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心得體會>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

心得體會 閱讀(2.09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書心得不能忘了哦。那麼如何寫讀書心得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百年孤獨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1

我自信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要是把時間畫到紙上,會畫出一條什麼線?

一般情況下會是一條直線。因為時間在經典物理學裡不會因任何其它物理因素停止流動。即使換成愛因斯坦相對論意義下的時間,能跳躍能往復的時間,也不可能畫出一條甚至更多圓滑曲線。因此在這裡說“欖核型時間”未免有點矯情,有純屬編造、強加概念的意味。但我覺得它的確——起碼在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背景下——是可以說得通的。我願意把它定義為馬爾克斯的時間,但又不全是。因為能被畫成欖核形狀的時間僅為其中的巨集觀部分。將“欖核”分解到幾乎不能再分的地步,它就會變化。

[Part·One]

很少有書——特別是小說,能把我繞進一個表面異常混x且無限迴圈重複的邏輯裡,讓我讀完第一遍還煙籠霧罩,只好又乖乖去看第二遍,《百年孤獨》就是這部逼我耐心琢磨的著作。它裡面藏著一個讓人捉摸不透的邏輯。邏輯裡面角色與角色之間的關係模糊不清到了幾乎叫讀者不可忍受的地步,因為它有著一大堆被無數次重複的名字: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何塞·阿爾卡蒂奧、阿爾卡蒂奧、何塞·阿爾卡蒂奧第二、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奧雷里亞諾·何塞、奧雷里亞諾第二、奧雷里亞諾·巴比倫、蕾梅黛絲·摩斯科特、美人兒蕾梅黛絲、雷納塔·蕾梅黛絲、阿瑪蘭妲、阿瑪蘭妲·烏爾蘇拉、烏爾蘇拉·伊瓜蘭……這是布恩迪亞家族重複命名的傳統所造成的。然後被重複的何塞、被重複的奧雷里亞諾、被重複的阿爾卡蒂奧、被重複的蕾梅黛絲、被重複的阿瑪蘭妲和烏爾蘇拉被迫重蹈祖輩覆轍或多多少少被刻上他們的性格烙印,完成這些名字註定的命運。而且不管是誰,每個人都必定承受或多或少的孤獨,從裡面獲得新的能力。在馬爾克斯筆下的世界裡,時間抽象地還原孤獨,每當年華老去,人物瀕臨死亡,從前那些充滿稀奇或希望的記憶片斷就在他們無法排解的孤獨中浮現。他們孤獨,也許是因為時間流逝,也許是因為無人理解,也許是因為性格缺陷,也許是因為命運的打擊。

說實話,雖然已讀過幾遍,我依然不敢說自己已完全讀懂《百年孤獨》這本書。這是一個閱讀定律:當一個人經歷痛苦的事情更多,他就會越能讀出書裡面隱含的感情。儘管我不想經歷的事情也曾在特定的時候發生,讓我哀傷、痛苦不能自拔,可每次翻開它,我恍若都只看到時間流逝,看到在離我甚遠的時空裡,不同的人在生活中奮力抗擊或固守著各自的孤獨。然而令我驚訝的是,儘管站在一個旁觀者——一個既無法得到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神般的預感,又不能像梅爾基亞德斯或庇拉爾·特爾內拉一樣算出布恩迪亞家族的命運的旁觀者的角度,我依然能清晰預知以後的事情,這恰是馬爾克斯的時間告訴我的。他的時間在這一維度似乎是條折線,可以任意返回,任意伸展。

不能不說它巧妙的開頭。“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它連線了過去的未來,和未來的過去。“多年以後”是《百年孤獨》所用的第一個魔咒,構成現實與幻景的共同體。從對人物命運的構建上看,也可以理解為馬爾克斯寫作時急於預告的心理,先簡要地把遠景和盤托出好留住記憶,再慢慢回溯,創造敘述的空間。但仍不能因此而說它不巧妙,因為時間恰如其分地在這裡搭建了一座可以任意往返的橋樑,從而獲得預知的能力。布恩迪亞家族並非每人都具有靈活的預感,“多年以後”對他們而言用於回望;而旁觀者,可以藉此回望他們的過往,看看他們的以後,甚至於回望和預感自我。

時間對布恩迪亞家族來說有著它特殊的地方,如果布恩迪亞家族不是“註定要承受孤獨的家族”,那麼之後所說的或許不會發生——馬爾克斯設定的時間在這裡可以說初生,可以說一如既往,也可以說已死——它好似停滯了。百年以內,活著的人好像死去了一般把自己封鎖在孤獨中不能自拔,死了的人卻因為不堪忍受孤獨回到現實尋找慰藉。即使是早已死去的梅爾基亞德斯,也經常出現在他塞滿手稿的房間裡,在家族的一代代更迭中影響他們的頭腦,見證家族的命運。另一個時間停滯的證據是,如果馬爾克斯不適時對家族成員進行外貌上的描述,我會產生一種錯覺,彷彿烏爾蘇拉永遠是能幹而活力四射的矮小女人,比西塔西翁永遠以接近保姆的特殊家庭角色在帶孩子,阿瑪蘭妲永遠抱有無法熄滅的情火,庇拉爾·特爾內拉永遠用紙牌算命,豪放且處於中年——事實上她們表現出來的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沿著他們固定的生活路線度過他們的每一天,像復讀機一樣的時間也近乎等於停滯。烏爾蘇拉晚年失明後就發現了這種規律:“一段時間後她發現家裡的每個人每天都在無意中重複同樣的路線,做同樣的事,甚至在同一時刻說同樣的話。只有當他們偏離這些刻板的常規時,才會有丟東西的危險。”可是真正意識到時間停滯的只有年老且長年痴迷於科學研究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他意識到這一點之後絕望不已,立即陷入一片混沌中,被當作瘋子綁在慄樹下,被命運安排冥冥中印證梅爾基亞德斯的預言:“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馬爾克斯在這裡安排了一個困局,即孤獨的布恩迪亞家族的存在是有限期的,困局的開端和結尾一樣充斥殘酷。

