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心得體會>

幼小科學銜接指導意見心得體會(通用5篇)

心得體會 閱讀(3.11W)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小科學銜接指導意見心得體會(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小科學銜接指導意見心得體會(通用5篇)

幼小科學銜接指導意見心得體會1

時光飛逝,我們的孩子即將告別幼兒園,走進國小校園,成為一名國小生。我們心裡都充滿了興奮、期待和憧憬,但也有擔憂和困惑,孩子能順利適應國小生活嗎?我們該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呢?一直以來對於這個為題我都很迷茫,且較為著急,在家經常想讓孩子學學拼音、算數、寫字等內容,自從觀看了沙塘中心幼兒園的微信公眾平臺傳送的幼小銜接相關內容後,我有了不同的想法,並更加清楚的知道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應該怎麼做。

一、心理準備。

讓孩子正確認識幼兒園與國小校園生活、學習上的變化。我們可以利用休息時間帶著孩子到國小校園逛逛、看看,熟悉熟悉新環境。讓孩子在心理上逐漸為今後獨立進國小做好過渡。

二、習慣的養成。

剛入國小,首先關鍵在於好習慣的養成。要培養孩子自覺遵守作息時間的習慣;培養孩子認真傾聽、專注閱讀的習慣;培養孩子端正的姿勢、課上專心聽講、及時完成作業,並能按照課程表自己獨立整理學習用品的習慣;培養孩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等。

三、能力的培養。

培養孩子大膽與人的交往的能力,讓孩子成為一個樂於交往和善於交往的人;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學會準確表達自己的意見,能夠妥善解決同伴之間的矛盾;培養孩子自我保護的能力,進入國小,孩子面對的環境也會產生變化,要加強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等。

四、知識的銜接。

這個階段的孩子是語言積累的高峰期,因此應該豐富孩子的語言,我們可以通過和孩子相互講故事、提問題來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鼓勵孩子積極動腦,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愛好。同時,教孩子認讀拼音和一些簡單的漢字,可以通過和閱讀相結合的模式讓孩子輕鬆快樂的學習。另外也可以進行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平時有空可以讓孩子練習學寫數字,也可以做些簡單的算數運用題等。

總之,幼小銜接教育不能急於求成,對孩子的培養要循序漸進。老師和我們家長也要積極配合,共同努力做好幼小銜接準備工作。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掌握豐富的知識和技能,調整好心態。讓孩子順利完成由幼兒園到國小的過渡,成為一名優秀的國小生。

幼小科學銜接指導意見心得體會2

幼小銜接問題,雖早已引起專家,教師的高度重視,並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總體來看,還存在不少問題。

1、表面性

不少幼兒園的幼小銜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在幼兒園大班,課桌的擺放形式有所改變,課節時間延長,遊戲時間、活動數量減少,有些最多組織幼兒到國小參觀一下或請國小生回園介紹一下國小生活。而兒童的適應能力,有意注意的永續性,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

2、片面性

幼小銜接工作往往出視片面性,重知識準備,輕能力培養,只關注兒童認識了多少字,會做多少算術題,不關心兒童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及學習能力,不關注孩子獨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關注兒童的生理健康,忽視了兒童的心理健康。

3、盲目超前性

有的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將國小部分學習內容提前教給幼兒,致使兒童在入學後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入學初感到學習很輕鬆,出現上課不專心、做作業不認真等現象,形成了不良的學習態度和習慣;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難度的增加,“儲備知識”用完,又缺乏認真學習的習慣,這時就出現了適應困難,導致學習“沒後勁”等問題。

4、單向性

不少幼兒園把幼小銜接當作一項重要工作來做,積極開展幼兒入學前的準備工作,無論是在教學要求、內容、方法還是作息時間方面都主動向國小靠攏,而國小卻無動於衷,不主動與幼兒園接觸,也很少考慮初入學兒童的身心特點,形成銜接工作的單向性。事實證明,雙向準備才是解決幼小銜接問題的有效途徑。

5、突擊性

有的國小在招收新生時,進行所謂的摸底測驗,內容包括識字、計算等方面,並以此為依據決定是否接受新生入學或給新生編班。摸底測驗的成績也成為國小教師、幼兒家長衡量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的標準。幼兒園則不得不在大班對幼兒進行相應的突擊訓練。

上述問題需要家長、幼兒園老師、國小教師在共同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共同解決,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順利渡過人生的第一過渡期。

幼小科學銜接指導意見心得體會3

我是一名幼兒園教師,同時也是一名現在在讀國小一年級學生的媽媽。回顧女兒從幼兒園大班到升入國小以來的經歷,對於女兒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的種種表現,以及自己在那段時間裡切身體驗,感慨頗多。

