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心得體會>

(實用)《悲慘世界》讀後感

心得體會 閱讀(8.99K)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悲慘世界》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

《悲慘的世界》就本書而言,讓瓦爾讓的悲慘遭遇終究還是由法國當時的社會制度,人們普遍的社會觀,價值觀,人生觀造成的。為了生存的需要而偷了一塊麵包,卻要用整個生命來作為代價,這未免太悲慘了吧!我想雨果先生的初衷也是為了喚醒人們的良知,發掘出人性中本該存在的光輝,道德標準,價值取向而著此書的吧,絕對不要被已經存在的社會制度和評判標準所矇蔽,所左右,因為世界上沒有一樣絕對完美的事物,更何況是這些本來就帶有感情色彩的東西呢!

用將近6周的時間讀完了《悲慘世界》,是我對歐洲的某些方面有了更深的瞭解,尤其是法國,在拿破崙時代,法國的社會狀況,人情冷暖都是頗有感觸的。漫步在圖書館中,無意中看到了《悲慘世界》,也想起了維克多雨果,這個傳奇的人物,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在他的作品,你可以看得到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

《悲慘世界》的背後是雨果先生在1801年,看到一個名叫彼埃爾莫的窮苦農民,因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份證討生活又處處碰壁。到1828年,他又開始蒐集有關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醞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聖徒式的主教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最後便有《悲慘世界》的誕生。

這篇可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算不上是讀後感了,曾經度過雨果的悲慘世界,但是或許是年幼無知,學識淺薄(省略一系列自謙的.語句)。當時只是覺得主人公冉阿讓很可憐,並沒有太多的感觸,前些日子閒的無聊,就瘋狂看經典的電影,除了把一系列的哈利波特都看完,也看了1978年版的電影悲慘世界(再之前的畫面實在不敢恭維)。小說有些地方比較冗長,或許是當時的我沒理解那些伏筆吧,重新再看一遍不太可能,但是,還是可以發表一下感想的。

具體的故事情節相信許多人都已經熟知,主人公冉阿讓因為打破一塊玻璃,偷了一個麵包,被判了19年的苦役,這使他不再相信這個世界,可是在他出獄之後,一個主教的行徑,又再次使他相信世界有愛,而且愛就在眼前。雖然冉阿讓之後做了很多好事,但始終得不到社會的認同,一個當過苦役犯的人,在當時的社會是不可能再翻身的。就連馬呂斯這個共和派也接受不了冉阿讓是苦役犯的事實。冉阿讓屬於當時社會最底層的人,苦役犯。無論他做多少努力,也無法擺脫這個身份。一個社會無法讓人通過努力去擺脫社會對他原來的身份,我想這大概就是悲慘世界最可悲之處了。

在小說中,雨果極力想表現出人人平等,這和他所處於的歷史環境應該有很大的關係,或許他改變了當時人的認識,可是在現在的社會中,為什麼人還是不平等呢?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2

經過漫長時間檢驗的傑作,捧讀後將永存讀者心頭的雄渾的人類史詩,具有濃重瑰麗的色彩,磅礴浩大的氣勢,是人類文學史上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典範,它就是——《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法國重要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社會活動家維克多·雨果的長篇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說講述了苦役犯冉·阿讓,出獄後,受到教主感化,決心從善,廣施仁愛,後來被任命為市長,他為女工芳汀去尋找她的女兒珂賽特,並將她從凶狠的德納第夫婦手中拯救出來,讓她接受教育,最終獲得幸福的故事。

從文字中,我似乎可以看見雨果對德納第夫婦殘暴而無人性的做法的斥責與厭惡,對冉·阿讓拯救珂賽特行動的讚賞與認同;對珂賽特與芳汀悽慘命運的同情與憐憫。在我看來,雨果其實是把德納第夫婦比作了剝削者,他們殘忍的從珂賽特與芳汀等人民身上榨取他們現時對他們來說有用的利益,無用時便百般喝斥,一旦他們體現出了一定的利益的時候,又將他們好好地利用一番,卻從不顧及後果,這不正如一句俗語“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嗎?。他又把拯救珂賽特和芳汀等人民於水深火熱中的冉·阿讓比作了英雄,讓他與奸詐卑鄙的德納第夫婦進行周旋,將珂賽特從他們的魔爪中拯救了出來,為他圍上了一層英雄的光圈。

有時我會在想,這篇小說是不是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一個揭示呢?我認為這部作品揭示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的命運,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種種矛盾,反映了法國社會的現實生活,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鞭撻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醜惡現象。也體現了作者對黑暗的憎惡,對光明的嚮往。