馬爾克斯的時間也能做到一直在流動。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人都在時間的流動裡容貌改易,其中能活到早已脫離充滿情與惑的年紀的人,他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單調難忍,最終接受必將到來的孤獨。我甚至懷疑他的時間已經超出一百年的跨度,但即使如此,他的時間裡仍有與現實世界沒什麼兩樣的光陰荏苒,人之常情。這裡的時間可以說成一條直線,的確是在經典物理學裡不會跳躍不會停止流失的時間——正由於此,它才具有了強烈的象徵和投射意義。生活的細節開始被拉遠放大到整個具有共性的生命歷程,彷彿是每個人的一生以及其生命的延續。再然後即是生與死的嚴肅問題,誕生與消亡,最終討論為什麼誕生和為什麼消亡。

[Part·Two]

不由記起兩年前我第一個感到強烈孤獨的夜晚。只不過是一本里面駐紮了成千上萬的對數函式、嚴肅死板的演算公式和晦澀難解的星圖的枯燥天文讀物,只不過是裡面提到了總星系,提到其中的無垠星海,提到這個理論上由一個質點不斷舒展膨脹而又不知何時會因作用力迅速收縮為一個質點的宇宙。我竟為所見的字行驚慄不已,掩面淚下。我思緒延伸到千萬光年以外,不能安靜。

梅爾基亞德斯的預言提醒我這個事實:沒有永恆。時間停滯,然後流動,最後停滯。宇宙是個放大的困局,困局裡的時間無論如何想都會不動聲色流動如故,可我卻固執地想起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兩者的演變都完好無缺,時間在裡面緩緩流動,而生命只是裡面偶然的閃光,等到一切結束,又和一切從未開始一樣,時間停滯,空間無存。

布恩迪亞家族最後一個奧雷里亞諾看到羊皮卷卷首的提要時至少也應如我那晚一般驚顫,只是他更清醒,因為他在那一刻知道羊皮捲上記載著自己的命運。那晚的我發覺自己被驟然聚攏的孤寂包圍著,身邊的一切似乎都不牢靠了;再沒有質點外的東西可以打破這個欖核型的時間困局。而奧雷里亞諾·巴比倫甚至連這個都來不及想——他就處在困局的最末端。他清醒得完全沒有打破困局的慾望,只是在馬孔多的毀滅中靜待最後一刻到來。孤獨的開頭,孤獨的完結,布恩迪亞家族從大地上被永遠抹去,“魔幻現實主義”的故事完美退場。

[Part·Three]

餘華的小說《活著》有著與《百年孤獨》很相似的類似宿命論的情節安排。故事的過程直至結尾主人公福貴的家人一直在遭遇各種變故直至死亡,最後只剩下垂垂老矣的福貴孤身一人,買一頭黃牛與自己在田間作伴。讀這部小說的時間裡我每時每刻都感到生命的希望在一點點不露痕跡地破滅,直至最後連福貴的小孫子也因為吃豆子噎死時,我忍不住在想,為什麼要活著?一個活了快一輩子的人,幾十年內看到的聽到的經歷過的都跟夢一樣,夢醒時分,家人散盡,無親無故,只剩下虛無縹緲的回憶。他沒有為名利而活,沒有作為血緣鏈上可延續的一部分而活,甚至也沒有為崇高的“為人民服務”而活。他只是一個經歷了各種風浪各種變故後仍維持著生命將息前最後時光的人,被困在欖核型人生的最末端,他還是否作為有意義的個體而活?或者說,僅僅是為了單純地活著,活在比求生稍微高階的階段裡?《活著》對生存意義的探討至此已到達極端的地步。

儘管同樣具有不少宿命論色彩,《百年孤獨》跟《活著》還是存有很大區別,前者沒有著重探討生存,而是探討孤獨——如果非要用拆字的方法來解釋孤獨,我會這樣拆:孤,孤立。獨,個體。人就是一個個孤立的個體,也許這可以說明為什麼人成為社會性動物,用這種方法來抗拒單獨存在,抗拒由此帶來的無盡危險。所以人需要某種意義上的團結,但是相互依靠對單個人來說至多隻能是對孤獨的緩衝。因為人的一生毫無疑問會經歷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的過程,從不會有人在同一時刻如你所感,同你所受。馬孔多建立初期沒人留意孤獨這個奇怪的東西,因為它太年輕,裡面沒有一個人超過三十歲,也沒有死人,唯一的威脅是會導致失憶的失眠症。當梅爾基亞德斯推算出馬孔多將成為一座鏡子之城而無布恩迪亞家族半星血脈存留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立即大發雷霆。“不是玻璃房子,是冰房子,像我夢見的那樣。而且不管到什麼時候,總會有布恩迪亞家的人,直到永永遠遠。”家族誕生開端的人怎麼願意料想到它的結尾呢?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固執地認為,既然有了開始,就不應該也不可能結束,即無限才是合理的。他早該得知卻不肯接受宿命。烏爾蘇拉顯得更從容些,就她意識到孤獨的蔓延已要把布恩迪亞家變成“瘋人院”來看,她已經默認了孤獨的存在以及可能導致的後果——有限才是合理的。布恩迪亞家族在其存在的期間,沒有一個人能逃脫孤獨的魔法,亦沒有一個人不作出自己的選擇來對付孤獨(包括美人兒蕾梅黛絲肉體與靈魂一起飛昇的離奇個例,也是她對天生不入世造成孤獨的迴應)。然而無論他們選擇了逃避、對抗、適應、順從還是洞察,早在家族誕生以前就已經註定了要最終合在一起造出“豬尾巴”怪物的血脈和梅爾基亞德斯超出人類知識界限的智慧最終終結了這個孤獨的家族從而給了布恩迪亞家族永恆的孤獨。這就是布恩迪亞的宿命,然而孤獨不會因此而停止。