一、關注學習習慣遠比關注知識習得更重要

女兒入國小以來,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性方面都比較好,對國小的生活表現的比較適從,不煩躁,每天回來都會嘰嘰喳喳的告訴我她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有做國小生的那份光榮感。之所以她會這麼快的適應國小的生活,這要得益於她在幼兒園大班階段,幼兒園裡開展的一系列“我要上國小啦”活動。當時幼兒園組織多次到周邊的國小校園去體驗生活,看看國小的校園、教室,坐進國小的課堂和國小生共同感受學習的氛圍,還和國小生一起開展“課間十分鐘”的遊戲活動,由此極大地激發了女兒和小夥伴想進入國小生活的積極願望。此外,我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會積極的引導她。有一次,她對我說:“媽媽,今天妞妞說國小老師很凶的,犯錯誤就會懲罰你。”看到她憂心忡忡的樣子,我認真地回答她:“不會的,你看小馮阿姨,她就是國小老師,她一點也不凶啊,她還懂得很多的知識,你有很多不懂的問題都是在她那裡找到答案哦。”聽到這裡,她舒心的笑了:“是的呢,我明天就去跟妞妞說,國小老師不凶的!”因此,進入國小以後,女兒一直都保持了良好的情緒,非常崇拜老師,她的理想就是做一名老師,有時是想做一名語文老師、有時是舞蹈老師,有時又想做一名數學老師……

但是,女兒的國小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記得剛升入大班的時候,我和其他家長一樣有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恐慌,同時也基於跟一些已經上國小的家長的交流所得來的訊息:“我家小孩上國小後,拼音跟不上,字寫不好,加法算不對,都怪我沒讓小孩子上幼小銜接班”、“國小裡的漢語拼音會過的非常的快,幼小銜接班一定要上,否則跟不上的”……。我四處打聽哪裡的幼小銜接機構比較的好,著急於給女兒在認讀拼音、練習寫字、學習算術等認知上進行準備。於是整個大班的那段時間裡,我和女兒的週末都是奔波在學前班的途中,回家之後對於她沒有掌握好的還得再給她鞏固和加強。在我和女兒的百般“努力”之下,她基本掌握了拼音的認讀與書寫、20以內的加減運算以及一些漢字的書寫。犧牲了孩子可以自由奔跑在大自然的那些快樂時光,但我們卻有了更多的收穫,於是我似乎對她入國小後能否更快的適應學習少了一份擔心、多了一份信心。

很快的女兒升入國小一年級了,在最初的那幾周裡,女兒表現得自信滿滿,回來對於老師佈置的作業和課堂上的反饋都非常的好,每次看到班級家長群裡有家長因沒有沒給孩子上過幼小銜接班,孩子掌握較慢、需要花費很長時間練習而著急時,我總為自己最初的決定沾沾自喜。可兩週之後,我漸漸發現,她的作業正確率開始下降,錯誤百出。於是我趕緊跟老師溝通,瞭解她的在校學習狀態,想知道出現這種情況背後存在的問題所在。在老師那裡我得到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訊息:她在剛開始時每次上課都能很快的掌握所學的內容,可能是之前學過,舉手的次數也比較多,受到了老師的表揚,也特別的高興,學習的勁頭還是挺足的。最近一段時間發現也正因為她之前學過,感覺都會了,受到老師表揚的那種成功感已經不那麼強烈了,更多的是認為自己已經會了,上課的專注性不夠,於是課堂效率也就不高了。此時的我才突然感覺,自己最初的那個決定並非是明智的。自己曾經不斷提醒自己班級家長的那段出現在我的腦海:關注學習習慣遠比關注知識習得更重要。知識其實是無窮無盡的,只有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夠在將來的路上不斷的去獲取。

二、家長自身要樹立正確的幼小銜接認識

在我瞭解事情的原委之後,認識到當前的必要的措施就是必須儘快的幫助她調整自己,於是我和女兒進行了交流,圍繞她近期自身出現的學習問題,把上課不專心聽講的壞處,以及專心聽講的好處進行了討論,女兒逐漸知道了上課專注的重要性。同時,我也和老師保持了緊密的聯絡,通過家校的共同引導,女兒身上出現的問題苗頭得以及時糾正。

所以,對“幼小銜接”教育,我想作為家長們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要認識到“幼小銜接”並不完全等於學學拼音、認認字、算算數,更重要的是在“幼小銜接”階段,不僅要對孩子在情感上、習慣上、思想上給以正確的引導,同時家長自身更要樹立正確的幼小銜接認識:

