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演講稿>

關於課前即興演講的作用好處

演講稿 閱讀(8.25K)

很多老師會在課前讓學生進行演講,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課前演講的好處內容,歡迎參考閱讀。

關於課前即興演講的作用好處

  課前演講的好處

在語文教改實驗中,許多教師都在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學習。我也在講課之前讓學生到講臺演講,雖然經歷了一些坎坷,但最終的結果還是令人感到欣喜的。學生由開始時的不敢上講臺到現在的爭著要上講臺,由開始的無話可說到現在的滔滔不絕,由開始的忸怩拘謹到現在的聲情並茂,由開始的不知所措到現在的瀟灑自如。我真切地感到我的學生進步了,我也感到他們通過演講越來越成熟了,在一次不經意中我說我們的演講將停一段時間,哪裡知道學生頓時感到是那樣的驚異,拼命地追問原因,他們反問我難道沒有看到演講的好處嗎?我故裝糊塗,我說你們看每節課你們演講用了十分鐘左右,我的教學計劃完不成了,怎樣提高你們的學習成績呢?我沒有想到這一次呀,學生一點也不尊敬老師了,說我沒有看到他們為了搞好演講是怎樣的積極努力的,說我沒有看到他們語文成績的進步,說我也是急功近利者,他們的你一言我一語,回放了那演講的一幕幕,也讓我湧起整理塵封記憶的慾望,感受那快樂的每一刻。

我第一次說要搞演講,學生普遍不感興趣,我只好讓班長、團支部書記、課代表帶頭,整個班委會的幹部都演講完了,我就安排按學號的順序逐個演講,這樣一來,學生忙乎起來了,他們說在臺上說不出來時真尷尬,真感到羞恥,真想找一個地縫鑽進去;為了臺上那幾分鐘,課後學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搜集材料,特別是學號在後面的學生,他們及早就準備了,有時花了很多時間準備的材料,突然有一天哪一個學生講了,他們又得重新準備,一個學期下來,幾個迴圈,學生積累的材料比原來搞的摘抄還要多。現在學生快進入高三了,我問學生以後還搞不搞,學生非常堅定地說,一定要搞,這對我們積累材料作用太大了,開闊了我們的視野,拓寬了我們的知識面。

演講不僅促使學生積累材料,而且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學生的自尊心、表現慾望都很強,都不甘落後。在組織演講的過程中,我始終強調這個演講實質就是大家的一次自我展示,站在演講臺前,要想想給大家一個什麼印象,一學期一個人的演講機會只有三次,一定要珍惜這機會。有一個學生這樣告訴我,第一次走向講臺,聽到同學的熱烈掌聲,內心真是激動,決心一定演講好,這次不行,下次一定要行,決心向班級中幾個演講好的同學學習,一定趕上他們。第二迴圈又輪到他了,他非常自信,成功的演講了《我不服輸》,贏得了全班同學的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回到座位,他激動的哭了,他說演講讓他找到了自己,競爭讓他看清了自己,他要努力去做一個成功者。演講這“一石激起千層浪”,班級中形成了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個個身上好象都有使不完的勁。

演講增進了同學之間的理解。我任教的班級中有一個女生,平時沉默寡言,一天到晚都在拼命的用功,想把學習成績提高,她曾在日記中寫到自己很孤獨,別的同學也說她古怪、性格孤僻。有一次,她怯怯地問我,什麼樣的演講內容最好,我說只有真的思想、真的故事、真的感情,才能真正打動人。第二天她主動上臺演講,她說今天雖然沒有輪到我演講,但我要把心裡的話對老師和同學講一講。她詳細介紹了自己家庭的情況,她家在農村,她的爺爺奶奶都八十多了,父親身體不好,家中的一切都靠母親一人撐著,為了供她和弟弟讀書,五十多歲的母親在農忙之餘,還要離開家,到外面去打工,看到母親那滿頭白髮,那哪裡是五十多歲的人,那憔悴的面容讓人看了直想流淚,她說她恨不得每天能有四十八小時用來學習,只有這樣心裡才覺得安靜些,才對得起日夜操勞的母親。同學們聽得是那樣的專注,為她的真情所打動,由衷地敬佩她,都改變了原來的看法,主動地和她接觸,使她感到了大家庭裡的溫暖。也有幾個學生在日記中寫到,聽了她的演講,心靈受到很大的觸動,對自己誤解了她而感到愧疚。

