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心得體會>

科學銜接心得體會(通用12篇)

心得體會 閱讀(2.77W)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銜接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銜接心得體會(通用12篇)

科學銜接心得體會 篇1

學習這門課,我始終是帶著愉悅的心情來學的。不僅因為我對這門課的感興趣,希望能從中學點有用的東西,更因為老師講課的生動有趣,講得透徹清晰,理論聯絡實際,把我們置身於領導環境之中,學著做領導決策,學著處理各方關係,學著應對領導危機等等,對我們受益匪淺。

作為一位好的領導,要有出色的才能和品質,會用人馭人。“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人才是領導的基礎,更是領導的助手。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掌握人才是制勝的關鍵。因此,作為一位好的領導,要會發現人才、用好人才。

秦因有商鞅變法雄霸中原,蜀因諸葛得三分天下;唐因安祿山有安史之亂,明亡始於崇煥之屈死。作為領導者要善於發揮人才的作用,給予他們權力和資源,讓他們大膽的幹、放心的幹。當今時代,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

領導用人的目標就是實現知人善任。領導者貴在知人,因為知人是善任的前提,知人才能善任;領導者也貴在善任,因為善任是知人的目的。這兩者的統一,就形成了領導者的用人之道。而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前提條件是,領導者必須樹立科學的用人觀。

一、堅持把德放在首位,注重德才兼備。

有德方能為好官,才能真正地全心全意為人民辦好事辦實事。有才能的領導多的事,可是有很多領導卻拿著可支配的權力的去為己謀私利,腐敗墮落。人們對這些領導是恨之入骨,所以一個好的領導要有高尚的心理品德,有一顆熱忱的心,對工作、對百姓。“俯首甘為孺子牛”,勤懇踏實,忠厚老實,廉潔奉公,為

人民服務。

二、防止高分低能,注意實際才幹。

沒有文化,沒有知識,絕不是高素質人才,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人才,也不能僅看其文憑高低、考分多少,更需要能力。中國的科舉考試推行了上千年,但總有些考中的進士,舉人並不適合做行政領導工作,而歷史上科舉考試中的狀元也就是考分最高的人,成為有作為的政治家、能吏的更是少得可憐,一個人是否有才能,其在實際工作中的表現是關鍵,如果不去考察其在工作中的政績和具體能力,一味地看文憑、看考分,不僅對那些能力強而不善於考試的人不公平,還會助長投機取巧和弄虛作假的歪風。

三、在關注業績的同時,注意發現人才潛能

以業績為標準判斷一個人的優劣無疑是相對公正的,一個人在其崗位上幹出的業績是其能力的重要體現。但領導必須懂得,一個人的業績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人的能力有大小強弱之分,盡心盡力取得業績與遊刃有餘取得業績,具有本職區別,並非所有在某個崗位上幹得不錯的人都可以做更大的事,負更重要的責任。北宋有個官員叫樊知古,當轉運時,名聲很好,後被提拔為戶部尚書,雖盡力工作,仍無法勝任,只好辭職。事實證明,領導者用人不僅要看其能否做事,還要看清其能做大事還是能做小事,這樣才能避免人才浪費。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一是領導者要善於瞭解一個人的潛在才能;二是要建立人才能上能下的機制,使大材小用,小材大用的現象及時得以糾正。

四、以崗位需求選人,注意因材施用。

天下無全才,所以才有通才與專才之分,通才意味著什麼都通也都學得不深,

且現實生活中的通才並不多,更多的是專業之才。須知,人才不是標準件,這個行業或專業的人才在另一個行業或專業不一定也是人才。領導工作要求領導者具備特殊的領導才能,並不是所有的人才都適合做行政工作,人才的情商、智商、膽商等都可能成為其當好領導的制約因素。因此,領導在用人方面,必須考慮崗位要求、人才的“三商”等綜合條件,因材施用,不能認為所有人才都可以做好官,也不能將不適宜當幹部的人都視為非人才,從而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五、觀其表、看其行,注意其變化

現實中,大多數人才能夠珍惜名節,重視修養、終生進取。但也有一些人會隨著環境、地位、年齡等變化而變化。有的人會隨著地位的變化,而變得腐化,而有的人卻能潔身自好。因此,領導者必須知人懂變,不能一次選擇就萬事大吉,而要立足於防範,加強對人才的管理、教育、監督,使之儘可能往好處變,而不是往壞處變。

六、把握科學的用人原則,注重用與領導者觀點不同的人才

領導者要敢於拋棄那些有獨到思想見解、喜歡提不同意見的人視為“反骨”或不配合工作的落後觀念,樹立唯才是用的用人觀,大膽提拔不唯命是從、敢於提不同意見的人才,是領導者真正需要的人,敢於說真話實話、善提不同意見的人往往是領導需要的人。因此,一個想有所成就的領導者,必須學會用有獨到見解,敢於提異議的人,這樣才能使自己保持清醒,使幹部隊伍充滿活力。

七、對下屬科學授權,充分信任。

正所謂“用人勿疑,疑人勿用”,對有才能的下屬要充分信任,給他們足夠的權力,讓他們展示自己的才能。漢朝時,陳平投靠劉邦,劉邦很是重用他,後來有人向劉邦舉報說陳平的劣跡。劉邦不以為然,認為陳平的缺點不影響他的人品,

他仍是可造之材。後來陳平三出計,助劉邦奪取天下。劉邦對下屬的充分信任,是他能成功的重要方面。

八、重視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並用,厚賞惜賞。

建立科學的業績評價激勵制度、分配製度,使有才能、有貢獻的人在物質上獲得實惠,在精神上獲得榮譽的滿足,只有這樣才能使那些想做事、想成事的人具有施展才能的舞臺。

領導者獎勵手下人,往往不僅為了激勵他,還為了做一個榜樣給別人看,讓大家都知道自己是重視人才的,從而吸引更多人才這就是厚賞之策。這種方法要比費盡力氣到各處去尋訪人才有效得多。獎勵豐厚,動力越大,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同時,還要惜賞。惜賞的道理在,雖然領導者手中握有很多資源,可以遊刃有餘地安排下屬的獎賞,但是也絕不可以隨便行賞,一定要做到事出有因,賞罰得當,大功大賞,小功小賞,無功不賞,從而形成一種積極健康的風氣來引導眾人的行為。

