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心得體會>

英語教學觀摩活動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 閱讀(2.92W)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英語教學觀摩活動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英語教學觀摩活動心得體會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前不久有幸跟隨肖校長到宜興外國語學校參加了蘇、浙、魯國中名校課堂文化論壇暨教學觀摩活動。短短一天半的時間,我們聆聽了江蘇宜興外國語學校、山東杜郎口中學、浙江鄞州實驗中學三位校長精彩的報告;他們分別介紹了本校課堂模式文化建構的思考與實踐。我們聆聽了原洋思中學蔡林森校長關於“從洋思到永威”的學術講座;我們還觀摩了江蘇宜興外國語學校、山東杜郎口中學、浙江鄞州實驗中學三所學校的年輕教師的課堂教學。

這次活動時間雖短,但我的感觸很深。這三所學校帶給我的感受是他們在真心真意抓課改,紮紮實實求高效,群策群力創特色。江蘇宜興外國語學校的“參與式教學”,山東杜郎口中學的“小組合作學習”,浙江鄞州實驗中學的“預習彙報制自主學習”,在三節觀摩課上得以充分展示。

山東杜郎口中學的于娜老師在《最後一刻》(法國都德)的課堂教學中採取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整節課主要圍繞“韓麥爾先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分析,引導學生在緊扣文字的基礎上分析了人物形象,掌握了小說主題。整節課堂老師的講話不超過十分鐘,全班四十多人分為六個小組,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積極思維,都得到了發言的機會,最少的小組發言次數達到十一次,學生的自主性得到真正體現。浙江鄞州實驗中學的俞志清老師在《老王》的課堂教學中採取了“預習彙報制自主學習”的方式,整節課始終圍繞“我的疑惑”展開,學生邊質疑邊釋疑邊分析人物形象,老師只是在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把握文字,挖掘文字;整節課堂學生主動質疑達二十多個,所有疑問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解決。宜興外國語學校的史衛勤老師在《父母的心》的課堂教學中採取了“參與式教學”方式,整節課始終圍繞“大家的困惑”展開討論,全班學生參與率高達100%。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主動探究,把握了文章主旨,受到了情感薰陶。

縱觀這三節課,我認為他們的共性有一點:把課堂真正地給學生,課堂是培養學生思維發展(特別是質疑精神和創新思維)的主陣地。

結合這次活動中的啟示,根據我校實際情況,我想談談對我校語文課堂教學中一點膚淺的認識:三個“結合”。

一、知行結合

知,即課改中的思想認識;行,即課改中的實踐活動。我們要有下決心搞課改的認識,要堅信唯有立足於課堂教學的改革,方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如今,靠拼時間、搞題海戰術已然行不通,這些道理誰都懂。現實教學活動中,我們確實有不少老師注意到這一點,正在為努力打造高效課堂而探索著、實踐著,做到“知行結合”;但我們也不難發現,還有部分老師嘴裡喊著“課堂教學改革”,喊著“教學案一體化”,喊著“高效課堂”,而行動上疏於課堂教學改革的研究,課堂效率低下,課後加班加點,增加學生課業負擔,只顧所謂的眼前利益,而不顧學生的長遠發展。

本學期,我校教學處統一了教學案一體化的格式。剛開始,曾有一些語文老師認為這種格式只適用於理科的教學,不適合語文學科的教學。我個人認為,這種認識是片面的。語文學科課堂的教學恰恰需要“自主學習”這一前奏,只不過我們老師更加要認真備教材、備學生,引導學生怎樣“自主學習”;若這項工作做好了,那麼我們的“探究活動”就更具針對性、實效性。我在講魯迅的《社戲》一文時,花了一節課時間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結合具體情節分析他們分別具有哪些性格特徵?”這個問題展開自主學習,效果良好,有效地幫助學生分析了小說人物形象,梳理了故事情節,掌握了小說主題。在沒有更好的勵才課堂教學模式之前,我願與各位語文老師一起靜下心來,做到“知行結合”,一起為學期初學校統一設定的“教學案一體化”模式而努力嘗試、努力實踐、努力改進!