1、家長要認識到“幼小銜接”是實現幼兒園與國小兩個階段平穩過渡的必要性輔助教育。幼兒園時期主要是以遊戲和能力發展為主的教育方式,大多是以活動、遊戲的方式進行,而國小教育主要是以正規課業和靜態知識學習為主的教育,兩種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如果幼小銜接這個環節做好了,孩子就會很快適應國小生活,無論對孩子的生理、心理和自理方面,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孩子也更容易培養自信和喜歡國小生活。

2、家長要認識到“幼小銜接”更重要的是綜合適應能力的培養。在幼兒園裡,孩子們過的是一種被照顧的集體生活,吃飯、午睡、遊戲等,都需要老師看護。但進入國小後,無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都需要孩子們本身要具備更強的自理能力。在幼小銜接中,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更要告訴他們,到國小後需要這種能力。比如一些家長,在孩子上國小前,報了幼小銜接班,雖然老師提出不需要家長送到教室,在樓下等著就行。而一些家長卻就是擔心,非常固執要送進教室,其實這在孩子的幼小銜接教育中,無形中是起到了一個反面的教育。

3、家長要認識到“幼小銜接”不能只依賴專業培訓機構。幼小銜接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幼小銜接的教育也是來自於多方面的,由於家長們對幼小銜接理解的偏差,往往熱衷於尋找一些有名的幼小銜接教育機構,而忽略了自身和家庭在幼小銜接中所應該發揮的關鍵性作用。

這樣就出現了一種怪現象,家長們每到週末,就樂此不疲的把孩子送到教育培訓機構,有的甚至要參加好幾個幼小銜接。而當孩子回到家裡後,這也不讓幹,那也不讓做,整天溺愛有加,吃飯要人來喂,睡覺睡到中午,上廁所要全程跟蹤,完全把幼小銜接置於腦後,因為在家長們的眼中,幼小銜接就是學拼音、學寫字、學加減,上學後能超人一頭。但我們不應該忽視,即使在上國小前不學這些的`孩子,在經過一段時間國小學習後,大家都會重新回到同一個起跑線上,而恰恰孩子所需要的一種綜合適應能力,卻總是被別人落在後面。

所以,幼小銜接不是哪個培訓機構,哪一所幼兒園就能獨立完成的,真正的有成效的幼小銜接,是需要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幼小銜接不光是認字上的銜接,更應該是從一個生活環境轉變到另一個生活環境適應能力的銜接。

幼小科學銜接指導意見心得體會4

幼小銜接教育,光靠幼兒園是難以實現的,必須實行家園聯絡,採取家園共育的措施。即幼兒園與家庭、教師與家長經常性的雙向溝通,相互配合,共同促進幼兒發展,家長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視了。《綱要》中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援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援、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1、情感銜接——家園合作激發孩子對校園的嚮往之情

孩子在進入國小前,既有對國小生活的嚮往,為馬上成為國小生而感到興奮,同時也擔心上了國小後老師要求嚴、受拘束、有作業任務而產生恐懼畏難心理,家長和老師都要注意保護和放大兒童前一種心理,讓孩子在興奮與期待中開始國小生活。

此時,老師應指導家長細心體察孩子的情緒和心態,和孩子一道,以滿腔熱情來迎接他們的新生活。比如,家長一起帶著孩子去挑選孩子自己喜歡的書包及文具,故意用羨慕的口吻對孩子說:“寶貝長大了,真了不起,馬上就要成為一名國小生了。”讓孩子產生當國小生的光榮感、自豪感。再如,利用節假日或散步的機會,帶著孩子到校園轉一轉,熟悉熟悉環境,乘機誘導孩子:“這所學校多美麗,多幹淨!這裡的老師可有學問啦,他們教小朋友認字、數數、唱歌、跳舞、學知識。在這裡讀書,你也會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樣變得更加聰明、能幹。”以此來培養孩子對學校的嚮往之情和渴望獲得知識的熱情。指導家長千萬不要隨便嚇唬孩子:“你再調皮,等上了學,讓老師好好整你!”等等,諸如此類的語言會使孩子未入學校就產生恐懼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礙。

2、作息銜接——家園協調適當改變孩子的作息制度

幼兒園和國小在作息時間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幼兒園的孩子每天早上入園的時間是很寬鬆的,一般在7:30—8:30之間;但到了國小,學生必須在規定時間到校;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大班一次活動是在25—30分鐘左右,而到了國小每一節課的時間是45分鐘;在幼兒園一般都能保證充足的午睡時間,而到了國小可能就沒有午睡時間或只有短暫的午休。上面種種差異就必然形成許多不適應,我們認為幼兒園應與家庭相互溝通,在作息時間上做出適當的調整。