九、注重年富力強,任用年輕幹部。

人在不同時候、不同年齡的學識、能力、經驗、精力等是不一樣的,孔子說他自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這是符合大多數人成長規律的。因此,需要因時制宜,對不同時候、不同年齡的人才分別給予不同的使用。選拔任用中青年人才。因為中青年是人一生中的黃金時期,尤其是40歲至50歲之間,正是“不惑”、“ 知天命”之年,年富力強,要知識有知識、要能力有能力、要經驗有經驗,是人一生中最能做出成績、取得成果的階段。我們還要全面考慮、統籌用好各種年齡段的人才,根據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及時把他們放到相應的崗位上,讓他們各得其所,使整個人才隊伍形成合理的梯次年齡結構,實現優勢互補。譬如50歲以上的人才,他們政治成熟,經驗豐富,處事穩妥,身體尚好,家庭負擔少,只要使用得當,適時把他們放到合適的崗位上,同樣能發揮作用,作出貢獻。

十、注意分工,各司其職,不把人才放到一處。

如果把兩匹千里馬放在一起餵養,他們不僅不會長膘,還會日益瘦弱。兩個實力相當的人才就好比兩匹千里馬,在一起的時候,即使不互相爭搶也難免互相妒忌互相攀比,難以專心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因此還不如分開。讓這些人才在不同的領域發揮不同的功效。領導人用好人的同時,還要能夠駕馭這些人,所以領導人還要掌握馭人藝術。

一、攻心為上。以情起始,用情去感化下屬,讓他們誠心誠意的去為你做事;先順後逆,在剛接觸領導崗位時,多順從那些老幹部的意見,他們對這環境比較熟悉,經驗豐富。等領導者對環境有一定了解後,就要有自己的主見。敢於說“不”。

二、以柔克剛。主要是以理服人,以禮待人,誠信待人,以法治人。有禮有節,下屬才會信服你。

三、維持平衡。對於下屬,要不偏不倚,一視同仁,給予他們同樣的機會和待遇。還要區別對待,用其所長。把握下屬的優點,揚長避短。

四、做好典型示警。不輕易放過第一個以身試法的人,重點懲處性質惡劣的人。同時,輔之以必要的關心和教育。有獎有懲,下屬不會記恨你,還會對你的關愛銘記在心。

領導學是一門深刻的學問,我還只是掌握些皮毛,還有很多要學習。在以後的實踐中,運用鄧老師教的知識,使之深華內化,做一位出色的領導者。

科學銜接心得體會 篇2

俗語說得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禮。”正值霜月之時,我有幸參加了"國培計劃"農村國小科學骨幹教師培訓學習。首先我要感謝領導給了我這樣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這次培訓收穫最大的是專家們對我思想上的衝擊。雖然只進行了短短的幾天時間,但我每天都如同一個初入學的國小生一樣,按時上課學習。可以說,每天的感覺都是幸福而又充實的,因為每一天都要面對不同風格的專家,每一天都能聽到不同型別的講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衝擊。

聽完了王桂平老師的講座《班級管理》之後,我的心似乎被什麼東西紮了一下,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班級管理的好與壞直接影響著班內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小到學生的紀律、衛生,大到學生的學習,同學之間的團結與合作,可見班級管理的重要性。可現在農村國小的班會課對於教師來說形同虛設,一般都是有事說事,沒事就上了語文、數學,從來沒有拿出過一節課或半天的時間規範紀律,搞好同學之間的團結,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也許這就是現在國小生自控能力差,班主任老師要寸步不離的緊盯學生,從而使老師們越來越無奈的原因吧。

王老師的課讓我感受到了一個全新的感受,都讓人耳目一新。授課教師幽默風趣的語言,平易近人的教學風範,令人高山仰止。他們“以學定教,關注學生促進發展”,“讓反思成為一種習慣”的教學觀念給了我深深地震撼,他們課堂上那種渾然天成,對比鮮明的教學風格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認識到:一節好課,新在理念、巧在設計、贏在實踐、成在後續。一節好課,要做到兩個關注:

一是:關注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和認知需求,關注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二是:關注科學:抓住科學的本質進行教學,注重思維方法的滲透,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推理、驗證的過程中有機會親歷科學探究過程。

這培訓學習,使我感到自己身上的壓力更大了,但也更堅定了一個信念,就是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將所學知識融化於教學當中,我會以一個課堂組織者的身份和一個學生的親歷夥伴的角色進入課堂,和學生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的確,生活處處皆科學,相信本次培訓,一定會成為我今後學習和工作的指南針,使我能夠不斷的充實和完善自己,一起帶領學生在科學的殿堂裡展翅飛翔.

科學銜接心得體會 篇3

通過在區委黨校聆聽關於《領導科學》的講座,讓我對《領導科學》這方面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細緻的瞭解,也有了一些粗淺的感受,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領導不簡單地等同於一般的管理。

領導與管理不可能經緯分明,它們有許多共同特徵,但領導不簡單地等同於管理,它們有許多差異:

1、領導屬戰略思維,管理屬戰術思維;領導思考的應是全域性性的、綜合性的問題,管理思考的則是具體的、專業化的問題。

2、領導是核心,是靈魂,管理是外圍,是基礎;領導決定管理,管理受領導支配;領導追求的是效益,管理追求的是效率。

3、領導要明確目的,確定目標,規劃路線,解決方向性問題,而管理則是具體標準的落實,它重在完成操作,精確實施。

4、領導要敢於冒險,勇於挑戰,管理要安全行事,嚴密管轄;領導要民主、靈活,管理要專制、嚴謹;領導要有預見,做正確的事,管理要穩妥,正確地做事。

5、領導應是有核心的集體領導,管理則是體制保障下的個人分工負責制。

二、知人善任,充分發揮工作集體中不同角色的作用。

領導的真正作用在於恰當處理群體間的人際關係,解決矛盾和障礙,發揮大家的潛能。許多著名學者斷言,人的一生只用了其全部潛力的一小部分,人的積極性是一種人力資源,可以通過管理加以開發。領導要充分了解下層,發揮每個人的作用,要把調動人的積極性作為管理之首。工作中要注意三點:

1、人格平等:職務的差異不表示人格的高低,同志間要真誠相待,真誠才能溝通情感。一旦領導和下屬心心相印,就會產生無法估價的激勵作用。

2、民主管理:領導要善於傾聽、吸收、採納、改正,在傾聽中讓大家感受到領導的尊重和理解,人人爭當主人,發揮1+1>2的整體優勢。

3、揚長避短:人皆有長處,也有短處。用人所長也要容人所短,因為人無完人,才無全才。領導要善於對一個人的思想、工作、現有能力水平及將來發展趨向有一個較全面的認識,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其作用。

