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幼兒>

央視朗讀者第九期主題觀後感

幼兒 閱讀(6.25K)

身處在資訊碎片化的時代,人們不再有、也不願花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靜靜品味文字的魅力和力量。央視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朗讀者,讓觀眾感覺到了,不一樣的感覺,下面小編整理一些央視朗讀者第九期主題觀後感,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央視朗讀者第九期主題觀後感

  【1】央視朗讀者第九期主題觀後感

董卿擔任製作人的新節目《朗讀者》,更新了三期,看得一發不可收拾。個人覺得《朗讀者》的現實意義要勝過《詩詞大會》和《見字如面》的。

暫且不比較其製作和文化底蘊嘉賓陣容,單說對普通國民的文化影響,《朗讀者》的熱播帶起的新一輪全民看書熱潮,讓看書成為一件時尚的事情,重新找回大家對讀書對文字的熱情,這太有意義了。

有人說這節目更像董卿訪談錄 ,我反而覺得正是董卿和每位朗讀者的對話這個環節讓整個節目異常加分。節目最動人的是每篇朗讀的文字背後的所蘊含的`情感故事。每一篇朗讀文章,都有與之相關的朗讀人的談話和背景介紹。

朗讀者,重點除了朗讀,意義更在“者”。這些人裡有德藝雙馨的表演工作者,有演員,有模特,有作家,有編劇,有翻譯家,有醫生,更有普通人。

就好像你讀書 一定要先了解作者,瞭解他的人生經歷 ,才能更懂得他文字的內涵和他要表達的意義。

聽朗讀也一樣,為什麼他們選這篇?不同的文字之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 。就像奶奶對於徐靜蕾,父親對於鄭淵潔 ,女兒對於張梓琳一樣。

有人在這節目中看到了董卿的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有人在這節目裡看到了走心的文字型驗和節目製作。我覺得在這個節目裡更帶給了我們很多閱讀的選擇。

看看朗讀者們朗讀的書目和提到的作家,再也不用擔心找不到好書讀了。

  【2】央視朗讀者第九期主題觀後感

就是朗讀的人,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我們的《朗讀者》”,董卿說,“朗讀屬於每一個人,朗讀是傳播思想、傳遞情感、傳承精神的一種手段。”

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今天(2月18日)在CCTV1晚8點檔黃金檔播出。這也是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轉型製作人後的第一個作品。

在媒體見面會上,節目主創一致推介《朗讀者》是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旨在通過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實現文化感染人、鼓舞人的傳導作用。

  【3】央視朗讀者第九期主題觀後感

如果從朗讀的角度來看,聲音最有穿透力的莫過於演員帶來的《老人與海》,這歸功於他二十幾年的積累和深厚的臺詞功底。而《朗讀者》給我們的定位並不是為了專業朗誦設定的平臺,顯然它在用自己的方式鼓勵我們每個人都成為朗讀者,評價一段朗讀的好與壞並不全然在於普通話的流暢程度和對情感的收放自如。為廣袤的農村大地付出的耶魯村官秦玥飛和他的夥伴們的《泥濘》,麥家悄悄夾在日記本中間送給遠赴大洋彼岸的兒子的信,徐靜蕾聲淚俱下讀給奶奶的《奶奶的星星》,窮得只剩一個揹包的“漢字叔叔”理查德的《陋室銘》,想到孩子們會哽咽的紅絲帶校長郭小平帶來的《如果》。這些被寫在紙上的文字與他們的人生經歷相互交融,讓觀眾產生共鳴,與娛樂節目嬉笑而過的節目效果不同,閱讀引來的感動觸及靈魂。

相對於前兩期朗讀嘉賓朗讀完直接切入到下一位嘉賓的倉促,第三期董卿在朗讀嘉賓朗讀完會稍作點評和總結。這樣小細節的改變可以看出節目組的用心。這期印象最深的是麥家老師讀完信後董卿的總結:當我們所有的年輕人,如果你哪天突然意識到,你的爸爸媽媽,開始對你小心翼翼的時候,不要以為那真的,是出於一份恐懼,那是出於一份愛。

詩不一定非要去遠方尋找,或許它一直近在咫尺,在每一次閱讀中,每一次感悟中。

“有人說我們這個時代不缺機會,所以也勢必會讓每個人面臨很多的選擇。那麼是遵從自己的內心,還是隨波逐流;是直面挑戰,還是落荒而逃;是選擇喧囂一時的功利,還是選擇恆久平靜的善良。無論如何,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做出一個,在日後回想不讓自己後悔的選擇。”

願我們做的每一個選擇,日後都不會讓我們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