雨果用他的`筆為我們演繹了一場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永恆的矛盾,也訴說了生活在那時社會中的人們的心聲,同時表明作者熱愛和平,抵制戰爭的內心思想,至少我會這麼認為的。正如書中所說,以人類生存的名義去批判一切異已的力量,從而表現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永恆矛盾。在這個意義上《悲慘世界》可以稱作一部人類的“苦難大全”。

每讀一次《悲慘世界》我的內心就為之震撼一次,我不由得感嘆道:“在黑暗無助徘徊的人們,他那捨己為人的情操在每個人的心中熠熠生輝,那高大的身影宛如上帝的光輝一般給予人們內心及靈魂上的救贖。他靈魂所散發出來的聖潔的光輝,會照亮善人心中的仁愛之光,會指引在黑暗中迷路的人們通向光明的路。對我而言,《悲慘世界》它是一部能觸及人靈魂的佳作,是明燈,是燈塔,我希冀著更多的同齡人喜愛這部書。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3

我是從《悲慘世界》認識雨果的。

它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善良和博愛在悲慘的社會現實在發亮的故事。儘管那個時代的背景如此灰暗,但從故事在我仍能感到從心底升起的溫暖。

無論是主人公冉阿讓、警察威爾還是米里哀主教,他們都很執著,冉阿讓執著於對世界和社會,對道德與法律投桃報李的潛規則,米里哀主教執著於每一個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夜不閉戶,對全世界以德報怨的品質,然而,儘管在某些角度上,威爾是反角,但誰也不能否認,他是執著的,他為他的執著放棄一切,後來因為被自己處心積慮要帶進監牢的冉阿讓所救,他一生所執著的信念瞬間被衝擊得只剩下碎片,他無法想信,儘管事情就發在在他身上,最後,他受不了道德良心的拷問,向自己開了最後一槍,死在那個悲涼的夜晚。

書中一個情節深深地打動了我。

那個灰色的冬天,冉阿讓從監獄裡釋放出來,他帶著犯人恥辱的標記,走進一個小鎮。小鎮上每一個人都避開他,沒有人會收留一個曾經的小偷。當他心灰意冷的時候,命運為他打開了一扇門。他在一位好心的老婦人的指點下,拜訪了米里哀主教。米里哀主教住在華麗的教堂旁邊一間低矮的小屋子,而鎮上的小醫院則搬進了大教堂——這位主教讓出了本應屬於他的華美的教堂,鎮上的每一個人都知道有一位如此可敬的主教。米里哀主教的屋子燃著溫暖的爐火可以照到從不關上的門的外面。出人意料地,米里哀主教以接待貴賓的形式接待了這個潦倒的主人公。或許是長期的監禁使他的`報復心益增,他最後還是偷走了主教家的一套銀餐具。但天亮以後,小鎮的警察抓住了他,並送到主教家。他感到從未有過的害怕,他又要回到那個黑暗的地方了嗎?那個仁慈的主教看到昨天他收留的人正如主教的妹妹所擔心的那樣,他會後悔吧。然而沒有,他所有的想象都落空了。米里哀主教誠摯地看著他的眼睛,片刻以後,他微笑地問冉阿讓:“你早上怎麼走得這麼急?把我要送你的一對銀燭臺都忘了拿。”說著拿來他姑姑留給他的唯一一對銀燭臺,遞給冉阿讓。警察連忙放開他,連聲道歉。冉阿讓的命運從此發生了大逆轉。他一直沒回過神來,站在米里哀主教門前,米里哀主教微笑地詢問他:“您還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嗎?”

故事從這裡展開了,儘管後來再沒有見到米里哀主教,但改變後的冉阿讓不正是另一個米里哀主教嗎?在故事的最後,他離開了這個世界,以最幸福的方式,他所收留的芳汀的女兒送他離開,在匯流成河的淚水和崇敬中,他安詳地熟睡了。

這部作品寫於一八六一年。當時這部作品把雨果推上文學巔峰,雨果是高傲的,也是孤獨的,他筆尖露出的鋒芒,讓歷史也為之一震,雨果是不朽的,一如他的作品。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4

善良是人世間最高的美德。作為法國的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筆下的《悲慘世界》深刻地揭示人性的善良,讓人讀後不由自主地深深沉浸於小說情節之中,給人以啟發和思考。

