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心得體會>

讀完我們仨的心得體會範文

心得體會 閱讀(1.97W)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完我們仨的心得體會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完我們仨的心得體會範文

讀完我們仨的心得體會範文1

錢鍾書眼中“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飽經生活,用溫暖的筆墨敘述生活,思念親人。在九十多歲高齡,出版《我們仨》,帶著我們走入她的內心,去感受她對親人、對生活的熱愛。

錢鍾書、楊絳夫婦文學、語言學術造詣深厚,在讀《我們仨》後,不談他們的學術成就多麼斐然,僅去體會她們恩愛溫暖的婚姻生活。

1935年7月,用楊絳媽媽的話說,腳上拴著月老紅線的楊絳與錢鍾書結婚到英國牛津求學,開始了他們的婚後生活。自此在整個家庭生活中,我們仨患難與共,相互理解與支援,堅守自己的信仰,沒有抱怨,不管經歷什麼艱難坎坷,對生活始終抱有積極的態度。面對簡單而樸白,清新而脫俗的文字,我不敢妄加評論,唯有深深地感悟。

縱觀錢鍾書和楊絳的幸福婚姻:

一是取長補短,苦中作樂。錢鍾書在學術上被譽為奇才,但生活上卻“拙手笨腳”,分不清左右腳,拿筷子像小孩子滿把抓,但楊絳從不嫌棄,耐心而有趣的慢慢幫助他。儘管留學生活比較艱苦,但我們玩著學做飯,很開心。鍾書吃得飽了,也很開心。他用濃墨給我開花臉,就是在這段時期,也是他開心的表現。

寓教於樂,錢鍾書竟然學會了劃火柴、做飯等生活中的一些瑣碎事情。楊絳先生情商高,與外界溝通好,能把生活儘量安排周全,創造好的生活環境。不論生活還是工作都各取所長,將家庭每個人的長處發揮到極致。

二是相互欣賞,一往情深。錢鍾書打翻墨水瓶染了桌布,楊絳說不要緊我會洗;砸了檯燈,楊絳說不要緊我會修;弄壞了門軸,楊絳說不要緊我會修;顴骨上長了疔,楊絳為其治好且不留疤痕。於是他對楊絳的“不要緊”深信不疑。錢鍾書稱楊絳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在錢鍾書寫《圍城》期間,楊絳不惜做“灶下婢”,鼓勵支援錢鍾書寫作,錢鍾書也將《圍城》獻給楊絳先生。錢鍾書和楊絳說:“沒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見你,結婚這事我沒想過和別人。”

三是泰然自若,處變不驚。不管世風如何,不論身份如何改變,他們一以貫之地保持低調平實的作風,淡薄名利,寧靜超然。大到在上海淪陷期間,飽經憂患,也見到世態炎涼。但他們把日常的感受,當作美酒般淺斟低酌,細細品嚐。錢鍾書哮喘病發,呼吸如呼嘯。楊絳不知輕重,戲稱他為“呼嘯山莊”。小到我搭毛巾,邊對邊,角對角,齊齊整整。他們兩個認為費事,隨便一搭更方便。不過我們都很妥協,他們把毛巾隨手一搭,我就重新搭搭整齊。我不嚴格要求,他們也不公然反抗。錢瑗每逢爸爸“因病請假”,小兒賴學似的心虛害怕,就用來安慰爸爸:“提勒提勒耳朵,胡嚕胡嚕毛,我們的爸爸嚇不著。”

楊絳曾說,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誰家沒有夫妻子女呢?只不過各家各個樣罷了。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們希望有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聲”

四是互為角色,相親相愛。錢鍾書既是楊絳的老師,又是個弱小的孩子,楊絳是錢鍾書的學生、媽媽、保姆。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阿瑗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變為最大的。鍾書是我們的老師。我和阿瑗都是好學生,雖然近在咫尺,我們如有問題,問一聲就能解決,可是我們決不打擾他,我們都勤查字典,到無法自己解決才發問。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我們母女把他當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

婚姻家庭中的愛是需要扮演很多角色的',只要愛著對方,什麼也願意去為他(她)想,什麼也願意為他(她)做。楊絳告誡年輕人: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和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援和鼓勵,兩情相悅。門當戶對及其他並不重要。正是因為他們的如此種種,才創造了自己的幸福婚姻和生活。

對於愛情也好友情也罷,我對他們的態度和做法深信不疑!

讀完我們仨的心得體會範文2

這是一個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聚相失的經歷。在我重新觀看《我們仨》後,你七年級的感覺全然不同,一不明白的是,現在已經清晰,從七年級的看不懂到九年級看到楊絳所表現的對家的眷顧。

這本書介紹了楊絳,錢鍾書,錢媛三個人的故事。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楊絳老年時的一個夢境,講述了楊絳與錢鍾書在夢境中的談話。第二部分則寫了楊絳他們一家人在人生最後階段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回憶了丈夫。女兒先後去世的過程。第三部分寫的則是楊絳與錢鍾書在牛津大學相遇,相知,相愛的故事。

這本書以虛實相生的手法所寫,以實筆寫生,虛筆寫死在內容上,夢境與現實交錯,看起來讓人難以瞭解,需要讀者區別夢與現實。在文中也有許多象徵手法,這些事物往往都象徵的每一樣東西或精神,如楊絳在文中所寫的寒流和禿柳,他們在文中象徵的是死別與永別,還有文中出現多次古驛道,他所象徵的是人生旅途的終結,也代表著黃泉路。要讀懂這本書,需要讀者用心去看在文中古驛道中所提到的規則,不能說,這代表了楊絳想告訴人們,給家人一點私人空間,他們也有自己的隱私,不要追根求源,家人之間要互相尊重理解。