演講使學生明確了人生的意義。在學生喜愛演講時,我結合課本的內容和社會上的熱點話題有意識地安排學生演講,引導學生考慮政治方向、人生道路、友誼交往等有關人生問題。講授巴金的《燈》時,我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了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中的內容: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又向學生介紹了海子、三毛、老舍、海明威、伍爾英、茨威格、川端康成……都以人為的方法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為什麼?不是物質條件的原因,而是由於生命之燈、希望之燈的熄滅而造成的。最後讓學生以“堅定信念,直面挫折”為話題演講。在講授羅素的《我為何而生》,讓學生再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反覆誦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這樣,在臨終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把自己的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譯者:曹縵西、王志棣),也用“我為何而生”為話題來演講。另外我還根據學生的建議,把社會上的熱點話題引入到我們的演講中,比如,“經濟市場中的誠信價值”,“學習公民道德規範,爭做優秀公民”,“艱苦奮鬥是一種美德,一種優良的傳統,是成才的重要基幢,評析“不吃不喝,一生白活,不穿不打扮,實在不划算”,“虛擬的網路,真實的自我”等等。通過演講,學生的是非觀念增強了;通過演講,點燃了學生心中的希望之燈,也增添了學生戰勝困難的決心。進入高二以來,經常有學生給我說,特別喜愛讀名人名言,說那些哲理、那些教誨,就是他們前進中的路標、燈塔。

演講培養了學生的感情。演講過程中,我感覺到學生越來越願意將自己內心的話兒說出來,越來越願意傾吐自己的喜怒哀樂。我們學校是一所縣城中學,但大多數的學生是來自農村,他們的父母含辛茹苦的供養他們,使他們的內心受到很大的觸動,不少學生在演講中講述了他們對父母的尊敬、感激和崇拜,他們說看到父母穿著單薄的衣服來為自己送羽絨服,看著父母將所有的錢送給自己而步行幾十里路回家,看著憔悴的父母弓著腰拉板車……再用善良、勤勞來形容父母,他們內心裡都感到有愧,父母們為了子女的成長,吃的那些苦,挨的那些累,忍受的那些艱難以及對孩子們充滿的那種信任,讓學生們感受到了父母的寬厚仁慈和堅強不屈。有幾個學生給我說,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雖然是國中學習的,但有時忍不住還要拿過來看看,真切的感受了母親的偉大。在學生的演講中,他們稱頌老師和他們的父母一樣,也是那樣無微不至的關心他們,有一個學生演講的題目是《我喜愛夏季》,說夏季的陽光照在身上,有時感到是火辣辣的,但沒有陽光的照耀,萬物就不能很好地生長,雖然老師的批評,我們有時會感到不舒服,但沒有老師的哺育、修剪,我們就不能長成參天大樹,我們真誠的感謝老師們的辛勤付出。

演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班級中有一個男生,高一時的第一次演講,竟然張不開口,他講的是什麼,連第一排的同學都沒有聽清,針對他的情況,我給大家講了兩個例子: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小時侯患有嚴重的口吃,常被同學捉弄。後來,他發奮學習說話,而且經常到深山裡練習大聲說話,放聲歌唱、朗誦,終於克服了口吃,並練出了一副好口才。美國第16屆總統林肯為了學習演講,除了認真讀書,開拓自己的知識領域外,還經常步行30英里,到一個法院聽律師們的辯護詞,之後又反覆地進行模仿,仔細琢磨,經過長期的努力,他終於取得了成功。我說,天才之路就在我們的腳下,我相信大家也都會成功的。事實比我想象和希望的還要好,就在今年5月,這個學生竟然被選上參加全校的演講比賽,還獲了獎。在慶祝這位學生成功時,我讓大家總結演講收穫,他們用九個字來概括:敢說了,能說了,會說了;而且學生普遍感到思維能力提高了,懂得了“體態語言”的重要作用,他們說,感情表達=7%的言詞+38%的聲音+55%的面部表情(國外一位心理學家曾總結的一個公式),他們記住了,他們不僅知道感情要真,也知道了怎樣表達。

經過兩年的努力,學生們的的確確感到了語文課前演講的好處。我和我的學生不願淺嘗輒止,我告誡學生:演講,是演講者在特定的環境中,藉助有聲語言和態勢語言的藝術手段,面對聽眾,鄭重地、系統成篇地發表見解,抒發感情,從而達到感召聽眾、喚起聽眾的一種現實的社會交際活動。演講是人類交流思想、闡述觀點、傳播資訊的重要手段,是宣傳的重要方式、手段之一;也是演講者展示自我、推銷自我的一種很好的方式。我們的語文課前演講僅是整個演講的`一個小部分,演講之路漫漫兮,仍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去努力。