(1)規定幼兒來園時間,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

為了使幼兒入學後能較快地適應國小生活節奏,在大班第二學期我園就對孩子來園時間作了調整,請家長配合務必讓孩子8:00前來園。在孩子來園時間的同時,教師引導他們對照活動室內鐘錶的時間,在“來園時鐘”記錄單上做好記錄;評選出“遵守時間的小明星”通過活動的開展,孩子們逐漸形成了時間觀念。

(2)逐步減少睡眠時間,適應國小生活

針對很多一年級老師反映部分孩子一到下午精神就難以集中的現象,適當減少了孩子午睡時間,有2小時調整為1。5小時以適應國小生活。我們利用減下來的時間組織一些安靜的區域活動,如:棋類遊戲、智力拼圖、搭積木、畫畫、做手工等一些操作性的遊戲,讓孩子能集中注意力,認真的進行各類活動。

3、“意識”銜接——家園互動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和規則意識

幼兒心理學表明4—5歲的幼兒已經具備完成指定任務的能力,因此,在幼兒入園初期我們就有意識的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及規則意識,幼兒可採取自選的方式學會自己安排自己的活動,做活動的主人,瞭解活動與規則的關係。

我們還通過值日生安排小任務並設定情景的方法,讓幼兒完成各類任務,讓幼兒掌握完成任務的基本方法,記清小任務的要求,引導幼兒變被動完成為主動完成。同時還根據主題內容設計一些親子小任務,讓幼兒養成按時完成小任務的好習慣。剛升入大班的孩子沒有任務意識,時間觀念也是迷糊的。孩子常會把老師佈置的任務忘記了,還說:“是爸爸忘給我做了。”現在,大班幼兒的責任感明顯增強,完成任務由老師提醒變成幼兒間相互提醒或自己自覺完成。還懂得了與同伴比較完成任務的情況好壞。另外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我們積極利用環境以及各個活動的準備環節,讓幼兒養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如走路要靠右行,回答問題要舉手,別人發言不插嘴等等,慢慢地變練習為習慣。我們在設立學習內容時從幼兒感興趣的活動開始,逐漸延長活動時間,使幼兒注意的堅持性不斷提高,提高活動的堅持性以適應國小的生活。當然這一切都離不開家長的支援和配合。

4、習慣銜接——家園一致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幼兒生活學習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尤其在親人的關心、愛護、指導、鼓勵、教育和共同活動的影響下得到發展。為了鞏固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指導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還可以開展以下一些活動:

(1)親子新聞快遞活動。

每天利用一點時間,請幼兒向家長講一個小新聞,並每次讓孩子按時看新聞,並堅持不懈。意圖在於引起幼兒對身邊事物的關注,培養其有意的觀察力、注意力和記憶力。也是從另一個角度為孩子入學後能主動按時地完成作業做準備。

(2)親子模擬作業活動。

讓孩子在指定的時間裡完成一些小任務,如畫一幅畫,聽一個故事後複述故事的內容,寫幾行數字。在完成小任務的過程中,孩子慢慢地知道了一定要完成作業的道理和怎樣快速完成作業的方法(抓緊時間,集中注意力,不能隨便玩耍)。提高孩子完成作業的興趣和完成任務的意識。

5、行為銜接——家園共同進行安全意識教育,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離開幼兒園,走進國小,孩子更多面對的是複雜的社會大環境,會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家長、老師就更應該教孩子很好地保護自己,例如告訴孩子,不隨便與陌生人說話,遇到困難如何求助等等。另外,還要教育他們懂得和遵守交通規則,注意自我安全。於是,幼兒園每週都會安排一次專門的安全教育活動,每次活動都有內容、目標、以及過程,平時的隨機教育就更不少。在指導家長時這方面的內容也不含糊。

幼小科學銜接指導意見心得體會5

非常幸運得到了本次參加鄞州區“幼小銜接”研討活動的好機會。本次研討活動的內容安排的較豐富。我分別聽了幼兒園大班數學活動《蜈蚣叔叔的襪子》、大班美術活動《帽子暢想曲》、一年級語文課學習拼音和美術課《新朋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們美術組的研討。楊老師在研討中提到學前兒童做好進入國小階段學習的準備。是幼兒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環。幼兒園和國小如何“為兒童作準備”。是幼兒園和國小教師應該認真思考與研究的問題。

