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心得體會>

《萬物簡史》心得

心得體會 閱讀(2.78W)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萬物簡史》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萬物簡史》心得

《萬物簡史》心得1

在寒假,我讀了一本書,名字叫《萬物簡史》這本書的作者是來自英國的比爾·布萊森,他寫道作品幽默風趣,而《萬物簡史》便是其中之一。

這是在我看來最能讓人震撼到的一本科普書。

這本書寫得通俗易懂,不像一般的科普圖書帶給人們晦澀、枯燥之感。人讀來舒暢,有時忍不住要拍案叫絕。

雖然這本書介紹的是現代的科學知識,包括宇宙的結構、地球和其它行星的狀況、核物理、相對論、生物、生命、進化、遺傳等等。而這些知識科學知識難免有抽象枯燥之處,但是作者在敘述中不時穿插著大量科學家、發明家的遺聞軼事,讓你讀起來能夠興味盎然,比如談到愛因斯坦著名的質能公式的意義時,作者說,一箇中等身材的普通人,他的血肉之軀中蘊含著30顆氫彈爆炸的能量,“要是你知道怎麼釋放它”的話。

當作者在其中留下一個個問號,又在最後一個一個解答,你會發自內心的感慨:“原來如此!”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人類多麼渺小,大自然又是多麼的'神奇。

《萬物簡史》讓我發現了生命的神奇,宇宙的絢爛,世界的精彩,它讓我瞭解了大千世界的無窮奧祕。萬物簡史大大拓展了我的事業,他引領我去探索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種種的偉大和神奇,他讓我對人類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和大自然無限的神奇充滿敬意!

《萬物簡史》心得2

我們從何而來?我們是靠什麼組成的?生命是怎麼形成的?……如果你想盡可能清楚地瞭解這些問題,就買一本《萬物簡史》回家看看吧(廣告,無處不在)。

《萬物簡史》這本書,主要分成宇宙的形成、地球的大小、處境危險的行星、生命本身等幾個模組。我最感興趣的是關於宇宙的部分。這部分主要講了宇宙是由一個大爆炸而形成的。大爆炸之前,宇宙是一個奇點(奇怪的點),外面沒有空間。然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宇宙擴張了很大。我們很幸運,這個宇宙的.任意一個數據只要改變一點點,也許就是另一個樣子。科學家們認為,也許存在許多個宇宙,一個宇宙有一套資料。生命選擇了這個宇宙,因為這個宇宙適合生命。更匪夷所思的是,空間是彎曲的。就是說,你從宇宙中的任意一點出發,向一個方向直走,你會回到原點。我很難想象這是為什麼,就像古人不知道為什麼繞地球一圈會回到原點一樣。科學實在是太奇妙了。

雖然有的人覺得這本書難讀(這個人其實就是我老媽,她每次看不到2頁,保證就睡著了),可是我讀過後發現,這本書的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布萊恩本來就為了讓大眾瞭解科學,所以專業術語、複雜符號等用的很少。大多數複雜的地方只要細細咀嚼也能明白。當然,鑑於本人智商有限,在讀關於原子什麼的時還是頭昏腦脹。還有,我認為此書相對比較客觀並且理性。在寫達爾文這樣的大神級科學家時,錯誤的地方照樣毫不留情地指出,甚至直接批評了四乙公司對鉛危害的不重視。這樣,讀者不會被誤導,可以在布萊德的幫助下正確對待科學,瞭解科學。同時,此書涵蓋的內容極為廣泛,大到宇宙,小到細菌,只要我有不明白之處,幾乎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正確無誤又容易理解的答案。

這是我讀過的最好的科普類書籍之一。如果各位小科學迷們遇到了令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就可以用《萬物簡史》來參考一下哦!

《萬物簡史》心得3

放下手中厚重的書籍,卻久久不能忘懷,是科學的神奇?還是對自身的探索?在這本被美國著名媒體紐約時報稱為“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的書中,作者以一種區別於普通科普圖書的通俗易懂和引人入勝方式讓我們折服。

《萬物簡史》是一有關於現代科學發展史的書,其作者是美國比爾·布萊森。比爾·布萊森是世界知名旅遊文學家,1951年出生於美國艾奧瓦州,作品主要包括旅遊類隨筆、幽默獨特的科普作品。比如《萬物簡史》、《母語》等等,橫跨多種領域,乏味的知識在他信手拈來。布萊森曾在英國居住20年之久,在20年中他無時無地不在學習英國的人文風貌,從而使在《萬物簡史》中英國式的幽默和美國式的搞笑同時出現,佩服的是不僅兩者之間沒有任何衝突還很好地融合了起來。在書中不僅涉及了宇宙,天文,物理,化學,科技,生物,古生物,航空,甚至是生命。在書中的有一節介紹了細菌世界,當你安然入睡時,你會不會感到一絲不適?其實在你的床上還住著超過200萬的蟎蟲,它們以吞吃你的頭皮屑為食,聽起來很恐怖吧!

