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演講稿>

廣東省朝鮮族運動會

演講稿 閱讀(1.88W)

中國朝鮮族人口目前約接近200萬(1990年全國統計時共有1923361人),主要分佈在東北三剩吉林省朝鮮族佔全國朝鮮族總人口的60%以上,而吉林省朝鮮族的約70%人又聚居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口約接近50萬,遼寧省也有23萬以上。東北三省朝鮮族人口約佔全國朝鮮族總數的97%;其餘朝鮮族多半居住於內蒙古、北京、河北等盛市、自治區。

廣東省朝鮮族運動會

中國朝鮮族居住地區現有1個自治州、1個自治縣。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成立於1952年9月3日,州政府所在地是延吉市,轄有延吉、敦化、琿春、圖們、龍井、和龍六市和安圖、汪清兩縣,面積42700平方千米。延邊地處中、朝、俄三國交界,並處在東北亞“金三角”地帶,這裡山清水秀,物產豐富。邊界線總長755.2千米,其中中朝邊界線522.5千米、中俄邊界線232.7千米。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成立於1958年9月15日,該自治縣東、南隔鴨綠江與朝鮮相望。

據報道,在全國56個民族中,計劃生育工作進行得最為自覺,效果最為明顯的就是朝鮮族。從1996年起,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朝鮮族人口出現負增長趨勢。另一方面,朝鮮族人口的流動增強,1998年,住北京的朝鮮族已增加到6萬餘人。

中國朝鮮族源於朝鮮半島。他們大量遷入中國的第一個高峰期為朝鮮北部大鬧災荒的1869年。中國朝鮮族同兄弟民族一道,用血汗開發和建設了東北大地。朝鮮族同胞和兄弟民族一道,與日本侵略者抗戰到底,用鮮血保衛了中華大地。他們一經遷入就建立或擴大反日政治團體和武裝團體,進行反日鬥爭。1920年,他們同入侵延邊進行“庚申年討伐”的兩萬日本正規軍浴血奮戰,震撼中外。朝鮮族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僅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就有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抗美援朝烈士共13450多人,人們說:延邊是“山山金達萊,村村烈士碑”。

在解放戰爭中,東北三省有62942名朝鮮族青壯年踴躍參軍,開赴前線;又有幾十萬朝鮮族(人次)參加戰勤工作;在他們之中,有3550人犧牲在前線。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在戰場上的延邊各族人民的兒女達7000多人,其中朝鮮族佔98%。

朝鮮族沒有全民族性的統一的宗教。他們的先人中曾有儒教、道教、佛教信徒,18世紀末以後又曾有基-督教、天主教信徒。19世紀末,產生一些帶有反侵略性質的民族宗教,包括“東學教”系統的天道教、青林教和檀君教系統的檀君教、大宗教等。

20世紀10-20年代,這些民族宗教在東北朝鮮族聚居區創辦反日啟蒙學校,其教勢大有發展。大宗教等一些宗教團體曾建立反日武裝隊伍,進行反日武裝鬥爭。80-90年代,一些朝鮮族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

朝鮮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以“歌舞之鄉”著稱於世。著名的民間舞蹈有農樂舞、長鼓舞、扇舞、頂水舞等。舞姿或輕盈舒展,或柔婉沉靜,或剛勁跌宕,明朗與含蓄相交織,細膩與大方相表裡。朝鮮族歌曲旋律流暢婉轉、歡快明朗,如《桔梗謠》、《諾多爾江邊》等人人會唱。朝鮮族最有名的樂器是伽倻琴,伽倻琴有12根弦,音色深沉柔和,表現力很強。

朝鮮族聚居地方山川秀美,主要風景名勝有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境內的長白山自然保護區,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境內的塔山、仙人島、雞冠砬子、江峰、冰湖溝瀑布、十八道溝溫泉等。朝鮮族聚居地帶還有許多文物古蹟,如百草溝遺址、馬村抗日根據地遺址、高句麗城子山山城等。

朝鮮族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過去,中國朝鮮族人口的90%左右都是農民,以耕種水稻為主,手工業多為半農半工的小手工業,私營工商業更少。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黨的民族政策關懷下,朝鮮族經濟伴隨著共和國的發展步伐,有了巨大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朝鮮族的經濟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位於圖們江以北,長白自治縣位於鴨綠江以北,烏蘇里江以西也有很多朝鮮族鄉(鎮)。朝鮮族人口的相當一部分聚居在中朝、中俄邊境地區,具有進行民間邊境貿易的良好優勢。中國朝鮮族的30%,又同居住在朝鮮半島及世界上近70個國家的朝鮮民族至今仍延續著親戚關係,他們具有進行國際交往、擴大開放的得天獨厚的人緣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朝鮮族紛紛出國探親或出國經商,改變了過去那種滿足於自給自足的封閉式的小農生產的局面。

朝鮮族人民熱愛體育運動。跳板和盪鞦韆是朝鮮族婦女喜愛的傳統運動,摔跤和踢足球則是男人們擅長的運動。延邊素有“足球之鄉”的美稱。

中國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朝鮮族很重視教育。1949年建起了中國第一所民族大學--延邊民族大學,並自籌資金建了百餘所國小。1952年,延邊普及了國小教育,1958年普及了國中教育,20世紀80年代城市普及了高中教育。90年代初,朝鮮族在業人員佔該民族總人口的52.4%,高於全國(51.49%)和少數民族平均數(49.21%);朝鮮族在業人員中,從事腦力勞動的佔15.35%,也高於全國(7.94%)和少數民族平均數(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