《悲慘世界》真實再現了拿破崙戰爭後十九世紀法國的社會面貌。小說的主角名叫冉·阿讓,他是一位苦役犯,因為生活所迫偷了一塊麵包,在監獄度過了十幾年的漫長歲月,出獄後卻漂泊流浪,居無定所。命運如此不公,這不僅改變了他善良的本性,還讓他對未來的生活心灰意冷。

恰逢此時,善良如同一束光,照進了冉·阿讓的生活。冉·阿讓遇到了馬格諾先生——一位善良、大方、無私的`神甫,用自己的善良一點點地打開了冉·阿讓的內心,即使他違背承諾,偷走了神甫家的銀器,神甫也沒有責備,反而慷慨“贈送”。冉·阿讓被深深感動,他意識到這個世界上還是存在真善美的。冉·阿讓的心被重新照亮,他迎來了人生的新起點。

可以說,作者塑造的馬格諾神甫是如此偉大,他用自己的善行改變了冉·阿讓,也啟迪著每一位讀者應該如何對待深處困境中的人。他的寬容、善良像是一束光,點亮了人們心中的希望。而冉·阿讓正是在他的引領下,不斷改變自己,用自己的善行來幫助他人,歷經各種悲慘遭遇,從一個苦役犯變成了一個受人尊敬的聖人。

冉·阿讓的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他也如同一束光,開始照亮他人,為他人帶來希望。離開馬格諾神甫十年後,悲慘的冉·阿讓通過技術創新獲得成功,成為一名企業家。他化名馬德蘭,幫助了很多人,得到人民的愛戴,被任命為市長。他救助了紡織女工芳汀,收養了她的女兒——珂賽特。

善良是一束光,它足以穿透一切醜惡與黑暗。沙威是一個冷血無情的警察,為了追捕冉·阿讓不惜一切代價。但當他越瞭解冉·阿讓,就越清晰地發現自己錯了,他不能去抓一個好人。他千辛萬苦抓住了冉·阿讓,最終卻還是放了他,這令他非常煎熬。他不知道應該遵守上級的命令,還是遵從內心的道德準則。於是沙威瘋了,他跳河自盡。

在我看來,冉·阿讓一生中最開心的一段時光是他臨終前。他公開了自己的身份,不白之冤得到洗涮,又看見了珂賽特,看到自己心愛之人能夠幸福地生活。

善良是一束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善良之光照亮了悲慘境遇之中的冉·阿讓,也照亮了那個悲慘的世界,讓我們見證了人性之美。讀完這本書,使我們相信永遠不要低估一個人的善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堅守善良的本心,讓善良之光普照人間。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5

這個國慶長假,我閱讀了十九世紀法國大文豪維克多middot;雨果的一本著作——《悲慘世界》。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悲慘的故事:主人公冉阿讓是一個純樸的園藝工人,為了讓七個外甥不捱餓,他偷了一塊麵包,但當場被抓住,坐了牢,成了一個苦役犯,過了十九年的非人生活。出獄後,他飽受鄙視,只有主教當他是兄弟,並勸他做個好人。後來,冉阿讓改名馬蘭德,成為了富翁,為了不讓別人代替自己受罰,他向法庭自首,再次入獄,然後乘著一次機會又越了獄,越獄後,他救下了孤女珂賽特,躲進了修道院,以園丁弟弟的身份活了下來。冉阿讓為了讓馬利尤斯和珂賽特幸福,把所有的錢都留給了他倆,自己卻靜待死亡。當冉阿讓到了彌留之際時,馬利尤斯和珂賽特終於趕到,他倆看著恩人安詳的離世。

