地表示“不說了,喝茶”,可愛的表現令場面顯得溫情至極。

李寧:最有勇氣的事就是不做運動員去創業

除了成長和愛情,從小到大,我們都需要勇氣去面對不同的挑戰。對於李寧來說,到目前為止,他做過的最有勇氣的事不是在世界大賽上挑戰各種高難度動作,而是當初離開運動隊直接去了一個大家都不知道的小縣城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最開始,面對運動休閒商品稀缺的市場,李寧很快便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下。然而隨著其他競爭對手相繼入場,李寧公司也經營上也開始遇上了越來越多的阻力。2012年,李寧公司調整戰略佈局,甚至一度遭遇經營危機。為了幫助公司度過危機,李寧重出江湖,開始代理李寧公司的CEO,力圖重振當年建立品牌時的雄風。

談起這次公司的低谷和當年身為運動員時在漢城奧運會上接連失誤遭國人批評造成的低谷,哪一個更需要勇氣面對?李寧坦言:“作為運動員,個人的挑戰會大一點,成功也是你,失敗也是你。作為一個企業大股東,一個有決策權的人,是否能平衡好最終往哪走,需要勇氣。”現場,李寧將朗讀一篇文章獻給帶給他勇氣的李寧團隊和那些陪伴李寧品牌成長的人,這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

  【3】央視朗讀者第八期勇氣觀後感

《朗讀者》總導演之一劉欣曾說,這不是一檔讀書節目,強調的是情感,不是孤立地讀一篇文章,而是挖掘文章背後的人和事。

錄製《朗讀者》錄製《朗讀者》

如果說“讀書是世界上門檻最低的高貴”,那朗讀,大概是門檻最低的藝術形式。這項人類幾乎天然習得的技能,因為電視節目《朗讀者》的熱播,被帶到我們的面前。當我們在談論朗讀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副教授王明軍,近日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專訪。

《朗讀者》總導演之一劉欣曾說,這不是一檔讀書節目,強調的是情感,不是孤立地讀一篇文章,而是挖掘文章背後的人和事。看了節目,最打動王明軍的不是濮存昕[微博]這些名人,而是那幾個無國界醫生的從容淡定,那對來自成都的普通夫妻的文藝生活,還有老翻譯家的率真與深情——那些普通人。

王明軍笑言,最初很擔心節目會找一堆明星,變成明星朗誦會,現在看來多慮了。不過,他還是有些擔心:“節目不能用力過猛,不要變成朗讀版的‘藝術人生+感動中國’。朗誦是一個往裡走、走向內心的過程,是個讓人安靜而自得的過程,而電視手段又不得不往外走,讓更多人共鳴就不容易安靜。當然,這樣的節目,有總比沒有好。”

節目組還在杭州設定了移動“朗讀亭”。一天,一名75歲的老奶奶在亭子裡讀了老伴給她寫的情書。那天是他們結婚50週年的紀念日,病床上的老伴用唯一能動的手,把圓珠筆綁在手臂上,用了兩個小時,給妻子寫了一封歪歪扭扭的情書。這份別人難以辨認的書信,老奶奶每一個字都背得出。走出朗讀亭,她淚如雨下。

王明軍說:“聲音有色彩、有溫度、有個性,能直撲人的心靈。聲音的意義在於人類情感的喚起,營造一個更加鮮明的意象。朗讀一定要回到具體的人、具體的故事。哪怕你不專業,讀得不順、有口音,但那是從你心裡發出來的聲音,與你的身體、生活結合在一起,與我們共處的語境產生共鳴。”

有一首歌這樣唱:“有沒有那麼一首歌,會讓你心裡記著我,就算日子匆匆過去我們曾走過。”歌聲總有跨越時空的力量,喚起當年的情感。而在《朗讀者》中,96歲的大翻譯家許淵衝,講到自己翻譯的第一首詩是因為喜歡一個女同學時,依然露出少年般的笑容。

王明軍說,聽到一首歌,也許你會想起某個時代,但如果這首歌是某個人當年給你唱的,那就是你的私家記憶與時代記憶的交融。所以,同樣的,我們讀一篇文章,也能回憶想起當年讀的時候,在你身邊的那個人、那些事。

王明軍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在中國古代,文章一定是要讀的,甚至“詞”這種文學形式,本身就是為了唱;而像“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也說明了朗讀的必然。而且,很多文章形式在誕生之初就是為了朗讀,比如宣言、公告、詔書,“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古代,無論是關於祭祀還是戰爭的文章,都是要讀出來的。

現在,我們從國小語文,顧名思義,語和文是連在一起的,而且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先語後文——先說話,再寫字。只是到了更高年級,除了專業學生,考試只考寫文章,朗讀就被慢慢弱化,脫離了教育範疇。

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中,朗讀變成了純藝術活動,更多與藝術演出畫上等號,不再是口說我心,而是變成了表演。以至於很多年輕人一聽“朗讀”,腦海中會浮現出那些誇張的表演,“啊!母親!”“啊!祖國!”

王明軍說:“這用行裡的話說,就是拿腔拿調。自詡專業的人,一上臺,就自然地做出了抒情狀、敘事狀、激動狀。當然,也許他是真激動,但因為有了‘腔調’,就削弱了個性。其實朗讀離普通人不遠,只是它展現出來的樣子離我們遠,形式主義帶來疏離感。”

《見字如面》《朗讀者》等節目的出現,重新定義了朗讀。

王明軍說:“讓朗讀重回我們的情感和生活,這是《朗讀者》正在尋找和迴歸的方向,也是這類節目帶來的意義,優秀節目的意義也在於引領和示範。對普通人來說,朗讀可以隨時發生,但在讀的同時還要去聽,多聽一些好的作品,多看一些好的節目。”

至於什麼是適合朗讀的文章?王明軍認為,這與每一個朗讀者的認知階段相關。同樣一句“白日依山盡”,國小生和大學生都能讀,只是大學生會有更廣闊的意境和更深遠的想象。王明軍不認可壁壘鮮明地把各個年齡段分隔開來,“你怎麼知道孩子不能聽大人讀的東西呢”?

歐陽夏丹讀過一套“家庭背景聲”,裡面收錄了羅素等多位名家的文章,關於哲學、藝術、科學、人類社會等。“聲音是一種特別好的伴隨狀態。把這樣的朗讀作為背景聲在家裡放,給孩子聽,孩子不一定能跟著讀,也不一定能聽懂,但聽著聽著,就會進入到他的腦海中,孩子也許會受到影響”。

現在,線上有《朗讀者》等朗讀節目的熱播;線下,也有不少年輕人熱衷參與各類獨立書店、出版文化機構組織的朗讀活動。

在王明軍看來,這些活動並非只是大城市文藝青年的專屬:“朗讀是表達情感的方式,而情感不分年齡與身份。設想,一個打工者,辛苦了一天,突然收到從老家寄來的一封孩子的信,他輕輕讀出來,一定會心潮起伏——這是我們人類所共有的感情。不同藝術形式的流行程度不能一概而論,朗讀可能無法超越KTV,但隨著我們閱讀習慣、思維習慣、心理安靜程度的增加,朗讀會被越來越多人接受並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