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心得體會>

看國小數學優質課後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 閱讀(2.12W)

資源在百度百科的解釋是: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資訊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

看國小數學優質課後心得體會

對情景資源的充分利用

案例一 在二年級《數學廣角》中出現兩件上衣和兩件下裝搭配,教師只是把做好的圖片貼到黑板上,在學生彙報搭配方法時,圖片一動不動。其實這節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學會有序思考,即先確定一件上衣(或下裝),再分別和下裝(上衣)搭配。在學生彙報前已經對學具進行了充分的操作,用不同的方法找出了答案。在此,如果能在學生動手操作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同時提升活動經驗。並用連線的方法來展示搭配的先後次序,對現象背後的本質進行分析,給操作插上思維的翅膀。給學生以啟發,體現數學的價值。這樣,對本節課重難點的.突破將起到促進作用。

案例二 在三年級《數學廣角》的匯入時:教師出示要求:用不、怕、辣三個字加上不同的標點符號、打亂順序來寫,看有多少種不同的方法?後在課件上出示幾種不同寫法。師點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內容《數學廣角》。如果改為:教師出示要求:用不、怕、辣三個字打亂順序來說,你想怎樣說?究竟有幾種不同的方法?這就是我們今天研究的課題《數學廣角》。這樣的話,學生對本節課的要求更為清楚,明白要研究的是搭配方法,目標明確。

案例三 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匯入中,教師以小猴子過生日匯入,問:大家喜歡過生日嗎?為什麼喜歡過生日?學生說因為有:蛋糕、驚喜、禮物等。可是對三年級學生而言,這樣的提問環節又對教學目標的實現起到什麼作用?難道僅僅就停留在調動學生課堂氣氛的表面嗎?

對生成資源的深度挖掘

在課堂上由於學生個性、智力發展的不同,常會有一些錯誤或精彩的資源出現,教師對這些資源的處理往往顯示出來的教學智慧,對教師的個人素養、課堂的掌控能力都是一個挑戰。

案例一在二年級《數學廣角》練習環節:課件上出現兩種點心、三種飲料一共有幾種不同的吃法?一學生起來隨便說,沒有按照先確定一種飲料(點心)再分別與兩種點心(三種飲料)分別搭配,出現了重複現象。教師可能是急於往下進行,對於學生的錯誤資源沒有利用。無獨有偶,在清華附小張紅老師《用字母表示數》的課例中,在學生出現錯誤回答後,張老師不放過這一機會,對關鍵部分再進行理解,等出錯的學生明白道理之後,才重新往下進行。其實,由於學生個體的差異,不可能在同一時間都達到要求。課程標準上提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發展。如果,教師能對出錯學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引導,那這個孩子將會獲得一次讓他有長足進步的機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關鍵點多體會,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案例二 五年級《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目標中就有: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在讓學生數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有多少個方格這一環節的學生彙報時,有學生回答:把平行四邊形一邊多出的角剪下來拼到另一邊。學生的回答不完整、不清晰,可這不就是一種轉化的體現嗎?教師如果能抓住這一生成的資源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過程,利用實物投影儀等教學設施讓其他學生都能參與到這一過程中來,何愁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圓面積、圓柱面積)中不會用轉化思想?其實我們的教案只是對學生可能出現情況的預設,如果一成不變的用來應對變幻莫測的課堂,那隻能造成珍貴資源的浪費,同時對這些孩子而言,將不會獲得提升數學素養的機會。

案例三 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中課件中出現:一個月餅從中間分開,其中的一份教師講明可以用1/2表示,問:另外一半可以用哪個分數表示?學生回答:1/2。教師又追問:為什麼可以用1/2?學生回答:因為它們一樣大。教師進行下一個環節。劉加霞教授在《把握數學本質是一切教學法的根》一文中談到:數學學科本質之一:對數學基本概念的理解。在這個環節,應達到:“因為這兩份都是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所以都能用1/2表示”這樣一個目標。概念理解到位了。那在後面環節:折出正方形的1/4,學生出現不同方法後,師問:為什麼折法不同,都能用1/4表示?學生就不會出現無從下手的現象。其實,這並不是這並不是教師引導的問題,而是在備課時針對每一個問題應達到的目標不明確所致。

其實,課改十年以來,我們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可為了上出有效的課,我們還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更強的體會和認識,讓學生自己做、想、交流,在不斷的碰壁中找尋出路,提升數學活動的質量,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積極地學習,同時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