我覺得冉阿讓勤勞正直、胸懷坦蕩,他雖然備受歧視,飽受排斥,卻始終以德報怨,用最真誠的一顆心向著別人,哪怕那些人都曾經深深地傷害過他。冉阿讓雖然被迫害,受了許多我們無法想象的苦難,卻仍然有著一顆金子一樣的心,他樂於助人,品德高尚,一心想幫助別人:他在成為富翁時仍不忘關心窮人,為他們做了許多的好事;他不計前嫌,冒著生命危險救出了福施勒旺,而福施勒旺正是一位他的反對者;他不願讓別人代替自己受罪,在法庭上自首,自己卻被判無期徒刑。冉阿讓就是這樣一個好人,他就像是蠟燭,情願燃燒自己去照亮別人,帶給別人光和熱,為了幫助別人,他甚至可以犧牲自己,付出自己的生命!冉阿讓為了讓馬利尤斯和珂賽特幸福,自願退出了他們的生活,自己選擇在破屋裡靜待死神的降臨。其實,如果冉阿讓選擇告訴馬利尤斯自己沒有偷和搶,沒有殺和害人,如果他告訴馬利尤斯自己救了他的`命,那麼,我想,他就不會那麼早的離世了。但是,15他從來沒有為自己辯解一句,全都自願戴上了那些根本不是他的罪名,他從來都是為了保全他人而犧牲自己!我覺得,這種甘於默默奉獻的精神是值得讚頌的,這種高尚的品質是應該人人都報以崇高的敬意的,而冉阿讓直到生命之火熄滅的最後一刻都在祈求馬利尤斯的原諒,都在為馬利尤斯和珂賽特祝福,看到這裡,我想,是沒有一個人會不感動的流淚的,這樣偉大的人格,是讓人不得不發自肺腑的感動的。這樣無比平凡卻又無比偉大的人,是能讓每一個人都報以崇高的敬意的!如果人世間真的能多一些像這樣的人,那麼,世界必將更加美好!

《悲慘世界》是一本很好看的書,它凝聚著作家雨果的心血!相信你一定會喜歡這本書的,也希望你能從中學到一些什麼!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6

上帝欲叫人滅亡,先叫人瘋狂。這是出自卡夫卡的一句話,我覺得現實就是這樣,正如悲慘世界中的冉阿讓,偷了一塊麵包給外甥,竟然被判了十九年的刑,現實把我們的信心就這樣碾碎了。

出獄後冉阿讓揹負著囚犯的身份,飽受其他人的歧視,然而現實逼迫他舊態復萌,他偷了主教一個燭臺,主教卻沒有怪罪他,反而送他另外一個燭臺。在善良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讓洗心革面,變得樂於助人。這段也正如作家雨果所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收留珂賽特做養女,冉阿讓身上體現了人道主義,同時反映那個時代的悲哀,是下層人民的苦難的縮影,這些源自法律習俗的壓迫。世界不是完全的,不是絕對的,就像小說中的德納第夫婦,這對夫婦對珂賽特百般欺壓,還將珂賽特母親寄來的東西給自己的女兒,最後淪為丐幫幫主,是典型的自私自利的小人物。

珂賽特的母親芳汀,是冉阿讓工廠裡的女工,懷下珂賽特卻被男友拋棄,為了珂賽特的生活,變賣首飾,甚至犧牲靈肉也要把珂賽特養大,芳汀對女兒深深的愛可以讓人潸然淚下。沙威窮其一生追捕冉阿讓,卻發現冉阿讓很善良,於是他無法面對多年堅持的信念,選擇了跳河。也許有時候,我們就像小說中的人物,但重要的是要靠自己的力量,開啟前途,而不願求有力者垂青。

世態炎涼,人們或許變得醜陋貪婪,也許亂世出英雄,這樣的背景下誕生恩佐拉革命青年的領袖,風度翩翩,在策動的起事中壯烈身亡。不管怎樣這世上還是有正義存在。為正義而亡,也算死得其所。我覺得主教也是一個人道主義形象,把冉阿讓引入正途,讓人深刻體會到仁愛的`力量是無堅不摧的,能感化所有冰冷麻木的心,這也是小說一大亮點所1在。

讀完這本書,不禁為人物的品質感動,他讓我領悟到:原來在那樣一個黑暗和冷酷的世界裡也有光明和溫暖啊!我不能忘卻那些為革命燃燒的鮮血:當革命的起義者安灼拉發現了黑暗f的忠實走狗沙威,讓冉阿讓殺掉他時,冉阿讓卻為他鬆了綁,放走了他。令我疑惑不解的是,沙威的追蹤使冉阿讓東躲西藏,惶惶終日,他為什麼不借此機會除掉這個罪大惡極的人呢?謎底在劇終揭開:沙威認識到自己的過錯,認識到那個黑白顛倒的社會,那個冷漠絕望的世界,並不是他所維護和愛憐的,在善與惡的衝擊下孤獨而又絕望的跳江自殺,我才明白,他是在通過自己的博愛、寬容及其崇高靈魂以及眾生之下卑微的存在,重新喚回生活在那個悲慘世界裡的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他堅信,這會開啟一個美好而又光明的新紀元。

也許我們很難改變別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心中擁有一片光明,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心靈去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暖,這個世界就會充滿愛的陽光。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7

也許我該理解為,她不想呆在家裡,讓伯父擔心,她要自己去闖出一片天地來!800字作文還記得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次,我到鄰居家裡玩,突然,朋友走進了書房,我也不知道他在幹什麼。這是意境,注入新象徵的意境。"人脫離不了現實,所以人首先要適應環境,然後才能改變環境,這是我們祖先都明白的道理,可惜,我們今天有很多人卻不懂:或者抱怨天生我才沒人用,或者怨天尤人空嘆息?