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人類多麼渺小,大自然的神奇。可總是有人不服從大自然的安排,試圖逆轉大自然,可結果呢?不用說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吧,與大自然對抗的結果自然是滅亡。

作者曾經不止一次說過地球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生活在太陽比較穩定的時代,當它從星雲開始形成,一直到紅巨星、白矮星,最後的滅亡,這一過程大約要經過100億年,我們正好生活在壯年的紅巨星這一段時期,它不像新星那樣有活力;同時又不太老,有大量的物質可以讓它以每秒鐘大約400萬噸的速度自由持續的揮霍,用來維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和生存。但最重要的`不止如此,我們的地球恰好有水的存在,這是我們生命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總而言之這本書囊括了眾多領域,可以使我們的知識累積有一個質的飛躍。當我真正放下這本書時我發現世界不再沉悶了,因為我通過《萬物簡史》這扇窗戶瞭解了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的精彩帶我們去發現!正因為有無數個祖先對生命的熱愛和執著,對生活的小心和認真,才換來了一個可以坐在這裡打字的我,以及此時也許正笑著看這篇文章的你。

《萬物簡史》心得4

《萬物簡史》是一部有關於人類科學發展史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科普名著,作者比爾布萊森用清晰明瞭,風趣幽默的筆法,講述了從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程序中的故事。全書分為六大部分:浩瀚的宇宙,地球的大小,一個新時代的黎明,危險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們的道路。

就像《出版商週刊》說的,閱讀布萊森的作品,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它的故事像磁鐵一樣的吸引著我,讓我去了解愛因斯坦、牛頓這樣的科學家,說實話,我從沒有讀過這麼科學,這麼生動,這麼令人歎為觀止,真正能學到科普知識的書。

布萊森把枯燥的科學趣味化,把一個個科學家的逸聞趣事,巧妙的“縫合”在知識板塊裡。這樣一來,不僅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居里夫人,門捷列夫,哈雷等科學巨匠都變得那麼鮮活可愛,平易可親,而且通過一連串的故事會明白許多深奧的科學道理。比如:門捷列夫“從北美洲的.單人紙牌遊戲中獲得靈感。在那種牌裡,紙牌按花色排成橫行,按點球排成縱列”,這個故事使我們悟出化學元素週期表的真諦。又如:“貝克勒爾不慎把一包鈾鹽忘在抽屜裡的一塊被包著的感光板上。過了一段時間當他取出感光板,吃驚地發現鈾鹽在上面燒出了印子,就好像感光板曝了光,原來鈾鹽釋放了某種射線”,這個故事不僅說明了放射性元素的發現經過,而且生動地說明了放射性放射線的特點——不可見卻有著很強的穿透力。

讀完《萬物簡史》你會感覺布萊森是一位真正的“博”士:從冥王星到三葉蟲,從臭氧到地震,從DNA到恐龍,從天氣到海洋,無所不包,無所不談,容萬物滄桑於書中。讀完書中的廣博知識會使我們眼界開闊,思維活躍,也使我們曉古通今,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你喜歡這樣的書嗎?

《萬物簡史》心得5

《萬物簡史》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作者比爾布萊森把19~21世紀的科學發展程序記錄了下來,讓人們明白科學家以前的猜想和創造,更加深入的把大自然的幾番不同的模樣描述了一遍。全書分為六部分:寥廓的宇宙、地球的大小、一個新時代的黎明、處境危險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們的路。正像《出版商週刊》說,閱讀布萊森的作品,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他的故事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我,讓我瞭解了愛因斯坦、牛頓、弗裡茨茲威基等科學家。知道原子、鉛、細菌的組成、形成部分。可以說是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的有些內容讓我非常地震驚,原來自己有那麼多知識不知道。宇宙一開始只有人的`手掌大小,後來,經過不斷爆炸而引發了巨大的膨脹而變成了原來的幾千萬億倍。科學家提出,宇宙也應該有好幾個,我們所住的只是其中一個,世界應該更大;以前大家一致認為鉛不據有毒性,生理學家找了幾個志願者來做人體試驗,幾個月後來醫院複查,身體並沒有發現異常,那時他們根本不知道,鉛在人的血液和骨頭裡!一旦把許多鉛都吸到體內去了,就很難將毒取出來。每天,我坐在床上看報紙,報紙裡的鉛到了床上,夜晚還要睡覺,鉛不是到人身上了?所以以後再也不能在床上看報紙,;人去世後,人體內有一部分的原子會跑出來,到另外人的體內,有可能你身上還有牛頓的原子呢!

