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心得體會>

大學生素質教育心得體會3篇

心得體會 閱讀(1.53W)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生素質教育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生素質教育心得體會3篇

大學生素質教育心得體會1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黨的十七大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域性出發,做出了“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部署,明確提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務必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作為教育工作的主題,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潛力,重視學生鍛鍊強健的體魄。素質教育是按照社會和人的發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面向全體學生,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核心的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紀,基礎教育的緊迫任務是走向素質教育。山東省教育廳20xx年1號檔案《關於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意見》及20xx年20號檔案《山東省普通中國小管理基本規範》吹響了我省實施素質教育新政的號角,對於實施素質教育,推動人的潛力發展全面發展,科學發展實現“科教興魯”和“人才強省”戰略具有重要的好處。

透過認真學習,我充分認識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內涵發展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任務,是一個影響深遠,任務艱鉅的系統工程。個性是增強深化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資料,是素質教育由外延到核心突破的關鍵環節。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加強學校管理、規範辦學行為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是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介面向未來以人為本,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和諧發展奠定基礎。素質教育從多方面強調了以人為本,注重德育,注重健康,充分利用校內外德育資源,寓德育於各學科教學之中,加強學校德育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的聯絡,講究實效,克服形式主義。教育是一崗雙責,既教書又育人,構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機制,把德育滲透到學校工作的各個領域和各個環節。學校教育的根本,是人的潛力培養,既教書又育人。德育為首:道德思想、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法治觀念、心理健康成就一個人的心理素質。在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四個領域開闊了學生潛力發展的天地。促進學生的心理素質與技術潛力相結合,得到和諧發展。我作為一個語文課的教師,就應身體力行貫徹我省推進素質教育新政精神,努力盡自己的力量為學生營造平安、禮貌、和諧的校園氛圍,努力培養學生成為弘揚正氣,團結友愛,生動活潑,全面發展的人才。

作為教學一線的教師,肩負著素質教育思想與課程的具體實施,因而自然成為了素質教育的主力軍。在既定的課程標準、教材資料、評價體系等現實的內外條件下,該如何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力軍作用筆者認為,我們首先就應抓住課堂教學這個佔用時間最多、資料最廣、涉及面最大的素質教育主陣地,在對傳統課堂教學的揚棄中推進素質教育。教學目標就應是知識、潛力、覺悟的統一,而不只是應試的知識與潛力;教學物件應面向全體學生,而不只是照顧少數能升學的尖子;教學資料應是教給學生對明天有用、能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東西,而不能只限於課本與應試的知識與技能;教學關係應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邊互動,而不是教師“一唱到底”、學生被動理解的單向傳授;教學手段應是現代多媒體與傳統手段的整合,而不是僅靠一支粉筆一張嘴“戰鬥”一節課;教學方法應以啟發式手段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而不是“填鴨式”的一味灌輸;教學重點應著眼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潛力的培養,而不是考試方法與潛力的反覆訓練。組織教學應注重導情入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而不是威嚴的紀律管束;更多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現知識,引導學生從紛繁複雜的生活現象中歸納、抽象出理論,而不應只是演繹推理,用有限的課本知識去解釋無限豐富

和無限發展著的實際;強化學生的個體參與,不僅僅要調動他們動耳動腦的心智投入,還要促使學生動眼、動嘴和動手等多方面的身心投入;教學過程目標的達成不僅僅需要引導學生自主獲得知識,而且還要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審美等心理以及價值觀、人生觀等思想品德的成長。

要實現對傳統課堂教學的揚棄,更重要的就應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突破。

第一,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潛力的培養。傳統的課堂教學,“師道尊嚴”的氣氛太過厚重,培養出來的相當一部分學生只是考試的“高手”,而缺乏獨立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潛力。因此,我們就應著眼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潛力的培養,搶佔這個素質教育的制高點。應極力創造讓學生敢想善想、敢問善問、敢做善做、敢說善說的課堂教學環境。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務必淡化講臺的威嚴色彩,縮短師生之間的公共距離。教師要走下講臺,來到學生中間,與學生一齊討論問題,使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構成心理上的`相融。同時就應鼓勵學生質疑,發表與教師或課本不同的意見,切忌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熄滅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其次,就應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使課堂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消除使學生成為“分數奴隸”的土壤,在教學中構成學生的獨立人格意識。此外,就應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要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的習慣,讓學生”會學”,引導學生自覺參與,學會思考,學會發現,學會嘗試。真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會學”。真正把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交給學生,學會持久發展。