三、當領導要善於決策和授權。

領導要善於決策,善於授權,不善於決策和授權的領導是低效能的領導。管理就是決策。領導的決策合理、及時、有藝術,群眾擁護,心情舒暢,就會政令暢通。領導的決策藝術主要表現在“謀”和“斷”兩個方面,多謀善斷是領導決策藝術的基本素養,但決策的藝術性最終還是體現在“斷”的藝術上,“斷”就是拍板,有二種型別:一是關鍵時刻當機立拍。這種決策是領導政治業務素質、能力、魄力在關鍵時刻的集中體現;二是容緩時刻深思熟慮拍。如制訂規章制度,出臺改革舉措,要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分析得失利弊,切忌主觀臆斷,閉門造車,操之過急。

好的領導要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解決主要問題,他不可能事無鉅細,項項親自拍板決策。因此領導要懂得授權,他要授權給有關的人,使大家都承擔一定的責任,併產生一定的動力,積極帶領更多的人努力工作。領導自己實際上用有限的力量做很多很大的事情。

四、當領導要有角色意識。

領導班子是組織管理的執行中樞,建設一個團結高效的領導班子是辦好一個單位的關鍵。領導集體的成員要有角色意識,找準各自的位置。

1、正職要抓全面工作的決策和指揮,抓建章立制工作,“大事清楚,小事糊塗”。要善於用人,團結一班人,當好“班長”;要襟懷寬廣,豁達大度,推功攬過;要以公立身,嚴於律己,自我約束,在工作中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率先垂範。

2、副職要服從正職的指揮;既要主動積極開展工作,又要始終清楚自己的職責範圍,主動之中掌握分寸,到位而不越位,盡職而不貪職,謀事而不弄權;要善於“補臺”,維護正職威信,“補臺”後切忌向他人張揚,以顯示自己的高明,要淡泊名利,屈己讓人,不爭功,不推過。

3、工作中難免有磨擦和矛盾,正副職要開誠佈公,誠懇相待,積極化解矛盾,加強溝通,通力合作,促進團結。

以上四點感受就是通過學習《領導科學》後,對“領導”二字一些更深刻的認識,可能不全面、不準確、不細緻,還請多多批評指正。

科學銜接心得體會 篇4

一個學期欣許是漫長的,但對於處於學期末的我們來說,她又是那麼的短暫,但短暫中也會有瞬間的美麗,這個學期學習了《領導科學》的課程,應算是本學期的一道美麗的彩虹??一個學期的學習,雖然我們不能站在領導的角度去體會《領導科學》的魅力,但我也通過學習《領導科學》,提高了自己的理論素養和自身素質,可以說,學習《領導科學》,也是對我的一次昇華。總之,一個學期的《領導科學》課程,讓我受益匪淺,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學習《領導科學》,讓我懂得了全域性的看待問題。

通過對《領導科學》的學習,我明白人不能僅僅在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天空下生存,我們還必需有一定的集體意識,我們不能僅僅站在個人的角度來看問題,我們還要會換位思考,進而能夠從領導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最終樹立一種全域性觀念。同時,我也認識到了學習《領導科學》的重要性,我們的一生,只可能處於領導與被領導兩種關係之中,因而,學習《領導科學》的意義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能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加強我們作為領導的能力,倘無此條件,也能加強我們處在領導的位置思考問題的能力;二是能讓我們作一個更好的被領導者,這一點也十分重要,在我們的一生中,很多時候肯定是一個被領導者的角色,所以這一點至關重要。

二、學習《領導科學》,讓我懂得了先進性意識的重要性。

在一個社會中,難免會有不同的階級存在,雖然在人格上,每一個階級是平等的,但是,在現實中,社會總存在著領導與被領導的階級,通過對《領導科學》的學習,我們能夠明白,在一定意義上,為了能夠在社會中獲得滿意的社會地位,儘量的減少自己受別人控制的成分,要努力成為社會上的精英,因此,我們就要奮發圖為、自強不息,就要用一種積極有為的態度來面對人生和社會,正如我們政法系的系訓“志做人中傑,敢為天下先。”我們必須有一種擔當意識,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中堅力量,進而主動的承擔一些社會責任??通過對第二章“領導素質”的學習,我們要更加積極的向這個目標靠攏,不斷提高自己的各種素質,即便是作為一個人,我們也必須具有這些基本的素養,如思想政治素質、知識業務素質、心理意志素質、身體體格素質等等,都是每一個人應該具備的素質,為了提高這些素質,我們就要不斷的加強自己的學習、實踐、反省能力,正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三、學習《領導科學》,讓我懂得了最基本的領導理論,加強了自己的理論素養。

在學習《領導科學》中,最重要的是使我對基本的領導理論有一個大概的瞭解,特別是第一章 “領導體制”和第九章“領導廉政建設”,使我懂得了各種領導體制的優劣,進而能夠對各種領導體制作出基本的判斷,通過學習,我發現每一種領導體制都有自身的優點和缺點,在現實的領導體制中,並不存在單一的領導體制,各種領導體制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因而,我們應博採眾長,才能做一個好的領導者。理論必須聯絡實際,對照中國的現實,我認為民主集中制是一種很好的領導體制,但我們要注意民主是基石,有了民主才能集中,因而,我們要加強民主的建設,把人民當家作主真正的實行開來;在第九章中,通過對腐敗的闡述,我們能夠認識到一些對腐敗這種現狀的對策,這也是很有意義的,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白永華老師講的人均GDP處於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間是腐敗的高發期,中國正處於這個階段,這個深刻的觀點,對我們正確的認識腐敗有很大的意義。

四、學習《領導科學》,還使我認識到了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我們要良好的處理人際關係。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我們置身於人世之間,我們就必須重視人際關係,在第七章“領導人際關係”中,我們深刻的認識到,人際關係對於每一個人的重要性,其中最有意義的就是其關於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對我們的啟示意義,其中談到了怎樣處理好各種型別的人際關係,這些基本的方法是有重大的實踐意義,我們一定要將這些方法具體的運用到現實中來??總之,人際關係處理好了,我們的社會也才能是和諧的,我們的校園才能是和諧的,我們的班級也才能是和諧的。

五、學習《領導科學》,讓我對國家的很多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第二章“領導決策”中,通過系統的學習,使我對政策型別的判斷和對政策出臺的程式有了一定的瞭解,人們常說學思想政治,也就是要更好的把握國家的政策,通過對政策程式的瞭解,我們能夠在自己解決問題的時候,才能夠作出正確的判斷和策略,我們才知道怎樣去想問題和解決問題,其對我們的實踐有很重大的意義。