我喜歡《萬物簡史》的理由很簡單,它的奧祕和知識包羅永珍,就像飲不完的水,讓我不顧一切地去飲用它,使人回味無窮。

《萬物簡史》心得6

絕對靜止的不存在意味著不能像亞里士多德相信的那樣,給事件指定一個絕對的空間的位置。

所以,沒有理由以為一個人的處境比他人更優越。——時間簡史·霍金

昨晚深夜,小濤很興奮的給我推薦了一本好書,那就是比爾·布萊森著作的《萬物簡史》。一看名字我就喜歡,好的科普讀物完全可以當作哲學書來讀。就像霍金著名的《時間簡史》,在這方面的造詣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

趕緊登陸噹噹網站,搜尋到這本書,看到她的內容簡介的時候,購買的慾望立即高漲,噹噹是這樣推介《萬物簡史》的:“本書在講述科學的奇蹟與成就的同時,還浸潤著濃郁的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全書從科學發展史的角度對‘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這一千古命題做了極為精當的闡釋,每一個人在閱讀此書之後,都會對生命、對人生、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產生全新的感悟。一個美國小讀者的

父親說,讀過《萬物簡史》之後,他對死亡不再感到恐懼……作者認為,這是一本書所能獲得的最高評價。”

評價如此之高,實在是讓我心癢難搔。下了訂單,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送到,經驗告訴我最快也要兩天時間,那麼週末我就可以仔細閱讀了。求知,一直是人生最大的樂趣之一。失去了求知慾,失去了對世界的好奇心,簡直是難以想象的損失。

曾經反覆閱讀霍金的`《時間簡史》,他睿智的思想,平易的語言,讓人一看著迷,他所展現的世界,充滿思考與未知,發人深省。我是一個喜歡幻想的人,科幻一向是我的最愛,期待著有生之年,能通過蟲洞做時間旅行,無疑是今生最刺激的事情。後來又看他的《果殼中的宇宙》,裡面有許多玄妙高深的思想,超弦理論,膜世界等等,充滿了奇妙的幻彩,不過說實話,物理不是很好的人確實很難理解,雖然霍金已經儘量寫的平易並圖文並茂了。

《萬物簡史》又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精彩呢?作者比爾是個著名的旅遊家,相信他獨特的視角會給我們帶來別樣的驚喜。

《萬物簡史》心得7

比爾·布萊森寫了《萬物簡史》這本偉大的書。

他用清晰明瞭、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程序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驚奇和感嘆組成了本書,歷歷在目的天下萬物組成了本書,益於人們瞭解大千世界的無窮奧妙,掌握萬事萬物的發展脈絡。

這本書寫得通俗易懂,不象一般的科普圖書帶給人們晦澀、枯燥之感。從組成人體的原子講到宇宙大爆炸,從太陽系的形成講到居里夫人為什麼得了兩次諾貝爾卻沒當選過她所在科學院的院士?(據說是因為她在居里先生死後和另一位科學做了有傷風化的事,所以學院裡的老頭子們對她十分抵制。)以及人們曾痴迷的火星人的種種傳說,只是源於一個科學家看到了火星上的圖紋,就武斷的說那是火星人開鑿的運河,目的是為了從南北極運水以灌溉赤道上乾旱而又高產的'農作物(看到這,還真讓人哭笑不得呢)。它就象一個有魔法的盒子,總有新奇的東西不斷的跳到你的眼前,科學和科學家在這裡都變的生動有趣。

這本書的語言風趣幽默,在讀到描寫哈雷這位科學家的文字時,我一下子笑出了聲。其實,類似這樣的語氣和描述在書中比比皆是。“哈雷是個不同凡響的人物。在漫長而又多產的生涯中,他當過船長、地圖繪製員、牛津大學幾何學教授、皇家制幣廠副廠長、皇家天文學家,是深海潛水鐘的發明人。他寫過有關磁力、潮汐和行星運動方面的權威文章,他發明了氣象圖和運算表……他惟一沒有幹過的事就是發現那顆冠以他名字的彗星。他只是承認,他在1682年見到的那顆彗星,就是別人分別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見到的同一顆彗星。這顆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約16年之後。”

《萬物簡史》心得8

《萬物簡史》這本書告訴我們:1774年,內維爾·馬斯基林決定利用艾薩克·牛頓關於以引力來測定地球質量,而且更多地利用三角測量法,這需要爬很多的山,馬斯基林和數學家查爾斯·赫頓一起爬上了蘇格蘭的斯希哈林山。赫頓在作計算的同時發明了高線,他宣佈,地球的重量是將近5000萬億噸。1793年約翰·米歇爾留下一種儀器的圖樣,這臺儀器將精確地測定地球的質量。1797年,享利·卡文迪許用米歇爾的儀器得出地球的質量為60萬億億噸,他的'結果跟目前最準確的估計數僅相差1%左右,真是了不起!

這本書還告訴我們地球的年齡。其實,地球是在不斷隆起的,赫頓還推測,是地球內部的地熱創造了新的岩石和新的大陸,頂起了山脈。赫頓的現論中特別指出,形成地球的過程需要很我時間。還要再過100年左右的時間,科學界才能著手解決地球年齡的問題,赫頓很有才能,率領大家開創一門地質學。

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很多少知識,不僅我有講的這些,還有生命、宇宙、行星等等,希望小夥伴有時間的話可以去看看這本書!