[Part·Four]

馬爾克斯就此將孤獨和時間聯絡在一起,並進一步延伸了欖核型時間外的意義。他設想死亡後還有死亡,鬼魂也面臨衰老的尷尬,面臨進入更深層孤獨的危險;時間讓家族有了誕生,又在百年後將其終結,然而這個註定承受孤獨的家族只是“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因為它已進入了消亡後的永恆孤獨。這不能不說是極其抽象但也是極其現實的聯絡,甚至於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曾想過,為什麼會有生,為什麼會有死?為什麼我會是我?生之前和死之後是什麼?這無疑是能影響到每個人的觀念,能上升到哲學或宗教層面的命題。

和《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帶有極致精神剖析的強烈意圖一般,《百年孤獨》對孤獨進行了各種各樣可能的闡釋,展示了孤獨中人的不同狀態,把孤獨的存在以及對人的影響誇張到異常嚴重的境地,在孤獨中讓人物獲得洞察和反省的能力。可是獲得清醒似乎不是好事,比如被綁在樹上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當被問到綁在樹上的緣故時,老布恩迪亞的情感沒泛起一絲漣漪,平靜地說:“Hoc、est、simplicisimum(簡單至極),因為我瘋了。”與他對話的尼卡諾爾神甫從此不再敢和他交流,無意中把他棄入自語不停的孤獨泥潭裡,淪為不時出現在慄樹下枯坐的靈魂。但在家族徹底消失之前,老布恩迪亞還是可以時常離開一下孤獨的視線回到死前的世界湊熱鬧;等到那場摧毀整個馬孔多的颶風到來後,欖核型的時間走到末端,不能折返的孤獨再也不可避免。老布恩迪亞的自白證明了他的清醒,後果卻可想而知:尼卡諾爾神甫因無可名狀的恐懼退縮了。然而孤獨真的可怕嗎?現實中每個人都逃不脫孤獨的時刻。甚至在從大地上被抹去後,孤獨也會永恆伴隨,無關時間,因為你已經對一切失去知覺。這樣說來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2

一天,閒來無事,翻開了百年孤獨,自此,被深深吸引住了。

故事講述了一個叫馬孔多的地方,從荒涼落後到輝煌一時,再到衰敗蕭條。而在那裡,有一個家族一直在那裡,守護著那裡。一代又一代,他們都用著先人的名字,與先人相似的故事在他們身上發生,不斷重複,彷彿一個擺脫不了的詛咒,直到那個終結家族命運的人出生。馬孔多的故事,在羊皮卷被全部譯出之時,隨颶風而去,從世人的記憶中,漸漸遠去。因為這個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再次在大地上出現了。

雖然,這個家族不會再次出現,但至少,他輝煌過,也創造了許多。他們創造了馬孔多,遷移到那裡,建立那裡。開始他們很艱難,卻在一個吉普賽老者的幫助下,發現了冰塊,還有許多。他們有著無窮的創造力,他們中也有人在戰場上拼命殺敵。麗貝卡和阿瑪蘭旦也曾因愛情互相嫉妒。

當後人,因馬孔多的衰敗而離去,螞蟻侵蝕的災難,他們也從未離去。最終馬孔多在聖經所記載的那股颶風中消失,他彷彿也預見了自己永遠走不出那個房間,羊皮卷早已預言他會在譯出羊皮卷時離去。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3

讀第一遍的時候,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無數的倒敘、插敘給弄暈了,根本不解其義;讀第二遍的時候,我把七代人進行了排列,終於使書中的人物對號入座;讀第三遍的時候,我連同《百年孤獨》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進行了瞭解,於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為作者,為書本,為拉丁美洲。20年來,我在孤獨中體會其中的孤獨,並飽受折磨。為了排遣孤獨,我不斷地向我的朋友推薦《百年孤獨》,分享孤獨,理解孤獨。

孤獨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歷程不斷重複著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專訪時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作者著書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眾要團結起來,走向文明,走向開放,走向繁榮。

孤獨是自閉的。《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線起來。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死了,連同馬貢多的文明。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於是,書中結尾是: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群螞蟻吃掉。

孤獨是需要反省的。讀完書本,掩卷深思。《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著書的涵義無疑是深遠的:他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擺弄的正確途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無論是文章架構,還是內容選擇;無論是敘述方式;還是表現手法;無論是典故引用,還是故事編排,無不採用其極,令人匪夷所思。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可謂是眼花繚x。作者的匠心獨運,文章的跌蕩起伏,儼然是對讀者最大挑釁。在不可思議的奇蹟中,在現實交錯的生活中,在血淋淋的現實中,在荒誕不經的傳說中,使讀者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進而理解孤獨的本義,理解《百年孤獨》的奇特。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4