六、學習《領導科學》,使我對領導用人有了更多的瞭解。

在第四章“領導用人”中,系統的介紹了領導用人的原則、育人原則??這些對我們有兩點意義:一是我們即將走上社會,將要面臨找工作的困難,通過對此的學習,使我們對領導用人有了一定的瞭解,進而能夠有針對性的提出自己的策略;二是中國自古皆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每一個人的能力和才華,都希望能夠用於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之中,這種擔當的意識無疑也深刻的影響著我們這些當代大學生,我們也要積極的為國家、社會盡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而這種力量的發揮,必須依賴於一定的職務,因此,能夠把握領導用人的真諦,也就能夠加強我們為國家和社會效忠的能力。

七、學習《領導科學》,使我們掌握了一些必要的學習和工作方法。

在第五章“領導思想政治工作”和第六章“領導方法”的學習,使我們能夠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對我們以後有很多的重要意義,即便以後我們不是領導,但作為一個思想政治教師也要對這些方法好好的掌握,進而能夠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領導方法中的很多方法和我們的現實生活有很深刻的聯絡,比如“調查研究的方法”是我們在很多研究中要運用到的,而比如“組織會議的方法”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這些,在實際生活中都會得到運用,所以,這些方法對我們有很重大的現實意義。

人們常說:中國的社會是一個精英社會,領導無疑是社會精英中的一員,人們又常說:“親其師,而信其道”。我們也只有懂得了領導理論,才能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來把握我們的歷史、現狀和將來。

科學銜接心得體會 篇5

領導科學是20世紀30年代誕生的一門新興學科,也稱作現代領導科學。20世紀80年代以來,與資訊化、新經濟以及全球化浪潮相適應,領導理論研究出現了新的趨勢。一個領導者要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就需要充分地運用科學的領導藝術,用經濟學的觀念辨證地去看待問題,分析處理問題,才能達到最佳的管理成效。

通過學習《領導科學》,提高了自己的理論素養和自身素質,可以說,學習《領導科學》,也是對我的一次昇華。什麼是領導呢?簡單的說,領導就是指帶領人馬選定方向的人。那麼怎樣做好一個領導呢?我覺得領導首先要自覺。自己要懂得規章制度,公平公正,不濫用職權,這樣才可以管別人,別人才會服你。其次是人際關係。廣闊的人際關係有利於自己的工作完成和公司的發展。不光是外部,內部也要搞好關係。關心下屬肯定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偏袒,該罰的罰,該賞的賞。罰的話要罰得他心服口服,賞要賞的名正言順。有句俗話說得好:處罰一個人最好是用信件的方式,表揚一個人最好是在眾人面前。這樣才會贏得別人的喜歡。

接下來說說領導的工作。領導工作是一項事業,一門科學,也是一份責任。在領導工作日益科學化、民主化、資訊化和法制化的 今天,領導者應善於學習領導科學,認真研究領導工作,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再用實踐經驗豐富領導科學理論,真正成為領導科學專家以及科學領導的自覺實踐者。領導科學主要是研究現代領導工作規律及其方法的一門學問,其研究物件是領導活動諸要素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絡及矛盾運動的一般規律。領導科學實質上是領導工作理論與領導工作實踐的辨證統一。說領導工作是一項事業,一門科學,也是一份責任的理由有三:其一,領導工作是人類一種特殊的重要的實踐活動,實踐需要科學指導,這種實踐本身包含著極其豐富的科學內容,是產生領導科學的土壤和源泉;其二,領導工作有自身的特殊規律和科學內容,非其他學科所能代替;其三,領導工作是一門高度綜合的科學,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學問必然會產生新的知識和學問。

當今社會錯綜複雜,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在如此激烈的時代想要帶領公司蒸蒸日上,那麼就需要一個優秀的領導。在各種領導活動中,領導者個人發揮主觀能動性是很重要的,它允許領導者在其範圍內進行創造性的活動,充分發揮領導者的個人藝術,但這絕不意味著它可以是領導得個人隨意的活動,或是毫無目的的盲目的活動。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要建立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的,任何領導者,只有按照領導活動的科學規律辦事,才能取得成功。如果超越規律隨心所欲,就只能導致失敗。因此,領導工作是科學和藝術的的統一體,是受領導活動規律所制約的客觀條件和個人因素的高度結合,領導者豐富多彩的個人藝術只有通過領導活動的客觀條件所提供的舞臺才能表演出來。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任何組織和群體要有效地進行活動,順利地實現既定的目標,就必須實施科學的領導。因此,研究、探討領導科學的深刻內涵和科學領導的具體方法及其二者間的關係,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下面說說領導的責任。所謂領導責任,顧名思義,是指領導者對某項工作或某一事件所擔負的責任。一般而言,領導者的主要職責是決策、用人和檢查、落實,因而領導責任就具有間接性的特點。但是,領導責任不是一句空話,不能成為搪塞責任、逃避處罰的擋箭牌,而必須認真、嚴肅地予以落實。而且它還有另一層重要的意思,就是當工作中出現了問題和失誤的時候,領導幹部要勇於承擔責任。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工作中出現一些問題和失誤,也是正常的。但這決不能成為推卸責任的藉口。領導幹部對自己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失誤,必須實事求是地弄清其產生的原因,主動自覺地查詢自己在主觀意識和工作方式、方法上的責任,不推不拖,不遮不掩,誠心誠意地接受群眾的監督,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改進工作,這才是責任意識強的表現,才有助於達到改進和推動工作的目的。 然後談談領導的權力。有人說領導的權力不能大,否則領導會腐敗。所以要設定另一職業、權力來約束領導。以權力制約權力這一機制的核心是分權,並使不同權力機構之間形成一種監督與被監督或相互監督的關係。監督者負有監督的權力或職責。以權力制約權力是通過兩種方式實現的:一是由一種高階的權力監督低階的權力;二是平行權力層級之間的監督與制約領導權力只能用權力進行制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對領導權力進行制約,單靠某一種制約方式,都可能給權力擁有者留下濫用權力的空間,從而以權謀私,產生權力腐敗。對於領導權力的制約應該是與領導權力同生並存的,是由權力自身的特性決定的。而要對領導權力進行有效的制約,就必須建立完善合理的制約機制,除了以權力制約權力這種權力制約機制外,還應有以道德制約權力的道德制約機制,以及以權利制約權力的權利制約機制。而且這三種制約機制應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共同作用,才能真正達到有效制約權力的目的。