第二,注意非智力素質的培養。非智力因素在智力開發、人才培養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應貫徹到教學的整個過程。其中,教師的個性、教學藝術,學生的人文修養,教學手段與課程設定的更新,教育環境的改善,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培養,都與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養成關係密切。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已成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核心資料之一。實施素質教育,務必重視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徹底改變應試教育中重視學生智慧提高而忽視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的傳統教育觀念,要樹立素質教育的新觀念,加強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合格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在教學中,要注意向學生提出難度適當的學習任務,用任務驅動的辦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和學習興趣,讓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藉助於教師的指點、同學的幫忙和學習小組的討論,透過模仿和自己動腦動手去加以解決,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成功意識和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等優秀品質。透過小組活動,還能培養學生與人團結、合作、盡職盡責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職責意識;透過班級課堂的資訊釋出、資訊交流等課堂活動,可使學生養成傾聽別人意見的包容心理。用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來促進智力水平的提升,用智力水平的提升來促進非智力水平的發展,把智力開發和非智力因素培養結合起來,使學生智力活動水平與非智力因素水平協調發展,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第三,要把因材施教落到實處。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往往只關注中等及以上學生的學習,忽視少數“差生”的發展。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己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體會到了重視學生個別差異的重要性。學生的個性和智力發展水平千差萬別,所以教育的方法也不能幹篇一律,務必要因人而異,隨機應變,講究策略,實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教師透過自己的優勢,根據學生在不同方面的潛力水平和不同的教學資料,運用適合於自身的教學方法來組織教學,使所有學生都能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突出自己的某些特長。對於特殊學生(那裡的特殊學生一般是指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都較差的學生),教師和其他學生要專門對他們進行引導和幫忙。這樣做,使他們感受溫暖,從而樹立信心,迎頭趕上,取得良好成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材料的資料、作用以及難易程度,採取相應的教學方式和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要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教師要採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校、家庭相結合的多種多樣的相互交叉配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從而豐富教學材料,提高學生的綜合潛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強調課堂教學在素質教育實踐中的重要地位,就不能忽視課堂教學應有的魅力,失去吸引力的課堂顯然無法承擔素質教育的重擔。而要提高教學藝術,讓課堂教學散發出愉悅的魅力,就要求教師掌握教育教學規律,具備淵博的知識、豐富的語言、廣泛的審美情趣、較強的語言表達潛力和組織潛力,能根據學生的心理變化,適時調整教學,使整個教學自始至終處於一種愉快、舒適的氛圍之中。要讓課堂教學散發出愉悅的魅力,教師不僅僅要有樂教的情趣,還要有會教的本領。教學要有目的性,教學目標要貼合學生的實際,過高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增加失敗的體驗;過低則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產生鬆懈、懶惰情緒。教學要有獨創性,須知教學並非機械化、千篇一律地演習教材,而應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途徑,以創造性地“教”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教學要有預見性,每一門課、每個章節、每一堂課,都須經周密的思考,對整個教學過程要有基本的估量。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並不只是傳經佈道,要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不“授人以魚”而“授人以漁”。要重視教學效果。在實施素質教育時,要提高教學效率,及時瞭解教學效果,透過效果的反饋,隨時調整教學的動態過程。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一份厚重職責,我們沒有推脫的遁詞,也沒有迴避的理由。我必須會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時間,在研究課堂教學,改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上多下功夫,提高單位時間的教學效益,明確自己的職責和任務,用心研究落實的各項措施上來。樹立起實施素質教育人人有責,從我做起的觀念,用心投身到當前的各項實際工作中去。

大學生素質教育心得體會2

社群位於經濟繁榮、交通便捷的越江路口的東北側,屬港閘區政府所在地,2005年由盛和房地產開發公司開發建設。社群擁有300㎡的辦公用房、300㎡的居民活動室和250㎡的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小區內小型公園、休閒廣場和室外健身場所錯落有致;在綠化率達到40%的綠地上遍佈名貴花木、亭臺樓閣和小橋流水,是一個環境優美、適宜人居,具有濃郁時代氣息的綠色園林社群。

如何把社群管理好維護好是社群黨支部和作為支部書記的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我認為只有不斷加強社群居民教育,不斷提升居民的綜合素質,才能達到造就文明居民,建設文明和諧示範社群的目的。如何開展居民素質教育,我有三點感想:

一、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通過拉橫幅,櫥窗板報、宣傳手冊資料展示,開放圖書室、閱覽室、走訪住戶、舉辦社群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廣泛地開展宣傳和教育,營造出濃郁的文化氛圍。幫助居民認識到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和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是適應現代生活節奏的必備素質。明確學習的目標不僅是為了文憑,為了就業創業,更重要的是提高素質,開發潛能和提升人生價值,拓展生活領域,豐富生活內涵,提高生活質量,建設美好家園。通過宣傳,激發居民自主接受新知識,自覺爭做文明人的熱情,社群教育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依託載體,齊頭推進

一是要以社群黨建為龍頭,大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居民的政治素質為目標,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面向社群全體黨員和居民深入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基本理論、政策方針、形勢任務等教育,不斷提高黨員幹部群眾的思想政治覺悟。利用端午、七一等傳統節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端午前夕5月23日,我社群組織黨員代表、軍屬代表23人舉行了“大家齊動手、文明過端午”為主題的包粽子比賽,通過活動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激發居民的愛國情感。6月28日我社群黨支部與交警三大隊部分民警一起登上蘇通大橋觀景平臺,一起參觀了蘇通大橋展覽館親身感受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二是要依託共青團婦等組織大力開展公民道德教育。以提高居民道德情操為目標,廣泛宣傳20字基本道德規範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60字規範;積極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規律,加強道德修養;進一步加強“誠信”教育,強化全體居民的“誠信”意識,積極培育以“包容會通、敢為人先”為核心理念的南通城市精神;廣泛開展“讀書明理,革除陋習,走向文明”的讀書活動;今年五月份組織群眾參加了港閘經濟開發區《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的徵文活動以及書法、繪畫比賽。通過活動將道德建設落實到社群居民的具體行動中,使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昇華。6月10日,我社群召開了“新市民、新形象”暨“文明結對共建”座談會,提升新市民素質,發動黨員群眾使弱勢群體得到幫助。6月18日,我社群開展了文明禮儀知識競賽,40名以婦女代表為主的居民參加了比賽活動。社群退休女工徐秀英獲得了第一名。

三是依託科普、司法、綜治等組織,大力開展科學知識、法律知識教育。以“講科學生活、建文明社群”為主題,面向全體居民開展普及科學知識教育。今年“科普活動月”、“科普活動周”期間我社群邀請城西醫院醫生和地震局顧朝軍處長分別作了“預防慢性病”和“居安思危、防震減災”知識講座等系列活動;開展律師、法官、消防、警務、交警進社群等深受群眾歡迎的活動;充分發揮區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和校外輔導員的作用,面向青少年學生開展校外普法教育。暑假期間我們將邀請社群民警和區安全域性領導為青少年學生作法律知識和安全知識講座,同時開展《我為社群獻一計》徵文比賽活動。

四是依託社群勞動保障平臺,大力開展職業技術教育。以促進就業為目標,把職業技術教育與生產實踐、社會服務結合起來,加強就業能力培養。社群勞動保障平臺要根據社會需求,積極開展失業人員、外來務工人員和殘疾人的勞動技能培訓與教育,提高他們的基本技能和就業能力。

大學生素質教育心得體會3

摘要:當今的大學教育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能否進步發展,一個社會能否穩定健康的制約因素。而當今大學的育人理念不僅受制於當今社會政治文化的發展與變化,也更多的受到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變化的影響。作為國家新一代的青年,國家明日發展的希望,為了自己青春羽翼的逐漸豐滿,我們在大學裡激揚自己人生中這段最青春的日子。而大學所給我們的應該是教會我們如何做學問,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更高層次的,是教會我們如何擁有中國獨特的文化素質。那麼我們要如何定義文化素質教育?這樣的教育發展現實意義何在?我們又要如何為大學生人才培養找準前進的方向?現在以一種更加客觀冷靜的態度回頭審視文化素質教育尤為必要。

關鍵詞: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現實意義;方向;途徑

一、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內涵

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是指通過一定的方式,在大學生學好專業課的同時,對他們進行文史哲基本知識、藝術基本修養、國內外優秀文化成果的教育,目標是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的教育。我國從1995年提出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這一概念是在我國高等教育人文教育的失衡問題越來越突出,並日益影響到人才培養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它試圖通過這種方式改變以往大學教育存在的專業口徑狹窄、教學內容陳舊、教育模式單一、評價體系偏頗、文化陶冶淡化等問題。它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標;以尊重學生個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