二、虛實結合

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是主人,無論是教師為主導,還是學生為主體。只不過這兩種主人中教師為“虛”,“教是為了不教”;學生為“實”,“學是為了會學”。

一個老師,如果在課堂上始終侃侃而談,實實在在充當一節課的主人,那這樣的老師絕對稱不上好老師。當然,起主導作用的.老師也不是一味地“務虛”,不是不能講,不要講,而是要從教學規律和學生實情出發,精心選擇和設計好“講解點”精要地“點講”。要使自己的“點講”能更好地激發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更利於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更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那麼,教師在課堂上什麼時候適合“講”呢?

1、講在新課引入時,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慾望。

興趣是學知識的前提,有了興趣就有可能對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就有可能獲得很大的成績。因此課堂教學要非常重視新課的引入,一堂好課必定有一個好的開頭,一定會引起廣大學生的興趣,這就為解決下面的新問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講在學生“對話”對而不明時。

“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在積極主動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可以獲得獨特的感受與體驗,發現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實現積極有效的對話和情感、認識的交流。這種對話與交流很顯然是“對”而有益的,但由於學生的個體差異與認知侷限,往往對文字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含義理解不透,即對而不明。此時,有效地講解或點撥誘導就成為必要。比如:講解文言文時,學生對一些生僻的或初見的文言字詞,不可能完全在自主探究中掌握,這時就需要我們老師的點撥講解。

3、講在學生“探究”卡殼時。

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提倡的新的學習方式之一。它主要以問題探究為主。學生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活動,獲取知識和技能,增強問題意識,培養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探究問題“能增強學生對周圍實際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絡的能力”。這裡所說的探究不是一項課外活動,而是灌注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方式和態度,因此,當探究的問題較深時,探究起來就有一定的困難,就會不完全,就會卡殼。此時,教師不能袖手旁觀,而是提供資料,適時引導、講解,知道學生獲取問題的結論。比如我在講閱讀欣賞《節日的溫馨》一文時,學生探究“溫馨”一詞的內涵非常豐富,有“父母看女兒的自豪”,有“母親為女兒織毛衣”,有“女兒為母親買襪子”;此時我再引導學生挖掘文字,通過點講,挖掘出這“溫馨”更深層的含義:一種“感恩”之情。

作為語文學科,我們在確立學生為實實在在的主人這一前提下,還要以文字為“實”,引導學生“務虛”,這裡的“虛”便是聯想和想象。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結合文字,充分挖掘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這是“虛實結合”的最高境界。

三、動靜結合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新的學習方式,不少老師認為一節課搞得轟轟烈烈、熱熱鬧鬧,這便是最新學習方式的體現。其實不然,學生的思維活動恰恰是個動靜結合的過程。這裡,我不妨就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例:

1.自主學習:概括地說,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具體地說,它具有以下特徵:學生參與確定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自己制定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指標;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學習過程有內在動力的支援,能在學習中產生困惑,形成疑問;積極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在質疑釋疑中學習。說到底就是主動學習,“勤學樂學”,這也就正如我們目前教育模式中的“自主學習”,這一過程就需要“靜”,而不是“動”。

2.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要求學生們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積極的相互支援、配合,特別

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自從參加上次活動回來,我便嘗試著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我將學生按目前座位分成四人小組或六人小組,每節課以小組互動的形式展開討論,每個小組都必須發言,每個學生都力爭發言,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迫使每個學生的思維都“動”起來,自我感覺良好。

3.探究學習:是指學生在主動參與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猜想或假設,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問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獲得創新實踐能力、獲得思維發展,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一種學習方式。探究學習具有主動性、問題性、開放性、生成性和創造性。我們教學模式中的“探究學習”這一過程就是一個有動有靜的過程,比如李中華老師在前段時期講解《白鷺》一文時,其中引導學生賞析“清水垂釣圖”、“絕頂瞭望圖”、“黃昏低飛圖”三幅圖,通過多媒體展示了三幅唯美的圖片進行探究,這就既需要“靜心”欣賞,同時也需要思維的不斷“活動”、“質疑”、“創新”,直至實現探究效果的最優化。

可以說,在這次蘇、浙、魯國中名校課堂文化論壇暨教學觀摩活動中,我的收穫頗豐,但由於個人水平有限,只能結合我校實際就語文課堂教學談一點淺薄的認識,可能有許多欠妥和不到之處,還請各位同仁多多指教!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