這本書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幾乎沒有任何積極的氛圍,只有孤獨和頹廢。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遠記住:過去是虛假的,往事是不能扭轉的,每一個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復返了。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也只是過眼雲煙。”

坦率地說,這30多萬字的“百年孤獨”很好看,你可以有時開懷大笑,有時緊皺眉頭,因為這本書是公認最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

然而,《百年孤獨》裡最缺乏的就是積極向上的精神,只有一些偶爾積極向上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歲的烏蘇娜,他一直活到大約12章(這本書總共只有20章),直到他的曾曾孫出生。

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基調仍然是黑色的。書中最後一句話“一個遭受百年孤獨的家庭註定不會第二次出現在地球上”,與書中的引言不同,書的前言說這句話代表了積極的一面,黑暗總會過去,光明總會到來。

我覺得對於這個悲劇而神奇的家庭來說,這是一個世紀孤獨的終結。這並不意味著未來的家庭不會寂寞。

寂寞是揮之不去,沒有人可以逃避。

書中的人物都是孤獨的,但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面對孤獨。

奧雷連諾上校用無休止的戰爭來解除他的孤獨,但戰爭只會使他更加孤獨。梅梅用愛情,但他的愛不被媽媽允許,寂寞還是如影隨形。

看著《百年孤獨》,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家庭為什麼孤獨。我想了想還是找不到答案。也許是因為代溝,或者是孤立,或者作者根本不想討論原因,只是表達一種狀態?

看起來都像,看起來都好像錯了。這個問題仍然困擾著我。

在我看來,這本書真的很好,它反映了正常的生活和世俗的智慧,以及對人性的研究,可以說作者是非常透徹的,透徹的讓人感到有點害怕的感覺,這就是書的殺傷力!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5

《百年孤獨》是一部深思、靈感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但當你讀完她,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這也是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吧!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苦苦在世上掙扎,人們渴望真情,但是怕孤獨的恐懼又無時無刻的侵襲人們的孤獨,讓人倉皇不安,讓人為了逃避恐懼而越來越遠。一本《百年孤獨》,一個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百年的歲月,如同長江黃河滔滔如流,最終在百年之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終點回到起點,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都畫著一個圓形的軌跡。

孤獨的宿命圍繞著這樣一個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預示著他們相同的命運。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每個人的精神歷程都是一個圓,他們從小就孤獨,冷漠,古都似乎是這個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點,成如小說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著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地沮喪,他們又以不同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最終回到起點,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涼。

讀這樣的小說,感覺就像看作者站在一個高的平臺上,去俯視整個布恩地亞家族的命運,聽作者講述一個已然逝去的故事。隔著距離從外看馬貢多,無論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是一個孤獨的島嶼,而湊近了看家族七代人的悲歡離合,便可發現一個個更為悲涼的孤獨的靈魂。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認為打破孤獨進行種種艱苦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終以失敗告終,如書中烏蘇拉在非常孤單之時,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遺忘在慄樹下的丈夫,對他說:“你看看這個空蕩蕩的家吧,看看我們那些散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兒女吧,咱們又像當初那樣只剩你我兩個了。”而霍基?阿卡迪奧對她的悲嘆卻是充耳不聞,她這些話好象是在講給一個死人聽,對於烏蘇拉來說,豈止只是剩兩人,其實只是剩她一個人孤獨的生存著。生性孤僻的阿卡迪奧,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個小時,他童年時代就一直折磨著他的恐懼突然消失了,在對人生的回顧中,他終於明白自己是很熱愛過去最北他憎恨的人們,面對死亡,他感受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懷戀,他似乎時有所覺悟了,或許那種一之折磨他的恐懼便是對孤獨的恐懼,人的存在就是選擇,就是選擇他的獨特生活行動的方式,一直以來他都試圖以自己的方式驅散這種恐懼,但最終未能如願。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於整個民族的團結。“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祕密”他們的孤獨並不是擁有真理的靈魂而具有的高潔峭拔,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孤獨寂寞,而是由於與愚昧並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竟可以將一個昔日曾經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在此,馬爾克斯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著一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愚昧和落後為伍。這樣的作品現在讀來仍有它的意義,在一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固守著一份自己的孤獨,事實上,這種孤獨會使人走向冷漠,最終如馬孔多城一樣灰飛煙滅,消失於無形。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6

《百年孤獨》,作為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名著,無異於一部不可錯過的精彩小說。很多人分析過這部作品,說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等等。我沒有足夠的知識來寫這麼深刻的評論。所以作為一個讀者,我只能在這本小說裡講兩個截然不同的女人的故事。

“烏蘇拉和她丈夫一樣勤勞。她是一個嚴肅、活躍、矮小、意志堅強的女人。她一生中從未唱過一首歌。每天從黎明明到深夜,她無處不在,到處都能聽到她上漿的荷蘭亞麻裙的輕微沙沙聲。”

相對於非常經典的開頭,我覺得這句話平凡多了,所以一般不會被人注意到。正如書中所描述的,烏蘇拉,一個看似平凡的女人,是她努力和力量中最耀眼的閃光點。她既是妻子又是母親。無論是在丈夫為陌生的學術瘋狂的時候,還是在她發現自己的兒孫陷入陌生的命運時,她都在與命運不懈的抗爭。努力扭轉困境,讓人與人相連,統一分散的力量。

雖然這種嘗試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她的晚年也是在眼疾帶來的模糊黑暗和歲月太久而逐漸衍生的孤獨中度過的。但是她的熱情很強,在一堆孤獨陌生的人群中特別珍貴難得。幾代人共同生活的生活,曾經是《百年孤獨》年最幸福的一幕。烏蘇拉最小的女兒阿瑪蘭塔布恩迪亞是一個美麗的女孩,她愛上了鋼琴技師皮埃特羅。