《萬物簡史》心得9

讀第三部的時候,更多的像是在和老朋友會晤,那些熟悉的大人物,熟悉的大事件,甚至小怪癖,小笑料回味無窮。腦門不時會熱:海森伯不是這樣子的;玻爾可沒那麼說;普朗克也沒那麼慘啦……

無論是誰都可以把100年前物理學的天翻地覆寫得激情澎湃,在這裡比爾的優勢不明顯了。

“科學要麼是物理學,要麼是集郵。”盧瑟福當年這句話夠蠱惑人心的,只是不知道之後在1908年他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時作何感想。

我一直認為,愛因斯坦的後半生也是很偉大的,至少它具有偉大的思考高度思考視野,它是在巨集觀的.思考物理甚至是世界。為什麼當全世界都懵懂地高歌猛進地受惠於量子力學的福音,而他還在思考他的根基,還在建設統一?僅僅是不甘寂寞不服氣麼?歸根結底無論是整個人類種族還是每個個體都需要建立完整和諧的世界觀,那麼這種巨集大開闊的思考就是至關重要的。理論的偉大並不以衍生應用技術為唯一向度。同樣我們仰望星空,感嘆雲瀚浩渺神遊不知所蹤時也不妨礙沒完沒了的煲電話粥。

“無法與之爭辯,也無法理解。”這與其說是對弦理論、M理論的態度,不如說是對所謂宇宙理智的嘲弄。作文

《萬物簡史》心得10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萬物簡史》的書。它使我瞭解了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識。

托馬斯·愛迪生在1849發明了電燈電報等,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阿爾瓦丁·費希爾在1901年發明了第一臺電動洗衣機,解放了人們的雙手,洗衣服變的輕鬆了。但是並沒有獲得消費者的認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開始得到人們的重視;托馬斯亞當斯在1869和自己的兒子一起開始了口香糖的`早期歷史,讓我們的口氣變得清新;腓尼基人是歷史上一個古老民族,又稱閃族人。是他們最先發現了玻璃,玻璃能製成飾品,建築用的材料。

我要好好學習,將來也做發明家,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更多的貢獻。

《萬物簡史》心得11

最近,我讀了一本簡介事物來源和發展的科普讀物——《萬物簡史》,使我瞭解到許多科普知識以及一些我以前從不注意的事情來源,還彌補了一些我瞭解不夠的知識。

《萬物簡史》分為科技、政治外交、經濟、軍事、醫學、交通、曆法、服飾、文化、體育、藝術、節日習俗、郵政通訊、地理地名、生活用品、飲食16個部分,講述了300多個事物的歷史。配插了400多幅包括實物和歷史照片在內的精美圖片,並通過簡潔舒朗的版式設計將圖片和文字有機結合,營造一個個具象的場景,使我獲得直觀的閱讀效果。

《萬物簡史》所寫的每一種事物的簡史從內容到形式都獨具特色,讓我零距離感受、觸控真實而生動的歷史,使我在輕鬆獲取知識的同時,走進更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想象空間,獲得愉悅的審美感受。《萬物簡史》可以從任意一頁讀起,也可以在任意一頁放下。它不僅給我許多全新的知識,而且會讓我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大千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歷史,每一個事物的歷史或蘊含著重要的知識,或揭示著一種道理,或伴隨著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通過閱讀這些歷史,它所蘊含的知識、所揭示的道理、所伴隨的故事豐富了我的知識結構,向我展示出一個全新的世界。瞭解這些歷史,對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產生許多益處。它們豐富了我的知識結構,引發我思考和行動,使我對所處的世界產生新的認識。讓我瞭解到許多重大發明或發現的背後有著許多艱辛和努力。事物的.發展和完善是靠著許多人努力奮鬥來完成的。只有靠堅忍不拔的工作才有可能成功。

這個世紀將是我們的時代,同時也是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要靠我們的努力去譜寫新的歷史。我們將發明創作更多更好的事物。

《萬物簡史》心得12

讀完厚厚的一本《萬物簡史》,我感到意猶未盡。這真是一本最打動人的科普書。

作者比爾布萊森自稱這本書是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他用清晰明瞭、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程序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這是一本可以從任何一頁任何一行任何一個字開始把你吸引的書,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你可以和作者一起,穿越時空的隧道,去與達爾文、愛因斯坦、牛頓這樣的巨匠一起遨遊科學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奧祕。在這本書裡,作者不是在陳列知識,而是用滿腔熱情把知識做成工藝品,讓人讀來舒暢,有時忍不住要拍案叫絕。