在書中,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著囚犯的身份,飽受著他人的歧視。社會的不公與排斥,一點點的磨滅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過向善的信心。是慈悲為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無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那一對銀製燭臺送給了他並叮囑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

我開始深深的感悟到,原來,在當時那個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竟然也有這樣的世外聖人存在,正是主教的寬大和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讓心中那快熄滅的希望之火,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所以說,冉阿讓的命運並不是永遠都是那麼的悲慘,悲慘的是那時候的整個世界觀,就是因為有了主教這樣的人,整個世界才有了救世主,整個世界才有可能在水生火熱之中艱苦摸索前進。

在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讓開始變得樂於助人,見義勇為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

這一切得轉變使我既倍感欣慰。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

面對著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低劣的人。他們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就如書中的.德納第,他為了錢財不惜一切,一會聲稱是演員,一會兒又變成了畫家,但他再高明也無論如何掩蓋不住他醜陋本性的事實。

另一種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為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其實,在當今社會也不乏有一些為了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憑藉職權貪汙受賄者;在重大賽事中為得到好成績而服用禁藥者;還有小到考試作弊的人……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著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8

《悲慘世界》是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作品。書中講述的都是一個個極其悲慘的故事。平凡的詞句中,帶有著濃厚的憂傷味道,更有些諷刺的語氣,卻刻畫了一個滿懷仁愛之心的人——冉阿讓。

從前,冉阿讓因為偷了麵包店裡的一塊麵包而被判刑19年,出獄後,他處處都遭到人們的白眼與唾棄,於是,他發誓一定要像社會報仇,然而,他卻被卞福汝教主感化了,於是,他又決心行善積德,做一個好人。接下的時間裡,他一直幫助貧困的人,並且收養了孤女珂賽特。

自始至終,他都用自己的善良化作真誠的愛給予別人溫暖,這一點令我著實佩服。冉阿讓是一個經歷了很多的人,有煉獄般的生活,有混混噩噩的流浪,有遭人唾棄的屈辱生活,有功成名就當市長的.時期,有被追殺逃亡的時候,有隱居的時期……一路走來,這無疑是無比艱難困苦的。面對社會給他帶來的阻礙與衝擊,他樂觀勇敢,他從來沒有忘記過要樂於助人,冉阿讓所做出的貢獻,是無聲的大愛,他一直都為人們默默奉獻著。冉阿讓也很正直,在當時一個封建迂腐的社會中,接濟了被人拋棄的芳汀,他不顧自己的名譽,用善良仁慈的心,幫助了那些被人、社會拋棄的人們,他無怨無悔,用愛填滿了每一個人的心田。

想想生活中的我們,是否也像冉阿讓一樣,無私的幫助別人呢?學校裡,當同學嘔吐時,我們是否沒有躲到一邊而上前去幫忙打掃、去安慰呢?在社會上,我們是否沒有因為別人一時失敗,而在背後說閒話呢?在某些地區地震時,我們是否沒有畏懼餘震,而奔赴災區去安慰受害者呢?事實證明大多數人還沒有熱心行動起來。

有句話說得好“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付出一點愛,別人會感到很溫暖,看到別人快樂,自己也會樂在其中。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需要幫助,也許是需要鼓勵,也許是需要資助,也許是需要愛……只有我們齊心協力去奉獻付出才能使世間有愛而更美好。有了一顆熱心腸,才能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你會發現你收穫一份特別的果實。奉獻一點,大愛一片,你我都有愛。只在行動與否。

不管怎樣都是愛,即使我們的處境和冉阿讓一樣,也不能失去本性,成了假惡醜。愛能融化心,漸漸地我們就不會為了一些瑣碎而煩惱,每一個人都會成為愛的天使。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如果身處逆境,就用愛鋪開一條路,走向光明,春暖花開!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9

“哼,太可惡了,怎麼能這樣呢,太不公平了。”咦,這是誰為誰打抱不平?“冉阿讓的命運太苦了,好可憐。”原來,這是我在讀書時所說的話。是這樣的,昨天爸爸送了我一本《悲慘世界》。這可是我夢寐以求的書,所以爸爸一買來我就開始看了,剛才就是我在為書中的人物而發出的感嘆。