嫉妒讓她一次又一次地破壞了表妹麗貝卡和他的婚姻,直到她不小心毒死了弟弟年輕賢惠的妻子——。強烈的自責和仇恨交織在一起,扭曲了她的心理。她與皮埃特羅交往,但拒絕嫁給他,使皮埃特羅自殺。出於悔恨,她故意燒傷了一隻手,用黑色繃帶包了一輩子,決心永遠不結婚。但是她內心的孤獨和壓抑讓她無法忍受,甚至和剛剛長大的侄子廝混在一起。即便如此,她還是無法擺脫內心的孤獨。她整天把自己鎖在房間裡,縫補衣服,拆開縫補,撕成碎片,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孤獨是布迪雅一家的通病。也許即使皮埃特羅不存在,阿瑪蘭塔的結局也不會有太大影響。在反覆的命運中,皮埃特羅是一個起點,讓阿瑪蘭塔告別了少女的活潑天真。她一生渴望愛情,一生拒絕愛情。在這個矛盾中,我度過了一生。

烏蘇拉和布恩迪亞的經歷,可以說是《百年孤獨》年貝內迪亞一家命運的暗諷,註定帶著無法擺脫的孤獨老去。小說中的魔幻色彩使家庭經歷被稱為“宿命”。但其實很多事情的轉變是有跡可循的:出於人性的貪婪和嫉妒挑起戰爭,引發死亡;由於人與人之間的陌生化,個體逐漸變得孤立,與群體失去聯絡。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7

在拉丁美洲文學1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流派,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文壇。還有著名的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其魔幻思維和對現實世界的講述,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這一文學流派,作者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剛開始看《百年孤獨》的時候,會發現作品裡有兩個奇怪的地方。一是書中講的故事大多荒誕;第二個是名字的重複和作品中同樣奇怪的東西的重複。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持續四年以上的雨。一個老牧師不能只喝一口可可茶就飄在空中,死人也不會因為受不了孤獨而回到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這個家庭周圍。更奇怪的是,在這本書裡延續了一百多年的家族裡,男方要麼叫阿卡蒂奧,要麼叫奧雷連諾,從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蒂奧到最後一任守護者奧雷連諾,家族裡各種奇怪的事情反覆發生。結合作者的創作時間和生活環境,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這象徵著什麼。

在《百年孤獨》中,作者用夢幻般的語言描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與背叛,榮耀與夢想,資本主義的出現,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這可能會影響拉丁美洲,但他們集中在一個叫馬孔的小村莊。布蘭迪婭的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深深捲入其中。在故事的結尾。家族最後的守護者奧雷連諾讀著記載著這個百年家族命運的羊皮紙,說道:“裡面的一切我都看見了,已經知道了!”作者通過這個總結性人物的口,表達了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拉丁美洲近代的歷史是重複的,拉丁美洲的發展和歷史程序是停滯的。

《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作品,沒有華麗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令人費解。當你讀完他,就能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丁美洲百年孤獨的反思。我忍不住沉浸其中。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8

無怪乎馬爾克斯花了那麼長時間去寫出這本書,它的確與我之前所看過的很多小說都不一樣。情節的高度密集造成了表達空間的壓縮,因為篇幅擺在那裡。

整本書數十萬字中的大部分是馬不停蹄的快節奏情節發展,而作者的表達並沒有刻意地塞進字裡行間,而是靠著整個情節的情緒基調的不變來達成。小說中情節的發展一日千里,而整本書的情緒卻如一隻巨大的木樁釘進了大地一般紋絲不動。作者正是用這種手法來凸現出這種一成不變的情緒,那就是深深的孤獨之感,也正是因此我感覺到布恩蒂亞家族百年間數代人的性格核心幾乎並沒有什麼改變。這個家族就像河流中的一塊石頭,抵擋得了過去,卻無法與未來同行。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第二代人中,何塞阿爾卡蒂奧的死。他被不知從何而來的子彈擊中,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過了整個馬孔多,避開了所有人的眼睛,繞過容易被弄髒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廚房忙碌的烏爾蘇拉面前烏爾蘇拉才是這個家族數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爾卡蒂奧是第一個死去的布恩蒂亞,流出來的是孤獨之血。火藥的硝煙氣味久久不散,縈繞在他的房子裡,縈繞在他的墓地中,直到很多年後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住。

那一刻,我感覺到了貫穿百年的孤獨那徹骨的荒涼。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9

就在最近,我看完了馬爾克斯寫的《百年孤獨》。剛開始選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是在其他一些早期歌曲中得到了百年孤獨的歌詞,所以去書店買了看。

剛開始看《百年孤獨》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太深奧,很多地方看不懂,很多東西很可笑。這本書裡的名字反覆出現,同樣的怪事反覆發生,只有電視劇裡才會發生。

從生活現實來看,這些都是不可能的。但這些都寫在這本書裡,這一切都發生在這個家庭的周圍。更奇怪的是,在這本書裡已經建立了100多年的家族裡,男人被稱為阿卡迪亞或奧雷連諾,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而家族中的各種怪事,在家族的第一任創始人阿卡迪亞反覆發生,直到家族的最後一任守護者奧雷連諾。這些都太詭異了,甚至讓人覺得有點害怕。雖然以我的閱讀水平,我無法向你詳細解釋什麼,但我相信只要我仔細讀幾遍,我就能讀到更深層次的東西,但我現在真的沒有這個能力。