這本書的語言風趣幽默,在讀到描寫哈雷這位科學家的文字時,我一下子笑出了聲。其實,類似這樣的語氣和描述在書中比比皆是。哈雷是個不同凡響的人物。在漫長而又多產的生涯中,他當過船長、地圖繪製員、牛津大學幾何學教授、皇家制幣廠副廠長、皇家天文學家,是深海潛水鐘的發明人。他寫過有關磁力、潮汐和行星運動方面的權威文章,還天真地寫過關於鴉片的效果的文章。他發明了氣象圖和運算表他惟一沒有幹過的事就是發現那顆冠以他名字的彗星。他只是承認,他在1682年見到的那顆彗星,就是別人分別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見到的同一顆彗星。這顆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約16年之後。

類似的幽默有的時候近乎調皮(這種表達方式語文老師可不怎麼喜歡),也許正是在這樣一支筆下,才有如此生動立體的一個個科學巨人款款走來,一幅幅科學的圖景才如此瑰麗而妙不可言。

其實我喜歡這本書的理由很簡單。它能告訴我關於地球多大多重多老,它能拋開所謂的科學體系的劃分甚至拋開科學這個概念大一統的說事兒,它還講了很多科學家的趣事兒,他更加激發了我熱愛科學的熱情,讓我對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更加濃厚。

雖然已經讀過很多的科普書,但我要說,《萬物簡史》是到目前為止,我讀過的最打動人的一本科普書。

這是一本科普書,也許更適合一箇中學生讀。不過我還是建議對宇宙,天文,物理,化學,科技,生物,古生物,航空,甚至是生命,細菌有興趣的人來讀一下,所有人都會從這裡找到他感興趣的東西。就算是對上面這些都沒有興趣,而對一個只是有好奇心的人來講,這本書也是十分有趣的。

而除了可以讓你瞭解豐富的科學知識,知道科學家們的趣事,當讀完之後也不由得會對生命,對自然生出無限的敬畏。

我們總認為科技已經足夠發達我們的飛船到了火星,此時此刻的現在,美國的新地平線號探索飛船正在飛往冥王星的途中,五年後它就會到達那裡,甚至在前些年還公佈過抵禦小天體的計劃;

我們總以為自己已經足夠強壯可以在自然界的面前指手畫腳,呼風喚雨。我們有用不完的勇氣和自信,自信的也許有一點過了頭而變的有點自負。自負到以為只要我們足夠努力,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被改變,被支配,被左右。

可是結果要讓大家失望了雖然我們的確是非常努力,但我們賴以生存的一切似乎和我們的努力沾不上多少邊。人們常說,成功是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運氣。而這一次絕對是百分之一百的運氣。是的,就是簡單的運氣而已。

首先要感謝帶給我們一切的太陽。我們的地球恰巧處一個和太陽相對最好的位置1。5億公里,所以我們看到的太陽實際上是它大約8分鐘以前的樣子。如果日地距離再近1%或再遠5%我們都會太冷或太熱而導致無法生存,不對,是從未有過;

我們生活在太陽比較穩定的時代,當它從星雲開始形成,一直到紅巨星、白矮星,最後的死骸,這一過程大約要經過100億年,我們正好生活在壯年的紅巨星這一段時期,它不像新星那樣有活力,時不時來個大噴發什麼的;同時又不太老,有大量的物質可以讓它以每秒鐘大約400萬噸的速度自由持續的揮霍,用來維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和生存。

而我們的外圍又有木星等這樣的大行星,就象是我們的保護傘,以它的巨大引力就象是一個吸塵器一樣,清除來自外圍的垃圾,讓我們不用擔心時常有小天體,慧星,隕石什麼的太空殺手突然照我們的星球來那麼一下子;(真要是那樣的來一下子,我們都只能是自求多福了。說到這裡讓我想起的滅絕的恐龍兄弟們時運不濟啊。)

其次,但絕對不是不重要的我們生存的星球上恰好有水存在,這是我們生命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從胎兒時期90%,到老年60%以下。現代科學形象的比喻說:人的老化是細胞乾燥的過程。由此可見,水對人的重要性。

而這麼重要的水又是從哪裡來的?對於這個問題,直到今天,科學界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在地球形成後的最初幾億年裡,地殼較薄,小天體不斷轟擊地球表面,地幔裡的熔融岩漿易於上湧噴出,隨同岩漿噴出的還有大量的水蒸氣、二氧化碳,這些氣體上升到空中並將地球籠罩起來。水蒸氣形成雲層,產生降雨。經過很長時間的降雨,在原始地殼低窪處,不斷積水,形成了最原始的海洋。

還有一種說法是,海水來自冰慧星雨,冰慧星的直徑多在20千米以上。太陽系形成的早期,大量的冰慧星進入地球大氣層,可想而知,經過數億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地球表面將得到非常多的水,於是就形成今天的海洋。

無論如何,我們都有了水,並且是足夠的水,足以生存的水。在這裡也可以作為一種宣傳吧!同志們,節約用水吧!它真的是來之不易啊!