這本書原來也並不是這樣,我們仨原來計劃是丈夫錢鍾書寫一部分,楊絳寫一部分,他們的女兒錢瑗寫一部分,可這一家人前後,化為一堆塵土,只留下了楊絳一人,最後他懷著對家人的思念寫下了如今的《我們仨》,這本書也從原來的開心變成了如今孕育無限思念,讀完這本書,楊絳奶奶所想體現的是我們要好好愛護自己的家,好好愛護自己的父母。

我也明白了,無論發生什麼,不管經歷了什麼,家總是你人生記憶中最美好的。

讀完我們仨的心得體會範文3

看慣了現今的明爭暗鬥,看淡了生活的不義不忠,現在靜下心來細品這三個人走過的一路,真的有種難言的感動。經歷著社會的洗禮,可心靈依舊純潔;經歷著戰爭的侵擾,可信仰依舊堅定;經歷著疾病的糾纏,可親情依舊溫馨。猶如品味一盞香茗,苦澀中夾雜著清香,“我們仨”的生活亦是如此。

只可惜一切都沒能逃過命運,如書中所說,只留下“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圓圓離去,鍾書也沒能陪著楊絳走到最後。不敢想象,這位老人要懷著怎樣苦澀的心情完成這本書,但還好,這本書確實真真切切地記錄了他們仨的幸福。讀過楊絳與錢鍾書愛情的點點滴滴,才懂得真愛亦是知己,愛人亦是靈魂的伴侶,是何等的幸運。當今的情侶又有幾對是這樣呢,擁有再多的甜蜜,也沒能牽手走到最後;而今的夫婦又有幾對是這樣呢,可笑那麼多匆匆的離婚,只是因一句性格不合。

我們急著完成人生的'任務表,考學,工作,戀愛,結婚,生子,老去。結果一切都是那麼倉促,倉促到我們都忘了品一品生活最原本的味道,忘了到底怎樣的精神生活才是我們想要的。然而請你別忘記,精神上的富足才是真正的財富,而家,也永遠是你最溫馨的港灣

讀完我們仨的心得體會範文4

我還不大能理解歸途意味著什麼,就像我從來都沒想過我的來處一樣。

人們兢兢業業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很少會有人想這麼沒有煙火氣息的哲學問題。但是,這並不是你想不想就可以決定你會不會懂。總有一天,你會明白――我們看似為了自己的整個山寨在努力,其實心裡掛念的泉眼如若干涸,那麼一切都沒有意義;泉眼既已堵塞,山寨不再是自己的山寨。

我們時常處在我是誰?在哪兒?要幹什麼?去往何方?的荒誕感裡。其實更讓人無所適從的並不是這些,是還沒來得及搞清楚這些事情就發現其實一切都沒有答案或者永遠也找不到答案了。就像還在懵懂的夢幻裡想象自己來自愛和光時,突然魔鬼拎著你的領口告訴你只剩歸途。我們從書本上學了很多知識,大學聯考前還號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寫會算善說。可是誰告訴過我真正的真理是什麼,也許沒有真理,馬克思讓我們在絕對和相對面前獨自徘徊,踟躕久了就感覺自己像個傻子。

也許,最該是“生命就是一場虛妄”和“無奈的堅守”。這不是消極更不是悲觀,可是沒人願意相信或者讓自己敢於相信。太赤裸的東西哪是隨便一雙眼睛就能直視的?

少年離家時在日記本上寫過哪裡是家的問句?做了好多個答案,不知是幼嬰出生的那間房屋還是孩提玩耍的那座村莊亦或戶口本上的那行文字。想來那時真是幼稚的美好,楊絳說那些答案都是客棧。家是來處。家是歸途。

讀完我們仨的心得體會範文5

這是講述一個尋尋覓覓萬里長的夢;一個單純、溫暖的學長家庭;三個人從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

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楊絳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女兒與丈夫先後病重去世,作者在書中以夢幻的形式表現了這段深重的情感經歷。第三部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即使艱難的日子裡,在楊絳先生的筆下生活還是那麼從容不迫,能深刻感受到她在面對艱難生活時的力量。無論什麼時候看這本書,對生活還是人生都有很積極向上的作用,絲毫沒有誇大。這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文字平淡無奇,敘述的事平淡無奇,偏偏卻讓讀的人感到溫情暖心,不講大道理,卻啟發了讀者該如何解決現實生活中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之道。楊絳先生說;“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子。”但“我們仨”告訴我們幸福來自全身心的熱愛生活,來自書香的陪伴,來自對生命的虔誠。

《我們仨》這本書幾年前曾經看過,這本書隱藏著一種在孤獨享受幸福,在幸福感受溫暖。雖然書中有很多情節,讓人感到很孤獨。但當你細細品味文字裡的故事,你會發現這本書裡的故事更多的是溫暖和幸福。

楊絳先生說;“能在平凡的生活裡,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是人生的幸福。”也許我也是幸福的!雖然命運束縛了我的行動自由,但讓我擁有比同齡人更多時間來做自己喜歡的事。與文字相伴,與書香相伴這就是幸福。(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