領導還要會用人。用人好壞直接關係到任務的完成和公司未來的發展,而這領導的用人是有一定藝術的。領導用人是領導科學中一個內容很繁雜的範疇,包括人才的選聘、培育、協調、溝通、組織、交流、控制、授權、激勵等各個方面。善於用人的領導者不僅能夠嫻熟地處理好這些方面的問題,而且在處理方法上也富於技巧——能夠把握時機與尺度,善於運用影響力,巧妙運用冷處理等。高明的領導者總是能抓住人性的優點,摸透人性的弱點,巧妙地整合,將各種不同個性的人放在各個不同的崗位上,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整體效能——精英之才會鋒頭更銳,尋常之輩也能點石成金。所以我認為領導要做到以下幾點:

1、善於識人,善於知人,

2、各得其所,各揚其志,

3、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並且要做到9個要:

1、要有愛才之心;

2、要有求才之渴;

3、要有識才之眼;

4、要有引才之法;

5、要有用才之術;

6、要有容才之量;

7、要有激才之道;

8、要有養才之制(智);

9、要有薦才之德。

科學銜接心得體會 篇6

一、正確恰當的教學目標是基礎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指導思想,教師應該對整個國小階段的科學教學目標有整體性認知,把握課程標準的的性質和指導思想,切實研討教材,把握每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

如:我們應該瞭解我們所教學科各階段的教學側重點,國小科學教學各學期各年級的側重點是不同的。以國小科學教材(教科版)為例:三年級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上,包括體驗知道什麼是科學觀察、不斷擴充套件觀察內容、不斷學習和擴充套件觀察的方法。四年級在此基礎上重點是提高觀察的準確性和精確性,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級重點是調查研究,調查和研究有關的科學的問題,在調查研究有關科學問題中理解科學概念、培養探究能力。六年級重視了對資料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討論,發展運用資料解釋和推理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概括、邏輯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學段,教學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例如四上《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和六上《槓桿》,雖然教材規定設計的活動都能夠使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收集證據→解釋→交流的過程,但是前者重點在收集、加工資料,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後者側重於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學探究計劃。只有這樣深入瞭解教材才能避免教學目標偏離和探究過程的無效重複。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特徵,制定切實可行、具有實效性的教學目標。

二、有效實驗探究活動是關鍵

實驗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國小生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方式。教學是一門藝術,實驗教學也不例外,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需要教師的機敏把握和智慧處理策略。而對實驗細節的把握,是提升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所在。

1、實驗材料精心準備

實驗教學能否成功、效果能否達到,不僅僅取決於實驗材料是否充足,還取決於實驗材料選擇是否科學,搭配是否精當。實驗材料選擇科學、搭配精當,學生操作起來得心應手,觀察方便,現象明顯,實驗效果就好。

把各種材料放在一起,它們之間便有了一些相互關係,不同的組合往往會使學生產生一些特定的言行。如《物體沉浮》一課中,給學生準備一盆水,一個軟木塞、一個小鐵塊,這樣一組材料學生會有什麼結論?學生會說鐵塊沉下去,軟木塞浮上來,材料結構的簡單,使他們很難形成規律性的認識。如果是另一組材料:一盆水、同樣形狀大小的木塊、鐵、塑料、膠木,學生又會有什麼結論?因為材料間的豐富對比性,將揭示一個規律:同樣大小的東西,重的下沉,輕的浮著。那麼,是不是材料的結構越複雜越好呢?不是的!一般情況下,教師依據教材的提示,會設計出適合預設問題探究需要的有結構的材料,只要能夠完成任務就可以了。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會發現,如果我們在準備實驗器材時打破常規思維,常常可以使材料更簡潔有效,看起來簡單,但是用起來卻更有意義。

2、讓學生自主探究

我國科學教育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為中心,以教師的講解和提問為主,這種學習策略完全違背了科學的含義和價值。“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只會使科學知識變得枯燥無味,錯過了學習科學的本質即科學精神的機會,所以我們要努力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解放學生的手、口、眼、腦,充分讓學生大膽實踐,讓探究活動有效。

我們在課堂上總會感到學生,有時會不聽我們的“諄諄教誨”改變步驟,不聽我們的建議想出意想不到的方法,不聽我們的提示彙報出與眾不同的看法,我們總會因為得不到預期想要的結果或因為他們的回答沒有符合後面預設的教學設計而氣憤苦惱,不知所措。其實這正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機會,此時我們不用擔心,放手讓學生各具特色,獨具匠心,教師明察秋毫,除卻枝枝蔓蔓的資訊,經過引導,總會讓學生們發現一些共同的特點。順著從這個方向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有的放矢,學生的自主探究行為才變得更有意義。所以在學生活動著的時候,我們應是最忙的,不是去講述,不是對學習活動指手畫腳,而是要觀察學生行為上的變化和獨創性,用心發現學生的特殊表現,注意各個小組有意義的探究行為。

如教學教科版四年級下冊《點亮小燈泡》一課時,當學生認識了導線、電池、小燈泡的結構時,總有一部分學生會不聽老師的講解,迫不及待地動手連線電路,點亮小燈泡。這時,我們不需要去制止、惱火,放手讓學生各具特色,教師明察秋毫,除卻枝枝蔓蔓的資訊,經過引導,總會讓學生們發現一些共同的特點。這樣的實驗才更有意義。

三、課後反思是助推劑

教師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藉助行動研究,不斷地對自己教學行為進行思考與研究,對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地進行回顧,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追求教學過程的合理性,從而使自己成為專家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對教師來說都是財富。課後將這些寶貴的財富及時進行分析、整理,由感性認識上升至理性認識,再來指導實踐。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就可以避免教學的盲目性,增強教學的自覺性,不斷提高教學效益。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我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避免出現已經出現過的缺陷,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科學教學真正做到有趣有效。

科學銜接心得體會 篇7

首先我要說,其實科學並不是很難。應該來講,科學是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最為接近的一門學科。

它分析生活中的各種現象, 同時也闡述一些自然規律。因此,要學好科學,我們首先要學會留意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仔細觀察,就一定會有所收穫,那樣也就一隻腳邁進了科學的大門。

一、課前預習與課前準備是基礎和前提

任何一門課程, 課前預習絕對是必不可少的。

在老師未來上新課之前,同學們應先把課程的內容粗略地看一遍,做到心中有數。在預習時,還要學會聯想,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現象運用了這個原理,運用了這點知識,它們之間有什麼異同之處等等,能把這此問題解決了,就會為新課的學習提高效率。有不懂的地方,把它記下來,帶著這此問題走進課堂。我想,有了這樣的預習,你已經走出了關鍵的一步。再個做好課前準備也是上好科學課的前提。例如:在學習《各種各樣的葉》一課時, 如教師和學生都沒有準備好事先收集的各種樹葉,那叫我們如何對各種各樣的樹葉進行觀察呢 ?怎樣能觀察出各種樹葉的特點來呢 ?所以,要上好科學課,做好課前準備是前提,是關鍵。課前準備應不僅包括課教師的準備,而且要有學生的準備, 課前準備是雙方的,缺一不可。