再之後我們的祖先嚐試了行走,使我們的大腦有機會進步的更快,至少是比其他的動物要快;使我們成了地球上的最智慧的生物,成為地球的主宰,而不是放在籠子裡供別的生物觀看,也不是養在飼養場以備成為餐桌上的頭盤。

更為可貴的是學會行走後的祖先們都是聰明和十分有魅力的,這使他們都能成功的找到另一半,並且有了下一代。而且在之後很多萬年的進化中基因未出現偏差和失誤。

在茹毛飲血的時代他們在有了後代之前沒有被野獸或其他野人吃掉,

在戰火紛飛的時代他們在有了子嗣之後才受到慘無人道的屠殺;

再後來,他們受盡了千辛萬苦也咬牙挺住而不是將兒子賣去宮裡作太監......

正因為有無數個祖先對生命的熱愛和執著,對生活的小心和認真,才換來了一個可以坐在這裡打字的'我,以及此時也許正笑著看這篇文章的你。

話說回來,也不是和我們的努力一點關係都沒有,當我們只是幾十億個精子中的一個的時候,只是因為,我們努力的比其他的兄弟姐妹快了那麼10的負N次方一秒,才成為今天的幸運兒。不管怎麼說,努力總是沒錯的。

有時一想到當太陽再過50億年,燃盡了核燃料,然後膨脹成為一個巨大的紅色惡魔,吞噬掉他所有的行星,包括我們的一切,心靈都會受一下打擊。此時的我們還抱怨什麼呢?生活不富裕?事業不順利?社會不公平?愛情不甜蜜嗎?而到了那時,生存,活下來都將無法保證。有這時間還是為我們的子孫們祈福吧,但願他們在那個時候能夠找到新的可以生存的星球,並且造出交通工具可以到達那裡。可那,那又有什麼用呢?宇宙最後都會消失的。唉呀,這還真是一個讓人一想就鬱悶的事呢。所以不建議大家以這件事為己任,有時間還是要多想想四個現代化建設,以及怎樣好好的生活?這就是對自然最好的尊重了,珍惜別人,也珍惜自己,珍惜哪怕是一口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氣!不要等失去了,才被學會。

一本好書就象是一個好朋友,有時可以啟迪心靈,有時可以陶冶情操,而這本書,會帶你走進另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你會從心裡不斷的感嘆:噢。原來是這麼回事!希望你也和我一樣,在這本書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請記住它相對於精彩內容來講有點乏味的名字《萬物簡史》!不會讓你失望的!

通俗的說:《萬物簡史》的作者比爾布萊森以生動活潑,幽默輕鬆的語言把從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史產生的歷程展現在作者面前,同時也將近現代自然科學史巧妙的鑲嵌在書中,讀來令人頓生閱盡世間萬物永珍,縱橫上百億年上億萬光年之感。

難怪北大前校長許智巨集教授在本書的序言中說我十分樂意向中國的廣大讀者推薦這本既妙趣橫生又令人大開眼界的書,希望它能喚起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在他們的心裡播下熱愛科學的種子。我也是從小熱愛科學故事喜愛科普書籍的青年學生,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真正的記住的知識並不多,我一路驚歎和感嘆於大自然的種種神奇和奧妙,我與生俱來的的求知慾,好奇心和想象力不斷被激發出來。

當然,還要感謝作者和我們分享關於某些科學家的令人詫異又忍俊不禁的奇聞軼事。

一本正經的說《萬物簡史》大大的拓展了我的視野,它引領我去探索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的產生,變化和發展的程序,它使我感受到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的種種偉大和神奇,它讓我對人類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充滿敬意。

《萬物簡史》喚起了我對生命的崇敬之情。生命在它長達四十多億年的時間裡,雖然歷經無數艱難險阻和滅頂之災,但是卻能繁衍生息代代相傳,她的光輝史不得不使我從心底升起敬畏和崇敬之情。正如作者在本書的最後寫道:如果說這本書有什麼寓意的話,那就是我們來到地球上,實在是十分的幸運這裡的我們我們,我指的是所有的生物。在這個宇宙中,獲得任何一種生命都是一個奇蹟。當然,作為人類,我們更是雙倍的運氣。我們不僅享有存在的恩典,而且還享有獨一無二的欣賞這個存在的能力,甚至還可以以多種多樣的方式使其更加美好。這樣一種技巧,我們才剛剛開始懂得。

《萬物簡史》讓我重新認真的思索起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的千古命題,我的回答是:我也是我們,我們是生命,生命之舟必將駛向光明美好的未來回顧四十多億年的生命史,我有理由堅持這條信念。

一個星球,一次試驗。我想對待對待生命的最好方式,一是珍惜她的美好,二是要為她創造更多的價值。我們人類,應當自求多福,好自為之。

《萬物簡史》心得13

卡文迪許本身就是一部書。他生於一個生活奢華的權貴家庭——祖父和外祖父分別是德文郡公爵和肯特公爵——是那個年代最有才華而又極其古怪的英國科學家。幾位作家為他寫過傳記。用其中一位的話來說,他特別靦腆,"幾乎到了病態的程度"。他跟任何人接觸都會感到侷促不安,連他的管家都要以書信的方式跟他交流。