《悲慘世界》是法國偉大現實主義作家雨果的一部傳世之作。這部作品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的現實生活,歌頌了人性的善良和純真,批判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相互傾軋的醜惡現象。

《悲慘世界》這部小說是以主人公冉阿讓的命運作為主線展開情節的。冉阿讓經歷了長期的牢獄之苦終於獲得了自由,然而當他一無所有地走上社會時卻遭到了世人的唾棄,不過,在他陷入衣食無著的困境時受到了卞福汝主教的關照,因為冉阿讓有前科,儘管他有強壯的身體,卻仍無法被社會所接受,冉阿讓又一次被捕了,他被戴上了終身監禁的紅帽子。在海上服苦役,一個海員在修理桅杆時不慎掉下了大海,冉阿讓不顧自己的安危救了他,自己卻落入了大海。後來,在法國大革命的戰場上有人看見了冉阿讓的身影,他英勇無畏,在槍林彈雨中戰鬥,救助別人。後來在一次戰鬥中,冉阿讓為了救人犧牲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在讀這篇小說時,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社會上的人為什麼那麼討厭冉阿讓,甚至誤解他的好意,而冉阿讓又為什麼對她這麼好呢?讀完這本書後我找到了答案:因為冉阿讓有前科,上流社會的人都嫌棄他,而冉阿讓卻始終用一顆真誠的心來對待別人,說明了當時人性還是善良的。

讀《悲慘世界》時,我的'心情是隨著冉阿讓的命運改變而改變的。當冉阿讓出來別人嘲笑他時,我為他打抱不平;當他受到主教的幫助時,我心裡為他高興;當他落入水裡時,我不禁為他的命運而擔憂。

讀《悲慘世界》使我明白無論在多麼醜惡的社會環境下,我們都要有人性的善良和純真,真誠的對待每一個人;無論在多大的困難面前,都不能放棄生活,生活是不會放棄任何人的,我們要樂觀地來面對生活,堅強勇敢的去挑戰困難,並且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要儘自己所能去幫助他人,要有犧牲精神,多關注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不要嫌棄他們,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充實更有意義。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0

書中有著年少五彩的夢,書中有著中年樸質的影,書中有著老年夕陽的紅。我至今還記得一本書的名字,叫做《悲慘世界》。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很多事。同時也喜歡上了讀書。

在書中,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著囚犯的身份,飽受著他人的歧視。社會的不公與排斥,一點點的磨滅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過向善的信心。是慈悲為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無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那一對銀製燭臺送給了他並叮囑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

我開始深深的感悟到,原來,在當時那個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竟然也有這樣的世外聖人存在,正是主教的寬大和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讓心中那快熄滅的希望之火,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所以說,冉阿讓的命運並不是永遠都是那麼的悲慘,悲慘的是那時候的整個世界觀,就是因為有了主教這樣的人,整個世界才有了救世主,整個世界才有可能在水生火熱之中艱苦摸索前進。

在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讓開始變得樂於助人,因為他以前是個囚犯,人們都不接收他的好意,但他以一個真誠的心去對待所有人,見義勇為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這一切得轉變使我既倍感欣慰。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確實給世界上所有可憐的人、窮困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他曾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給了別人,他每天出門時口袋裡都裝滿了錢,回來時口袋裡空空的,對窮人來說,他就像一把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其中最讓我感動的就是他對芳町與珂賽特母女的關愛,為了實現芳町凌思倩能見一面自己親生女兒的願望,他不惜越獄,而這一次越獄,對他來說則是終身苦役犯的代價。雖然最後芳町沒能實現最後的願望,可冉阿讓卻始終堅持著幫芳町,一個毫不相干的人完成諾言,最終他救出了珂賽特。用畢生精力把她當做親生女兒一樣悉心照顧。他對許多毫無血緣關係人的給予無微不至的愛,這種愛才是至高無上的。

書給了我許多知識,也給了我許多道理。別人都說書香,書香可以是一種很普通的味道,也可以是一種永恆的味道。人的一生必須要有書的陪伴,就比如《悲慘世界》,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世間的醜惡,人性的美善。書使漫漫人生的路上多了一些情趣,多了一些光明。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1

19世紀的法國文壇風起雲湧,湧現了一大批璀璨耀眼的文學大家,而維克多·雨果則可被稱為最傑出的、最才華橫溢的小說家之一,在法國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悲慘世界》以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寫法,塑造了眾多經典底層人物,描寫了當時法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是一部震撼人心的鉅著,也是雨果最重要的代表作。