印象比較深的是霍布恩蒂亞二世和奧雷連諾二世這對孿生兄弟。首先,他們的名字不一樣,沒有其他人那麼複雜,都被記住了。然後他們繼承了父母的名字,卻表現出相反的性格。

霍布恩蒂亞和奧雷連諾上校一樣深沉,奧雷連諾和霍布恩蒂亞一樣桀驁不馴,以至於烏蘇娜常常懷疑他們是不是從小就互換了名字。這樣的懷疑並不離譜,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名字不一定要和性格一樣。這是一個深刻的諷刺。但是,最後兩兄弟死的時候,他們對墳墓犯了一個錯誤,好像這裡才是該屬於的地方,一切都是命中註定。

雖然每一代人的成員都經歷了波折,但這個家族卻代代相傳。只是到了最後,當家裡的男人去世的時候,這個百年世家終於沒落了。幸運的是,家族最後的守護者奧雷連諾醒悟了,因為他終於發現,這一切都只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命運,是一個永遠走不出去的輪迴。

即使合上書,情節也會一個接一個浮現在腦海裡。這本書真的讓我受益匪淺,我不能忘記它。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10

1927年3月6日,馬爾克斯生於哥倫比亞的小鎮阿拉卡塔卡。8歲前,馬爾克斯一直居住在外祖父家,他的外祖父是上校,曾經兩次參加哥倫比亞內戰,外祖母是一個勤勞的農婦,對拉美傳統神話故事非常熟悉。”

——摘自豆瓣

先看了《霍亂時期的愛情》,後看《百年孤獨》,前者有點像是把後者的一個切片做得充實複雜,兩本書都濃的老人味,說話方式以及老人才有的智慧和閱歷。

閱讀時的愉悅多來自驚愕和服氣,腦袋裡小劇場不停,充滿畫面感(據說作者為了保留讀者腦中具體而各異的畫面一直沒有出售電影版權)。《百年孤獨》佈滿神來之筆,各種淚點笑點不斷,看完既充盈又輕逸舒暢。從這一部書中讀出了許多部書的樂趣,《無人生還》般籠罩著冥冥之中宿命,《聊齋》式魔幻現實隨意切換,同《紅樓夢》般由一個人精老太串著大家族的幾度興衰,又有《金瓶梅》式世俗情愛和慾望,還似《三體》給讀者充滿質感的時空流轉。讀到真是賺到。

讀書時印象深刻的除了孤獨這一主題(沒有人比加西亞更能將本不可言的孤獨刻畫得如此透徹入骨,有如此深切的理解),還有名字。名字很重要,不同文明按照各自脈絡發展出的文明不約而同透露了這一訊息。日本電影《你的名字》和《千與千尋》都在提醒著人們不要忘記自己是誰。林奈發明了雙名法,讓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微生物也變得有名有姓。拿拉丁學名或者俗名去呼喚一隻飛鳥,它不會答應。但我還是熱衷於打聽他們的名字,那裡可以找到了解他們的線索和鑰匙。即便是單純地知曉名字也好,這樣我們就認識了,下回見到可以將它從另外的鳥兒區分出來。

讀書的時候會忍不住自制名字譜系,因為布恩迪亞家族使用重複的名字,和《紅樓夢》中的“原應嘆息”起名字一樣藏著作者的巧思——擁有相同名字的人總是有著相似性格,因而也有類似的宿命。即使他們在不同的環境下成長,沿著不同的路子成長,曾有自己芳華絕代引領世界的時候,但最終卻在時間的齒輪裡依了宿命。正如原文所說“若不是車軸在程序中必不可免地磨損,這旋轉的車輪將永遠滾動下去”。好似無論人物如何生活,都逃不脫既定的宿命。

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和父輩祖輩相似的時候,是這個人衰老的開始,衰老的後期便活成像個影子,自身和外界都恍惚,分不清幻覺與現實。

劉同有本書叫《你的孤獨雖敗猶榮》,雖未拜讀,藉此書名送給布恩迪亞家族的人們,以及偶爾感到孤獨的我們。在屬於我們的輪迴裡努力蹦躂吧。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11

《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一部作品。作者在小說中建立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而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

這本書以馬孔多這樣一個曾經安靜而又單純的小村落為端點,講述了生活於其中的布恩迪亞家族的百年曆史。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是村落組建人之一阿爾卡蒂亞的兒子。父親老布恩迪亞曾是一位極富進取心,勇於開拓的有志青年,直到吉卜賽人踏入了這個與世隔絕的村落,並帶來了外面的世界不可思議的發明。他與吉卜賽人梅爾基亞德斯成為密友,將一腔熱忱在磁石、天文、鍊金幾件事世界奇觀上消耗殆盡,這或許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百年孤獨的先兆。此後相同的命運又一次次地在布恩迪亞家族人身上不斷重演,他們陷入了一個無法自拔的命運輪迴之中,直到一個世紀後家族最後一個孩子死去,奧雷里亞諾·巴比倫翻譯出了梅爾基亞德斯在一百多年前所寫的關於家族歷史的預言。

看似只是一個設計精密、情節波瀾的懸疑神祕故事,實際映射了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

例如在阿瑪蘭妲·布恩迪亞的命運之中,毫無理由的恐懼已佔據了她全部的內心,全部的生命。她對親人的怨恨使她喪失了“愛”,缺乏了愛使她不相信任何人,甚至是親人,也不相信世界上所有的愛,從而使她永遠活在在怨恨中,為自己造了一個牢不可破的牢籠。一個無力去愛的人,又怎麼可能被愛?