有一回,他開啟房門,只見前門臺階上立著一位剛從維也納來的奧地利仰慕者。那奧地利人非常激動,對他讚不絕口。一時之間,卡文迪許聽著那個讚揚,彷彿捱了一記悶棍;接著,他再也無法忍受,順著小路飛奔而去,出了大門,連前門也顧不得關上。幾個小時以後,他才被勸說回家。

有時候,他也大膽涉足社交界——尤其熱心於每週一次的由偉大的博物學家約瑟夫·班克斯舉辦的科學界聚會——但班克斯總是對別的客人講清楚,大家決不能靠近卡文迪許,甚至不能看他一眼。那些想要聽取他的意見的人被建議晃悠到他的附近,彷彿不是有意的,然後"只當那裡沒有人那樣說話"。如果他們的話算得上是在談論科學,他們也許會得到一個含糊的回答,但更經常的情形是聽到一聲怒氣衝衝的尖叫(他好像一直是尖聲尖氣的),轉過身來發現真的沒有人,只見卡文迪許飛也似的逃向一個比較安靜的角落。

卡文迪許錢又多,性格又孤僻,正好有條件把他在克拉彭的房子變成個大實驗室,以便不受干擾地探索物理學的每個角落——電、熱、引力、氣體以及任何跟物質的性質有關的問題。18世紀末葉,是愛好科學的人們對基本物質——尤其是氣體和電——的性質發生濃厚興趣的時代,又是開始知道怎麼對付它們的時代,但往往是熱情有餘,理智不足。在美國,本傑明·富蘭克林不顧生命危險在大雷雨裡放風箏,這是很有名的。在法國,一位名叫皮拉特爾·羅齊耶的化學家含了一口氫噴在明火上,以測試氫的`可燃性,其結果是證明了氫確實是易爆物質,眉毛也不一定是人的臉上一個永久的特徵。卡文迪許也做了許多實驗,他曾經逐步加大在自己身上的電擊強度,仔細體會逐漸厲害的痛苦,直到只拿得住手裡的羽毛管,但有時候再也留不住自己的知覺。

在卡文迪許漫長的一生中,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現——其中,他是分離氫的第一人,把氫和氧化合成水的第一人——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脫離不了"古怪"兩個字。他經常在出版的作品中提到從沒有告訴過任何人的實驗結果,這使他的科學家同行們老是很氣惱。但是,儘管遮遮掩掩,他不光模仿牛頓,而且想要努力超過他。他對導電效能的實驗超前了時代一個世紀,但不幸的是,直到那個世紀過去才被人發現。實際上,他的大部分成就直到19世紀末才為人所知。那個時候,劍橋大學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承擔了編輯卡文迪許文獻的任務。在此之前,發現雖然是他的,但功勞幾乎總是別人的。

卡文迪許發現或預見到了能量守恆定律、歐姆定律、道爾頓的分壓定律、里克特的反比定律、查理的氣體定律以及電傳導定律,但都沒有告訴別人。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據科學史家J。G。克勞瑟說,他還預見了"開爾文和G。H。達爾文關於潮汐摩擦對減慢地球自轉速度的作用的成果、拉摩爾關於區域性大氣變冷的作用的發現(發表於1915年)……皮克林關於冷凍混合物的成就以及羅斯布姆關於異質平衡的某些成果"。最後,他還留下線索,直接導致一組名叫惰性氣體的元素的發現。其中有幾種是極難獲得的,最後一種直到1962年才被發現。不過,我們現在的興趣是卡文迪許所做的最後一次著名的試驗。1797年夏末,67歲高齡的他把注意力轉向約翰·米歇爾顯然只是出於科學上的敬意留給他的幾箱子裝置。

裝配完畢以後,米歇爾的儀器看上去很像是一臺18世紀的鸚鵡螺牌舉重練習機。它由重物、砝碼、擺錘、軸和扭轉鋼絲組成。儀器的核心是兩個635千克重的鉛球,懸在兩個較小球體的兩側。裝配這臺裝置的目的是要測量兩個大球給小球造成的引力偏差。這將使首次測量一種難以捉摸的力——所謂的引力常數——成為可能,並由此推測地球的重量(嚴格來說是質量)。

引力使行星保持在軌道上,使物體砰然墜落,因此很容易被認為是一種強大的力,其實不然。它只是在整體意義上強大:一個巨大的物體,比如太陽,牽住另一個巨大的物體,比如地球。在基礎的層面上,引力極小。每次你從桌子上拿起一本書,或從地板上拾起一枚硬幣,你毫不費勁就克服了整個行星施加的引力。卡文迪許想要做的,就是在極輕的層面上測量引力。