《悲慘世界》敘述了以讓·瓦讓為主的故事。普通工人讓·瓦讓為了幾個侄子免於捱餓鋌而走險偷麵包而被抓進監獄,19年的苦役犯生涯令讓內心充滿著對社會的仇恨,恩將仇報地偷了留宿他的米里埃神父的銀製餐具再次被捕。面對警察的調查,神父慈悲的說這一套餐具是送給讓的,甚至把沒有拿走的銀燭臺也送給了讓,拯救了讓的靈魂。從此讓成為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一個高尚的人。

19世紀的法國是天主教國家,小說的主人公讓·瓦讓是天主教信徒,米里埃也是天主教神父,全本小說乃至整個法國幾乎沒有佛教存在的痕跡,那《悲》和佛教有什麼關係?和佛子行什麼關係?粗看的確是沒關係,如果讀完整本小說,相信眾多的虔誠佛教信仰者能被書裡眾多善良而堅定的人物,如米里埃神父、讓·瓦讓、甚至芳蒂娜“圈粉”了,即使擁有不同的`信仰,但是他們偉大的品質與堅定的善行都是佛子學習的榜樣。之後將為各位讀者娓娓道來幾個重要人物的故事。

米里埃神父負責一方多山地少平原的窮教區,巡視教區身體力行,克服山地交通不便等條件,待人寬容而溫和,很少說教,從不把任何品德放到不可攀登的高度,也從不捨近求遠去尋找論據和榜樣。比如有些地方的村民漠不關心窮人,就舉周邊的某村是如何善待窮人的例子。神父為了佈道方便入鄉隨俗,學會了當地各種方言,拉近了與村民的距離,慈祥而平易近人地講著沒文化的農民都能聽得懂的教義,缺少例項就運用比喻,令人心悅誠服。法國的天主教地位崇高,主教往往有筆很高的收入,而且也能收到很多捐款。但是神父從來不中飽私囊,一筆筆鉅款經他的手而絲毫沒有改變他的生活方式,他只保證基本生活需要,從不增添多餘的東西。南懷瑾先生也有如同主教一般高尚的品質與行事風格,先生主講的《南禪七日》,課堂生動而活潑,親自示範指正學生不規範的動作,很少在故紙堆裡尋找案例,並善於運用比喻,令人捧腹的同時,卻記憶深刻。南老師成名後稿費也隨之增多,卻也過著如米里埃神父一般節儉的生活。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2

善是精神世界的太陽。

——雨果

合上《悲慘世界》這本書的最後一頁,我沉浸在主人公冉阿讓的經歷裡不能自拔。

冉阿讓的經歷是悲苦的,但也是幸運的。

冉阿讓原本只是一個貧苦的百姓,為了親人的生命而去打碎了一塊玻璃,拿了一塊麵包,卻因此被判了五年刑期。他也曾想過抗爭,四次試圖越獄卻沒有成功,刑期也被延長,他痛苦地經受了十九年的牢獄生活。即使得到釋放,卻也要終生頂著“苦刑犯”的身份,他再次逃脫,但直到死前的日子裡,他一直被警察沙威追捕,過著四處奔逃的生活,甚至於他視若親生女兒的珂賽特的婚禮,他都因為自己卑鄙的身份而不能夠去參加。

冉阿讓走出了監獄,卻因為苦刑犯的身份而被所有的人拒絕,累、餓、渴、冷,所有的感官一起湧上來,折磨著他。無論他如何苦苦哀求,都沒有人願意接受他。然而,十分幸運的是,博愛的老主教卞福如收留了他,並且完全不介意他的身份,用尊重的行為和語言來對待他,這樣的禮遇使得冉阿讓那顆冷硬的、千瘡百孔的心掙扎不已,他不敢相信自己能夠做一個好人!十九年來,他早已習慣了這樣一個惡人的身份,他不能是一個好人!於是,他把老主教的銀器都偷了出來,等到被抓捕的時候,他或許在想,不過又是一場牢獄之災罷了吧!