二、課堂學習是核心

課堂學習是學習的主渠道。

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應該做到“三勤”:

勤動腦。也就是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思考,僅僅只聽清楚老師的每一句話、看清書本上的每一幅圖是不夠的。在看與聽的過程中要想一想,所學內容與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聯絡, 所運用的方法還有哪些值得改進的地方。

勤動口。在課堂上有什麼疑問,就應該立即提出來共同討論,得出結果,這樣不僅記得深刻,而且學得輕鬆。

勤動手。課堂上,老師講的一些重點知識要注意,並在一些重點上勾勒出來,老師講的知識拓展,以及一些典型例題,最好能及時記下來。遇到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經驗出現矛盾時,不要輕易地改變自己的觀點,而應該主動地進行實驗探究,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不僅可以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還可以培養自己質疑、探究的精神。

三、課後複習是關鍵

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可以發現.知識是會慢慢遺忘的,只有及時複習,才能達到永久記憶的效果。那麼,應該怎樣複習呢?我們應對所學的一些分散在各章節中的、零碎的知識進行歸納、概括、比較、歸類、串聯,使知識系統化、網路化,在較深層次上同化這些知識。

對知識進行整理、概括。一本書的內容學完了,這本書中到底講了些什麼,一般的學生是不會歸納、概括的,此時,同學們可以打破章節界限,列出一些標題,把各種知識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網路或體系。如學習了光合作用、空氣的組成、燃燒與滅火、二氧化碳的性質等內容後,可以列出標題:二氧化碳在人類生活中的利與弊。這樣,既可將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又可培養辯證思維能力。

對知識進行比較、就是對不同物件進行對比,確定其異同,從而抓住事物的本質。在七年級科學教材中, 有不少內容可以進行對比、分析。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化合反應與分解反應等,這些內容都可以用比較的方法複習, 弄懂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絡。

對知識進行類比遷移。

即對所學知識舉一反三, 做到觸類旁通。如:在“動物的運動特點”中往往遵循一個基本原理,即動物的運動依賴於一定的身體結構, 基於此,我們可以把常見的具有多種運動方式的動物歸在一起復習。

弄清各種運動方式依賴於何種身體結構。

通過複習,進一步理解結構和功能的統一。

對知識進行串聯。就是根據概念之間的包含關係、外延大小將一些有聯絡的知識連成一體。如學習“動物的行為”時,以節律行為為例,可以根據動物的行為包括節律行為和其它行為, 節律行為又包括晝夜節律、季節節律、潮汐節律這一線索將知識進行串聯。

四、正確的學習方法是保證

在學習《科學》課程的過程中,我們如何才能很好地學習這些知識呢 ?這就要求同學們講究學習的方法,同學們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積極主動參與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是學習科學的核心, 也是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

對於探究的目的要清楚,探究的過程 。要科學設計,對實驗現象要認真觀察,準確記錄, 對結果要科學分析二科學與生活聯絡得十分緊密,生活中有一些有趣的現象, 因司空見慣而被人忽視。

我們學了科學課後,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用所學到的和知道的知識去解釋它們, 多問幾個“為什麼”日積月累,你的科學知識面會更開闊,科學探究的興趣更濃,科學探究的能力更強。

認真做好學習記錄。同學們應怎樣做好學習記錄呢 ?

記提綱

每上一節課,把老師教的概念、公式、法則、原理等記下來,對一些難以理解的概念,還可以通過查資料來弄懂。每學完一章,一單元,自己來一次小結,把其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系統地歸納整理在筆記本上。

記疑難

同學們在預習時, 會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問題,作業中也難免出現一些錯誤,所以上課時必須注意老師講解疑難的地方,這些難點問題,哪怕課堂上已能解決, 但時間一長又可能會遺忘,所以不妨把這些問題作一下記錄, 複習時多看一兩遍, 加深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記憶,一些同學把這些問題匯成一本《較難題集》,是一個好方法。

記懸念

上課時老師有時留下一些問題讓學生課後思考,而這些問題也許要經過幾天甚至更長一段時間的學習後才能解決。同學們在看一些課外書時,也可能發現一些有趣的問題,而自己一下子又不能解決。把這些問題記不下來,時而想想,稍加留意,很可能收到“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效果。

寫體會

正如著名教育家 G;波利亞說:“如果沒有反思與總結,同學們就錯過了解題的一個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 通過回顧所完成的解答, 通過重新考慮和檢查處個結果, 以及得出這個結果的路子, 同學們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和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

我相信,如果你做到了以上幾點, 你的《科學》一定會學得更好,你一定會更加喜歡《科學》課。

科學銜接心得體會 篇8

20xx年度,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我市全面展開,新課程實施以後有什麼樣的變化成了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為適應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新的教學理念層出不窮。下面,本人根據科學課教學實踐,對教師、學生及教材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教師在新課程實施中產生的變化

1、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需求。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的關注點過分側重於自己的表現,不會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不會想“學生在做什麼”、“他們的學習進行得怎麼樣了”、“他們需要什麼”、“我得想辦法幫助他們”等問題。隨著新課程的開展,教師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學生的需求上,改變了過去只顧自己的教學進度不顧學生感受的做法,想方設法讓更多的學生捲入到活躍的學習活動中來,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留意觀察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方式,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例如:在科學課中,教師讓學生取一個指紋,大部分同學用膠帶,有少數同學則用印泥、橡皮泥、墨水等。在課堂上,教師沒有批評哪位學生,而是讓他們介紹了方法,並讓全班學生對這些方法進行討論。這樣,學生在討論時就引發了思維的碰撞,從而深人思考,開闊思維,激發創新的慾望。