精密是個關鍵詞。裝置所在的屋子裡,容不得半點兒干擾。因此,卡文迪許就待在旁邊的一間屋裡,用望遠鏡瞄準一個窺孔來進行觀察。這項工作是極其費勁的,要做17次精密而又互不關聯的測量,他總共花了將近一年時間才完成。卡文迪許終於計算完畢,宣佈地球的重量略略超過1300000000000000000000000磅,用現代的計量單位來說就是6000000000000000000000噸(1噸約等於2205磅)。

今天科學家手裡的儀器,其精確度之高,可以測定一個細菌的重量;其靈敏度之高,有人在25米以外打個呵欠都會干擾讀數。但是,他們對卡文迪許1797年的測量結果沒有重大改動。目前對地球重量的最準確估計數是59725億億噸,與卡文迪許的結果只相差1%左右。

有意思的是,這一切都只是證實了在卡文迪許110年之前牛頓的估計,而且沒有跡象表明牛頓做過任何試驗。

無論如何,到18世紀末,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地球的確切形狀和大小,以及地球到太陽和各個行星的距離。連足不出戶的卡文迪許都已算出了它們的重量。於是,你或許會認為,確定地球的年齡會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畢竟,他們實際上已經掌握一切必要的資料。然而,實際情形並非如此。人類要等到能夠分裂原子、發明電視、尼龍和速溶咖啡以後,才算得出我們自己這顆行星的年齡。

《萬物簡史》心得14

在一張成比例的太陽系圖上,如果地球的直徑縮小到一粒豆子大小,土星會在300米以外,冥王星會在2·5公里之外(約為一個細菌大小)。按照這個比例,比鄰星在1萬6千公里之外。

亞歷山大·蒲鉑說:“大自然和大自然的法則藏匿於黑夜之中;上帝說,讓牛頓處世吧!於是世界一片光明。”英國天文學家哈雷說:“沒有任何凡人比牛頓本人更接近神。”牛頓在他的《原理》中提出了三大定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有普遍意義的自然定律。可見牛頓之偉大。

瑞典化學家卡爾·金勒是一個地位底下的藥劑師,他在沒有什麼先進儀器的情況下發現了8種元素——氯、氟、錳、鋇、鉬、鎢、氮和氧——但是什麼功勞也沒有得到。每一次要麼他的發現不受人注意,要麼在別人做出同樣的發現後才加以發表。他在1772年發現了氧,但由於種種心酸複雜的原因無法及時發表,於是功勞最終給了約瑟夫·普里斯特利,他在1774年發現了氧。更冤枉的是幾乎所有的教科書都把氯的發現歸功於漢弗萊·戴維,但是他確實發現了,只不過比金勒完了36年!——看來只會埋頭工作還不行,還一定要讓大家都知道你在工作才行!

1905年一個年輕的瑞士專利局三級技術審查員(他申請提升為二級,但遭到了拒絕)在德國物理學雜誌《物理學年鑑》發表勒一系列論文。他沒有大學職位,沒有自己的實驗室,通常跑的只是伯爾尼國家專利局的小小圖書館。這個人就是啊爾伯特·愛因斯坦。在那個重要的一年,他發表的五篇論文中的三篇,用C·P·斯諾的話說,“稱得上是物理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品”——其中一篇用普朗克剛剛提出的量子理論審視光電效應,一篇論述懸浮小粒子的狀況(即布朗運動),一篇概述了狹義相對論。關於愛因斯坦,C·P·斯諾寫道,愛因斯坦好像“全憑思索,獨自一人,沒有聽取別人的意見就得出了結論。”“(狹義相對論)要是愛因斯坦沒有想到,很可能5年之內別人也能想到,但是廣義相對論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沒有他,我們今天有可能還在等待那個理論。”

關於地球大氣,對流層在赤道大約有16公里厚,在溫帶還不足10-11公里厚。80%的大氣質量所有的`水分還有所有的氣候變化都在這一層。平流層在對流層之上,那裡溫度會下降到零下57度,如果在沒有密封的條件下快速上升到那裡,你會得嚴重得腦水腫和肺水腫,體液也會增加到危險程度。離開平流層後由於臭氧層得作用溫度很快升到大約4攝氏度。到了中間層又驟降到零下90度,然後到了顧名思義的熱層又一下子升高到1500度以上,但那裡的空氣很稀薄即使分子動能如此之高,也幾乎沒有互相接觸的機會。宇宙飛船在返回地球的時候如果角度太大——大約6度以上——或者速度太快,它就會撞擊大量分子產生極易引起燃燒的拉力(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就說明了這一點),如果進入大氣層的角度太小,它很可能會被彈回空間,就像掠過水麵的卵石一樣。

關於地球和人類的歷史,約翰·麥克菲在《海洋和山脈》中說,“把兩條手臂伸直,然後想象那個寬度代表整個地球的歷史。那麼一隻手的指尖到另一隻手的手腕之間的距離代表寒武紀以前的年代。全部複雜生命都在一隻手裡,你只要拿起一把指甲挫就可以輕易挫掉整個人類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