新形勢下,高校的文化素質教育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

(一)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仍未能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各方面的任務一個比一個多,各方面的負擔一個比一個重: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文化輻射等。學生過分重視花哨的校園活動,而忽視了對自己內在的培養,忽視了對於科學文化知識的積累,忽視了自己對於已有知識的運用和創新。

(二)大學教授要忙著搞職稱,忙著搞研究,看似一個比一個忙,其實是把大學的本質和根本使命給忘卻了。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們的引導和傳授作用卻在職稱、研究的壓迫下消失殆盡。他們忽視了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傳授,更加忽視了對於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綜上所述,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志在必行,它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社會可持續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 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現實意義

我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而且還要教會其如何做人。

(一)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重要轉折的時代,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人們社會對科學技術的重視和對物質利益的強烈追求卻使得人文教育卻受到冷落,社會上普遍存在著重理輕文現象,並隨之帶來一些社會問題,如信仰危機、道德滑坡、精神空虛等。因此各國採取辦法整合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別是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做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以促進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同步發展,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

(二)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精英,所以高等教育助大學生精神成人是高等文化教育的使命。大學教育,重在傳承文化,追求真理。大學要培養富有想象力、創造力的人,要培養道德健全的人適應時代的需要顯得尤為必要。楊叔子曾表示:中國要辦好大學,依賴於學生人格的健全和基礎知識的全面紮實,即文化素質的全面提升。可見,加強文化素質正是這一時代發展的要求,是社會可持續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呼喚。

(三)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是創新人才全面發展的需要

作為迎接新時代挑戰的主陣地和生力軍,高等學校加強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是我國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中的創新精神,即在文化素質教育中重視引導學生求新、求變,讓學生在其中自己解決問題,給其創造的空間,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為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升我國國民的素質,提高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大學生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及途徑

(一)重視傳統文化教育與傳承。

中華民族創造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優秀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不僅體現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而且涵蓋了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諸多領域。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只有加強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才能樹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對振興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認同感。我們要通過優化社會大環境、建立濃郁的大學校園文化氛圍等手段,使大學生感受、理解、熱愛和繼承優秀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的精華在他們身上發揚光大、代代相傳。

(二)優化課程設定,提高人文課程比重。

優化課程設定、提高人文課程比重是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的一個重要途徑。課程設定要由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逐步向重視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提高的方向轉變。通過多開設文學、史學、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不斷提升大學生的人格、氣質、修養等內在品質,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

美英等國高校在這方面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典範,值得我們借鑑。如哈佛大學的“共同基礎課”五類課程中,文學與藝術和外國文化是其中的兩類;牛津大學一直堅持在學生中開展古典文化知識的學習。從民族的發展高度,學校應該像重視英語計算機等課程那樣重視人文課程,加強投入、納入制度化管理,實行統一考試,考試結果與授予學位掛鉤。

(三)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

教師的學識水平不僅包括他在本專業研究中的深度與廣度,還包括教師對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對民族歷史文化的準確把握。教師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社會文化的價值觀、審美情感,可以直接對學生產生無言的持久的影響。“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正意義上的教育不僅是一個知識的傳授過程,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靈溝通、思想碰撞的過程。只有高素養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建立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是引導大學生積極學習和正確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自覺鑑別和抵禦各種腐朽落後的思想文化的關鍵。

(四)政府、社會、高校聯手參與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良好人文素養的培育與提升與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充分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人人蔘與,推動良好人文氛圍的形成,為高素質人才的成長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優良的環境。

作為政府,要加強對學校周邊的文化、娛樂、商業經營活動的管理,堅決取締干擾學校正常教學、生活秩序的經營性娛樂活動場所,及時處理侵害學生合法權益、身心健康的事件。

現代人文素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它是在歷史中形成和發展的由人類優秀文化積澱凝聚而成的精神。這種精神品格在巨集觀方面匯聚於作為民族精神脊樑的民族精神之中從全社會來講,整個社會各個階層都要重視培養良好人文素養的氛圍,在公共輿論的領域內要鼓勵電視、電影、報紙等大眾媒體嚴肅地負起推進提升人文素養的責任。

所以,大學文化素質教育應該“轉識成智、化性為德,以業為志、由技入道”。從根本上講,高校文化素質教育重在迴歸大學之道,弘揚大學之魂(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是謂大學;萬物並育,化成天下,是謂大愛!)。讓大學生真正的在大學中學會做學問,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只有在實踐中的不斷摸索,不斷創新與改進才能逐漸實現真正的文化素質的提高,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