可是,出乎意料,老主教並沒有讓警察把他抓走,而是把桌上的銀燭臺也一併給了他,老主教低聲對他說:“請不要忘記,永遠也不要忘記您答應我的事,您要用這些銀子做一個誠實的人。”這讓冉阿讓痛苦的心靈受到了巨大的震盪。老主教真誠善意的心靈,幫助冉阿讓走出了心靈的陰影,救贖了他的罪孽,他獲得了新生,開始做一個善良的人,一直到他死亡為止。他最終獲得瞭解脫和幸福,並得到了女兒和女婿的諒解,笑著離開了人世。這些都得益於老主教的善。羅佐夫說得好:“感人肺腑的人類善良的暖流,能醫治心靈和肉體的創傷。”

我想起了一則小故事,有一個少年挨家挨戶地推銷,勞累了一整天,他向下一戶人家討一杯水,但開門的女孩給他拿了滿滿一杯牛奶,並且不要求付錢。男孩被女孩的'善良感動,他覺得渾身是勁,也放棄了退學的念頭,努力當上了一位醫生。長大後,女孩得了很嚴重的病,男孩認出了她,竭盡所能醫治好了她,當女孩拿到醫藥費通知單的時候,她知道這一定會花去她的所有積蓄,可通知單上只寫著“醫藥費——一滿杯牛奶”,男孩已經把醫藥費都付了。

這便是善良的魅力,善良能讓人歧途知返,能撫慰痛苦的心靈,能帶來幸福和幸運,善良確實是精神世界的太陽,它彷彿給我們的心靈套上了外衣,抵擋了所有的黑暗與寒冷,剩下的,只有無盡的溫暖。

所以,與人為善吧,心存善良,小小的善舉,也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幸福。這或許就是雨果想告訴我們的吧!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3

夜,沒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這寧靜的黑暗裡,冉阿讓結束了一生的痛苦與磨難,滿載欣慰與幸福,走向未知世界的光明。

緩緩合上這本書的最後一頁,我的心似乎有一種無法抑制的悲痛在流淌,冉阿讓永遠的走了,卻留下了他光輝聖潔的靈魂,回想起他一生走過的坎坷艱苦,不得不讚嘆那是一部傳奇——為偷一塊麵包,他服役19年,當他最後獲得了自由,卻不能被這個社會所理解,走投無路的他,遇上了好心的教主,冉阿讓的`一生由此而改變。幾年後的冉阿讓發跡成了受人尊敬的馬德蘭市長,他不忘教主的仁慈和善良,常常對窮苦的人施以援手,沒有人明白他的身份,然而命運卻讓他遇上了警探沙威……他再一次被捕,被戴上了終身監禁的帽子,但是命運嘲弄了他,他不顧再次戴上越獄的罪名,逃了出來,為的就是為了完成芳汀的遺願,從德納第手中救來源於水深火熱中的小珂賽特……在法國革命的戰場上,在槍林彈雨中救了珂賽特的情人馬呂斯,在女兒有了歸宿後,帶著贖罪的愛與欣慰長眠。

什麼是人性的美麗?善良的主教告訴了我們“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冉阿讓從一個心存歹念的囚犯變成一個充滿愛心的慈善家,就是主教的對於萬物的博愛之心感召了冉阿讓心底的那份仁慈,冉阿讓做了一生的逃犯卻做了一生的善事,是主教的那份寬容與言傳身教,支撐著他勇敢向前,是主教用愛制“惡”造就了冉阿讓這一為大靈魂。他的身上散發著人道主義的光茫。

小說以冉阿讓為線索,反應了法國大革命前不一樣階級的人民的不一樣命運,而芳汀和珂賽特的悲慘遭遇,揭示了窮苦人民的杯具,讓人心痛不已。作為一個母親,芳汀每一天不辭辛勞的工作,僅僅想讓女兒過上幸福的生活。迫於壓力,他不得已將心愛的女兒託付給德納第,但是德納第卻只把珂賽特當做騙取錢財的工具,珂賽特在德納第家度過了苦難的童年生活,而芳汀卻沒能見到女兒最後一眼。但是正是這樣一段故事,告訴了我們,苦難只是暫時的,要相信光明終能夠驅散黑暗。同時,也讓人們看到母性的光輝是任何時代都泯滅不了的印記。

雖然《悲慘世界》已成為那個時代的標誌,但它並未被這個時代所遺棄,它永遠散發著人道主義的光芒。我們這個世界,何嘗沒有像芳汀一樣窮苦的人民?何嘗沒有像德納第一樣唯利是圖的小人?何嘗沒有像教主一樣博愛的人?何嘗沒有像馬呂斯一樣為愛痴狂的人?也何嘗沒有像冉阿讓一樣改過從善,成就一翻偉業的人呢?公平、自由、幸福是每個時代的追求與信仰。

雨果走了,卻給這個世界留下了光明與自由,仁愛與善良,他的思想將成為一代又一代的理想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