從幼兒園到國小。不僅產生學習與生活環境的轉換。更存在著教師角色、同伴關係、行為規範和社會期望等因素的極大變化。

首先。學習與生活環境的變化。在幼兒園。活動室佈置得五彩繽紛。桌椅可以移動。遊戲材料豐富多樣。有各種活動區、各類圖書、玩具。可供兒童自主遊戲、觀察、娛樂。活動的空間較大。而在國小。教室佈置比較單調。密密麻麻地排滿了桌椅。幾乎沒有活動的空間。幼兒期的自由、活潑、自主的學習環境轉換成學科學習、有作業、受教師支配的學習環境。

其次。教師角色的轉換。在幼兒園。教師像母親一樣照顧幼兒的飲食、睡眠、冷暖、衛生等。與幼兒有相當多的個別交流。在國小。教師固然也會去照顧兒童的生活。與他們個別交流。但其主要精力放在課堂教學、批改作業和班級管理上。

第三。同伴關係的改變。兒童進入國小。在幼兒園裡熟悉的小夥伴很少有機會在同一個班級。他們得面對陌生的新夥伴。而且他們在幼兒園遊戲中的平行協作的同伴關係在國小的學習中增加了競爭的因素。

第四。行為規範的新要求。幼兒園以遊戲作為基本活動。孩子們可以自由活潑、輕鬆愉快地學習和生活。而在國小。基本的學習和活動形式是上課。對兒童的學習行為和日常生活行為有了新的規範性要求。比如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地聽講。思維要跟著教師的教學節奏。作業要按時完成。日常生活要自理。等等。

第五。對兒童的學習期望的變化。在幼兒園。孩子也要學習。但對他們的學業知識與技能還沒有嚴格的任務要求。進入國小以後。學業知識技能的學習是他們必須完成的。語文、數學等主要科目的學習量大幅度增加。在質的方面也有一系列硬性的、統一的規定和要求。並進行相應的考核評價。教師和家長又往往以學生學科成績的優劣來評價。並對其提出期望。

針對當前“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我們幼兒園可以做“注重心理素質培養為入學打下基礎”的嘗試:

一、幫助幼兒樹立初步的責任意識。激發幼兒主動學習

我們要重視從幫助孩子樹立任務意識。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入手。採取一定的方法使其將任務作為自己的一份來完成。首先。要給幼兒立規矩。該做什麼。該怎樣做。利用榜樣的作用。如開展每週一評有“小能手”“我最棒”“我會幹”激勵幼兒完成自己的職責。在活動中讓幼兒意識到應該如何對自己、對別人、對班集體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從而提高幼兒參加活動的自覺性。開展遊戲活動。使幼兒認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自己的一舉一動都關係到大家的利益。增強了集體意識。培養了合作精神。促使幼兒主動性的發展。使幼兒心理產生強烈的愉快體驗。通過自身活動獲得發展。

二、教幼兒一些基本技能。使幼兒樹立自信心

能力是幼兒入學後能否適應國小生活的主要條件。入國小後。兒童的主要活動是學習。因此。學會聽清、理解、記憶和完成任務的能力非常重要。

(一)讓幼兒會聽。能聽懂老師的話。幼兒只有在聽懂的基礎上才能理解。在一日的教學活動中。應利用一切

(二)讓幼兒敢於表達自己的思想。在大家面前表現自己。在活動中採取多種方法和形式讓幼兒“說”。可能的機會和環境。讓幼兒學習聽懂老師的話。

(三)鼓勵幼兒克服困難。獨立完成任務。老師要充分利用幼兒一日生活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和獨立性。如讓幼兒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一些事情。

(四)積極爭取家長合作。共同注重對幼兒心理素質的培養。只有“家”“園”密切配合與共同重視。才能更好地培養孩子初步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孩子自己拿主義做決定的能力及克服困難的精神。

三、發展幼兒的創造性。幫助幼兒提高學習能力

創造性的認識特徵是兒童學習的良好品質。訓練幼兒發散思維是培養幼兒創造性的一種主要方式。因此。在活動中。我們積極訓練幼兒的這種擴散思維能力。要及時發現和鼓勵幼兒的創造性表現。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各類創造性遊戲來滿足幼兒創造表現的願望。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在培養幼兒良好心理素質的同時。不是讓幼兒被動地消遣地適應。而是促進幼兒身心向前發展。增強個性在生活中的適應能力。是讓幼兒主動地積極地適應。上學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幼兒園應注重幼兒在一日生活中的心理素質培養。幫助幼兒順利適應國小生活。是“幼兒銜接”中我們應重視的問題。