在這個家庭中,歲月的痕跡已經磨平了所有的回憶,將他們變成廢料,垃圾和汙物,讓這個無數辛勞換來的家庭破碎,墮落。且造且毀,且毀且造,固執於自我,孤獨的宿命不斷重演。

奧雷里亞諾上校發動的幾十次戰爭,不是為了理想,而只不過是為了他那純粹的、罪惡的自大。他視高傲為力量,所有的成功或是失敗都會讓他迷失,他經逼近過權利的極致,為此他放棄了許多東西,而最終,他也像放棄那些一樣,堅定的放棄了權利和榮耀,終其一生周而復始的在祖父的鍊金房裡鑄造小金魚。而最後才發現,戰爭已經將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永遠的奪走了,在臨終時,那些無法刪除的百年記憶儼然成為了無法避免的折磨,就如同他將會無法避免的死去一樣。

還記得馬爾克斯上校“悲傷地敲擊發報鍵”說“馬孔多在下雨”,他儼然已經認識到了戰爭摧毀了太多,而換來的只是奧雷里亞諾的冷言冷語“別反混了,八月下雨很正常。”本性憂鬱,生來孤獨的上校對下雨毫無感觸,絕對理性地勸說革命同僚別犯渾。權利、戰爭已經改變了他,沒有“愛”,沒有“回憶”。

人心如鐵是否真的足以經受這樣多的痛苦和折磨?對於命運,我們是否要逆來順受?怨恨和迷失究竟摧毀了多少的生命?不,我們要有一顆平和慈悲的心,無畏的勇氣始終堅定方向。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12

讀《百年孤獨》時候,我十九歲。年紀不算小,,但還是有點幼稚,,因為李偉老師我接觸了這本書,也因為這本書而感受多多。

讀第一遍時候,我被完全雷同姓名,無數倒敘、插敘給弄暈了,根本不解其義;讀第二遍時候,我把七代人進行了排列,終於使書中人物對號入座;讀第三遍時候,我連同《百年孤獨》所處時代背景和作者身世進行了瞭解,於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為作者,為書本,為拉丁美洲。20年來,我在孤獨中體會其中孤獨,並飽受折磨。為了排遣孤獨,我不斷地向我朋友推薦《百年孤獨》,分享孤獨,理解孤獨。

孤獨是可怕。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統治下。政客們虛偽,統治者們殘忍,民眾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曆程不斷重複著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專訪時對孤獨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作者著書目是希望拉丁美洲民眾要團結起來,走向文明,走向開放,走向繁榮。

孤獨是自閉。《百年孤獨》描述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文明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膽識和開放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偉大發明連線起來。可惜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死了,連同馬貢多文明。之後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於是,書中結尾是:那個長豬尾巴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群螞蟻吃掉。

孤獨是需要反省。讀完書本,掩卷深思。《百年孤獨》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著書涵義無疑是深遠:他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祕色彩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擺弄正確途徑。為了達到這個目,無論是文章架構,還是內容選擇;無論是敘述方式;還是表現手法;無論是典故引用,還是故事編排,無不採用其極,令人匪夷所思。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從未來角度來回憶過去新穎倒敘手法等等,可謂是眼花繚亂。作者匠心獨運,文章跌蕩起伏,儼然是對讀者最大挑釁。在不可思議奇蹟中,在現實交錯生活中,在血淋淋現實中,在荒誕不經傳說中,使讀者體會到最深刻人性和最令人震驚情感,進而理解孤獨本義,理解《百年孤獨》奇特。

孤獨是需要摒棄。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是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對照《百年孤獨》現實與背景,我們不難發現歷史總是驚人相似。由此,我們想起了晚清政府閉關鎖國以至慘遭蹂躪結局和新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而重新崛起歷程。《百年孤獨》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完成鉅著後曾有一個夙願:希望一百年孤獨歷史永遠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但願,作者苦心和夙願夢想成真。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13

看了三遍《百年孤獨》,對作者的人生經歷和時代背景有了深刻的瞭解。這種執著探索的精神真的很佩服我,也提醒我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是一樣的。只要你足夠真誠,足夠努力,總會有收穫的。

《百年孤獨》描述了Hosse Arcadia Buendia家族興衰的一段歷史,其脈絡是從自閉症到開放,從開放到繁榮;從開放到自閉,從自閉到毀滅,實際上描述了19世紀中期到70年代這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的興衰。《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時,加西亞馬爾克斯在一次專訪中對孤獨的解釋很有意義:孤獨就是不團結。

在我印象中,“不團結”有很多解釋。從片面的角度看,是自閉的,可怕的,自省的,被拋棄的。其實職場上也有這樣的情況。團結協作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礎和前提。事實上,我們往往在自己的工作中盡力而為,忽視了團隊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這也說明道理越明顯越難做到。

偶爾吸引了我的文字來指導我這次的閱讀,也讓我感受到了自己思維的侷限。讀書能帶給我們什麼?也許有時候,我們在閱讀和閱讀的時候,會發現是在寫自己的故事,其中主人公在讀自己,這種感覺會拉著我們繼續讀下去;有時候,當你發現自己莫名其妙的問題出現在眼前,那種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閱讀是一種好習慣。既能豐富人的知識,又能培養價值判斷。那為什麼不取他人之長,逐步提升自己呢?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14

如果不是結尾奧雷里亞諾和阿瑪蘭妲烏爾蘇拉生出了那個有著豬尾巴的兼具阿爾卡蒂奧和奧雷里亞諾的終結者,這百年孤獨還會繼續延續地滾動下去,直到下一個世紀的孤獨如潮水般不可抗拒地奔赴而來。