2、教師必須參與教學研究。在傳統的教師界定中,教師只需按書本傳授知識,無需研究創新。對教育科研僅停留在如何便捷地傳授知識方面,認識較片面、膚淺。隨著新課程在學校的逐漸實施,教育科研能力的不足已成為走進新課程的“絆腳石”。在新課程實施中,面對新課程,我們必須全力提升教育科研意識。新課程從本質上否定了傳統單向的灌輸做法,強調教師、學生、課程的互動關係,重視課程的生成性、體驗性,從而迫使國小教師從被動的傳授者走上主動的研究者。在教學中,要注重用研究和改革的觀念開展教學。例如:在教學中面對課本中諸多體驗性的教學內容時,我和學生一起共同蒐集有關資料,整合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實踐;當學生面對眾多問題時,我就引導他們自己動手研究解決。課程改革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育科研意識對走進新課程的作用,也真切感受到了新課程的實施沒有既成的模式和預成的教案,確實需要較強的教育科研意識。結合自己的課改實踐,我認為教育科研的目的與價值,是要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真誠地投入,其更重要的價值是在於不斷地增長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斷領悟教育的真諦。我應把教育科研視為教師的一種需要、一種手段和方式。

3、在教學中體現人本主義精神。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師充滿民主精神和愛心,體現人本主義精神。傳統師者總要塑造這樣一個形象:什麼都在學生之上,教師要扮演一個居高臨下的聖者的角色,這就導致了師生關係從本質上講是上下尊卑的關係,無法建立起平等的關係,使得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定位發生扭曲。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現在的學生髮展的研究者轉變。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逐步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同時受到激勵和鞭策,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和體驗,拓寬學生自我表現的空間,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例如:對怎樣比較出水多少方法的討論、用哪些方法觀察我們身體內部結構、怎樣設計一輛既結實美觀又能跑的遠的紙車等等活動中,鼓勵學生敢於否定所謂“權威”的定論,敢於奇思妙想。

只有在愛的基礎上進行教育,教師才會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教師對學生的愛應該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愛之情。教師對學生應不偏愛與溺愛,不遷就和姑息;在平時的教學中以鼓勵為主,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樹立“自立、自強、自信”的觀念,讓每一位學生都愛學樂學。

二、學生在新課程中的.變化

新課程改革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形成了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方式。在新課程中,國小生的學習方式除了聽教師講課外,親身實踐的機會也逐漸增多,動手實驗、尋找資料、小組合作學習和社會調查已經成為重要的學習方式。例如:在上《螞蟻》這一課時,先讓孩子們自己通過平時的生活經驗畫出螞蟻的簡圖。這時,大部分學生不能正確畫出簡圖,卻急於尋找正確的答案:到底螞蟻的各部分是怎樣的?接著,他們分組觀察螞蟻,參與觀察實驗的熱情很高。孩子們很快展示出了觀察結果,較準確地畫出了螞蟻的簡圖。這之後,再讓學生分組玩小螞蟻,繼續探究、討論平時自己瞭解小螞蟻的哪些生活習性。在討論中,孩子們暢所欲言,甚至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課後,他們將小螞蟻送回家,繼續觀察。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改變了以往以聽、記為主的學習方式,而是經歷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從而不僅獲得了表面看到的知識,而且在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都得到了發展。

三、科學教材帶來的新變化

《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教材從內容的選擇、組織到呈現方式都緊緊圍繞培養科學素養的宗旨,擺脫以科學知識為中心的模式,全面關注學生在科學知識、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的理解、科學的態度與價值觀及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的能力等各方面的發展。教材突出強調了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經歷、動手操作和實驗來學習科學。科學探究活動是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國小科學課程實施的主要形式。三年級上冊教材由40多個典型活動組成,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重點放在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在典型活動的設計中,教材充分考慮了觀察能力有步驟、有計劃地發展上,還綜合性地考慮了科學探究方面諸多能力的培養上。同時,全冊教材自始自終都強調了學生的親身經歷和體驗,力圖從多方面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四、問題與思考

目前,在科學課中實施新課程的主要問題是:學期課時明顯不足,有些單元的教學內容不能完成;要完成課堂作業,在時間上得不到保證;同時,由於受學校條件的限制、教具的限制,配套的教學資料相對少,部分探究學習活動不能進行。

那麼,教師該為學生的探究提供怎樣的支援?在新課程實施中,由於學生主體地位的凸現,怎樣做到有效指導呢?對“活動結構、活動價值、科學素養”的理解是當前課堂教學值得研究的問題。

另外,目前教師的專業知識和科學教育要求尚有差距,教師既要提高專業知識,又要提升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能力,任重而道遠。

科學銜接心得體會 篇9

科學學科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基礎自然科學。要學好科學課 ,培養好學生的學習能力 ,就必須指導學生會“看” 、會“問”、會“猜”、會“動”。如何在科學課堂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呢 ?

一、會“看”所謂會“看”就是觀察 。

觀察是一種較為基本和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 ,是指人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知覺客觀事物的

某些外部特徵或屬性的能力 ,是人們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重要條件 , 是外界資訊轉化為人的認識的重要通道。

然而人的觀察能力並非生而有之 ,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而是需要經過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而得以提高的。國小生的觀察能力 ,是在觀察實踐中得到發展的。因此 , 引導學生平時就注意一些人們一般不注意的事物 ,以提高觀察的主動性和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二、會“問”“學貴有疑 ,大疑則大進 ,小疑則小進”。

質疑是發現的設想 ,探究的動力 ,創新的前提。在科學課堂中 ,國小生所具有的良好的質疑意識無疑是探究活動的催化劑。有人說 :一年級學生剛進校園時,頭腦裡滿是問號 ;到六年級畢業時頭腦裡已全是句號了。是不是他們全明白了呢 ?我想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主要是學生不善思考 ,不肯思考,不能質疑或是不善於質疑。造成學生質疑意識不強的原因 ,一是受制於學生的心理因素 ,即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情緒體驗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學習意願不強烈。二是受制於學生的認知因素 ,即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不夠。

三是教師只按自己的預設思路進行教學 ,剝奪了學生主動質疑、自主探究的權利 ,使課堂缺少質疑的氛圍等等。

質疑是教學的開始 , 質疑是教學的主線 ,教學的最終結果決不應當是用所傳授的知識完全

消滅疑問 ,而應當是在初步解決已有疑問的基礎上引發更多、更廣泛的新疑問。在課外 ,我經常讓學生自制學具 ,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 ;經常有意識地佈置一些課外探究活動 ,鼓勵學生在課外動手動

腦。往往學生在探究中會有一些意外的發現並進行質疑 ,進而會尋求教師的幫助解決 ,這時只要適當地加以引導 ,就能讓學生在操作、 觀摩、思考中逐步增強質疑意識。

四、會“猜”牛頓曾說 :“沒有大膽的猜想 ,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

大膽的“猜”是指對研究的現象和問題 ,聯絡已有的知識基礎 ,進行現象和形象的分解、選擇、加工 ,學會合乎情理的推理 ,以發現其中的奧祕。猜測 ,為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創新機會 ;猜測 ,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泛的思維時空。