  課前演講篇一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自己》。

著名的文學家托爾斯泰曾經說過:“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觀望者,一種是行動者。大多數人想改變這個世界,但沒人想改變自己。”想要改變現狀,就要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就得改變自己的觀念。一切成就,都是從正確的觀念開始的。一連串的失敗,也都是從錯誤的觀念開始的。要適應社會,適應環境,適應變化,就要學會改變自己。

柏拉圖告訴弟-子自己能夠移山,弟-子們紛紛請教方法,柏拉圖笑道,說:“很簡單,山若不過來,我就過去。”弟-子們一片譁然。

這一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移山之術,唯一的一個移動山的方法就是:山不過來,我便過去。同樣的道理,人不能改變環境,那麼我們就要改變自己。

一個黑人小孩在他父親的葡萄酒廠看守橡木桶。每天早上,他用抹布將一個個木桶擦乾淨,然後一排排地整齊地放好。令他生氣的是,往往一夜之間,風就把他排列整齊的木桶吹得東倒西歪。

小男孩很委屈地哭了。父親摸著小男孩的頭說:“孩子,不要哭,我們可以想辦法去征服風。”

於是小男孩擦乾了眼淚坐在木桶邊想啊想,想了半天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從井邊挑來一桶又一桶的清水,然後把它們倒進那些空空的橡木桶裡,然後他就忐忑不安地回家睡覺了。第二天,天剛矇矇亮,小男孩就匆匆地爬了起來,他跑到放桶的地方一看,那些橡木桶一個一個排列得整整齊齊,沒有一個被風吹倒的,也沒有一個被風吹歪的。小男孩開心地笑了,他對父親說:“要想木桶不被風吹倒,就要加重木桶的重量。”男孩的父親讚許地微笑了。

是的,我們不能改變風,改變不了這個這個世界上的許多東西,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給自己加重,這樣我們就可以適應變化,不被打敗!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裡,英國聖公會主教的墓碑上寫著這樣一段話:當我年輕自由的時候,我的想象力沒有任何侷限,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漸漸成熟明智的時候,我發現這個世界是不可改變的,於是我將眼光放得短淺了一些,那就只改變我的國家吧!但是我的國家似乎也是我無法改變的。當我到了遲暮之年,抱著最後一絲努力的希望,我決定只改變我的家庭、我最親近的人——但是,唉!他們根本不接受改變。現在我在臨終之際,我才突然意識到:如果起初我只改變自己,接著我就可以依次改變我的家人。然後,在他們的激發和鼓勵下,我也許能改變我的國家。再接下來,誰又知道呢,也許我連整個世界都可以改變。

人生如水,人只能去適應環境。如果不能改變環境,就改變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克服更多的困難,戰勝更多的挫折,實現自我。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只是一味地埋怨環境不利,從而把改變境遇的希望寄託在改變環境上,這實在是徒勞無益。

雖然我們不能改變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我們用愛心和智慧來面對一切環境。

  課前演講篇二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做一個文明之人》。

記得有人說過:“人,一撇一捺,寫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要經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麼,我做得怎樣,我要成為怎樣的人。”做怎樣的人,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答案,但在每一個答案的背後都有一個基點,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個文明的人。

文明是什麼?文明是路上相遇時的微笑,是同學有難時的熱情幫助,是平時與人相處時的親切,是見到師長時的問早問好,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的一聲“對不起”,是自覺將垃圾放入垃圾箱的舉動,是看到有人隨地吐痰時的主動制止……文明是一種品質,文明是一種修養,文明是一種受人尊敬並被大家廣泛推崇的行為。

做文明之人,就要會用文明語,做文明事。再簡單地講就是要懂禮貌,明事理。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貌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生活在幸福時代的我們,如果不能繼承和發揚這種優良傳統,就不能真正做一個快樂的人。 “良言入耳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句俗話大家要記住。文明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時也是生活裡最重要的事,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學問都重要。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珍貴的感情。

同學們,讓我們在國旗下共同祝願,祝願我們的生活處處開滿文明之花!祝願我們自己一步步地邁向文明!

做文明之人,永遠的呼喚!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