孤獨的結尾正如孤獨的開始一般巧妙,從近親結婚生出豬尾巴的恐懼開始,從盡情歡愉的不倫之戀生出的豬尾巴結束,尾巴頭尾巴尾連成了一個孤獨的世紀。從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紮根馬孔多的孤獨,到奧雷里亞諾不勝神話的孤獨小金魚,到阿瑪蘭壇守望著自己處女之身的孤獨縫紉機,繼而烏爾蘇拉持家有道百年飄搖的孤獨,還有老僕人一言不發地收拾到一言不發離開的孤獨,還有梅爾基亞德斯的鬼魂守望自己寫下的還未被揭示的預言的孤獨,還有那些各個角落歡愉或沮喪的孤獨身影。孤獨千奇百怪,理由萬千不同,沒有誰的孤獨誰更優誰稍劣,只有存在形式的無奈和本質孤獨本性的膨脹發展。

感覺讀完腦中倍感混亂,理不清任何一條線索能夠充當這本書的主線。剛以為這是主要人物的時候他就不合時宜地死了,剛以為這是無關緊要的立刻就要消失的任務卻又苟活了百年看盡了無奈享透的孤獨,剛以為讀懂了這部分的孤獨卻又有更巧妙形式的孤獨人物帶著更巧妙的孤獨故事竄出。最後,真的走到了百年,孤獨也帶著詼諧帶著奇妙帶著荒誕帶著沉重的孤獨感走向了颶風的終結。

孤獨是最難以詮釋的感受,也是最籠統、最複雜的體驗。唯一與之近似的或許是感情,而排除荷爾蒙因素和基因攜帶的本能,感情也註定是由孤獨所催生。

孤獨教會人們生存所需的一切,指引人們閱讀、思考、齟齬獨行,教會人們適應時間的漫長和短暫,把握著每個人的命運走向。但或許更多的,孤獨會為我們帶來一種不易察覺的、微妙的快感,正是這種快感使孤獨具有了莫大的魔力。

在那些成長的歲月裡,孤獨是每個人精神的,是一種想要擺脫卻無法擺脫的愉悅。孤獨會讓人痛苦,痛苦催生敏感,對世界與自我存在的敏感。如同用傷口感受冷風的流向,孤獨的痛苦能讓人在虛幻的一生中感受鋒銳如刀的真切。當這種敏感成為習慣,孤獨也將不再是痛苦的來源,它是人存在的證明,是存在的形式,是一片澄澈的真實感,妙不可言。

在我看來,人最大的快感不來源於感官,甚至也不來源於精神,它源於“活著”,純粹而清醒地活著。

活著,是最大的快感,也是孤獨的真身。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15

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

百年孤獨這本書是我看得最困難也是最久的一本書。 這本書是一本人類心靈孤獨的苦難史.當我翻完馬爾克斯《百年孤獨》最後一章,興奮僅僅只是一瞬間,很像一個孤獨的行者,終於走完一段漫長而期待盡頭的苦旅,卻突然卻迷失了方向,瞻望回程的忐忑,讓人茫然而陌生,瀰漫的孤獨感,油然而生,夜不能寐。

中主人翁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是西班牙人的後裔,住在遠離海濱的一個印第安人的村莊。他與近親烏蘇拉新婚時,由於害怕像姨母與叔父結婚那樣生出長尾巴的孩子,烏蘇拉每夜都穿上特製的緊身衣,拒絕與丈夫同房。因此遭到鄰居阿吉拉爾的恥笑,何塞殺死了阿吉拉爾。從此,死者的鬼魂經常出現在他眼前,鬼魂那痛苦而淒涼的眼神,使他日夜不得安寧。他們只好離開村子,外出尋找安身之所。經過了兩年多的奔波,來到一片灘地上,由於受到夢的啟示決定定居下來。後來又有許多人遷移至此,建立村鎮,這就是馬貢多。布恩迪亞家族在馬貢多的歷史由此開始。

許多年之後,面對刑警隊,雷奧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小說作者對開頭斟酌良久,他只用幾十個字完美的將過去現在未連線。在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整個民族能夠團結在一起。《百年孤獨》的故事發生在虛構的馬孔多鎮(馬爾克斯稱威廉福克納為導師,顯然深受其影響),描述了布恩迪亞家族百年七代的興衰、榮辱、愛恨、福禍,和文化與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獨。其內容涉及社會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拉丁美洲歷史文化的濃縮投影。《百年孤獨》風格獨特,既氣勢恢巨集又奇幻詭麗。粗獷處寥寥數筆勾勒出數十年內戰的血腥冷酷;細膩處描寫熱戀中情慾煎熬如慕如訴;奇詭處人間鬼界過去未來變幻莫測。輕靈厚重,兼而有之,被公認為魔幻現實主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二十世紀現代文學中不容錯過的精品。

其中莫言評價說:對《百年孤獨》有非常真實的、崇敬的感覺。這樣的作品會不停地賣,一代一代的人都會讀,是暢銷書。我沒有辦法預測如果重新出版的話是否會轟動,當年文學青年幾乎人手一本。百年孤獨乃是過去五十年來所有語言中最偉大的傑作。《百年孤獨》在馬爾克斯構建的虛擬世界中達到了頂峰。這部小說整合並且超越了他以前的所有虛構,從而締造了一個極其豐饒的雙重世界。它窮盡了世界,同時自我窮盡。

這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我想每個人去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在書中我們同時追尋著現實與虛幻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