科學銜接心得體會 篇10

國小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剛上科學時,我有些不知所措。4月13日,我滿懷期待乘車到成都電子科技大學龍潭校區學習,希望在培訓中消除我教學中的疑惑。短短的兩天培訓,我收穫甚大,體會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聽了專家或名師上課,的感受是名家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的過程。名家往往能通過親切自然的交流,將學生吸引到課堂上來,並進入到課題中來。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名家上課,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傳統的講授訓練更有效。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這是新課程標準給我們提出的要求。開展有效的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用科學思維方式獲取知識,這是科學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探究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由此可見科學課程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學習的能力基礎上,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創新性學習是一種對未來的預期與前瞻的意識。

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我們還應該多從身邊的事物尋找。如李霞老師《相貌各異的我們》,以豌豆、兔子的不同引入。這也在提醒我們,科學即生活。科學課的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這種意識的作用,使兒童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三、科學課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培養科學課的課堂常規,如有條不紊的開展實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時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能長期堅持觀察記錄,能傾聽別人的發言,能提出自己的見解等。

曾寶俊老師的《什麼是科學》,是一堂一年級的科學啟蒙課。曾老師和孩子們玩“竹蜻蜓”,教給孩子科學觀察並記錄的習慣,讓孩子們懂得怎樣去學習科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科學教師要終生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

科學課的內容繁多,涉及到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對教師的知識要求很高,因此教師要及時補充知識儲備,同時要學會科學探究的技能,具備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這樣科學教學質量會更高。

經歷了這次培訓,我深刻體會到有太多的知識需要我去學習,有太多的問題值得我去探究。今後,我將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做好國小生的科學啟蒙教育。

五、科學課作為基礎學科,應以培養人的核心素養為目的。

作為培養孩子科學素養的啟蒙課程,國小科學可在培養孩子發展核心素養中的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實踐創新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重視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並豐富科學探究方法與方式,促使學生在充分發揮出自身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教師引導作用提升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並實現對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培養。

彭香老師以專家視角,向我們解讀了在科學新課標要求下的學生素養培養。向我們闡述了核心素養、科學素養、學科素養,讓我受益匪淺。我將在我今後的教學中,完成科學課在提升學生素養中的作用。

短短的培訓結束,思考還在繼續。我將從專家的提醒和建議中尋找自己今後教育教學的方向。

科學銜接心得體會 篇11

世界上真是無奇不有!其實天底下有許多事,尤其是自然界的奇景,我們在表面上並不能看出它的奧妙,只有深入其中,也許才有可能有機會去一窺究竟!

觀看了兩期節目,我的感觸很深——大自然的智慧我們是比不上的。這世界上有太多我們人類不可以解開的謎題,但是隻要我們有毅力,或許,我們也能成功!

弘揚科學精神;宣傳科學思想;提倡科學方法;傳播科學知識,這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做的,其次要有求知的慾望,我觀看的兩期——《小河裡的“金娃娃”》、《離奇的老龍洞》一開始看似不能解決的問題,隨著事件的一步步推進,真相便水落石出。

科學可以消除人們的迷信與無知,在《小河裡的“金娃娃”》中村民丁發平在河邊撿到的金光閃閃的石頭,由於村民的知識面不廣,對金子沒有正確的理解,所以才把它當作金子,村子裡瀰漫著“淘金熱”,看到這我也有點心動,但是隨著節目的介紹,這不過是“愚人金”也就是黃鐵礦,因為黃鐵礦的淺黃銅的顏色和明亮的金屬光澤,常被人誤認為黃金,故稱愚人金。如果不是專家的及時檢測,我想村民一味的拾撿這“黃金”必定會浪費金錢和時間,所以我們要掌握一定的知識,不能迷信,更不能盲目從眾。

狹義的自然界。它是與人類社會相區別的物質世界。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它是我們人類即自然界的產物本身賴以生長的基礎。大自然是令人捉摸不透的,大自然的神奇讓我們更加想揭開她的面紗,在《離奇的老龍洞》種奇怪的紅水,令人想迫不及待得想解除謎團,這也需要一定的勇氣和知識!

自然界是巨大的,富有智慧的,我們要正確的認識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科學是關於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它是適應人們生存鬥爭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它是人們實踐經驗的結晶。所以我們要努力學一習一科學文化知識,正確把握好奇心,掌握好的學習方法——通過學習實踐,總結出的快速掌握知識的方法。

《走進科學》豐富了知識,因此在閒暇之餘可以觀看一下,開拓視野!

科技是我們不懈的追求!科學可以豐富知識!世界無奇不有,只有深入其中,也許才有可能有 機會去一窺究竟!

在這個暑假我收看了很多中央十套的“走近科學”。

科學銜接心得體會 篇12

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幼兒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和理解事物本質和事物間關係的過程,主要包括科學探究和數學認知。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科學探究和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過程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充分發展形象思維,而且在感知具體事物基礎上初步嘗試歸類、排序、概括、抽象,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為其它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慾望,培養探究能力。成人要善於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並運用於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方法和能力。

幼兒思維發展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不應為追求知識的掌握而對幼兒進行灌輸和強化訓練。

反思:

我發現在《指南》中,“激發好奇心、求知慾和興趣”“觀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思考”、“交流”多次出現,與《綱要》十分貼近。我認為:

一、創設良好的科學教育環境,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

《指南》中指出“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設寬鬆的環境”,因此我們提倡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物質環境,為幼兒提供各種科學活動所需要的活動材料,能讓幼兒人人動手進行操作試驗,觀察試驗結果,記錄、表達、交流試驗的過程,讓幼兒體驗試驗的樂趣。

二、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開展科學活動。

小班、中班、大班年齡階段的目標各不相同。小班最簡單,對感興趣的事物能仔細觀察,發現其明顯特徵;中班進行觀察比較,發現其相同與不同;大班能通過觀察、比較與分析,發現並描述不同種類物體的特徵或某個事物前後的變化。目標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目標層次逐漸遞進,根據幼兒不同的年齡階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標,突出各年齡班的培養重點,使我們教師在準備活動時,目的更明確,同時也更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教育。

總之,我會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中不斷反思、實踐,將《指南》的精神和經驗落實到未來的工作中,根據科學活動與科學區域遊戲的的內容及指導原則,用主觀上的行動,努力改善客觀環境,讓家園配合起來,共同鼓勵、支援幼兒探索科學活動。為孩子的學習和發展提供更好的鼓勵、引導和支援,和孩子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